佛像的时代特征

合集下载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元明清代金铜佛像鉴赏[图文] 元代以来,金铜佛造像的发展主流是西藏本地所造金铜佛造像及其内地传播的藏传金铜佛造像,当时称作[梵像]。

这种梵像有其特定的法度,威仪,手印,标识,姿势,与传统的汉式金铜佛有较大的差异,而留存至今的元,明,清三代金铜佛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六月联盟DYeG6F光彩夺目的金铜佛造像。

以其坚硬光润的质地,丰富多姿的造型,慈祥万象的气度,庄严肃穆的神威,以及巧夺天工的工艺,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几次自上而下的毁佛灭法运动,已罕见大型铜造像存世。

明代以后,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中坚期,至今流散民间的金铜佛造像尚不难见。

但艺术境界很难超越早期石窟造像。

一般说来,北魏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称"板凳佛"。

清代铜佛像多面庞圆润,双眉纤细,连鼻梁,唇线分明,表情端庄静溢,且多背光。

北魏风韵犹存。

初唐时铜佛像,主要特征是佛顶部由鬓光平无纹,面庞秀润,身披袈裟,结施法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其铜佛像面容饱满,高鼻小口,大耳垂肩,唇角稍弯,双目微闭,袈裟贴身,上身袒露,神情庄重。

其身躯略有倾斜,披巾由右肩下垂,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明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融合在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s7Wn+Z SA x^!s六月联盟"t.F,h Xb J清铜鎏金观音尺寸:高16.5cm估价:RMB 40,000-60,000(元)此像三折枝式站立,足下各生一枝莲花护于身侧,极具装饰意味。

右肩花上安一宝剑,为其身份重要标识。

为八大菩萨中之一尊。

t$~69.9.35.249Xwu'{,m @*]w:i清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尺寸:高13cm 六月联盟dq'{vKX&b估价:RMB 35,000-55,000(元)联盟z-O'|o0Q5naI3FoI{!Df)}0qc"Ny@w清乾隆铜鎏金释迦牟尼尺寸:高29.5cm 六月联盟$?!_exh6O^&Ra估价:RMB 350,000-550,000(元)此像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顶饰宝珠,大耳垂肩。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
1.文化背景鉴定:佛像的文化背景是鉴定佛像真伪的重要依据。

通过
研究佛教的历史文化,了解佛陀的生平事迹以及各个时期佛教的发展状况,可以判断佛像是否与特定时代和地区的佛教文化相契合。

2.时代特征鉴定:佛像的时代特征表现在造型、姿态、服饰、手势等
方面。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佛像,在形象特征上进行比较,可以辨别佛像
的年代和风格。

3.艺术风格鉴定:佛像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和技艺水平。

可以通过观察佛像的线条、雕工、纹饰、神态等来鉴别其艺术风格,如唐
代的威严庄重、宋代的秀丽细腻、元代的豪放粗犷等。

4.材质特性鉴定:佛像的材质对其保存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见
的佛像材质有金属、石料、陶瓷、木材等。

通过对材质进行分析,可以判
断佛像的制作工艺和真假情况。

如金属佛像可以通过检测金属的成分和工
艺痕迹来鉴别真伪。

5.制作工艺鉴定:佛像的制作工艺也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
佛像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雕刻、锻造等,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

通过对佛像的制作手法、工艺痕迹、细节处理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可
以判断佛像的制作工艺和真伪情况。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鉴赏】明代佛像

【鉴赏】明代佛像

【鉴赏】明代佛像
在佛教诞⽣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明代佛像的甲⾐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相丰润,细眉长⽬,⾼⿐,薄唇,额头较宽,⼤⽿下垂。

表情庄重⽽不失柔和。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莲瓣宽肥,呈⼀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本⽂转载⾃微信订阅号《艺库》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图⽂,凡没有标明原创的都来⾃于⽹络,供佛教建筑爱好者参考。

转载时都会注明来源、给出引⽤链接,但⽹上资料经常信息不全,难免缺失原作者信息,如有商榷请后台
联系。

浅析佛造像之美

浅析佛造像之美

浅析佛造像之美云冈石窟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历史悠久,气势雄伟,确实可称“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

正确认识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风格,是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必要因素,该文试从云冈石窟的开凿历史背景及早、中、晚时期的佛造像风格演变入手,了解佛造像艺术的“美”。

标签:云冈石窟;造像艺术一、开凿背景云冈石窟,史称武周山石窟寺,坐落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其气势雄浑,造像精美,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

并且与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共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其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共计有60余年的修建历史,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大型皇家石窟寺。

石窟坐北朝南,所以理想的观赏时间为下午,每当夕陽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昙曜五窟,金碧辉煌,宛如佛光高照,美丽至极。

在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分布着大小石窟254座,其中主要洞窟45个,石雕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达18000平方米。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早期的石造像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些早期石像的服饰还能明显看出来是印度的服饰及装扮,例如第20窟露天大佛,身躯高大挺拔,双手合十,端坐于低台之上。

面相方圆,高鼻深目,身旁半袒,右肩式袈裟。

可以看出佛造像传入中国后的风格演变,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可称为独树一帜,具有其他石窟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

并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被旅游局评为五A级旅游景区。

二、不同时期的佛造像特点依据佛造像的开凿时间与造像特点,对云冈石窟造像的美学特点分析,可将佛造像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来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一)早期的雄浑之美《魏书·释老志》:“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摘要: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正文:
在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中,永乐佛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备受藏家喜爱。

要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永乐佛像主要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两大类。

汉传佛像以端庄典雅、线条流畅为特点,面部表情宁静祥和。

藏传佛像则以其独特的神秘氛围和浓厚的地方风格而著称。

在鉴别时,要仔细观察佛像的姿势、衣纹、装饰等细节,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永乐佛像。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永乐佛像的色泽往往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特点。

由于长时间供奉在佛龛上,历经人间烟火和岁月侵蚀,鎏金铜造像的表层颜色会变得暗淡,并在阳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线。

新仿或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此外,还可以通过触摸感受佛像的质感,永乐佛像的质地多为青铜,具有一定的重量感。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要判断永乐佛像的真伪,还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结合永乐
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从佛像的造型、服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参考当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对比同类佛像的异同,以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总之,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其类型、色泽、质感、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传播的特点】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

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

写实性较强。

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

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十一)藏传佛像特征
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

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