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鎏金铜佛价值不菲,成交率高!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佛像是当今收藏界的热门收藏品,那么佛像收藏的价值如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的价值,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的价值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
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
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
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
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
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
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
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
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像收藏的价格北京2016年春季拍卖刚刚落幕。
由拍卖结果看,金铜佛像市场依然十分火爆。
其中,嘉德拍卖的“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专场的成交率为80%,“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成交率达到了88%;“帕拉11-12世纪至稀至珍双色铜合铸释伽牟尼成道像”以2530万元成交,“17世纪铜鎏金财神护法一组”成交于2300万元;北京东正的佛像专场中,“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以8970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拍卖的一尊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度母坐像3795万元被人请走;匡时公司的“十五世纪铜鎏金无量寿佛”以2817.5万元拍出,“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成交于2127.5万元。
久远的鎏金工艺

久远的鎏金工艺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18年第03期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块玉石和两枚鎏金的铜兽制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
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成熟。
凡经过鎏金处理的器物表面色泽金灿夺目、富丽华贵,镀于器物表面的黄金具有华丽的色泽,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腐蚀性,因此出土的鎏金器物色泽保存完好,千年不变色,这是鎏金工艺能够发展演变及传承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1975年云南万家坝第21号墓出土的鎏金铜片3件,第35号墓出土的鎏金铜管38件,经测试相当于春秋末期。
山东曲阜出土的春秋末战国初期的鎏金长臂猿,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楚墓出土的鎏金铜板,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铸有铭文的鎏金“楚大官糟钟”,从这些器物来看,它们的鎏金技术已相对成熟。
另据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造型上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又因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属于战国早期的器物,时代最早的鎏金器物是1957年信阳1号楚墓出土的鎏金铜削和2号墓出土的鎏金长方板。
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早期。
西周鎏金鼎汉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鎏金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鎏金器物丰富多彩,并向大型化发展。
广西合浦望牛山出土的鎏金碗、鎏金奁、鎏金饰件。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鎏金豹、鎏金“常乐饮官”铜壶以及赫赫有名的鎏金“长信宫灯”和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鎏金银铜钟樽。
《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中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竹节熏(卢)炉一具。
”这两则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明代铜佛像特点及收藏价值

明代铜佛像特点及收藏价值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主要是在我国的汉朝时期,经过中国的艺术家以及民间的工匠进行吸收、融合进行了再创造的过程,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用来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
历代流传下来的佛像可以说是样式繁多、种类繁多,从其材质上看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各种各样的佛出现,特别是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金铜佛像达到了铜像高峰时期,流传至今的金铜佛像以明代为最多。
图1: 明代伽蓝菩萨黄铜;成交价:RMB 20,700,000;尺寸:高72厘米;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6-12-03。
此尊黄铜制关羽像头戴幞头,面庞丰满,蚕眉紧蹙,凤眼微睁,目光下敛,表情威严、气质刚毅。
身着甲,外罩战袍,胸前饰蟒纹。
双手叉腰,束带,足登云靴,威风凛凛坐在宝座之上。
战袍衣摆飘逸,富有布帛感。
此像的尺寸高大,体态丰满,姿态威猛有力,气势磅礴,先声夺人。
金属铸造工艺精美,细部雕刻纹饰一丝不苟,衣纹流畅,铠甲表现丝丝入扣,具象写实,可谓既可远观,又可近取。
整体人物造型富有立体感和写实性,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刚正不阿,堂堂正正、凛然不屈的义士形象,应是出自明代无名艺匠高手所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明代雕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堪称极品。
明代佛像雕刻工艺非常的精良且器型较大,具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其佛像的器型上看,明朝之前的佛像大约都在二十公分左右,到明朝之后佛像的器型都做的非常的大。
图2:明代毗卢遮那佛;成交价:RMB 18,480,000;尺寸:高215厘米;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09-11-11。
此尊即为一尊典型的汉传佛教崇奉的毗卢遮那佛像。
结跏趺端坐,头饰螺发,戴花冠,大耳垂肩,佩花形耳饰,耳边缯带向上翻卷,面形宽大饱满,双目俯视,神态慈祥宁静。
躯体健硕,结构比例精准。
上身著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下腹露出蝴蝶结,极具装饰意味。
金铜佛像

金铜佛像近年来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收藏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收藏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从书画、瓷器、玉器到家具、雕塑、古籍善本等,无不纳入人们的收藏范围。
而各个收藏品种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既不会平均分配,也不会固定不动。
当某些常规收藏品种市场趋于饱和之后,市场便会寻找新的增长点,一些往常不为人所看重的收藏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就会更多地走进人们的收藏范围,成为市场的新宠。
从2006年的拍卖市场来看,佛教艺术品就是当前市场的新宠之一,其中金铜佛像,尤其是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算得上个中翘楚,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看中,成为拍卖场上竞相追逐的对象。
金铜佛像的历史沿革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佛教教义能够起到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其间除了在国家走向衰落时,统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与国争利”的局面而引发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畅通无阻。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
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
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
河南博物院藏明清铜佛像

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佛教造像自犍陀罗出现后,虽在制法上有严格的规范,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像在面相、服饰、莲座、背光造型等风格上都有一定程度地演变。
明清以后,货币铸造材料由铜转为银,再加上铜产量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铜铸造佛像,明清铜佛像制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在数量、工艺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明代阿弥陀佛铜立像(图1)此佛鎏金,通高18.5厘米,高肉髻,面相方圆,河南博物院藏明清铜佛像袁鹏博 杨 璐图1:明代阿弥陀佛铜立像图2:明代药师佛铜佛像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长眉细目,扁平鼻,嘴角微张,大耳垂,内着僧祇支,系丝绦,外着褒衣博带袈裟,跣足而立,右手施与愿印,表示众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摄引;左手施无畏印,表示令人安心、平静,布施无怖给众生。
明代药师佛铜佛像(图2)此像高23 厘米,高肉髻,面相方圆,长眉细目,两只大耳低垂,一副慈祥悲悯的神态。
鼻梁高挑,小口大耳垂,上着宽博袈裟,下系长裙,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药师”比喻能治众生贪、嗔、痴的医师,佛教认为向此佛祈祷可以为人去除疾病。
明代弥勒佛铜坐像(图3)此佛鎏金,高8厘米,双丫髻,面相方圆,微微抿嘴,满腮胡须垂落,身穿大衣,鼓腮,半跏趺坐。
与后期弥勒多为光头无须胖大和尚的形象不同,此像神态较为庄严,虽有洒脱之意,仍稍稍收敛。
明代弥勒佛铜坐像(图4)此佛鎏金,高22厘米,光头,面相方圆,双耳,满脸堆笑,右手拿念珠,左手拿布袋,身着通肩大衣,鼓腹,半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北宋以后,弥勒像逐渐转为“布袋和尚”,他憨态可掬,易于为人们所接纳,广泛出现于民间艺术作品之中。
图3:明代弥勒佛铜坐像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图4:明代弥勒佛铜坐像图5:明代菩萨铜坐像图6:明代文殊菩萨铜坐像图7:明代观音菩萨铜坐像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明代菩萨铜坐像(图5)此像鎏金,高32厘米,头戴花冠,面相方圆,长眉细目,双目微闭,隆准,小口大耳垂,颈佩璎珞,左手执法轮,呈半跏坐,上着褒衣袈裟,下着长裙,裙褶流畅自然,飘飘落于须弥座上。
“随身佛”首开小型佛像专拍先河

“随身佛”首开小型佛像专拍先河5月10日下午,北京翰海春拍推出的“怀抱浮图――随身佛”专场拍卖,是今春佛像拍卖的热点之一。
虽然101件拍品仅成交56件,成交率54.46%,成交额567.6万元,但是作为首次小型随身佛专拍,对佛像收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4.5厘米的明永乐铜鎏金上乐金刚像拍出了117.6万元,居专场单件成交品首位。
顾名思义,随身佛即“佛教信仰者随身佩戴或秘藏怀中的小型佛像”。
北京翰海的这场拍卖,是国内外佛像艺术品拍卖中首次出现的“随身佛”专拍,也是佛像拍卖的创新。
据该公司佛教艺术品部主管一西平措介绍:“专拍推出百余尊不同时期来自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及内地不同风格的造像。
佛教造像形态万千,大可齐楼,小至盈寸。
这些小型造像作为圣物随身所藏,为个人护身法具,不仅能保佑个人平安,也能保佑家人的平安。
这样一种美好的象征会一直陪伴着个人左右,直到生命之火熄灭。
几乎每一尊小型造像背后部有这种神奇的经历。
”这场专拍之所以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专拍中的佛像皆为小型佛像,其重要意义是:经过十余年来佛教艺术品拍卖、收藏市场的培育,内地出现了一批眼光独到的佛教艺术品收藏家,推动了佛教艺术品研究的发展。
这场专拍的举办似乎可以说明,当前佛教艺术品收藏者从前两年追逐市场价格的涨跌起伏,开始回归到对佛教艺术品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蕴的研究上,这是佛教艺术品收藏、研究的良好开端。
一西平措多年潜心于佛教艺术品的研究和经纪,在内地佛像拍卖、收藏业界有着相当的影响。
自2006年秋拍开始,一西平措正式涉足佛像拍卖,近三年所推出的数场佛像拍卖、展览广受好评。
比如去年秋拍推出的“大势至――中华宗教雕塑艺术瑰宝”中原佛教艺术品专拍,首开中国市场中原佛像之专拍,对弘扬。
传承中原造像的收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随身佛专拍是对去年中原造像专拍的延续,显示了一西平措和北京翰海以学术性、专业性为主导的佛像拍卖的服务宗旨。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鉴定特点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鉴定特点一、绿度母铜鎏金造像的背景介绍绿度母铜鎏金造像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被认为能够驱散疾病和灾难。
铜鎏金造像是指以铜为主要材料,表面涂覆一层金属合金的工艺品。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在制作工艺、造型特点和鉴定价值上都具有独特之处。
二、制作工艺特点1.铸造工艺: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通常采用铸造工艺制作。
制作过程中,首先使用泥土、蜂蜡等材料制作原型,然后倒入熔化的铜水进行铸造。
铸造后,对铜像进行琢磨、打磨、修整等工艺,使其细节更加精致。
2.鎏金工艺:鎏金是将金属合金涂覆在铜像表面的一种工艺。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通过鎏金工艺,使其表面呈现出金黄色,增加了整体的豪华感和视觉效果。
3.彩绘工艺:在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上,还常常采用彩绘工艺,使用丰富的颜料为造像上色。
彩绘能够突出造像的特点和细节,增加艺术品的观赏性。
三、造型特点1.绿度母造像: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通常是以女性形象呈现。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中,绿度母通常坐在莲花宝座上,双手合十,面容严肃,头戴宝冠,身穿华丽的宝衣。
2.动态感: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在造型上注重表现动态感。
雕像中绿度母的衣裙和饰物常常呈现起伏有致的曲线,表现出舞动的姿态,增加了造像的生动性。
3.精细雕刻: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的特点之一是精细雕刻。
雕像的面庞、发髻、穴眼等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栩栩如生。
同时,在铜像的服饰和装饰品上,也能看到复杂精美的雕刻工艺。
四、鉴定价值1.艺术价值: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明代时期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展示了明代工艺美术的水平和特点,对研究明代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义: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与信仰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宗教艺术品,反映了明代佛教信仰和文化。
对于研究明代宗教和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收藏投资价值: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稀有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值。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会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佛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1)鉴定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佛像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鎏金铜佛价值不菲,成交率高!
达摩参禅,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佛学不仅仅使我们启迪智慧,心灵皈依,参禅悟道,多少人杰,留下智慧之光,指引众生脱离苦海! 明代佛像更是精美异常!明代鎏金佛像拍卖价格多少? 答案当然当然是非常高。
佛像如何鉴定,关于好的藏品价格这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关注的,有很多人问一好个东西多少钱,在哪里可以卖的放心又在哪里能卖个好价钱,现在的市场行情怎么样?这个问题让我来告诉大家,一直受收藏家所追捧,精品瓷器,杂项其书画造诣非常高,也收到国内外喜欢收藏的朋友热捧,目前有很多买家在香港等地寻找这类的买家,有银行艺术品基金会的会员,有高尔夫球场的VIP会员,有古董爱好的企业家、及收藏古董艺术品协会的藏友都在疯狂的寻找这些在未来能固定升值的
艺术品。
最近很多藏友咨询明代鎏像佛像拍卖价格,这几天有空就把近几年明代鎏像佛像拍卖成交纪录整理出来了: 2005年,鎏金佛像市场再续辉煌。
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鎏金铜道教灵宝天尊坐像成交价为95.4万元。
秋拍佛像拍卖专场中,一件明宣德铜鎏金金刚萨的成交价格为209万元,另一件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以132万元成交。
2006年,鎏金佛像市场继续攀升。
秋拍推出“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铜佛收藏专场”,推出了英国古董商斯比尔曼(Speelman)
数十载收藏的明永乐、宣德时期鎏金佛像,也是迄今水平最高的一次拍卖。
最终成交率高达93%,总成交额为3.43亿元,7尊佛像成交额超过千万元,且5件刷新中国鎏金佛像的成交纪录。
其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款的鎏金释迦牟尼座像以1.16亿港元被内地收藏家竟得,刷新了铜佛的历史成交纪录,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
也被誉为托起中国佛像收藏进入精品化阶段的重要杠杆,标志着中国鎏金佛像拍卖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及价格的承受力在迅速提高。
此次拍卖对内地佛像拍卖和收藏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匡时国际2006秋拍“般若光辉--古代佛教文物”专场成交总额高达达5898万元。
铜佛像的身价陡然窜升。
2007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了“菩提主义-鎏金佛像”专场,推出汉藏交融造像、清代宫廷造像、永宣宫廷造像以及高古佛像四个主题,108件拍品,成交率为78%,成交额7605.1万元。
四大主题都有高价,同时走高。
崇源上海秋拍“法相庄严--明清鎏金佛像”专场的近百尊藏传佛像和六尊明永乐佛像的成交率为75%,成交额为1984.1万元。
六尊明永乐佛像皆以201.6万元的佳绩并列专场头把交椅。
崇源抱趣秋拍的“雪域佛光”专场,12尊佛像全部成交,并取得了2443.8万元港币。
明清佛造像鉴定一般而言,明清金铜佛造像作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真品翻模制作。
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
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
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造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