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特点与断代
浅谈西藏佛像基本艺术特征

浅谈西藏佛像基本艺术特征藏传佛教像系比较庞大,它们的造型较为复杂。
佛像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有汉地造像,但多数为西藏本地造像。
它源于古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乘、时轮乘、易行乘,同时又有西藏原始苯教的神融入之中,蒙古、汉地的一些风格也融入到藏传佛教的佛像之中。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
西藏本地除按《造像度量经》成佛造像外,还有内地和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流入,特别是西藏早期造像一下子把诸佛特征说清很难,下面仅就一般的特征说点个人看法,供参考。
西藏早期佛像的特征:佛头戴三幅冠(三叶冠、三花冠的简称),底座无十字金刚。
其中宋代藏佛的主要特征,有头顶叶子,佛带衣纹,衣纹比较细,左臂胳肘与背身连起。
宋代之后有一个小空洞。
宋代的造像风格中白格(东印度)、尼泊尔风格影响较大;显密二宗佛像有明显区别。
显系:释迦牟尼及八大弟子,密宗佛像方位:中位大日如来(毗卢那耶佛)白色;东方位阿措佛(蓝色)南方位宝法佛(金色)北方位不空佛(绿色)西方位阿弥陀(红色)。
藏传佛教佛像的分类:一、祖师系;二、佛系(一般密宗的佛像在前;显宗的佛像在后);三、菩萨系;四、佛母系;五、罗汉系(藏传佛教之中有十六罗汉);六、护法神系;七、财宝天王系等。
在藏传佛教佛像之中,祖师的地位较为尊贵;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佛像中特有的内容;女神像愤忿也是藏佛像中明显的特征。
藏传佛教佛像的基本特征:1. 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时代特征不甚明显藏传佛教的匠师们,造像必须严格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格制作佛像。
按照固定的程序重复的制作,难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创作灵感只有体现在佛像的工艺与技巧上。
所以造像在形式上变化的比较慢,一种样式它也可能延续几个世纪,但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所以在辨别佛像的年代时,看不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时期的佛像特征

唐代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唐代佛造像的真伪及鉴定1.初唐的造像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
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
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
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3.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
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
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佛首各时期特征

佛首各时期特征佛首的构成相比于其他雕塑中的头部,佛首在外表呈现上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的,其中最为明显便是肉髻、白毫、头光等。
肉髻与发式如果一尊佛首出现在眼前,最能让人一眼认出的特征便是肉髻。
所谓肉髻,就是传说中修行圆满时头顶的骨肉隆起形成的尊贵之相,其形如髻。
不过,很多时候发髻与肉髻是相同的形式排列,只是表面上的隆起坡度的关系,而也有一部分肉髻与发髻并不是近似的元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北齐金铜佛造像局部,肉髻与发髻属于两种纹路佛首的发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水波发、涡卷发、螺发、磨光发髻。
水波发式在佛造像诞生初期就已出现,形状如水的波浪一样曲线排列,有纵向分布,也有横向分布。
犍陀罗式的水波纹则充满古希腊的写实性。
不过,佛像汉化后,水波发式虽然仍在流传,但汉传佛像的水波纹发髻与早期犍陀罗发式有很大区别,已揉合了中国人的审美,疏密的控制、线条的动势都具有东方的画味。
(图为犍陀罗时期的印度造像)涡卷发式可以算是水波纹的一个分支,特征很明显,水波式的发纹结合了涡卷,涡卷有大有小,一般出现在正中,或以中线为基准,两边对称分布,多为右旋。
(图为唐代涡卷纹发式)螺发,顾名思义,就像田螺一样,一个一个地布满整个头顶,仔细区分的话,可以分成许多小的类别,如小圆锥点形、扁圆S形、漩涡形等等。
这种发式也是来自于古印度。
(图为北齐螺发发式)磨光发式属于无发纹发式,发髻与肉髻都光滑无雕琢。
在早期也有过肉髻磨光,但发髻却有发纹的例子,十六国时期多见。
(图为北齐磨光发式)每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频率不一,如束发式发纹出现最多的是早期十六国、北魏时期,到后期就很少出现;螺发则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未有出现;磨光式发式在十六国时期、北魏、南北朝,包括唐代都有出现。
髻珠明代佛像髻珠很明显髻珠是珍藏在发髻中的宝珠,圆球状,《法华经》比喻为甚深大乘经,也有比喻为禅定中的三昧境界,可见此珠的珍贵性。
在造像发展的历史中,最早出现髻珠的年代是北齐,那时的髻珠还很小。
怎样分辨各朝代的佛,各时期的佛有什么特征吗,怎样能分便是真,还是赝品

怎样分辨各朝代的佛,各时期的佛有什么特征吗,怎样能分便是真,还是赝品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历代石佛特征及断代

历代石佛特征及断代人们在塑造佛像的同时也是在塑造人类内心最好的一面。
历朝历代,审美与思潮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变化之下,人们对佛像的认识本质上从未有过改变。
这次让我们来谈一谈佛头,从前往后,一层一层解开佛头上那些古老的密码。
溯源佛教最初是反对偶像崇拜的。
所以佛教诞生后最初的几百年里,关于佛教的雕塑艺术只是一些莲花座、菩提树、佛脚印等等,用来间接暗示佛陀的存在,并没有佛陀本人的雕塑。
一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出现了佛陀的样子。
在古代犍陀罗地区发掘出了一枚迦腻色迦时期的金币,上面有一个穿着古希腊服装的男子像,是基本公认的关于佛陀最早的形象。
佛造像传入中国后,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几乎完全照搬印度的样式。
地理位置越靠近西域的地方,佛陀的形象越接近印度犍陀罗样式;但是到了中原内陆,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早期开始就具有汉化的改造特征了,至唐开始就完全的本土化了。
佛头各部位的名称古印度的佛教信徒为了体现佛陀形象的庄严殊胜,给佛陀身体的各部位都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其成为美和教化功能的结合。
这些经过了理想化加工的外部特征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佛陀形象。
这些形象特征就是佛家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内容几乎涵盖了身体的所有细节。
接下来详解佛头的各部位名称与涵义。
一、发式发式大体分为四种:水波发、涡卷发、螺发、磨光发髻。
每一种发式在不同时代出现的频率不一,比如束发式发纹出现最多的是早期十六国、北魏,到后期就很少出现了;而螺发则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未有出现;磨光式发式在十六国时期、北魏,以及南北朝,包括后来的唐代都有出现。
水波发这种发式在佛造像诞生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形状如同水的波浪一样排列,有纵向和横向分布。
水波纹发髻东传时还衍生了一种与汉地人的束发形式类似的发式,这也是同化和经过改良的结果。
涡卷发这种发式可以算是水波纹的一个分支,特征很明显:水波式的发纹结合了涡卷。
涡卷有大有小,一般出现在正中,或以中线为基准,两边对称分布,多为右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见到的一些所谓的鎏金铜佛像,令藏家真假难辨。
下面介绍几种辨伪方法: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
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呈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
例如1989年1月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的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仅高6.5厘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
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了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应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时期,佛像头为盖碗式,脸长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
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有1至2尊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用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作锈还是自然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