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它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

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多数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

统治者大力倡导佛教,社会上崇佛成风,儒释道合流,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及敦煌石窟经过隋唐时期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融合的建筑奇葩。

一、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佛教文化与皇权思想的融合对中国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ThethoughtcharacteristicsandstyleofChineseancientBuddhistarchitecturedesign□任留柱,何淼淼(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三个阶段,其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思想的影响。

就阶段风格而言,早期以汉代的白马寺为代表,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而隋唐五代的佛教建筑设计风格已经基本中国化,形成了本土化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教育科学
2 o 第 O 0q 1 1- 期
理 论 研 究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古勇 ( 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050 ) 60 0
摘 要 :佛 寺 建筑 从 佛 教传 入 开始 一 直发 展 到 近 代 ,经 历 了 个 漫长的 过程 ,这 个过程 既是 佛教 不 断 中国化 的过程 ,也 是佛 寺建 筑不 断摆脱 印度 建 筑影响 而逐 渐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国古代佛 寺建 筑无论 是在 单体 建筑 的形 式上 ,还是 在群 体 建筑 的组合 布局 上 ,都 具有 中国古代 建筑 的特 点 ,并体现 出一 定 的时代 风格 。就 单体 建筑形 式来 看 , 中国古代 建筑 所有 的单体 建 筑类型 都 能在佛 教 寺 院 中找 到 其 典 型代 表 , 中 国古代 建 筑 以 典型 木 构 架 结构 为 主 ,梁柱 交错 ,斗拱 支撑 ,人 字形 两面坡屋 顶 ,上铺 青 瓦 ,琉 璃 瓦或 鎏金 铜 瓦 ,这 些 建筑 特 点 几乎 被 佛 寺 建 筑 完全 地 继 承 了 下

意 义上来 说 ,佛寺 建筑 是 我 国孤 岛宫殿 建筑 的翻 版 明清 时期 , 在藏 传佛 教盛 行 的地 区西藏 地 区还 出现 了一种 自由式 布局 ,既没 有 明显 的主轴 线 ,根据 地 形 自由的 安排 寺 院的各 种建 筑 ,也不 再
来。
关键 词 :古代 ;佛 教 ;建 筑 在 南 北朝 时 期 , 由于 “ 宅 为 寺 ”之 分 大 盛 , 一些 皇 亲 国 舍 戚大 官 巨贾甚 至皇 帝献 出 自 己的宅 地 、王府 以及 行 宫御苑 作 为寺 院,使 佛教寺 院 的布局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以佛塔 为 主的 佛寺 的布 局 开始变 为 以佛殿 为 中心的 纵轴 式院落 布局 。这 种新 型 的寺 院布 局 ,通 常是将各 主 要殿 堂布置 在 一条纵 轴线 上 ,每 个殿堂 前方 、 左方 、右 方各 建一 座配 殿, 形成三 合或 四合 院落 ,这 种佛 寺布 局 的典 型代表 就 是唐宋 以后 禅 宗所提 倡 的 “ 蓝七 堂 ”。所 谓 “ 珈 珈 蓝七 堂 ”是 指其 七 种不 同形式 的建 筑物 ,通 常包 括 山门殿 ,天 王 殿 ,佛殿 ,讲堂 ,方 丈 ,食堂 ,浴 室 ,东司 ( 所 ),其 布局 情 厕 况是 在 中周 线上 由南 向北 依次 为 山 门殿 ,天 王殿 ,大雄 宝 殿 ,法 堂 ,藏 经楼 等正 殿 ,在正殿 左 右对 称 的分布 有珈 蓝殿 ,祖 师堂 , 观音殿 ,药 师殿 等 为配殿 ,大 的寺 院还 建有 钟鼓 楼 。而僧 房 ,香 积厨 ,斋堂 等生 活 区则大 多居 于 中轴线 的左侧 ( 东部 ) ,外事 活 动场所 如接 待四方 来客 的禅堂 则居 于 中轴 线 的右侧 ( 西部 )。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佛教建筑与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风格。

一、佛教建筑1.1 石窟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倾向于修建大规模的石窟寺庙,这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窟寺庙一般选在山体或崖壁上,采用凿山筑巢的方式,具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美感。

石窟寺庙也受到了当时艺术的影响,壁画、浮雕和雕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殿堂建筑除了石窟寺庙,殿堂式建筑也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石结构殿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殿堂式建筑采用了井亭式层叠的楼台,同时还有葱郁的植物和精美的花鸟雕刻。

1.3 塔式建筑塔式建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佛塔不仅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同时也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僧人的居所。

在设计上,佛塔采用了勾连式、套因式、多重式等多种造型。

佛塔内部还有佛像和壁画等装饰,增加了仪式感和美感。

二、佛教艺术2.1 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既是佛教的宣传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唐卡画为主题,其绘画技巧细致而具有浪漫色彩。

壁画上的佛像背景多数是绿色或蓝色,伴以精美的装饰,更加突出佛像的神秘感和美感。

2.2 浮雕浮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浮雕多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题,其绘画风格相对于壁画比较简单明了。

浮雕的主体是佛像和菩萨像,搭配着佛教故事或僧人人物。

浮雕有的采用压降技法,呈现出一种三维感。

2.3 雕塑雕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雕塑多以佛像、菩萨像和僧人像等为主体,这些雕塑往往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佛像和菩萨像都是仁慈和神秘的象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共3篇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1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藏传佛教是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教义、仪式和建筑,是藏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寺庙建筑作为藏区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融汇了佛教文化、藏族建筑艺术以及环境特征等多种要素,展示了藏族精神和智慧。

本文将以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为主线,探讨其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也融入了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建筑元素。

与汉传佛教寺庙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更加宏伟壮观,以寺庙封闭、多层次、色彩斑斓、雕刻精美、教义体现为特点。

1.寺庙封闭。

寺庙的建筑布局一般是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其外部的围墙和门窗布置精密,体现密闭和防御的原则。

寺庙内部则是分为众多清真坐诊大殿、多层金塔、储藏经书的经堂等多个空间。

2. 多层次。

藏传佛教寺庙一般具有多层高低错落的建筑形式,体现出建筑师对宇宙的层次感和精神的升华。

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著名寺庙,建筑高度逐渐递减,“呈金字塔形状”,寓意着宗教精神的层层上升。

3. 色彩斑斓。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常常画有各种颜色的壁画、彩楼和舞台,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寺庙显得更加美丽壮观。

4. 雕刻精美。

寺庙内外都有大量的浮雕、石雕、木雕、铁雕等艺术品,这些雕塑工艺能够清楚地表现出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文化内涵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蕴含的内涵包括佛教信仰、艺术审美、建筑构造、民族传统等。

1. 佛教信仰。

建筑师在设计寺庙时,常常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原则来规划,例如:寺庙建筑的中轴线通过“佛堂——经堂——藏经楼”等依次布置,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皈依——发愿——悟道”的三个阶段。

2. 艺术审美。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在设计与雕刻时,并不仅仅是图案纹饰的添加,而是在表现佛教禅学思想和精神宇宙的同时,努力营造艺术气氛和审美价值。

寺庙建筑的雕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向世人展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技艺。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

佛教寺庙有哪些特点?一、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中亚、印度和中国的建筑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寺庙建筑风格。

寺庙通常以大殿为中心,群楼式建筑围绕大殿而建,多为多层、重檐、翘角、飞檐破角等特征。

寺庙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红砖、青石、木材等,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给人以庄严肃穆、崇高宏伟之感。

二、寺庙环境清幽雅致佛教寺庙一般都建在山水秀丽的地方,环境幽静而舒适。

寺庙周围常常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花草,鸟语花香,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寺庙内通常有静心大殿和禅房等专门用于修行冥想的场所,供佛教徒们远离尘嚣,寻找内心宁静。

三、殿堂内部雕饰精美佛教寺庙的殿堂内部往往雕饰精美,装饰华丽。

殿堂中央通常供奉佛龛,佛像庄严肃穆。

壁画、浮雕和彩绘等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寺庙内部装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以视觉冲击。

四、保护和弘扬佛教文化佛教寺庙不仅是信仰之地,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地。

寺庙内设有佛经阅读室,供寺庙信徒学习佛教经典。

同时,寺庙也是佛教僧众的聚集地,僧人们在寺庙内开展各种佛学讲座和法会,以传播佛法、普及佛教知识。

五、宗教研究和教育中心佛教寺庙也是宗教研究和教育的中心。

一些名山大寺庙设有佛教学院,培养僧人和居士的佛教修学和研究。

学院内设有讲堂、图书馆和寺庙博物馆等,提供佛学文献、佛教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丰富的资源供研究者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佛教寺庙在建筑风格、环境、内部装饰、佛教文化传承、宗教研究和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弘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及对普罗大众的教育和启迪。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概述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既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灵和宇宙的崇敬与理解。

本文将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为主,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

二、佛教建筑佛教在中国传入后发展迅速,带来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的地方。

寺庙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主要特点包括寺庙山门、大雄宝殿和佛塔。

1. 寺庙山门寺庙山门是佛教寺庙的入口,通常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牌楼式建筑,上方雕刻着佛教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和佛教经文。

山门两侧常常有金刚力士、天王像等守护神的塑像,寓意着护法庇佑。

2.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里最重要的建筑,供奉佛陀的圣像。

大雄宝殿多为木结构,屋顶翘角高翘,雕梁画栋,华丽而庄重。

殿内常有精美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佛塔佛塔是佛教寺庙内的重要建筑物,用于供奉佛陀舍利或圣物。

佛塔的形制多种多样,有梯形塔、宝塔、舍利塔等。

塔身常常是多层的,层层相叠,寓意着修行者渐次超越世俗之苦,修成正果。

三、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道教建筑以庙宇为主,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

1. 道观道观是道教的主要宗教场所,是道教文化的核心体现。

道观以山为依托,建筑仿佛山水之间,兼具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正殿、配殿、厢房和道士居所等。

道观的建筑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体现出道教崇尚自然、求得心灵宁静的思想。

2. 神桥神桥是道教寺庙中重要的宫观建筑,通常横跨于水面或渊涧之上,架起连接外界与庙宇的桥梁。

神桥的建筑造型独特,常常是石拱桥,桥下布置有千年古树和奇石,寓意着去除世间尘嚣,登堂入室的过程。

四、儒教建筑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教建筑则主要以学堂和书院为代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类型和特征
中国宗教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包括:
1. 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通常由塔、殿、戏楼、经堂等组成,建筑风格受到印度佛教、中原封建文化和汉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其特点是形制规整,色彩鲜明,装饰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2. 道教观庙:道教的建筑主要是观庙,建筑形制多姿多彩,特别是在南方地区,道观建筑风格特征突出,如江南水乡的汉阳木渎梅花岗观、广东的南岸金府山龙泉观等。

其特点是装饰豪华,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基督教堂:基督教堂是西方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逐渐传入中国,形成独特的中国基督教建筑风格。

其特点是建筑高大壮观,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特征,外墙经常采用彩色玻璃,在太阳照射下形成琉璃般的色彩。

4. 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存在,建筑中融合了回民、维吾尔等多种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

清真寺建筑格局以大门、寺庙、礼拜堂、圆顶和穹顶为主,大门和寺庙多是红色,并饰有金字和花卉,每座清真寺内都有清真寺拉面摆着旗帜。

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特点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介绍

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特点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

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

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正脊上的那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

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

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人产生对傣族历史追溯的好奇心。

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

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

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

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

檐下只有柱子支撑,无墙壁,四通八达,供人出进,虽属重复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显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显著特点。

那就是这些建筑物没有一座是把柱子镶嵌在墙中的。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在这里不含有贬称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建筑的特点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

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

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

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

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

也有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

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

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

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戒坛图经》(《卍续藏经》册105,新文丰版)介绍印度祇桓精舍的建筑规模及其布局,是以后殿为中轴线之中心,后佛殿之最前部份是外门,依次向里是中门、前佛殿、七重塔,后佛殿之后有三重楼、三重阁、后门。

中轴之右侧前方有西门,由此向里有三重楼、经台、两座五重楼、一口莲华池;由此线再向右边,以右侧的西巷道两旁建十一座分院,巷口西侧为西小门、巷底为后门。

中轴线的左侧,也有重楼、巷道、分院,自成一轴线;在此左侧轴线之左方,有一条三里宽十七里长的大路,种有十八行树,配以沟渠灌注;在此大路之左,又有两小轴线,乃是果园、井亭、莲池,各种用途的库房、厨房。

此当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滥觞,唐代以下的佛教寺院之规模较大者,不论建于平地或建于山区,这种以佛殿为中轴线之中心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

而且道宣律师虽然介绍的是印度的祇桓精舍,图面的表现形式,却全是中国宫庭宫殿的建筑。

所谓宫殿式的佛教建筑,主要的建材是木材及砖材,墙基及柱础也有用石材的。

纯以石材建筑的,仅有若干佛塔及祖塔。

少数殿宇,也纯以木结构建造,例如山西应县的古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纯以砖瓦建造的,则有五台山显通寺的无梁殿,以及峨眉山万年寺内供奉七点四米高普贤菩萨铜像的,也是无梁无柱的砖殿,建筑的技巧非常特殊,有点类似欧洲古老的大教堂,如伦敦的西敏寺,纯以大理石材砌成,屋顶也是无梁,却有石柱,尚有五台山显通寺内纯以青铜铸造的铜殿。

除了这些少数的例子之外,中国古代佛教建筑,都是以木材为立柱、横梁、顺标的主要架构,并承载重量,再配以砖墙瓦顶,避风遮雨。

中国古建筑物的屋顶形式,多用平顶(不是平台)、坡顶、尖顶、圆拱顶,在坡顶之中又分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等。

屋檐的形式则有单檐、重檐,重檐则分二重檐、多重檐,例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浙江新昌石城山的大佛寺,都有依山而建的五重至七重屋檐之建筑物,一般的民居都是单檐,例如南京宝华山的隆昌寺,虽是一座大寺院,各栋殿宇的建筑,都采用谦虚的民居形式,所以是单檐。

宫殿形的佛教建筑,在梁柱交接点上,都用木雕的斗栱承托。

若用天花板,便有藻井、平綦、平闇;以彩绘及浮雕构成的图画故事为藻井,以方椽施素板为平闇,以平板贴花为平綦。

四周墙面有绘画,为壁画。

我所见的寺院之中,若系禅寺,比较朴素,并无天花板的藻饰,也无壁画,甚至连天花板也省了,进入屋内,就直接看到栋、梁、柱、椽、桁,例如五台山的南禅寺便是如此。

我在中国大陆,所见的佛教古建筑中,绘有壁画的并不多,除了石窟艺术的壁画,只见到嵩山少林寺的白衣殿北壁和南壁,留有清人所绘巨幅壁画,表现少林寺武僧的拳谱;山西大同的上华严寺,殿内四周墙面,绘满了清人的巨幅壁画;在五台山的镇海寺门廊墙面也绘有好几幅近代人的壁画,其它诸大名山古剎,殊少发现壁画。

倒是藏传佛教的建筑中,在殿宇内外绘有壁画者,则处处可见。

这大概是由于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主流,禅佛教是比较倾向于自然朴素而不重油彩形像的原因。

佛教的建筑群中,如系较大的古寺,通常都有佛塔及祖塔的建筑,塔的建材,全木质的极少,除了应县的古木塔,金山江天寺的慈寿塔,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古塔等也是木造的之外,大概多半是砖塔,像西安的几座古塔:大慈恩寺的大雁塔、荐福寺的小雁塔、兴教寺的玄奘塔、华严寺废墟中的杜顺塔、洛阳白马寺的齐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的三塔,以及杭州西湖净慈寺的雷峰塔、天台山国清寺的隋塔等,都是砖造。

佛塔原为供奉佛陀舍利的所在,例如印度阿育王时代遣使分送佛陀舍利于宇内各国,并且建塔供奉,至今仍可在印度见到佛陀成道处、初转法轮处及涅盘处的纪念塔,有四角尖方形、有圆拱覆钵形。

在中国内地的佛塔,只有少数是采用印度西域式的覆钵剎杆形,例如五台山的白石塔及山西代县的阿育王塔,都是密封起来的。

其它的古塔,不是密檐七级、九级、乃至十六级(如大理三塔之中塔),便是飞檐跷角楼阁形的五级(如狼山的支云塔)、七级宝塔(如金山的慈寿塔);塔形可有四角、六角、八角等的不同。

其中有的中空且有阶梯可供攀登,例如大雁塔等,有的中实不可攀登。

由于历时久远之后,屡经毁坏重修重建,有些塔中已无古物,有些佛塔的基座之下或塔顶之上,藏有佛陀舍利及经像法物,例如陜西潼临县庆山寺的塔下精室,陜西扶风县法门寺的塔下地宫,云南大理的三塔,都被发掘出了许多古代的法物。

至于祖塔,乃是各寺院的历代祖师骨塔或纪念塔,例如少林寺有祖师塔林,北京巿郊的戒坛寺,也有祖塔院的祖塔群。

祖塔与佛塔的形状相同,多半则是具体而微,大约二、三米高。

中国佛教的寺院建筑,从空间的布局上说,在整体殿堂院落的配置方面,大致是依道宣律师《戒坛图经》的模式。

我到印度访问所见祇桓精舍的遗迹,规模虽大,并没大到深十七里、宽数十里的程度,其建筑遗址墙基所呈现的殿堂、僧舍、巷道的配置,也不像《戒坛图经》所示;倒可以由此《戒坛图经》理解到,隋唐时代理想的佛教道场建筑物配置,就是那样的;所缺少的是各栋建筑物之间,不像后来的寺院,均有回廊连接,以利避雨遮阳。

在中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佛殿,是以供奉巨大的佛菩萨圣像及诸护法天人像为主,殿内不是用来集会共修及演讲的场所,例如建于唐代的南禅寺,建于辽金时代的华严寺、石城山的大佛寺,以及奈良的东大寺等。

平常僧众共修生活起居,别有各院的禅堂、法堂、斋堂、僧舍等附属建筑物。

若举行大型法会,则集众于佛殿之前的大丹墀中,所以每一座寺院的佛殿之前,除了极少数的因为限于地形而有例外,否则均有宽广的大庭院,庭院中多是石铺或砖砌的地面,种上三、四棵大树,没有其它花草树木,简单空旷,以便于公共活动。

寺院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

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殿堂高大,三门巍峨。

不论是寺院包山如镇江的金山;或者四面皆环山抱寺院,如坐于莲台的九华山及五台山;也有三面皆山,如太师椅,都让人兴起遗世独立、绝尘超俗之思。

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也是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

但是也有限于山区及巿区的地形地幅,就得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致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例如我所见的五台山镇海寺,那是章嘉活佛的道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其实,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例如我在苏州灵岩山所见印光大师的关房,就是大寺院中的一个小天地;北京潭柘寺左后侧的一个独立小配院,乃为小型的四合院;南京宝华山的尼众新戒寮,也是一个独成一格的四合院。

中国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至少是一座三合院,加上前门及前门左右两侧的墙垣,成为四合院,也有以前门兼作天王殿的。

较大些的寺院则有前后两进的两个四合院,或三进的三个四合院,构成一条轴线;也有更大的,由二条以上的轴线构成一座大寺院,我们见到的嵩山少林寺,就是沿着缓坡,由三门往上,建有几个四合院的轴线。

但是也有限于山坡的地形,除了中轴线排列整齐之外,左右两侧陪殿及配院建筑,不一定要形成轴线,不过必定要和主轴线的各栋建筑物之间,彼此呼应,不是孤悬的建筑物,则如北京的戒坛寺配置,便是这样的。

佛教建筑从纯纪念到纪念与实用并存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从现存的传统寺庙来看,无论南传的华丽尖屋,藏传的粗旷城堡,还是北传的对称殿堂。

虽然形态各异,呈现当时特征。

但总的来说,从以塔为中心到以堂为中心的变化过程十分缓慢。

虽然近代佛教文化有很大的发展,建筑技术也日益现代化,然而超越上述传统模式反映时代精神的佛教建筑却很少见。

这里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往往继承容易创新难。

拿北传来说,人们在地面上能看到的,大多是清朝留下来的寺庙。

你现在要重建,就不能离开这个模式,尤其是那个宫殿式的大屋顶绝不可少。

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大型的木材可以架构传统的结构,他也会用钢筋水泥去硬仿。

且不说清朝建筑的浓艳和繁复能否代表佛教建筑的传统,光大殿内常设的四根大柱对于现代建筑技术来说也非必要。

这种一股劲地模仿过去是否就算继承了传统?许多优秀传统是需要继承的,但要和合时代因缘加以消化、取舍,否则会成为包袱。

二十一世纪的人为什么尽仿十八、十九世纪的寺庙,当然也仿了不少唐宋式的寺庙。

至于创新,06年9月因星云大师的邀请去台湾高雄佛光山拜访,在大师的安排下有幸参访了台湾的四大佛教中心。

深感台湾不仅在佛教理念上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涵,在佛教建筑的现代化方面也做了不少新的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