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各代佛像的特点

各代佛像的特点 佛教⾃东汉传⼊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让我们按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来看⼀下不同时期佛造像的特点—— ⼗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同⼀北⽅期间) 这⼀时期遗留⾄今的多为⾦铜佛像,且⼤多是青铜佛像。
其特点有四: ⼀、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髻,⼩型佛像以磨光式⾁髻居多,并且⽆发纹;⼤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背光⼀般为同⼼圆形。
三、眼⼤,横长呈杏仁状,⽬光平视,⿐梁⾼挺,容貌端庄秀⽓,神情平静温雅。
四、佛像台座⼀般为造型简单的四⽅台,或者是四⾜束腰须弥座。
北魏这⼀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六国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相⽅圆,略瘦,额头较宽;⾐着多为⾝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纹深刻,线条隆起。
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圆,⽽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有⼀圈莲花瓣。
北齐 这⼀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了,五官线条⽇渐柔和,头部⾁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固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材还是⾮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代⼈喜欢的“倒三⾓”体型,⽽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由于造像上⾝敷搭双间式外⾐,下⾝着裙,⾐服轻薄贴⾁,⾐纹线条简洁。
从侧⾯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突出。
隋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相饱满圆润,眉⽑纤细,⿐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这⼀时期佛造像的⼀个鲜明特点是:⾝材粗壮,头部较⼤,下⾝较短,⽐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此时的佛造像头顶⾁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
唐 这是佛造像⽔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对此应该印象深刻,由于卢舍那⼤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此时的佛造像,⾯相饱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发展出⽔波式,⼤⽿下垂,神情庄重⽽⼜不失慈爱。
造像的⾝材⽐例匀称,结构公道,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且体态⾃然伸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佛像的⾐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博带式,更多的是⽅领下垂式,⾐料质感柔和轻薄,⾐纹流畅,下⾝⾐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样。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后笔记唐志颖41509061 经济统计学一、佛陀世容(一)悲惨世界(1)总述——宗教艺术是什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中国的宗教艺术:佛教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①魏:传入中国。
②唐前期:发展鼎盛。
③唐后期、五代、宋:逐渐衰退。
石窟艺术形象形式的变化反映出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最终摆脱它。
(2~11):北魏壁画——内容: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的人兽形象,奔放的线条,运动的形体姿态总体风格:激昂、狂热、紧张、粗犷代表作品: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怒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壁画内涵:①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
②对当时压迫剥削的无声抗议。
北魏佛像——基本特征: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睿智的微笑;轻视人世事实的神情、以狂热而阴冷的壁画衬托。
作用:①佛像是君主的化身,可以巩固统治(云冈佛像)。
②表彰和树立当时认可的理想人格(观禅决疑的弥勒)。
赏析麦积山石窟北魏雕佛像(图版[30]右下)这尊佛像眉眼细长,面部轮廓柔和,五官清隽,脖颈较长,肩部弧度自然向下,体态清瘦,衣饰、头饰都非常简单,这些都是北魏时期贵族审美的体现。
另外,她头部微微向下倾斜,嘴角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微笑,显得睿智又神秘,仿佛在倾听每一位世人的诉求,但实际上,她竖直的脖子暗示其身体应该是直立的,说明她内在的冷漠和高高在上。
神越是冷漠,越是凸显现实的残酷、人的渺小和绝望,越是反映当时人们内心强烈而不能实现的诉求。
(二)虚幻颂歌(2~4)隋唐雕塑——基本特征:①隋朝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过渡特征);②唐朝佛像更加世俗化,更加富有人情味。
具体形式:①佛像不再位于草庐、洞穴,而是舒适的房间。
②佛的职能分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势。
(阿难朴实温顺、伽叶沉重认真、菩萨文静矜持……)。
进一步的中国化:①越来越被封建帝王和官府支配统辖,以维护统治。
(“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②宗教与儒家同化合流。
(佛雕关心世事的神情和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内涵:①李唐王朝在天上的化身。
南朝、北魏的金铜佛像艺术

所造。通高77厘米,是一组包括一立佛、二立菩萨、三思惟菩萨、四供养菩萨、二力士、十一飞天、二博山炉、二狮子的大型造像群。俄上刻有正光五年选弥勒像记,是北挠背光飞天式金钢佛像的代表作。主像立于双层四足方座上,背有透gt火焰纹舟形背光,背光外像为十一飞天。裙带飞舞、飘之欲升的飞天给整个造像以轻巧空灵之感。立佛面露微笑,宽博大衣的下摆衣裙向外扩张成色尼状。褒衣博带式佛装及秀骨清像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的结果。全像结构复杂,铸造稿细、华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至今所发现的北魏前期的金铜佛造,基本上全是小型作品,大者高约几十匣米,小者高仅几厘米。虽然古代典籍记载中,皇亲国威、贵族及地方显赫者造大型金铜佛像者比比皆是*但历经沧桑,多数没能保留至今。
1955年,河北满城县孟村出上了一件金铜佛立像,系北魏前期即垦兴五年(471年)的作品。像高35.2厘米,现藏于刚L省博物馆;像穿袒右架嫂,依袍角甩于左肩部,右手施无畏印,佛立于覆莲台上,台下为四足方座*四周刻有花纹和供养人等。舟形背光的外绦不是平滑线,而是随火焰纹的凸起而呈现变化。这件作品是出土品中较大的。山东博兴县出土的一批金钢佛像(参见《山东博兴出土北魏至隋锅造像队《文物》1984年第5期),高均不过20厘米。如1983年出土酌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边多宝并坐侣,通高仅14.8厘米。该像二佛高肉警,着圆领通肩大衣,结砌肤坐,手作说法印,亦火焰纹背光,束腰颅弥座下为四足床。据说,在释迎宣讲《法华经》时Pb大地巾涌出宝塔,塔中现出了多宝如来佛,口中称赞释边的说教。这类二佛并坐的形象就是法华经中“见宝塔品”内容的生动写照。北魏时期,表现释边多宝二佛并坐的石刻、铜铸的像很多,二像或惧是着通肩大衣,或但是着袒右架缓;但也有少数作品为一像着通肩大衣,另一像则着袒右绥缓,统一之中显出变化。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永乐佛像的鉴别方法
摘要: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正文:
在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中,永乐佛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备受藏家喜爱。
要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永乐佛像的类型与风格鉴别
永乐佛像主要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两大类。
汉传佛像以端庄典雅、线条流畅为特点,面部表情宁静祥和。
藏传佛像则以其独特的神秘氛围和浓厚的地方风格而著称。
在鉴别时,要仔细观察佛像的姿势、衣纹、装饰等细节,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永乐佛像。
二、永乐佛像的色泽与质感分析
永乐佛像的色泽往往呈现出深沉、内敛的特点。
由于长时间供奉在佛龛上,历经人间烟火和岁月侵蚀,鎏金铜造像的表层颜色会变得暗淡,并在阳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线。
新仿或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此外,还可以通过触摸感受佛像的质感,永乐佛像的质地多为青铜,具有一定的重量感。
三、永乐佛像的时代特征与真伪判断
要判断永乐佛像的真伪,还需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结合永乐
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从佛像的造型、服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参考当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对比同类佛像的异同,以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总之,鉴别永乐佛像的真伪需要综合考虑其类型、色泽、质感、时代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2017届高一河南修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7班王雅琦屈何源李萌烁高梓航刘长堃朱嘉慧)
一、游学前准备
在去河南进行游学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分工,上网查阅了有关龙门石窟及其佛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出了龙门石窟佛像的大概特点,以便参观时能重点关注课题所需的内容。
二、游学过程
2014年11月16日,这天看似平淡无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
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河南这片古朴的大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空气中沉淀着历史的气息。
来到了龙门石窟,我们先以班为单位仔细倾听导游的讲解,组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任务
认真记录下有关课题的内容。
接下来有四个自由活动的景点,分成小组进行参观。
我们一一游览。
奉先寺、皇甫公窟、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都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
几人并肩而行,时而抬头为佛像的惊奇而感叹,时而低头查找、记录佛像的特点,为课题积累资料,收获了不少佛像不同的特征。
三、课题探究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余载。
而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时代变迁,朝代变换。
随着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佛像的特点必然跟着变化。
十六国时期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
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
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
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
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初唐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盛唐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
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
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
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
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
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
除
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
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
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
喜用束
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
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
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
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中晚唐和五代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
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
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宋代
两宋时期北方以陕北为代表、南方以四川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兴
起,除铜、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还有两宋时代佛教题材的卷轴绘画。
史料记载,尤其是传世实物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研究此期造像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遗存。
造像题材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特别是深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
佛像发髻处的髻珠及袈裟处的纽、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萨像的泼洒坐姿,个性鲜明的罗汉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
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盛行开凿石窟,形体大的佛像多为石雕。
到宋代,随着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数目大减,木雕佛像开始流
行。
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观音
像最为常见,此件木雕观音眉目疏
朗,典雅古朴,刀纹线条劲健,衣
纹具有立体感,此像加彩绘,由于
年代久远,彩绘剥落,色彩斑驳,
反而增添了一种古拙之美。
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
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
但宋代的
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
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
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
宋代出现了菩萨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犼背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
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宋代的佛像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如下: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
明清时候绘画艺术的发展相当迅猛,所以当时佛像制作的工艺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所造的佛像形态以怒相、异相为主,而身份
则多以护法神和格鲁派的高僧大德为主,令人奇怪的是当时的佛像居然文静慈悲类型的比较少,可能这也受到到时统治者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
后期的佛像在装束上欲求华美,过分的追求了美学效果,最后失去了以前佛像应该有的神韵。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
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
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
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
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
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
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
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
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
作较粗略。
总结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
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四、游学感悟
河南“寻根”的游学活动把我们领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胜地,我们先后到了龙门石窟、嵩阳书院、少林寺和河南省博物院。
在这些景点参观游学的经历都让我更加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底蕴,探索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给我们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卢舍那大佛,那尊佛像太过雄伟,让我们感到无比震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根,此次有血不过只是根的最浅层,太多的知识和经历需要赶快用笔记下来,也算不枉来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