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石窟造像特点

合集下载

栖霞山风物揽胜

栖霞山风物揽胜

栖霞山风物揽胜栖霞山风物揽胜"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

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

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

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

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

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

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三国时孙权据以此为疑城,拒魏,六朝时陈武帝与齐师大战于此,宋时与金兀术之战,清咸丰时,清军江南大营与太平军之战,民国十七年,党军与孙传芳军之战,皆发生在栖霞山。

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

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

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

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六朝古刹-栖霞寺栖霞寺座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龙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隐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绍(字征君),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栖霞寺之始创,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江苏」览金陵栖霞古刹三宝:唐碑、舍利塔、千佛岩

「江苏」览金陵栖霞古刹三宝:唐碑、舍利塔、千佛岩

「江苏」览金陵栖霞古刹三宝:唐碑、舍利塔、千佛岩南京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

南京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

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太平天国时期栖霞寺毁于战火,现在的栖霞寺寺院主要建筑——山门、弥勒殿、毗卢宝殿、藏经楼等是民国初重建的。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最有价值的文物是镇寺三宝,分别是:唐碑——明征君碑,五代的舍利塔——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和南朝开凿的千佛崖。

唐碑——《明征君碑》《明征君碑》位于寺庙大门外的碑亭内,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

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知敬之手碑额两侧雕刻六龙拱额图案。

碑身两侧为狮首带西番莲纹纹饰,碑身正文为行书,一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共2376字,文采华美,碑文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

碑阴“栖霞”两个大字,出自唐高宗李治御笔。

此碑石材非同一般,碑面上可见许多的梅花状白色斑纹,它因此被称为“梅花石”据考证,这是二叠纪“栖霞灰岩”,梅花斑纹则是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亿年。

经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动物化石达22000多个,世界罕见。

碑座龟趺头部还有球斯瓦格虫筵化石,这又是用2.9亿年前石炭纪船山灰岩雕刻而成。

作为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珍品,也是地质学界化石标本的珍品,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珍品,也是地质学界化石标本的珍品五代时期舍利塔——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栖霞寺舍利塔位于栖霞寺毗卢大殿的后面,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

南朝古刹——栖霞寺

南朝古刹——栖霞寺

【科技博览】Sci-Tech Expo76 科学中国人 2018年11月建筑中国栖霞寺,中国四大古刹之一。

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栖霞寺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在南北朝时期,它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我国的佛教中心;1983年4月,它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它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众华异色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栖霞寺初称栖霞精舍,规模宏大,占地面积40多亩,设有毗卢宝殿、藏经楼等,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乃江南古碑之一。

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

寺内还保留着弥勒佛殿、念佛堂、舍利石塔等多个建筑,寺后则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初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面带笑容的弥勒佛。

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

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

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塑像工艺精湛、入化出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

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

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

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6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

除此之外,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雕凿精细、装金着彩。

——舍利塔栖霞寺右侧,舍利塔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

它建造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

作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其造型精美,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更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石塔八角五级,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

南京栖霞寺三宝:唐碑、石塔、千佛岩

南京栖霞寺三宝:唐碑、石塔、千佛岩

南京栖霞寺三宝:唐碑、石塔、千佛岩南京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寺院位于南京城区东北22公里处的山下。

此山原名摄山,因山上植物茂盛多草药,人们采食可摄养益寿,故而得名摄山,后因栖霞寺香火鼎盛,遂更名为栖霞山。

山上遍植枫树,时至深秋,红枫鲜艳,与庄严的佛寺建筑相掩映,辉煌灿烂,登山既可赏红叶,也可俯瞰长江,南京人有“春牛首,秋栖霞”的俗语。

栖霞寺也曾数度更名。

南齐时,有一位居士明僧绍在此地隐居,后来受佛法感召,舍宅为寺。

因他号栖霞,便将寺名命为栖霞精舍。

僧绍曾有在寺旁山上开凿佛像的念头,但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仲纬继承遗志,在山之西峰开凿洞窟,先塑起西方三圣像,像高俱超三丈,伟岸飘逸,体现了南朝佛造像的典型风格,与云岗石窟相似而比云岗更早十七年,此后历代均有增造。

隋朝仁寿元年,隋文帝笃信佛教,在全国八十三州兴建舍利塔,在其诏书上,栖霞寺排名第一。

至唐代,栖霞寺声誉日隆,更名为功德寺,与台州(今浙江天台)国清寺、荆州(今湖北荆州)玉泉寺、济州(今山东长清)灵岩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归来时曾在此驻锡。

五代十国时期,寺名改为妙因寺,宋元以来时兴时衰,寺名更替不断,一时为普云寺,一时为栖霞寺,一时又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年间又改称栖霞寺,再度中兴,清乾隆皇帝南巡,五次在此设行宫。

太平天国时期,寺院毁于战火,民国初开始重建。

令人遗憾的是,在重修千佛岩时,寺僧曾用水泥修补佛像,使原貌受损难辨。

抗日战争时期,栖霞寺中曾收留难民2万余人,一些守城军人来不及换下军装,只好携枪躲藏在千佛岩洞窟中,避过劫难。

解放后栖霞寺受到重视和保护,然而文革破四旧时,寺中多处惨遭破坏,千佛岩佛首多失。

1983年,中国佛教学会在栖霞寺设中国佛学院分院,栖霞寺再次迎来重生。

栖霞寺弥勒殿栖霞寺毗卢宝殿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毗卢宝殿、藏经楼等。

其殿堂楼阁建筑都为近代重建,形制简略肃穆,不事张扬。

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造像对北方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造像对北方的影响

0 9窟均可见 到。另外 , 州地区东魏 1 青
过 几百年 的发展 和演变 ,在南北 朝时
麦 积山石 窟位于甘 肃东 部天水市 后期菩萨造像 的衣纹趋于简化 , 常不刻
期, 又出现 了从东 到西的“ 回流现 象 ” 向东约 4 。 5公里处 ,它是秦岭 山脉 西端 衣纹 , 璎珞饰 增加 , 这种具 有代表 特色 即南北朝时期南 朝 的造 像风格 开始北 小 龙 山 的一 座 山峰 ,与 四 川 交 往 密 切 , 的表现 方式源 于成都万佛 寺北周 天和 上, 进而影响了北方的石窟造像 。据查 其 西有凉州 造像 风格 , 东有 云 冈 、 门 二年(6 龙 5 7年 ) 的菩萨坐像。另从佛像方 阅资料发现 , 南朝 的佛教造像 向北方传 石窟 、南有 以成都为代 表的南式风格 , 面来看 ,青州地 区的佛头螺发较多 , 这 播路线呈环形传播。 即以当时南朝的都 学术 界对麦积 山与川地 造像 的关 系还 也与南京和成都两地的造像一致 , 而在 城南京为中心 , 一路从南京西沿长江流 存在着许多争议 ,但有一点可 以肯定 , 北 方 这 种 螺 发 佛 则 出 现 的 较 少 。 州地 青 域到成都 , 然后 由成都北 上至天水 麦积 在南北朝时期 , 随着 民族之间 的文化交 区北魏造像 以高发髻螺发为主 , 型较 脸 山,另一路从南京 直接北上 至 山东 青 流和融合 , 成都 的南朝造像风格一定程 长 ,北齐时期均变成 了低发髻螺发 , 而
fzA ・UsUoG EG AH NX EH zN HN
学 术 纵 横
南北朝时期南朝佛 教造像对北方 的影响
口 甘 宪 云

要 :北魏孝 文帝改革以后, 吸 的北方并没有盛行 , 以成都 的此种造 所

栖霞寺的里的景物解说

栖霞寺的里的景物解说

栖霞寺的里的景物解说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

在栖霞寺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古迹值得一看。

1.栖霞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栖霞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寺内最主要的佛事活动场所。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十八罗汉等佛像,气势宏大,金碧辉煌。

2.千佛岩:位于栖霞寺附近的千佛岩,是南朝时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精美的佛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舍利塔:隋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栖霞寺作为佛教圣地,建立了舍利塔。

舍利塔内安放有佛教圣物舍利子,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景点。

4.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的明镜湖,湖水清澈,湖面如镜,是游客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湖边立有“彩虹明镜”碑,为清乾隆年间兴建。

5.枫岭:栖霞山西侧的枫岭,拥有大片枫树林。

深秋时节,枫叶如火,红遍山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观的枫叶景色。

6.栖霞山石窟:栖霞山石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的开凿石窟之一,始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

石窟内有多尊大佛,其中
最高的一尊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除此之外,栖霞寺内还有其他许多古迹和景点,如桃花涧、瑞光塔、卧佛岩等,各具特色,值得游客们细细品味。

栖霞山干佛崖第13窟的新发现

栖霞山干佛崖第13窟的新发现

作者: 林蔚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南京栖霞山;造像;千佛崖;南朝;史料价值;云冈石窟;大规模;龙门;南京市;服饰
摘要: <正>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窟龛造像,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重要南朝造像遗迹之一(图一)。

由于风化较甚,且屡经后世妆銮,加之本世纪20年代大规模水泥修缮,造像多失原貌。

近日栖霞寺僧大做功德,将栖霞山南京市博物馆编号第I区第13窟四像水泥全部凿落,露出石质表面。

造像除原风化、残损部分外,原服饰、姿态清晰可见。

俨然旧时风貌。

其艺术及史料价值极为重。

南京栖霞山新发现的“江总残碑”及相关问题

南京栖霞山新发现的“江总残碑”及相关问题
栖霞 1号 :南朝石佛坐像 (图 1),头残 ,现藏南 京市博物馆 ,高 约 30厘米 左右 ,佛像 内着僧祗 支 , 袈裟作 “半披式”和 “褒衣博带演化式”叠加披着 】,
结跏趺坐 ,两前臂残 。
栖 霞 2号 :南 朝 菩 萨
头像 (图 2),现藏南京市
博物馆 ,高约35厘米左右 ,

:地新发现南朝佛教造像研究 》(BRA2O1 7400)的阶段性成果。 、 罗 宗 真 、阮 荣春 、傅 云仙 等 学者 ,在 主持 发掘 的 车 广 锦先 生 的带
072
“右碑 陈侍中尚书令宣惠将军参掌选事菩萨戒弟子济 阳江总持撰 ,陈翊前会稽王行参军京兆韦沛书此碑”, 且有前列款 “圣宋赐紫沙门怀门怀则重书,赐紫沙门 有朋篆额”的字样。另外,严观在录文最后还附有对 该碑沿革的说明 :“此碑经唐会 昌时毁废后已曾重立 , 至宋复断 ,康定元年 (1040)三 月十七 日僧契先复依 旧本镌立始得传至今”。今查这些内容与 “江总残碑” 并不对应,严观所录碑文应是宋代刻碑 。
菩萨发冠 、宝缯及垂 发部
分残损 ,有白毫相 ,双眼
微睁,嘴角上翘 ,面带微
笑 。
陈 至 德 二 年 (584),
图3江 总 残 碑
吏部 尚书江总 《摄 山栖霞 寺碑文并铭 》残碑 (以下
简称 “江总残碑”),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该碑碑额为
螭首双龙缠绕 ,碑 身正、背面均刻有铭文 (图 3)。
“江总残碑”正面 :碑体左上方和右下方残 ,从
镌刻的文字内容来看,与清代严观所录的 《金陵摄山
栖霞寺碑 》几乎一致。值得注意的是 ,此碑正面碑文
倒数第二行位置刻有 “……陈桢 明二年”,倒数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栖霞山石窟佛像造像特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逐渐走向了世俗化、本土化的时期。

这种优雅端庄的作风,这种具有更鲜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原佛教艺术,是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栖霞山石窟的佛教造像所体现出来的南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特点,在同一时期各地的佛教造像上都有所体现。

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艺术逐渐在亚洲传播开来。

以印度为中心,向东它传入了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形成了具有浓郁异族风格的龟兹石窟艺术。

之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艺术逐渐东移,由北而南,进入中原。

如果从公元三世纪开凿的首批石窟算起,直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和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已发展了千余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一次高潮。

长江中下游南朝时期建造了也曾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建筑,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可想而知当时佛教传播之兴盛。

只可惜战乱频繁,南朝的石窟寺庙大多被毁,存留到今的只有少数几处,南京的栖霞山石窟便是一例。

南京栖霞山古称摄山,上有栖霞古寺,它创建于公元484年。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了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

据记载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了佛光,种种神奇景象惊动了齐梁的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栖霞寺后山岩壁镌刻有“千佛岩栖霞山”六字,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共有佛龛294座,摩崖造像515尊,号称千佛。

由此可见千佛岩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的地位。

千佛岩的无量殿是栖霞山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龛。

其中的无量寿佛居中,高约十二米,两侧分别侍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高约10米。

据古文献记载,这里曾有过一尊很精致的佛像,堪与云冈和龙门石窟媲美。

这些佛教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

三佛的衣褶与云冈石窟酷似,但是开凿的年代却比云冈石窟造了十七年。

千佛岩的造像精致古朴,完整的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地区是非常罕见的。

在齐、梁之后,宋代、元代、明代,在千佛岩先后都有开凿,累计造像达700余尊。

这些石刻在历尽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后,除了少数完好外,大部都已经残缺了。

栖霞山的石质是石英砂岩,易于风化,雕像中许多眉眼五官表情等细微部分都已剥落或模糊,又经明代太监修复,致使这里佛像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1925年,栖霞寺主持僧若舜将除“西方三圣像”中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外的其它造像全部用水泥修缮一遍,使的千佛岩原貌尽失。

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佛教造像多为面容清癯秀劲的秀骨清像,面容柔和,嘴角向上弯起,露出神秘微笑。

佛象褒衣博带,衣褶层叠稠密,衣裙垂蔽,由此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逐渐摆脱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逐渐走向了世俗化、本土化。

这种优雅端庄的作风,这种具有更鲜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原佛教艺术,是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曾涌现了一大批天才
式的艺术家。

他们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可是史书却永远的记住了他们。

著名的僧佑和戴逵父子是最早记载于史册的佛像造像艺术家。

僧佑是《弘明集》及《出三藏记集》的作者。

他自幼出家,聪颖好学,手不释卷,精通戒律。

梁武帝对其礼敬有之“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碍,皆剌就审决。

”在当时是十分著名的高僧,其在《佑录》中自述说:“广讯众典,披览为业,或专日遗食,或通夜继烛。

虽复管窥迷天,蠡测惑海,然游目积心,颇有微悟。

”所以《梁高僧传》中称他:“大精律部,有迈先哲。

”有关僧佑造像的记载有光宅、摄山大佛及剡县石佛的经始。

“佑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

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佑经始。

”光宅寺是梁武帝继位后舍斋为寺,天监六年使僧佑造无量寿佛。

(《南朝寺考》)摄山大像及剡县石佛,是僧佑在南朝时所设计监造的两处罕见石窟,摄山大像即前面所提到的南京栖霞寺石窟,佛身连座高四丈,丝毫不逊于后来的龙门大佛。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陆探微创造了“清羸”佛像面容。

并且这种造像特点影响很大。

据记载:“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陆与张效之,终不及矣”。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进行佛教艺术创作时,已融入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意识,他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画法,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进行创造。

这种风格大大影响了后来不同时期的造像样式。

从敦煌莫高窟到洛阳龙门石窟,同一时期的佛教造像我们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艺术特点。

如洛阳的龙门石窟,自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贵族对南朝艺术彻底吸收利用,南方的佛教与神仙思想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影响着北方,“秀骨清像”成为南北统一的审美标准。

早期北魏的“平城式样”已经逐渐的衰落。

龙门石窟中首先出现了清秀的供养人,而后又出现了清瘦的佛像。

这和南朝的审美标准相一致。

这一过程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至孝明帝时期(448年-528年)。

这时期洞窟形制大体沿用云冈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且多为莲花藻井。

造像主要是三世佛或释迦佛,其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

衣着由偏袒右肩式变为汉化的褒衣博带式,佛像也由席地结跏趺坐变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这是受到南朝坐床习俗的影响。

这时还出现了汉、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题榜的壁画布局以及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图案。

在雕刻手法上,由云冈的平直刀法过渡到圆刀刀法,艺术风格也由云冈的奔放粗犷、大体大面、概括洗炼、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转变为龙门的精细人微、一丝不苟、趋向写实的艺术境界。

如宾阳洞本尊释迦牟尼佛,头挽旋纹高髻,面相方圆清秀,细眉高挑,眼若纤月,鼻梁高度适中,鼻翼丰满,颧骨略突,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颈较长,躯体魁岸,两肩宽厚,上身内着僧祗支,胸前系带作结,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

这一形象不再如云冈昙曜五窟本尊那样直眉高鼻,威严肃穆,衣饰作右袒或通肩式。

如果说右袒或通肩仍保持着外来粉本特点的话,那么“褒衣博带”的“冕服式”,则已是典型的中国民族化的佛教艺术特征。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栖霞山无量殿前两尊接引佛石雕立像,却是典型张僧繇所创造的“张家样”。

二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左肩,袈裟表现较厚重。

薄衣贴体,低髻螺发。

头部比例大,面部方圆丰满,肩平直,身体健壮,此时已不是面容清秀之状。

米芾《画史》称:“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这就是说张僧繇画的人物丰满艳丽,和之前的顾恺之相差甚远。

这已是隋唐人物画风格形成的先声。

与栖霞山石窟造像手法相似的便是万佛寺石刻,万佛寺石刻造像独具艺术特色,无论是在造像组合还是衣服配饰上都显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龛碑的组合与布局比较复杂,一般正面是一立佛、两侧有四弟子、四菩萨、二天王。

侧面还
刻有菩萨、力士等护法神。

背面浮雕刻有礼佛图等世俗供养人群像并有规则的题刻。

这样的组合和布局在同一时期的巴中原地区造像中很少见。

其次万佛寺的佛菩萨供养人的清秀面容和服饰具有明显的南朝时期的作风。

万佛寺造像面容方圆润、秀丽洒脱、佛像多著褒衣博带式大衫,下摆甩挂在左手腕部,在腹部形成多道弧形衣纹,衣多褶。

腕颈饰项圈,腕着手镯的络腋交叉于腹际的圆形饰件。

佛像下垂的衣装和菩萨被呈尖角向外延展帛裙饰下部向外呈锐角扬展的形式与南京栖霞山和浙江新昌宝相寺盒像类似。

龛背面浅浮雕有帝王帝后和男女世俗供养群像。

这些画像人物皆穿南朝流行的褒衣博带式服女者梳双髻男人戴冠、身着广袖长装、脚登云头履、人物群像飘逸若仙,反映出中国士大夫阶级“秀骨清像”的形象和超凡清高的思想。

之后栖霞山的千佛岩发现“东飞天”,使得栖霞山的千佛岩被誉为“东敦煌”。

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

实际上作为江南最大的石窟艺术,在艺术风格、内容、手法上都可以看出它与同一时期的敦煌石窟的某种关系。

江南所流行的“秀骨清象”在敦煌石窟上也有所体现,有的石窟就明显的具有南朝的风格。

很明显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影响了敦煌此类造像的艺术风格。

虽然两地相隔千里,可是由于两地的交流不断,南朝文化逐渐影响了中国其它各地的石窟造像。

最终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佛教造像上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

千佛岩旁的舍利塔上又发现了飞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线条皆与敦煌相似,这也成为地区间交流的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