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

合集下载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包浆不足以辨真伪收藏谨防陷阱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包浆不足以辨真伪收藏谨防陷阱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包浆不足以辨真伪收藏谨防陷阱明代地藏王菩萨像随着古董市场不断延伸与扩展,明清铜佛像收藏日渐升温。

几十年前一件上好的镏金铜佛不过五六万,品相一般者几千元就能买下;如今,瀚海和嘉德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官款佛像动不动就能拍出百万元以上。

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明朝"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竟然创出1900多万港币的天价,令人跌破眼镜的同时也掀起新一轮铜佛像收藏热,很多阅历不深的藏家盲目跟进,"逢佛辄拜、见佛即收"。

表面上铜佛像收藏风生水起,实际上却深不可测,很多初涉该行的藏家在里面栽了跟头,叫苦不迭。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铜佛造像的起因有些特殊,它始于唐初兴佛时期,当时无论寺院还是佛窟,都在主佛塑像的背光或者穹顶上另造一些小佛像,组成"佛海",来暗喻佛陀众多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现象至今仍能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一窥全貌。

于是,从佛海中迎下其中一尊长伴长随,便成为僧人和信徒追求的无上功德。

小型铜佛造像诞生后,最初只是供四处游方的僧人随身携带,昭示出家人心中有佛,后来才普及到信男善女迎请到家中供养。

中国历史上历经多次灾难性"灭佛"事件,铜佛造像大量被毁,导致目前高古、中古佛像极为罕见,传世最多的是明清佛像。

这类铜佛不仅以如来佛祖造像,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皆可成型,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价值。

因为存世数量极少,铜佛价钱才一路飙升,也正因为罕见,更不能轻易相信坊间传言。

有两个陷阱一定要绕开:第一口是"中古井",遇到刻有唐、五代、两宋年号的中古造像,千万不要冲动购买,因为这类珍品举世不过那么十几件,都在博物馆。

即使真的捡到大漏,充其量也是清朝或者民国的仿品。

始终记住一句话--收藏圈多是人精,捡漏之前先问问这有多难。

第二口是"故事井",如果有人跑来说某某的什么乡下亲戚带了几尊镏金造像求售,等见到这位乡民时对方又大讲如何发现这批造像的曲折故事,请马上离开。

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

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

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展开全文“佛像”指佛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铸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手法,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造型以愤怒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先看几尊明清金铜佛像:明代汉传青铜观音坐像X明代汉传青铜观音坐像明代青铜阿弥陀佛坐像清代黄铜嵌红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左)清(右)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要点:一、铜材明代汉传佛像一般用青铜,藏传佛像一般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铸造的,但乾隆时期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铸造的。

因此,汉传明代佛像只要露出哪怕是米粒大小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二、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铸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论用何种铜,皆材质精良;而新仿佛像为节约成本,往往用粗铜、杂铜铸造,因此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不一,甚至有缺损。

如以下两图:三、规制明清铸造佛像有严格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比例、结什么手印、什么佛或菩萨等持什么法器、佛与菩萨各坐什么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整体端庄优雅,面容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造型准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位置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面。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往往不合规制。

四、工艺(一)铸造工艺。

传统佛像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铸造。

其步骤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作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佛像鉴定:5种辨伪方法佛像收藏

佛像鉴定:5种辨伪方法佛像收藏

佛像鉴定:5种辨伪方法佛像收藏来源:文博圈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收藏理念的转变,佛像以独特的艺术造型、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物遗存,成为许多人投资理财和收藏养性的重要艺术品类,在收藏拍卖市场上一路走俏,价格也一路攀升。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混入其中,大肆造假贩假,牟取暴利,致使市场上的佛像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令许多收藏者、投资者胆寒而却步。

于是,如何鉴别佛像的真伪、年代、风格、题材和价值等专业技术,成了许多佛像收藏家和爱好者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论范围不限于汉传佛教造像,也包括藏传佛教造像。

关于佛像真伪的鉴定,简而言之就是辨伪,它是鉴定佛像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它的重要性与鉴定其他类文物一样,因为我们收藏的佛像主要是古代佛像(一般应在民国以前),如果是现当代仿制的佛像就没有收藏的意义。

辨伪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对与错、新与旧、真与假,将真正的古代佛像艺术品鉴别出来,将新造的仿品、伪品剔除出去。

但是辨伪的方法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角度很多,有时代风格方面的,有神格图像方面的,有工艺技术方面的,还有纹饰和刻款方面的,总之包含了佛像鉴定的全部内容和过程。

对这些因素,我们切不可偏执一端,而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鉴定结果。

佛像时代风格的辨伪不同角度的鉴定方法各不一样,对于辨伪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其中,时代风格对于辨伪最为重要。

什么是风格?简而言之指佛像整体和局部的造型特征和装饰样式。

当我们看到一尊佛像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它的造型特征和装饰样式确定它的时代和风格。

对于专业的鉴定者而言,一般观察一眼鉴定的对象,就大致可以确定它的时代和风格。

但是它是否真的是历史上某时或某地制作的佛像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调动大脑中已经贮存的各时代佛像艺术特征的印象,对着鉴定的佛像一一对应分析,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还要看背光和佛座,寻找疑点和破绽。

一般来说,如果是新仿和伪造的佛像,其各部位的造型特征和装饰样式基本与所仿时代佛像相差无几,这是造假者追求的基本效果,比较容易达到,否则就不能达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目的,进而获得经济利益。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近年来,明清佛像在香港和中国内陆的拍卖屡创新纪录。

藏家们对于精致工艺,品相完好的佛像有更高的收藏欲望,近年某场的春拍开始,佛像价格的走势就是直线上升。

这件明永乐时期,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就被拍出1.16亿的高价,到现在为止还是记录的保持者,这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也是因为如此,之后的明清佛像市场一路飙升,许多藏家手上的佛像也因此拍出不错的数字。

世面所见鎏金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像、立像、鎏金佛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鎏金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着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

古代金铜佛造像的收藏群体比较庞大,近几年来,佛教造像艺术品,十分火爆,实力派藏家层出不穷,国内外收藏家们,所收藏的佛教造像艺术品.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撒播时刻长久,从开始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品种繁复。

作为一个较特别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颜色和深沉的文明内在受到释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

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

内陆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通常都用阴线刻有徽标。

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

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边口刮封铁红腻子景象。

鎏金佛像在长年供奉香火熏燎,较厚的积尘,清理时宜用棉签蘸5%的柠檬酸水擦拭,只去除积尘不要伤及数百年的自然包浆,如将佛像擦的黄亮,对佛像是一种有形的破坏,价值大跌。

明清佛像怎么识别鉴定

明清佛像怎么识别鉴定

明清佛像怎么识别鉴定艺术收藏投资动态 2017-10-12鎏金佛像泛指一切以金属为质地的佛教造像,材质可以是纯金、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等,但一般特别指鎏金的铜佛像。

金色是鎏金佛像为彰显光耀灿烂的神性所不可或缺的,因过于珍贵,鲜有纯金佛像,绝大多数以汞镀金在铜佛表面贴金佛像收藏市场处于成熟拣选期“所谓的成熟拣选期是由于很多收藏家的佛像藏品门类日趋完善,而那些不经常在市场上出现的稀有品种,就成为他们的重点拣选对象,自然越炒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佛像价格始终高高在上。

近年来国际市场的鎏金佛像的拍卖价格越来越高,很多收藏家把目光投射到了鎏金佛像的市场上,利润价值的提高必然会促使伪造品的出现,那么怎样在市场中选择鎏金佛像呢?这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识别。

(1)从干支纪年方面去识别。

例如北魏普泰年号前后仅一年,若出现普泰三年的刻款,此款就颇可怀疑。

但造像上年款,干支纪年不对又往往是极普遍的现象,因中国地域广大,穷乡僻壤文化水准低下,改朝换代,民间还不知道,继续用前朝天子年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还要具体分析。

(2)用后来史书所称朝代署款。

这种错误极为显见,完全是作伪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常识所致。

东魏、西魏为北齐、北周所代,是历史事实,但当时的执政者是以正统的受命于天的天子自居的,自称只能是大周,其亡后,史家称其为北周。

当时人作器物,怎么能用后来史家所称其所在时代?(3)用庙号署款。

如有一尊铁观音像,背后竟铸有“大宋真宗年制”。

真宗是北宋赵恒死后所尊的庙号,怎么能用庙号来署款呢?前任皇帝死后,尽管新皇帝已执政,但仍然继续使用原来年号,直到来年的大年初一,改用新年号,不可能出现用庙号来代替年号的现象。

这种显而易见的谬误,稍有历史常识即可识破。

(4)通过款识内容上出现的佛教知识判断。

例如有一尊唐代铜十一面观音立像,外形上看还说得过去,造像上是唐代常见的观音像,头部共有三层,为十一面环绕。

十一面观音是唐代六百年底到七百年初密教流行才开始出现的观音形象。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

佛像收藏鉴定方法是什么近年来,佛像在拍卖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所以很多的人都会想要收藏佛像。

下面是为您分享了佛像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吧!佛像作伪手段五花八门一般而言,明清金铜佛像作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真品仿造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以真品翻模制作。

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

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

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

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

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用“移花接木”法作假方法有:1.数件拼合。

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

比如,明代的狮子配上清代的佛像。

2.真品加伪款。

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以此来提高身价。

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

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就配上新座子、新背光,来充当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三、以款识作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

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真品的品相。

浅谈明清铜器收藏与鉴定

浅谈明清铜器收藏与鉴定

浅谈明清铜器收藏与鉴定经过几年的明清铜器收藏经验及学习,在这一方面也积累了部分经验,同学中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此道一道个人见解,也为有收藏铜器方面爱好的朋友提供一点借鉴和我切身的教训。

在铜器收藏方面,只要是真品,价值不在于铜器的大小。

俗话说:“大为珍,小为宝”一点也不假!当然做工精美的铜器一定是上好的收藏品,此外铜器有落款那是最好不过了。

古铜器存世量比较丰富,而三代及秦汉铜器那都是珍品中的真品,很多都是国宝级的,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明清铜器可以说是大众收藏的上好选择。

其实,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铜器真品在传世过程中被人为的毁坏了,特别是崇祯造钱、咸丰造钱和大跃进及文革,对铜器的破会尤为严重,而铜器中的铜炉、佛像等在以上运动中被大量销毁,当真可惜!以至于当我们光顾于古董文物市场时发现充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铜器都是仿品,或是刚被盗墓者挖掘出来的已经遭毁坏的铜器残片,实在让人心寒。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文物市场上打眼,那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说,明清铜器的价格提升空间非常巨大,物以希为贵,以铜炉为例,一套(一般有两部分组成,炉身和炉盖)较精致且有落款的紫铜袖炉(一般在500克——1000克左右)价值均在几万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不等。

这样,鉴别铜器的真伪对铜器收藏尤为重要。

下面我谈一些鉴别铜器真伪的速成经验。

首先,看铜器的绣迹和包浆。

一般而言,传世铜器通常有包浆,包浆说白了就是铜器表面由于传世年代久远而附着其上的灰苟,但是这种灰苟并不是一般的脏东西,这是一件文物年龄的外在直观表现,看上去像是在铜器表层附着了一层油灰,使铜器原有的表皮掩藏起来。

年代久远的传世铜器一般都有包浆,而且不易脱落。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铜器上的包浆清洗掉,如果清洗掉的话,那么铜器的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包括任何古董,都不要为了追逐洁净而毁坏古董的原貌。

在如今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上,古铜器自然也是广大商家争相伪造的对象。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佛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铜佛像作为其文化遗产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对于热爱佛教文化的人来说,收藏一件铜佛像既能品味美丽的佛教文化也能增加文物价值感。

但是,鉴别铜佛像的真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外形、材质、工艺等角度分析和介绍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外形鉴定在铜佛像外形方面,鉴定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脸部特征真正的铜佛像一般都是通过手工锤打,其细节处理处非常精致,拥有真实、丰富的面部表情。

而仿制品通常是通过机器制作或模具铸造,面部通常呈现出机械化的“呆板”效果。

观察手脚细节真正的铜佛像手脚关节处弯曲自如,五指或三手指之间都有足够的距离,指尖的细节非常清晰。

而仿制品则由于机器加工的原因,手、脚之间的距离过近,手、脚之间的区别不明显,指尖处理较为模糊。

观察服饰搭配铜佛像的服装细节在整体感觉上也很重要。

真正的铜佛像服装造型比较自然、细节处理清晰,饰品比较精致,而仿制品的服装处理往往显得粗糙,饰品的轮廓比真品更加笨拙。

材质鉴定铜佛像材质的真伪程度,绝大部分在铜的含量检测上。

铜佛像的材料通常包括普通铜、暗铜、宝石铜等。

如果是真正的铜佛像,那么经过检测铜的含量应该达到90%以上;而仿制品则铜含量不足,掺杂了大量的其他金属。

在材质鉴定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铜佛像的重量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铜佛像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一般都比较重。

而仿制品的材质通常采用铸造或铜合金制作,铜含量不高,重量往往较轻。

工艺鉴定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两种,手工锤打和铸造。

其中,手工锤打铜佛像是现代铜佛像制作者所倡导的方式,是制作真正铜佛像的关键。

真实的铜佛像承袭了古时候的制作方法,铸造出来的铜佛像显得不够真实、细节不够清晰,同时通常较为粗糙。

除此之外,手工锤打铜佛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节处理精致。

铜佛像的细节亲手制作出来,显得非常细腻、丰富,而铸造的仿制品由于生产制作方式的差异,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总结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找到铜佛像真伪的判断因素,即:细节精细度、重量、材料中铜含量、制作工艺等四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
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会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佛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1)鉴定
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佛像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佛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再有就是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而同为藏地佛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佛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

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

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

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

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另外在鉴定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类。

比如藏传佛像,可以参照壁画、唐卡来辅助鉴定。

当然对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来说,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藏品,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专门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2)辨伪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

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

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

一般而言,伪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

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现,价格低廉。

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

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而且还常常会经过做旧,所以较为难辨一些。

其中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造的。

这种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

如果再看细布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

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

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

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

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细处,才能不被迷惑。

(3)是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

在制作前,作伪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又不以哪一件为本,而是综合创作的。

这类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国时古玩行所仿的,仿唐以前的多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了。

但作为“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佛像收藏进来,用作参考,也末尝不可。

(4)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

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着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

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一奇货自居索取高价,这就另说了。

我们在收入这类藏品时需要特别小心。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品。

1、数件拼合。

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

比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

2、真品加伪款。

比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来提高身价。

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

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以上几点需要用经验来仔细辨别了。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

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

作为者总希望在作伪后能抬高物品的身价,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品相。

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伪品真款要注意观察,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东拼西凑”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

以上几点都要求我们看东西要具体、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
大。

同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来分析。

总之,还要综合判断,特别注意。

(3)收藏
金铜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铜器的收藏基本相同。

金属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锈以及修补、去锈等。

知识佛像具有宗教遗物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应该带些对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仪规,从而区别于一般的金属文物。

对于收藏来说,只有你真正感兴趣,真正爱好,才是你收藏的动力。

如果是想通过收藏来增值、甚至发财,应该说是很难实现的。

收到一件器物,别人出大价钱,我也不卖,这才是收藏家。

至于自己玩透了、研究透了,觉得已没有保留的必要,出让给朋友,互通有无,或投向市场,也未尝不可。

但基础是你有收获、有心得、有喜悦,这才是收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