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金铜佛像的真伪辨别

合集下载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这四点你都知道吗?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这四点你都知道吗?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这四点你都知道吗?“佛像”指释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判定的几个要点:01铜材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显露哪怕是米粒巨细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02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03规制明清锻造佛像有严格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份额、结啥手印、啥佛或菩萨等持啥法器、佛与菩萨各坐啥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全体端庄高雅,面庞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外型精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方位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边。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通常不合规制。

04技术一锻造技术传统佛像多选用失蜡法(又名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锻造。

其过程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通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造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艺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

3、在蜡型上贴外层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称“糙泥”。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对于金铜佛像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懂得一些辨伪的方法是必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了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吧!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风格特征,根据其突出的造型特点来进行鉴别。

1、面相和姿态。

佛像的面相与姿态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态。

2背光与台座。

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鉴定佛像的参照。

例如区别佛、菩萨、罗汉,可以根据有无头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样、做工,作为断代的依据。

还可以根据台座的样式进行鉴别,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而罗汉则位于蒲团座上。

3.手印与持物。

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类别,例如大多数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

而各种菩萨、护法手中的持物也有严格的区分。

(二)铸遗技术的鉴别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法和模具法铸造。

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器壁较薄,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集中,就是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

作伪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作伪的佛像不是过厚就是过薄。

胎体过厚或过薄的伪作,用手敲击,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铸像经验,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轻,或者将背光加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

但是作伪者无法顾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单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铸造得均衡、呆直.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

(三)包浆的鉴别包浆是鉴别金铜佛像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器物表面没有浮锈,氧化层均匀覆盖通体,呈现一种自然、莹润的光泽。

金铜佛像的包浆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铜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较严重。

作伪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泽不润,刺眼,行话“发贼”。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辨别: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手上有铜腥味;二是用热碱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脱落。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尼泊尔的铜鎏金佛像,是用青铜作为胎体,制作成型后表面鎏金。

在国内,铜鎏金佛像最早开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延续至今。

识别佛像的真伪,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铜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

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在流传的过程中,‘金身’已成为佛像的标准特征,而铜的颜色和金子差不多,虽然会因为纯度不同促销紫红、金黄色等,但是相对其他材质,铜更接近金色,因而在给佛像塑造金身的时候,都会用到铜。

不过,因为铜会氧化且纯度不同会导致佛像变色,所以,为了让佛像保持色泽,会给铜佛像进行鎏金,以保持佛身长久不坏,持久永恒,这也是尼泊尔匠人制作金铜鎏金佛像的必要环节。

据相关资料表明,明代藏传金铜佛像的兴起推动了整个汉地金铜造像的发展,而汉地雕塑中大型金铜佛却较少。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文良铜雕厂是河北专业的鎏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鎏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真假真假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

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

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

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怎样快速鉴别铜佛像新老?

怎样快速鉴别铜佛像新老?

怎样快速鉴别铜佛像新老?
铜佛像收藏向来是收藏领域的热门,一尊清代的铜佛像真品基本上都是十万人民币起拍,精品几百万成交都很正常,但是作为新仿品是没有古董意义的收藏价值,只可以用来供奉。

那么如何快速鉴别铜佛像的新老呢?
首先看材质,明代以前的铜佛像基本上都是青铜工艺,明代到清初基本上都是红铜,清中到民国基本上都是黄铜。

所以从材质上可以简单断代:如果一尊明代风格的铜佛像用黄铜制作,显然就是新仿;如果一尊清代风格的铜佛像用青铜工艺,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

判断一尊铜佛像的时代风格,主要看开脸,明代佛像开脸比较饱满圆润,一般都是双眼皮,而清代佛像开脸比较瘦削硬朗,一般都是单眼皮。

还有就是看包浆。

老铜佛像的包浆不可能是通体一色,在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必然会有明显的露铜点,且跟周围包浆有自然过渡,底部也有长期磨损的露铜点。

最重要的是看铜佛像的底部。

底部有的是有封板,有的没有,有封板的是装藏底,年份比较早。

如下图所示是真品底部特征:
新仿品的封底一般都是电焊接底,跟传统的手工敲压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都是新仿品底部特征:。

古代小金佛鉴定事情

古代小金佛鉴定事情

古代小金佛鉴定事情小金佛是指以金铜制成的佛像,体积较小的一种佛教造像。

在古代,小金佛作为信仰的象征,被用于供奉和崇拜。

由于历史悠久,很多小金佛在市场上流传,但并不是所有的小金佛都具有高度的收藏价值。

要进行古代小金佛的鉴定,首先应该看外观和材质。

古代小金佛的外观通常是佛像坐姿,莲花座,手持法器的形象。

其造型精致,线条流畅,细节做工考究。

古代小金佛的材质多为金铜合金,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光泽。

其次,鉴定小金佛的年代也非常重要。

古代小金佛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

通过小金佛的款识、铭文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特征来确定其年代。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与专业的鉴定机构或权威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小金佛的保存状况也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小金佛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品相更为珍贵。

应检查小金佛的表面是否有铜锈、腐蚀或磨损的痕迹,并特别留意是否有修复的迹象。

原汁原味的小金佛更有收藏价值。

最后,要鉴定小金佛的真伪,可以通过重量、密度和色泽等方式来进行比较。

真正的小金佛应该具有一定的重量和密度,金铜合金的颜色通常是金黄色,不过也要注意不同年代、地区和手工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差异。

在市场上,有很多形制类似的仿制小金佛,造型和材质上很难与真品区分。

因此,进行小金佛鉴定时需要慎重,并且最好参考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艺术品专家的意见。

总之,古代小金佛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外观、材质、年代、保存状况以及与专业鉴定机构或权威专家的交流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专业的鉴定才能判断小金佛的真伪和价值,并进行正确的收藏和保管。

这对于爱好古董与文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精髓。

铜金佛像辨认

铜金佛像辨认

明清金铜佛像时代特征及鉴识要领十七世纪白勇保护法佛像□文/图张娟近年来,金铜佛像在拍卖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由此可见,金铜佛造像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升值空间。

金铜佛像市场火了,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应运而生。

目前最常见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古玩集市,售价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识。

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铜佛像,这些佛像制作也很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进行作旧处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藏家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如何识别金铜佛像的真伪,我省著名文物专家王长启认为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本文重点以目前市场经常能见到的明清佛像为例加以介绍。

明清金铜佛像的时代特征专家王长启说,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

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

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

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正光二年铭金铜佛是唐代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认为是国家宝藏级的艺术品。

该文物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近年来有人质疑该佛像的真实性,有必要对其进行辨伪分析。

关于佛像的年代问题。

正光二年是公元671年,根据历史记载,该时期为唐中期时期,是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

该佛像的风格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点,比如佛像庄严肃穆、特征明显等。

从年代上来看,该佛像是符合正光二年的特征。

需要对佛像的材质进行分析。

目前无法直接观察佛像的材质,但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初步判断。

唐代雕塑常用的材质为青铜,而该佛像的外观颜色呈现金黄色,金铜合金是唐代常用的创作材料之一,所以金铜合金制作的佛像也在唐代流行。

从材质上看,该佛像的金铜合金制作是符合唐代的特征的。

需要对佛像的风格和造型进行分析。

佛像的风格一直是辨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光二年铭金铜佛的风格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征,比如佛像庄严肃穆、身姿端庄、面容圆润等,这些特征都与唐代佛像的风格相吻合。

而且,佛像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线条流畅,表达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

从风格和造型上看,该佛像是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征的。

需要对铭文进行分析。

正光二年铭金铜佛的铭文是佛教经文和日期的组合,据说是为了纪念唐文宗嗣德2年(即正光2年)举行的佛事活动而制作的。

铭文内容与正光二年的历史事件相符,从铭文上看,该佛像是符合正光二年的铭文特征的。

从年代、材质、风格和铭文等方面的分析来看,正光二年铭金铜佛可以认定为一件真正的唐代艺术品。

尽管存在辨伪的可能性,但目前的证据足以支持该佛像的真实性。

在对该佛像进行辨伪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鉴定,才能最终确定其真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藏
美术报/2004年/03月/20日/第010版/
早期金铜佛像的真伪鉴定
季崇建
中国早期金铜佛是指三国两晋十六国这段时期的作品。

由于存世较少,且多无明确纪年,因此在鉴别其真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这里,我们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出自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十六国前完整的单体造像几乎不可见,事实上,中国金铜佛像发展早期的主体部分亦仅限于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段内。

就目前的实物资料看,十六国时期中可以称得上绝对标准器的只有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这一件(而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夏胜光二年 佛鎏金铜像则存疑),如果以此作为基点,前后顾盼的话,可以将十六国金铜佛像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特色的早、中、晚期。

根据现有的实物分析和其他考古资料作为佐证,可以把后赵建武四年像视为中期作品,而如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则是十六国偏早的作品。

此像头作高肉髻,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有八字胡,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

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并一直传承至北魏初期。

在服饰的处理上,仍基本依循西来造像的法则,通肩斜裹着袈裟,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褶偏向右侧,线条均衡柔缓,转折圆滑流畅,表明其受印度秣菟罗式造像风格的影响较深。

在佛像两肩后还出现火焰出脊,这种!火焰式∀,源出#佛本行经∃所载释迦牟尼在降伏外道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的神变传说,后逐渐演变为火焰纹的背光。

日本新田氏亦收藏一件同类作品,其总体风格与前者一致,但在局部处理上可以看出一些颇具新意的特征:高耸的磨光肉髻,合掌禅定印的掌心已开始向内倾转,下摆的衣纹走向逐渐成为对称的!回∀字型,矩形的佛座亦呈高升趋势。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那尊最著名的后赵建武四年造(佛鎏金铜像),是我国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立体雕塑佛像。

佛作高髻,发纹刻划精细,额际宽平,下颚部渐收。

柳眉杏眼,眼睑刻划细挑深长,鼻梁平挺,人中深凹,嘴角微微上翘,含有一丝笑意。

神情温静,面貌端庄,俨然汉人形象。

著通肩式大衣,圆领,衣褶自两肩由胸前下垂,呈U形重叠状,而衣褶线条的高突程度亦较前有明显减退;衣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对称而具飘动感。

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五指纤长,刻划细腻。

结跏趺坐于高佛座上,座正面外缘细刻花纹,中有三个插孔,应为配饰双狮及宝相花之用。

这是一件佛造像由西天传来,遂被中土接受并开始汉化演进的典型实例。

实物资料表明,十六国中期或晚期,乃至北魏初年的金铜小像,基本依循如建武四年像的创作模式,尽管制作工艺没有那样精到,但总体风格大同小异。

有趣的是,这些金铜佛大多以组合搭配的形式出现,并由此增加了新的内容,颇具趣味性。

比如1955年河北石家庄北宋村出土的释迦牟尼佛及其眷属组合式鎏金铜像便是最具代表性的。

整体由华盖、背光、佛床、佛
主及眷属像四部分组成,其基本形貌接近后赵建武四年铜像,唯内容大为丰富,有背光,呈葫芦状,主尊旁浮雕二弟子,憨厚虔诚,生动有趣;背光上部居中一化佛,其左右又各饰一飞天,形象古拙,衣带飘扬,手捧莲枝,犹如神话中的天女,它们与酒泉北涼马德惠造石塔上飞天形象比较相似;华盖有柄插入背光,周缘留有十数个小孔,挂鸡心形饰片,象征悬铃;佛座底部有插口,佛床上则设榫口,佛床为四足方形,样式简单。

1975年在甘肃泾川县玉都乡又出土了一件有华盖、背光、佛床,形式完整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

从内容上看,它比河北石家庄北宋村出土的那件铜像要简单些,但制作工艺上所表现出的精细程度则优于前者。

比如圆领沿口细刻曲折纹,床前及足部表面均满刻花纹,尤其是背光及头光外层浮雕莲瓣纹,内层为满地纹饰,这种强调装饰效果的表现形式,已经显露出一种逐渐远离西域作风的特征,更接近于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就目前所知所见,比较靠得住的这类作品大约在十数件左右,但大多均失华盖、背光及佛床,仅存佛像主体部分,它们的形貌风格一致,有的还如同出于一人之手,或产生于相同的作坊。

不过这类无华盖、背光及佛床的佛像赝品甚多,可能是仿造方便的缘故。

我曾见到有些专家同行撰文著书,其中所例数尊同类小像,实不敢苟同。

归纳起来,有几点值得注意:以十六国金铜小像质地论,多青铜质,甚少红铜,表面鎏金基本牢固,外附锈蚀者较为可靠,而有的金色稀疏,或触手即有脱落感,十分可疑;以外形论,尽管岁月悠久,但基本轮廓应较为清晰,并不像有些实物线条模糊,圆混不清,线缝间隐约嵌些金色,缺乏凹凸感;以构造论,要看清其背部或头后有插架,底部空心,可插入床上,有的赝品底部实心,背部亦无插架;以形体论,由于佛像本身只是组合体的一部分,其背部紧贴背光,所以整个身躯有一种扁平感,背部更见平坦,但有的赝品背部呈弧状,说明仿冒者以为此类作品是独立的圆雕物。

总结前论,我们试将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的面相、衣着、装饰、印相、姿势、佛座和佛床诸方面的断代标准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一、面相
头作高肉髻,其脸型早期的比较丰圆,稍后则下颚渐收,宽额大耳,柳眉杏眼,眼睑微开,呈下视状;早期的留八字胡,若西域人形象,中期开始已具汉人的容貌特征。

二、衣着与装饰
十六国初的佛坐像身穿通肩斜裹袈裟,即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承偏于右侧,褶纹呈双线,稜条突出,垂于胸前之褶纹间距左窄右宽,臂部的褶纹则圆转均衡。

领口呈V型,下摆贴于腹前遮过座沿,呈自然垂落状;中期开始着圆领通肩袈裟,褶纹以阴刻线型表示,垂褶于胸前,呈U型,并均衡对称重叠至腹前,下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而具飘动感;晚期的佛装基本承中期风格,亦略有变异,领口呈宽带形,胸前之垂褶为直硬的凵状,下摆两端搭腕遮于双膝内侧,垂于腹前之襞褶则呈!回∀纹状或半圆状重叠遮过座沿。

佛的立像亦着圆领式通肩大衣,衣褶呈圆弧状重垂于前身,下摆过膝垂落有飘动感;菩萨立像则裸上身,佩胸饰,戴头圈、臂钏,帔巾自肩垂于肘部,一端过肘垂落于体侧,一端挂于身前又上绕过肩垂于背后,重叠之线条表现得流畅圆转。

下着长裙,褶襞垂落过膝,纹理以双线刻划,均衡而有规律。

但这些仅仅是早期作例的断代标准,因为十六国时期佛或菩萨立像是极少发现的。

三、印相
早期菩萨立像一般均是右手抬肘,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右手曲肘,掌心向上,并用食指及中指夹提净瓶。

佛立像亦右手作施无畏印。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坐像的印相完全一致,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

早期的印相是合掌后两掌心均向上;中期开始掌心稍向内倾;晚期则完全是掌心向内,掌背朝外。

四、姿势
这时期立像的姿势为:两腿叉开,略有前
后,这种被称为!经行像∀的姿势颇具形象化。

坐像则均为结跏趺端坐,前后时期基本雷同,并一直沿袭下去。

五、佛座与佛床
坐像一般都结跏趺坐于矩形佛座上,佛座之正面多雕以双狮,中置宝相花。

早期的佛座偏扁,下不设佛床,仅见扁平座基;双狮的形象比较写实生动,多为高浮雕;宝相花或有或无,有者亦较写实,以浅浮雕表示。

中期以来的佛座明显升高,但无设佛床,座前多饰双狮及宝相花、浮雕,比较形式化,抽象简略。

晚期的佛座样式与中期雷同,亦有浮雕双狮设于座正面两侧,而中间的宝相花或浮雕、或线刻,以后者居多。

座下有四足方床,座床间的连接为插嵌式,可以分合。

床面一般呈坡形,床四足略外侧,床框与床足内侧有的呈曲折状的火焰状,其表面亦有被饰以细刻莲花纹或其他植物纹样,它为北魏开始以四足方床作为一种定式开了先河。

立像中的菩萨像均赤足立于扁圆座上,佛像则赤足立于覆莲式圆座上,但这种样式颇为稀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