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佛像鉴定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

明代和清代的佛像有哪些不同?现在能购买到明清的高仿佛像么?元明清代金铜佛像鉴赏[图文] 元代以来,金铜佛造像的发展主流是西藏本地所造金铜佛造像及其内地传播的藏传金铜佛造像,当时称作[梵像]。
这种梵像有其特定的法度,威仪,手印,标识,姿势,与传统的汉式金铜佛有较大的差异,而留存至今的元,明,清三代金铜佛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六月联盟DYeG6F光彩夺目的金铜佛造像。
以其坚硬光润的质地,丰富多姿的造型,慈祥万象的气度,庄严肃穆的神威,以及巧夺天工的工艺,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在隋朝以前,经历了历史上几次自上而下的毁佛灭法运动,已罕见大型铜造像存世。
明代以后,虽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中坚期,至今流散民间的金铜佛造像尚不难见。
但艺术境界很难超越早期石窟造像。
一般说来,北魏铜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面型端庄虔诚,身骨清瘦,长脸细颈,衣褶繁复,且多为大背光;方形四角基座,俗称"板凳佛"。
清代铜佛像多面庞圆润,双眉纤细,连鼻梁,唇线分明,表情端庄静溢,且多背光。
北魏风韵犹存。
初唐时铜佛像,主要特征是佛顶部由鬓光平无纹,面庞秀润,身披袈裟,结施法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
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其铜佛像面容饱满,高鼻小口,大耳垂肩,唇角稍弯,双目微闭,袈裟贴身,上身袒露,神情庄重。
其身躯略有倾斜,披巾由右肩下垂,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明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融合在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s7Wn+Z SA x^!s六月联盟"t.F,h Xb J清铜鎏金观音尺寸:高16.5cm估价:RMB 40,000-60,000(元)此像三折枝式站立,足下各生一枝莲花护于身侧,极具装饰意味。
右肩花上安一宝剑,为其身份重要标识。
为八大菩萨中之一尊。
t$~69.9.35.249Xwu'{,m @*]w:i清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尺寸:高13cm 六月联盟dq'{vKX&b估价:RMB 35,000-55,000(元)联盟z-O'|o0Q5naI3FoI{!Df)}0qc"Ny@w清乾隆铜鎏金释迦牟尼尺寸:高29.5cm 六月联盟$?!_exh6O^&Ra估价:RMB 350,000-550,000(元)此像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顶饰宝珠,大耳垂肩。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在国内兴起的收藏热的带动之下,仿造佛像之风较之从前更来势凶猛,尽管博物馆、拍卖行、收藏家也慎重从事,但仍有漏网之鱼。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诸地区各时代所造佛像风格不一。
至于年号干支错讹、异字、别字在铭文中也是常见的现象。
明末清初金铜佛像金铜佛像作伪风气的形成,与乾、嘉年间出现一批富有的收藏家和古玩行业的悄然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其兴旺的起点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北京琉璃厂。
金铜佛像伪作层出不穷,作假的方法、手段愈益高明、隐蔽,几可乱真。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作伪情况:•首先是全新浇铸作伪。
即依原物、或凭想像、或在图录中见到的式样,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成像,这是最多见的一种。
•其次是将两件残器拼合成一件完整的佛像。
比如甲物存像身,乙物存背光,东拼西凑合二为一。
•其三是局部加铸以完整原物。
即传世或出土之佛像损缺某个局部,作伪者便参照它器加铸完整。
•其四是加刻铭文。
即原器本身无铭文,但作伪者为牟取最大利润,加刻铭文,而且一般都把年代刻得较早,以用北魏时期的年号和发愿文居多。
其五是表面加涂金粉或金漆,即在本无鎏金的器物或鎏金大部脱落的器物表面重新加涂一层金粉或金漆,以显示其身价之昂贵。
明铜鎏金阿閦佛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别金铜佛像的真伪呢?关于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

各个时期佛像的特征及鉴赏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唐代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明代和清代佛像的区别

明代和清代佛像的区别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然它的发源地在印度,但自从它传到中国后就拥有了众多的信徒。
自然的,选择供奉佛像的人也很多,也就衍生出了中国本土的佛像制造工艺。
佛像的制造这一工艺历在朝历代都有它的不同之处,与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于佛教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其中明清两代,因为其中间隔的时间不长,因此两者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
但尽管如此,只要将两个朝代的佛像进行仔细观察,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如果想要区别这两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佛像体形明清两代的佛像,它们的体形都比较匀称,看起来也很协调。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衣着。
明代的像衣着多半贴身,并且显的单薄,服饰的线条柔和而流畅,衣褶等转折也处理的相当自然。
而清代的服饰多为汉代的样式,衣纹是放射状而衣褶较为曲折。
胸前佩带的饰品,如璎珞、串珠等,雕刻都十分精致。
佛像面相在面相上,明清两代的佛像非常相似,都以丰润为特点。
而其不同点是,明代的造像眉细而目长,鼻梁较高,嘴唇较薄而额头比较宽,大大的耳朵下垂,面部表情严肃庄重却又兼具柔和。
佛像莲花座装饰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区分两者。
明带与清代的莲花座上的莲瓣有所不同。
明代时的花瓣长且精细,瓣与瓣之间有小型的三角装饰;清代的花瓣较大,比较平整,并且一般不围满而只围大半,瓣与瓣中间也无镂空装饰。
铭文或者款识铭文和题记,其作用就是为我们鉴定造像提供帮助。
通常来讲,题记是伴随着造成一起出现的。
明清两代也有其特有的题记。
明代时期为“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时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
一般来说,这两个朝代的造像,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则一般不刻款。
佛像选材在清朝的不同时期,造像的质地是不同的,有木雕的,有石刻的。
早、中期都各有差别。
以乾隆时期为例,由于那时国家的国力强大,并且皇室本身崇尚佛教,这一时期的造像材质都非常优良,掂起来手感较沉;而到了晚清时,造像上手时则明显要感觉轻上许多。
铜金佛像辨认

明清金铜佛像时代特征及鉴识要领十七世纪白勇保护法佛像□文/图张娟近年来,金铜佛像在拍卖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由此可见,金铜佛造像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升值空间。
金铜佛像市场火了,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应运而生。
目前最常见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古玩集市,售价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识。
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铜佛像,这些佛像制作也很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进行作旧处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藏家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如何识别金铜佛像的真伪,我省著名文物专家王长启认为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本文重点以目前市场经常能见到的明清佛像为例加以介绍。
明清金铜佛像的时代特征专家王长启说,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
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
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
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收藏佛像,要知道如何断代

任线•玩转山水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造像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文物,作为文物,它凝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换句话说,只有特定的历史时代,才会产生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佛教造像。
因此,对于佛像收藏爱好者来说,只要掌握了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就可以准确地对佛教造像进行科学断代。
汉代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一般多为坐式。
这段时期的铜佛像多为单个的,尺幅比较小。
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瘻,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裳,袒右肩,有的结跚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四足方座。
有的身后有背光,周围有火焰纹。
北魏的铜佛造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主佛旁边一般立有一到两个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佛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腿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座下有双层四足高床或单层四足,项光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之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
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伸于腹前。
佩戴環珞,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象背或狮背或狐背上。
河北正定O刘洪宇要知道如何断代收藏佛像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高22米,造型体形纤细顾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是宋代铜佛的典型代表。
明清两代铜佛像以剌头居多,有的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颌有一道肉褶,脖子上有1至4道肉褶。
肉褶越多,年代越近。
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朝上。
底座无锂痕,铭文多刻于座腿前。
坐姿多样,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
编辑:莫亚m o yawong@一开Ife老年71。
看一眼莲花座,就能知道佛像的年代,掌握这2个小技巧,你也可以

看一眼莲花座,就能知道佛像的年代,掌握这2个小技巧,你也可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造像,觉得元素太过于繁复,辨认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去分析断代了。
但是有心的观察者可能会注意到,佛像中几乎唯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莲花,或者捧在手里或者作为花座,或者在背光里。
所以如果你能看懂莲花,你就可以给佛像断代了。
先简单说说莲花的起源,因为早期佛教是反对个人崇拜的,不会去塑造佛像,所以佛教徒就用莲花、菩提树、佛脚印等元素来暗示佛祖的存在。
传入中国以后就导致早期的造像有大量的莲花元素,不过都经过了我们自己的改良,比印度那边的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印度佛脚印与莲花先说早期造像,也就是魏晋时期,早期的莲花形象十分简洁,质朴,莲花的花瓣尖比较长,朝下的莲花都是两层莲瓣叠在一起,朝上的基本都是单花瓣,造型可以说是十分简约,辨识度特别高,不像后来都是追求复杂,花瓣也追求肥美,就是简简单单体现了莲花的高洁一个特征。
后来到了唐朝,莲花座开始呈现出肉感和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唐朝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十分有自信,而且武力强盛,莲花自然也就有了力量。
唐朝的莲花花瓣开始丰富了很多细节,开始出现了向上翻转的花尖,整体来看也莲花开得最茂盛,就是雍容华贵的感觉,看一下图你们就应该能体会这种大气。
再后来到了宋代,宋代怎么说呢,因为经历了晚唐的灭佛运动,佛教开始略显保守,再加上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造像的精气神整体显得不足,没有了盛唐的景象,基本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样子,没啥新意,就是莲花座的开始有了向上的收口,突出底座一块去,花瓣细长,也开始密集,这些都是宋朝之前没有见过的样式。
而到了宋朝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审美和之前的时代基本都不在一个范畴了,都被世俗化了,没有了高古时期的气质,所以就只剩了繁复,也没有啥精神体现了,可谓是在细节上下满了功夫,但是唯独少一口气,你看到那些花里胡哨的莲花,基本都是这个时期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莲花更多的是被赋予了时代的审美,如果能把眼界放得宽一点,就能看到他们潜移默化随着朝代变迁的变化,这是莲花的性格,也是时代的证明。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作者:贾文熙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
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
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弥勒菩萨:倚坐样式为标准像,肩膀上 弥勒菩萨:倚坐样式为标准像, 有法轮或水瓶 (3)思维菩萨 文殊普贤菩萨,文殊是司智慧的, (4)文殊普贤菩萨,文殊是司智慧的,骑在 绿狮子上,左肩上有经书, 绿狮子上,左肩上有经书,右肩上佩宝剑 或右手举宝剑);普贤则骑白象。 );普贤则骑白象 (或右手举宝剑);普贤则骑白象。
袒腹的胖汉,嘴上 财神:其造型为袒腹的胖汉, 有上翘的小胡须,手中托一硕鼠, 有上翘的小胡须,手中托一硕鼠,鼠口 中吐珠,有骑龙,骑狗等形象。 中吐珠,有骑龙,骑狗等形象。 (3)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呈天女相,佛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呈天女相, 经说她能于日光中行走,有护身隐身, 经说她能于日光中行走,有护身隐身, 得财、消除障难之功。 得财、消除障难之功。
明永乐、宣德的佛像对比 明永乐、
明永乐 永乐款字体秀美, 永乐款字体秀美,为 楷书 表情含蓄,高鼻薄唇, 表情含蓄,高鼻薄唇, 整体比例协调 莲瓣秀美清瘦, 莲瓣秀美清瘦,莲瓣 的内缘纹饰饱满尖端 部上卷或三颗圆珠状 明宣德 宣德年款似隶书 字体浑厚有力 脸型略趋端庄,嘴唇 脸型略趋端庄, 较厚, 较厚,鼻梁鼻翼略宽 莲瓣相对显宽阔,内 莲瓣相对显宽阔, 缘纹饰尖端上卷或卷 草象鼻状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三世佛
燃灯佛(过去)
释迦佛(现在)
弥勒佛(未来)
俗称的弥勒佛实际应该是起源于宋代的布袋和尚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三方佛 阿弥陀佛(西方) 阿弥陀佛(西方) 释迦佛( 释迦佛(中) 药师佛(东方) 药师佛(东方) 三身佛 卢舍那佛(报身) 卢舍那佛(报身) 毗卢遮那佛(法身) 毗卢遮那佛(法身) 释迦佛(应身) 释迦佛(应身)
还有大势至、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合称八大菩萨。 还有大势至、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合称八大菩萨。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3、天人相:常见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财 天人相:常见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 韦陀天、大自在天等。 神、韦陀天、大自在天等。 四大天王: (1)四大天王: 持国天王(护持东方) 持国天王(护持东方)白 琵琶 象征调 增长天王(护持南方) 增长天王(护持南方)黑 宝剑 象征风 广目天王(护持西方) 广目天王(护持西方)红 绳索 象征顺 多闻天王(护持北方) 多闻天王(护持北方)黄或绿 宝幢或持伞 象征雨 其中多闻天王造型上持伞、骑狮、手中抱鼠, 其中多闻天王造型上持伞、骑狮、手中抱鼠,鼠 中吐宝珠,所以又称为财宝之神。 中吐宝珠,所以又称为财宝之神。
肉髻
摩尼珠 【一般藏传佛像上才有】
二 佛 像 的 神 格 和 造 型 规 律
螺发
白毫 【俗称佛爷痣】 双耳垂肩 袒右肩袈裟
三道
右手 降魔印
左手禅定印
结迦跌坐 【双足掌仰面】
莲花座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1、如来相: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 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 (大日如来) 【特征:具备佛陀的高肉髻. 】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3)双身佛像 双身佛俗称欢喜佛, 双身佛俗称欢喜佛,是源于古印 度教的性力思想的造型美术, 度教的性力思想的造型美术,不能据 此认为佛教是纵欲的, 此认为佛教是纵欲的,称为双身佛造 像较为妥。著名的如时轮金刚, 像较为妥。著名的如时轮金刚,胜乐 金刚、喜金刚,女伴称为空行母、 金刚、喜金刚,女伴称为空行母、明 佛母。 妃、佛母。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五大明王加上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 五大明王加上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 步掷明王,大轮明王等称为八大明王。 步掷明王,大轮明王等称为八大明王。 这八大明王又可对应八大菩萨 金刚手菩萨 — 降三世明王 文殊菩萨 — 大威德明王 虚空藏菩萨 — 大笑明王 弥勒菩萨 — 大轮明王 自在观音菩萨 —马头明王 地藏菩萨 — 无能胜明王 降盖障菩萨 — 不动明王 普贤菩萨 — 步掷明王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5、比丘相(祖师像) 比丘相(祖师像)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比 丘相的造型首推罗汉。罗汉是佛教修行中的果位, 丘相的造型首推罗汉。罗汉是佛教修行中的果位, 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是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 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是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有 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 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五百罗汉等说法 比较特殊的是地藏菩萨,虽然是菩萨级别, 比较特殊的是地藏菩萨,虽然是菩萨级别,但也是光 着头的比丘相,可能是认为地藏菩萨的缘故。 着头的比丘相,可能是认为地藏菩萨的缘故。 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志公和尚、寒山、 此外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志公和尚、寒山、拾得等等 也属于一类造像。 也属于一类造像。
一
佛像历史的溯源[ 佛像历史的溯源[续]
△宋代的佛像雕刻,虽然数量和规模上逊于唐 宋代的佛像雕刻, 但手法更加洗练圆熟, 代,但手法更加洗练圆熟,此时的佛像以美 好的姿态,抚慰人们的心灵。 好的姿态,抚慰人们的心灵。 △元明清时期,寺庙造像是佛像艺术的主流方 元明清时期, 式,壁画、木雕、金铜等造像得以迅速发展, 壁画、木雕、金铜等造像得以迅速发展, 特别是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 特别是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 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 为佛像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为佛像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2)大黑天 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 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为古 代印度的军神、战神、 代印度的军神、战神、藏传佛教以他 为大日如来化现的降服恶魔的形象。 为大日如来化现的降服恶魔的形象。 身披象皮,腰围虎皮裙, 身披象皮,腰围虎皮裙,脚下 踏着仰卧的自象。 踏着仰卧的自象。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四、修整拼合 大像由几部分组装拼合, 大像由几部分组装拼合,小 像一次完成。充填表面气孔, 像一次完成。充填表面气孔,打 磨毛刺,细部五官和手脚、 磨毛刺,细部五官和手脚、衣纹 等要敲凿镂刻,精细加工。 等要敲凿镂刻,精细加工。
四 制作佛像的工序
五、鎏金 将纯金碾成薄片,剪成金丝条状, 将纯金碾成薄片,剪成金丝条状,与碎玻璃按 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溶于水银, 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溶于水银,用小 玻璃棒一点点涂抹于铜像上。 玻璃棒一点点涂抹于铜像上。 搞文物鉴定,很重要的即是能了解其制作程序, 搞文物鉴定,很重要的即是能了解其制作程序, 使用材料、产地等第一手资料, 使用材料、产地等第一手资料,这些知识在真伪及 时代判断上极为重要。 时代判断上极为重要。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 佛像的神格和造型规律
4、愤怒神像 (1)愤怒神像是佛、菩萨的变化身。佛、菩萨平时所呈 愤怒神像是佛、菩萨的变化身。 现的肢体正常的平和相为正法轮身, 现的肢体正常的平和相为正法轮身,当他们以智慧力教令愚 警醒众生,摧破无明业障时,即显现出多面、多臂、 顽、警醒众生,摧破无明业障时,即显现出多面、多臂、表 情凶恶的形象,称为教令轮身,并且还要晓以咒语,即明言, 情凶恶的形象,称为教令轮身,并且还要晓以咒语,即明言, 胡也称明王。 胡也称明王。 造像中常见的五大明王为: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 造像中常见的五大明王为: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 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 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
涂抹水银
细部加工
半成品佛像
五、佛像鉴定的基本规律
1、从造型上鉴定佛像的方法 (1)似有所本,综合创作 似有所本, (2)移花接木法 (3)按传统的技艺制造佛像 (4)按真品仿造
五、佛像鉴定的基本规律
2、从制作工艺上鉴定佛像 (1)真品翻模 (2)真品伪款 伪款的内容也往往出现问题: (3)伪款的内容也往往出现问题: a、从干支纪年方面去识别 b、用后来史书所称朝代署款 c、用庙号署款的佛像 d、款识上出现的佛教知识方面的问题 从款识的字体、雕刻的方法、 e、从款识的字体、雕刻的方法、异体字与 简化字、 简化字、避讳等方面也可成为判断佛像真伪的一个 依据. 依据.
清康熙、乾隆的佛像对比 清康熙、
康熙 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 面相丰圆适中较为秀美, 五官写实, 五官写实,双眼是写实性 上眼睑呈弧形, 的,上眼睑呈弧形,略有 上扬的感觉 早期莲瓣满布台座一周, 早期莲瓣满布台座一周, 时代愈后, 时代愈后,台座背面莲瓣 越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 越简略, 头开光 颜色偏暖 菩萨像有二条飘带从双肩 优美地向两侧甩出 衣饰刻花 乾隆 面相饱满, 面相饱满,五官刻划程式 鼻子较生硬, 化,鼻子较生硬,眼睛不 是写实性的, 是写实性的,上眼睑向下 弯度很大, 垂,弯度很大,呈俯视状 台座背后莲瓣省略不做, 台座背后莲瓣省略不做, 素莲瓣莲座最下像一律制 成圆隆形 颜色偏黄、 颜色偏黄、偏冷 飘带一般比较直 衣饰一般不刻花
4,佛像的手印 佛像采用几种固定的手印,以表达特定的寓意,称为“ 佛像采用几种固定的手印,以表达特定的寓意,称为“手 印”。常见的手印有如下几种: 常见的手印有如下几种: 禅定印:双手上下相叠,放于小腹前,手掌向上,表示禅定。 禅定印:双手上下相叠,放于小腹前,手掌向上,表示禅定。 说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举起,屈指作环形,表示佛说 说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举起,屈指作环形, 法的姿势。 法的姿势。 与愿印:左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下垂叫“与愿印” 与愿印:左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下垂叫“与愿印”,表 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 施无畏印:上伸叫“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 施无畏印:上伸叫“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的苦难。 合十印:又叫“合掌” 即十指并拢,两掌相合, 合十印:又叫“合掌”,即十指并拢,两掌相合,为僧人礼 表示诚心诚意。 节,表示诚心诚意。
主 讲 赖 立 权
明 清 佛 像 鉴 赏
一
佛像历史的溯源
△东汉至西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此期的 东汉至西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像,只相当于民间崇拜的神, 佛像,只相当于民间崇拜的神,与中国本 土的神仙、鬼怪、 土的神仙、鬼怪、巫术及祖先一起被供奉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是佛教造像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 是佛教造像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 隋唐是中国佛像雕塑的黄金时期。 △隋唐是中国佛像雕塑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