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明清金铜佛像
古代金铜佛像鉴定有法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古代金铜佛像鉴定有法
古代金铜佛像收藏渐成艺术品投资新热点,但是该如何收藏和鉴别呢,听听收藏专家们的见解吧:
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
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
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
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当您有这方面的想法和打算时,最好能找一些专业的收藏知识来深入了解下,或者可以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作伪的佛像一般都比较重,一是因为制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二是因为伪作存世短,没有一个长时间氧化腐蚀的过程,所以分量偏重。
当然亦有走向另一极端的,浇铸的胎体过薄,分量很轻,甚至有一种失重的感觉。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
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
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
铭文或于座腿前。
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
宋喀巴皆戴“ ”形帽。
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要是金铜佛像,而且以明清时期金铜佛像居多。
现在拍卖会上,比较常见的要属藏传和汉传两种系列的佛教造像,相对来讲,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而且目前留存下来的佛像又比较成系列,特别是其中明清时期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21世纪,鎏金佛像市场不断攀升,收藏热潮影响到国内。
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的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鎏金佛像,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鎏鎏金佛像成交记录中者。
2004年德国纳高秋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22万欧元成交。
2004年,内陆的佛像市场逐渐兴起。
北京翰海秋拍,首次集中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万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中国嘉德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拍会,成交率为57.8%,成交额1288.8万元,许多拍品的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0%至70%的升幅。
获得国内收藏界的普遍关注。
藏传佛教是藏语系佛教,也叫喇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西藏的分支。
藏传佛教所制作的佛像与我们汉传的佛像在外型上有明显的区别的,但是目的都是教人行善。
它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瓦和布里亚特。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

如何鉴定佛像真伪伪造佛像的惯用手法在国内兴起的收藏热的带动之下,仿造佛像之风较之从前更来势凶猛,尽管博物馆、拍卖行、收藏家也慎重从事,但仍有漏网之鱼。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诸地区各时代所造佛像风格不一。
至于年号干支错讹、异字、别字在铭文中也是常见的现象。
明末清初金铜佛像金铜佛像作伪风气的形成,与乾、嘉年间出现一批富有的收藏家和古玩行业的悄然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其兴旺的起点就是名闻海内外的北京琉璃厂。
金铜佛像伪作层出不穷,作假的方法、手段愈益高明、隐蔽,几可乱真。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作伪情况:•首先是全新浇铸作伪。
即依原物、或凭想像、或在图录中见到的式样,用失蜡法或翻砂法铸造成像,这是最多见的一种。
•其次是将两件残器拼合成一件完整的佛像。
比如甲物存像身,乙物存背光,东拼西凑合二为一。
•其三是局部加铸以完整原物。
即传世或出土之佛像损缺某个局部,作伪者便参照它器加铸完整。
•其四是加刻铭文。
即原器本身无铭文,但作伪者为牟取最大利润,加刻铭文,而且一般都把年代刻得较早,以用北魏时期的年号和发愿文居多。
其五是表面加涂金粉或金漆,即在本无鎏金的器物或鎏金大部脱落的器物表面重新加涂一层金粉或金漆,以显示其身价之昂贵。
明铜鎏金阿閦佛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别金铜佛像的真伪呢?关于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

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展开全文“佛像”指佛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铸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手法,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造型以愤怒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先看几尊明清金铜佛像:明代汉传青铜观音坐像X明代汉传青铜观音坐像明代青铜阿弥陀佛坐像清代黄铜嵌红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左)清(右)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要点:一、铜材明代汉传佛像一般用青铜,藏传佛像一般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铸造的,但乾隆时期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铸造的。
因此,汉传明代佛像只要露出哪怕是米粒大小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二、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铸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论用何种铜,皆材质精良;而新仿佛像为节约成本,往往用粗铜、杂铜铸造,因此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不一,甚至有缺损。
如以下两图:三、规制明清铸造佛像有严格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比例、结什么手印、什么佛或菩萨等持什么法器、佛与菩萨各坐什么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整体端庄优雅,面容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造型准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位置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面。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往往不合规制。
四、工艺(一)铸造工艺。
传统佛像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铸造。
其步骤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作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鎏金铜佛像从表面怎么鉴定真伪?

鎏金铜佛像从表面怎么鉴定真伪?铜镀金道教水将像,是明代道教造像的重大发现。
填补了明代道教金铜造像的空白,堪称我国道教重要文化遗产。
对于研究明代道教造像艺术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对于研究和鉴别道教造像的时代和风格,具有标型器的重要价值。
凡是老旧佛像的眼、眉、鼻、嘴,以及精细纹饰线条,在铸造完成以后均进行刮铲修磨,有些仍然有明显的手工刮研的工艺痕迹。
虽然新品成形后也釆用刮刀,扁铲进行修佈,但是从刮铲修饰痕迹上看,处理的非常粗糙。
不但偷工,而且有现代工艺处理的工艺痕迹,这便是新老真伪的一条证据。
由于铜鎏金佛像的稳定性好,不易被风化腐蚀,因此放眼整个世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相对完整的佛像,以及拍卖出天价的佛像,无一不是铜鎏金佛像。
明代永乐年间的一尊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最终拍得2.36亿天价。
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败,佛像精品早以不见当年的辉煌。
现在印度遗传下来的制造佛像个体作坊仅留下来没有几家,以上作品正是遗存几家之作,鎏金、铜像、银像等依然精细传神。
佛教艺术之美,法相庄严,仍属东方佛教艺术之杰作。
鎏金佛像收藏如何看造像特征以断代?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
各时代的佛像的各时代的造像特征。
古代佛像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始出现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金的化学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溶化,仅与氰化物和王水反应,因而纯金的金器一般无需保护,只需注意避免挤压、碰撞。
金器的保护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掺银、铜、铁等,鎏金的金器腐蚀则主要来自胎基的金属。
不同的合金,保护措施不同。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近年来,明清佛像在香港和中国内陆的拍卖屡创新纪录。
藏家们对于精致工艺,品相完好的佛像有更高的收藏欲望,近年某场的春拍开始,佛像价格的走势就是直线上升。
这件明永乐时期,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就被拍出1.16亿的高价,到现在为止还是记录的保持者,这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也是因为如此,之后的明清佛像市场一路飙升,许多藏家手上的佛像也因此拍出不错的数字。
世面所见鎏金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像、立像、鎏金佛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鎏金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着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
古代金铜佛造像的收藏群体比较庞大,近几年来,佛教造像艺术品,十分火爆,实力派藏家层出不穷,国内外收藏家们,所收藏的佛教造像艺术品.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撒播时刻长久,从开始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品种繁复。
作为一个较特别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颜色和深沉的文明内在受到释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
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
内陆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通常都用阴线刻有徽标。
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
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边口刮封铁红腻子景象。
鎏金佛像在长年供奉香火熏燎,较厚的积尘,清理时宜用棉签蘸5%的柠檬酸水擦拭,只去除积尘不要伤及数百年的自然包浆,如将佛像擦的黄亮,对佛像是一种有形的破坏,价值大跌。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佛像收藏多以铜佛像为主。
其实木质、泥质不易保管收藏。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1、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
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2、通过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仔细观察和对照,来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3、细部刻画和佛座的装饰风格,比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4、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
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
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
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5、要注意铭文和题记。
铭文与题记是佛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最精确一种文字鉴定方法。
佛像的收藏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收藏”这个概念,它其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二是“藏”。
“收”是过程,“藏”是收藏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要完成收藏的目标,“收”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收真收假,收好收坏,收藏范围与方向等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计划好、判断好;而要保证这个过程的质量,最终则取决于收藏者的鉴赏能力。
因此,可以说鉴赏能力是收藏的重要基础。
收藏佛像是这样,收藏其他类文物亦是如是。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鉴赏佛像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熟悉佛像的名称、来历、宗教内涵与功用、历史影响、形象特征及其变化;二是熟悉佛像的时代与地域风格特征,以及不同材质佛像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工艺特征;三是多看历代佛像实物及图册,多看佛像仿伪作品,培养辨别真假佛像的能力。
鉴别古代佛像年代的方法

鉴别古代佛像年代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通过材质鉴定。
不同年代的佛像有不同的材质,如明代以前的铜佛像基本上都是青铜工艺,明代到清初基本上都是红铜,清
中到民国基本上都是黄铜。
•根据佛像特征鉴定。
不同时期的佛像有不同的特征,如明代佛像开脸比较饱满圆润,一般都是双眼皮,而清代佛像开脸比较
瘦削硬朗,一般都是单眼皮。
•根据包浆鉴定。
老铜佛像的包浆不可能是通体一色,在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必然会有明显的露铜点,且跟周围包浆有自然过渡,底部也有长期磨损的露铜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鉴定明清金铜佛像
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
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
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
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佛像作伪手段五花八门一般而言,明清金铜佛像作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真品仿造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作。
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
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
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
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
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用"移花接木"法作假方法有:
1、数件拼合。
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
比如,明代的狮子配上清
代的佛像。
2、真品加伪款。
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以此来提高身价。
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
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就配上新座子、新背光,来充当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三、以款识作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
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真品的品相。
"伪品真款"就是前面所说的用"东拼西凑"法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佛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
当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上来分析。
伪品伪款自然是一无可取。
总之,要综合判断,才能运筹帷幄,买到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