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雕刻艺术

合集下载

雕刻艺术简介

雕刻艺术简介

蛋壳雕刻:
蛋壳雕塑的创始人是来自临漳县漳潮村的 农民艺术家张海军。他平时爱写、爱画, 从艺20多年,研习山水、人物、花鸟等各 类绘画和书法,并潜心研究自创了蛋壳雕 塑、彩绘、镂空的绝技,荣获河北省蛋壳 彩绘大师,邯郸市蛋壳雕刻专业大师等荣 誉称号。
根雕:
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 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 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 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 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 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 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 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 “根艺”。
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 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 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 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 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 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 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 人物栩栩,舟棹如画。
浮雕:是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 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 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现代社会,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石雕: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 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 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 美理想的艺术。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 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 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 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 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 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 人类历史。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雕塑艺术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雕塑艺术在这个文明古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具一格,展示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雕塑艺术的特点,从艺术性、表现手法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深邃隽永的审美效果。

与西方雕塑追求逼真和立体感不同,中国古代雕塑更加注重表达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汉代的“汉画像石”以立体浮雕的形式表现,雕塑人物形象庄重端庄,面部表情丰富多彩,给人以内敛含蓄之感。

这种艺术风格强调形式和意境的内涵性,通过简练和谐的雕刻手法,营造出一种高度凝练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整体美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整体和谐之美。

因此,在古代雕塑作品中,人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常见的审美特点。

例如,唐代的佛教石窟造像中,佛像与石窟壁画、石洞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艺术效果。

这种整体美的追求与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表现手法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注重平面性和谐。

在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中,常常使用扁槃技法,即在一定的限制内,突出物体的平面形态和比例关系,强调整体空间的均衡和协调。

这种平面性和谐的表现手法使中国古代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如,北齐石刻中的“狮子吞扇”作品,石雕狮子的身躯线条流畅、整体感强烈,以扁平的雕刻手法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雕塑的立体感。

此外,中国古代雕塑也善于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置,使雕塑艺术作品达到视觉的平衡与协调。

例如,清代的名人像石雕作品,雕塑人物与石质背景的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艺术表现。

这种空间布局的特点突出了中国古代雕塑在美学审美上的独特性。

三、功能的特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丰富的功能。

首先,雕塑作品常常用于寺庙和宫廷的装饰。

佛教石窟中的佛像和道教寺庙中的神像以及皇家陵墓中的石雕神兽,都承载着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崇拜。

安岳黄桷大佛简介

安岳黄桷大佛简介

安岳黄桷大佛简介安岳黄桷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黄桷乡,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石刻造像。

这座大佛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被誉为“东方第一大佛”。

安岳黄桷大佛的总高度为72米,其中佛像高68米,莲花座高4米。

佛像采用花岗岩石料雕刻而成,整个佛像造型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佛像的面部表情慈祥安详,双手合十,身姿端庄,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佛像的衣纹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展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安岳黄桷大佛所在的黄桷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除了黄桷大佛之外,这里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黄桷山寺、观音洞、千手观音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黄桷山寺是安岳黄桷大佛的主要寺庙,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众多佛像,香火鼎盛。

寺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观音洞位于黄桷山的半山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溶洞。

洞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如观音菩萨、龙王等,栩栩如生。

此外,洞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壁画,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

千手观音位于黄桷山的最高处,是一座高达30多米的石刻观音像。

观音像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观音像的周围还有许多小观音像,形成了一个壮观的观音群像。

安岳黄桷大佛不仅是一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石刻佛像,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它见证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如今,安岳黄桷大佛已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总之,安岳黄桷大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石刻造像。

它不仅展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还传承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精髓。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之一,安岳黄桷大佛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的艺术——唐代佛像雕刻艺术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3)1. 佛像雕刻概括1.1分类 (4)1.2特点 (4)2. 唐代佛像雕刻的继承与发展2.1继承 (4)2.2发展 (5)3. 唐代的佛像与菩萨的艺术特征3.1佛像 (7)3.1菩萨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0)后记 (11)摘要大唐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心宽体胖。

而反映于佛像雕刻上,则形体饱满圆润,此期佛像的特色为丰腴健体,衣着轻薄柔软,褶纹均衡流畅,肉感线条明显。

而‘薄衣贴体’为其另一特色,这是在衣着外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佛衣被刻画得轻薄服贴,犹如湿衣贴体。

唐代以‘胖’为美,但这仅是一种通俗的称法,其实这‘胖’就是丰满有肥硕感,雕像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怪的幻像,转而崇尚现实,将佛家思想和世俗对美的追求,相互结合而表现于雕塑的形象上。

关键字:唐代,佛像,雕塑AbstractTang Dynasty was vevy peaceful,the pople who was very satisfied and happy lives,It has presented its unique art elegant demeanour in image of Buddha carving aspect in TangDynasty .The most charateristic was fat.So,it`s reflect on the Figure of Buaaha carved.The form was emllow and full,and the sensual marked lins was obvious, fat beauty in Tang,but which was only a But this is just a popular way of saying.In fact, the ' fat ' is the fullness and richness, The statue is no longer pursuing early the genie phantom, To advocate the reality,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secular pursuit for beaut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culpture figure.Key Words: Tang Dynasty, Buddha,Sculpture1.佛像雕刻概括1.1,佛像雕刻的分类:从材质上来看中国佛教雕塑的材质主要有:木雕,石雕,铜雕、泥雕。

从雕塑种类来看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四,泥塑佛像1.2,佛像雕刻的特点: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2 唐代佛像的继承与发展2.1唐代佛像雕刻的继承: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

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2.2唐代佛像的发展:1.初唐的造像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

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

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

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2.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

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3唐代的佛像与菩萨的艺术特征:3.1佛像: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3.2菩萨: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

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结语中国佛教博大精深,而唐代佛教更是蓬勃发展,唐代的佛教雕刻是中国雕刻史上的一大高峰。

中国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早期大有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在佛教造像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东西,是以印度人的形像作为佛教造像。

唐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战争局面,佛教雕塑艺术在风格上既有南北朝的延续,又结合了新的因素,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雕塑艺术开始宗教化和民族化。

正如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说的,唐代雕塑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雕塑的转折期和最高峰,就是因为充满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

这种文化背景,为外来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原提供了条件。

将这种思想包容进自己的文化中不断的民族化,世俗化。

中国的雕塑艺术就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本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使唐代雕塑的风格民族化,世俗化,包容外来文化,它们共同构成唐代雕塑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唐帝国正是敞开如海的胸襟,雕塑风格的民族化,世俗化和巨大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他们融入自己民族的特色最后变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文化。

参考文献(1)《三百佛像》,p87章嘉著(2)《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p332 ,主编陈庆英、孙国璋(3)《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之卷二《金铜佛上》,p45主编杨新、王家鹏,六卷(北京摄影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p98主编韩永,副主编叶度、黄春和(5)《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中国历史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编辑,p12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6)《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p165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印刷(7)《中国雕塑史》梁思成著p166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印刷(8)《中国美术史》李福顺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附录——当代著名的佛像群和单个佛像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佛教石雕佛像卢舍那大佛,释迦像五尊,莫高窟96窟的弥勒像,莫高窟158窟的卧佛,四川的乐山大佛致谢本文从拟定题目到定稿,历时数周。

作为一个大一学生,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篇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赵晖老师。

老师平时的讲解和给我们的美术基础是这篇论文最重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专业论文没有很清楚的了解,而赵老师给我们论文的要求达到了国家标准,让我了解了专业论文的要求与格式,为以后些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的要求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专业的指导。

我对论文的选题较为陌生,论文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错误,还望找老师能原谅并纠正论文中的错误。

除了敬佩赵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也要感谢美术鉴赏的几位班长们,在我论文选题时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悉心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

在此我谨向赵晖老师和杨班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2011级热动1101班论文作者签名:2012 年6 月2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