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乐山大佛来历的故事和传说

乐山大佛来历的故事和传说

乐山大佛来历的故事和传说《乐山大佛的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乐山大佛的来历。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啊,乐山那个地方可不像现在这样热闹。

那时候,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那儿汇聚,水流那个急呀,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

经常有船在这儿翻了,好多人就这么没了,那叫一个惨呐!当地的老百姓那是整天提心吊胆的,都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这时候啊,有个和尚出现了,他叫海通。

这海通和尚可不得了,他看到老百姓们这么受苦,心里就琢磨着得做点啥。

有一天,海通和尚就站在江边,看着那汹涌的江水直发愣。

他就想啊,要是能在这儿造个大佛,是不是就能镇住这江水,让老百姓们不再遭罪呢?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当下就决定要干这件大事。

海通和尚开始到处化缘,挨家挨户地去求人捐钱。

他那个辛苦哟,有时候走得脚都磨出泡来了,还得不停地跟人说好话。

我就记得有一次啊,我去乐山玩,看到一个雕像,就是海通和尚化缘的样子。

那雕像雕得可真像,海通和尚一脸的坚定,手里还拿着个钵,感觉下一秒就要开口跟你要钱似的。

这钱凑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动工造大佛了。

那工程可真是浩大呀,好多人都来帮忙,一锤子一铲子地干。

这一造就是好多年,中间经历了好多困难。

有时候是石头太硬了,凿不动;有时候是钱不够了,工程得停下来。

但是海通和尚一直没放弃,他就这么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地干。

终于,大佛造好了!哇,那场面可壮观了。

那大佛高高地坐在那儿,俯瞰着三江,就好像在守护着大家。

从那以后啊,这江水好像还真就没那么凶了,翻船的事儿也少了很多。

老百姓们可高兴了,他们都特别感激海通和尚。

大家都觉得是海通和尚的坚持和善良感动了上天,才有了这尊大佛。

现在,乐山大佛已经成了一个著名的景点。

每年都有好多人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从国外赶来,就是为了看看这尊大佛。

我也去过好几次呢,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站在大佛脚下,抬头看着那巨大的佛像,心里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像,它更是老百姓们的希望和寄托。

它见证了海通和尚的坚持和善良,也见证了老百姓们的苦难和幸福。

乐山大佛的故事

乐山大佛的故事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下面是我整理的乐山大佛的故事传说 ,一起来看看吧。

乐山大佛的故事传说一相传很久以前,有石匠师徒二人。

师傅姓许,名高强,能做各种各样的石匠活计,尤其擅长凿刻。

经他凿刻的物件,无一不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徒弟姓石,名类。

10多岁就随师学艺,因天资聪慧,不到3年,样样活计拿得起,件件雕凿,做得玲珑剔透。

又过了两年,他的技艺更是出类拔萃,远近闻名。

由于师徒二人技艺高强,所以到处都有人来聘请他们,经常是一处活计尚未完工,另一处又等着动工。

有一年,同时有两家员外要修庙刻佛,都来请他们。

这下师徒二人作难了,去这家吧,那一家不愿意;去那一家吧,又要得罪这一家。

怎么办?许师傅为了两家都不得罪,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试试徒弟的本事,就决定师徒二人分头前去做活。

徒弟到嘉定府凌云山做活;师傅去离此100多里的井研岩洞做活,临分手时,师徒二人约定,谁先做完活,谁就要去帮助未做完活的那一方。

这天,许师傅到达目的地,见了员外施主。

按照员外的意思,要在临茫溪河的石岩上凿刻1000尊佛像,每尊佛像大小相同,形态各异。

许师傅一一应承。

他察看了地形,画好图样,凿出底线,就开始精雕细刻起来。

这就是今天的名胜千佛岩。

再说徒弟石类与师傅分手后,径直往嘉定凌云山而来,见过了员外,分宾主坐下,员外问石类道:“许师傅为啥没有来?”石类道:“师傅活计繁忙,不能分身,特命我来为员外效力。

”员外一听,心里很不高兴,说道:“工程如此浩大艰苦,许师傅该来才是呀!”原来员外认为许师傅不来,对他太不尊重;并且石类学艺不过三五年,怎么赶得上他的师傅呢,因而看不起他。

石类察觉后,不露声色。

茶过三遍,石类问道:“不知员外要修什么庙宇?造什么佛像?”员外答道:“我打算在凌云山前沿江的石岩上,造一座弥勒佛像,定要造型庄严,雄伟壮观,不知小师傅能承担否?”石类听后暗想:从他言谈看来,好像很瞧不起我,等我着力塑造一尊高大佛像给他看看,便谦虚地答道:“小徒学艺不长,恐不能担此重任,若不嫌弃,愿尽力而为。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和传说故事作文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和传说故事作文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和传说故事作文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和传说故事嘿,说起乐山大佛,你们都知道它的来历和一些有趣的传说吗?作为四川的著名景点,它那雄伟威严的气势早已名扬四海了。

不过除了这熟知的一面,大佛身后还隐藏着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呢,就让我和你们一一道来吧。

乐山大佛雕刻于公元713年,是由唐代著名和尚哈梨所发愿兴建的。

它的全名叫"乐山釆云弥勒佛",这就是说它代表着弥勒佛的形象。

你们可能会疑惑,什么是弥勒佛呢?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佛是人间的下一位佛祖,他将在几百万年之后来到人间,创立新的佛法。

所以乐山大佛其实是一座弥勒佛像,是为了纪念和礼赞未来的佛祖而塑造的。

除了这个宗教寓意,大佛的塑造过程本身就是一段佳话。

据说当年僧人哈梨初到乐山时,他看着嘉陵江那漩涡翻腾的江水景象,就有了开凿大佛的创意。

于是他四处募化斋资,并招募了近百名工匠,浩浩荡荡地开山凿石。

可你们猜怎么着,当他们刚刚开凿了佛像的头部时,就遭到了天旱无遮拦的阻挠。

工人们苦干数月,却愈挖愈干涸,根本无水可用。

正在一筹莫展时,哈梨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巨大的金龙盘旋在嘉陵江上。

清醒过来后,哈梨立即组织人手在佛像前诵经祈雨。

果然第三天就下起了大雨,渐渐汇成大河,为继续开凿工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于是后人便视这条金龙为佛身护法的吉祥之物,留下了"卧云金龙护法佛"的动人传说。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对乐山大佛的来历有了更多了解呢?的确,佛像自身的巍峨气势固然令人景仰,但它背后饱含的人间真挚和英勇无畏的斗志,才是让这座佛像历久弥香的根本原因。

想想吧,要在那个万分荒凉的年代里,凭着一腔孤勇和虔诚之心,在悬崖峭壁上硬是凿出佛像的伟人们,是多么令人钦佩啊!哈梨和工人们凭借着对善信美好事物的坚守,最终战胜重重阻力,用自己的双手竟然创造出了这座气魄磅礴的大佛。

所以同学们,每当你们有幸欣赏到乐山大佛的时候,不妨也好好思考一下它的来历传说。

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和传说》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乐山大佛的故事和传说。

乐山大佛可有名啦!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乐山那个地方的江水特别凶猛,经常会有船被打翻,好多人都失去了生命。

有一位叫海通的和尚,他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别难受,就决定要在江边的山上雕刻一尊大佛,想用大佛来镇住江水,保佑过往的船只平安。

海通和尚为了雕刻大佛,到处去化缘,好不容易凑了一些钱。

可是当地有个贪官,看到海通和尚化缘来的钱,就想据为己有。

海通和尚坚决不给,还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贪官不相信,海通和尚就真的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

贪官被海通和尚的决心吓到了,再也不敢打那些钱的主意。

经过好多好多人的努力,大佛终于雕刻好了。

从那以后,江水好像真的变得温顺了一些,过往的船只也安全了许多。

再给大家讲一个传说。

有人说,每当夜晚降临,乐山大佛会闭上眼睛,默默为人们祈祷。

还有人说,在大佛的身体里藏着无数的宝藏,不过这只是传说,谁也没有找到过。

有个小朋友去看乐山大佛的时候,他想象着大佛在和他说话,告诉他要勇敢,要善良。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巨大的佛像,更是人们心中的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同学们,乐山大佛的故事和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这尊神奇的大佛。

你们是不是也被乐山大佛的故事吸引住啦?。

乐山大佛的历史故事

乐山大佛的历史故事

乐山大佛的历史故事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一位名字叫海通的和尚。

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

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它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于凌云山麓。

这地方有个妖魔,常常在此兴风作浪,使得经过这里的大船、小船常常被颠覆。

每当夏汛来临之际,江水直捣山壁,造成许多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和尚见此境况,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也就是现在的乐山大佛,欲仰仗无边法力,将巨浪平复,缓解水势,遂得风平浪静。

乐山大佛故事

乐山大佛故事

乐山大佛故事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畔的凌云山下,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故事源远流长,与中国佛教文化和乐山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据传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代,当时的乐山市因为水患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淹火烧之中,生灵涂炭。

唐代的一位名叫赵顼的僧人,深感百姓的疾苦,决心要为他们解除灾难。

于是他发动了全城的僧俗众人,共同修建乐山大佛,希望能够借佛的力量来祈求神灵庇佑,消除水患。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修建过程后,乐山大佛终于在唐代中期完工。

这尊巨大的佛像,端坐在凌云山的悬崖之上,慈祥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

乐山大佛的建成,也使得乐山市的水患问题得到了缓解,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安宁与幸福。

除了乐山大佛的建造传说,还有一则与之相关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有一位名叫李靖的将军,他曾在乐山大佛前发誓,要消灭凶恶的妖魔,保护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他果断地率领军队,成功地平定了蛮族叛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安宁与和平。

李靖将军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乐山大佛的一段佳话。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传说,它还承载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乐山大佛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佛教在乐山市的传播与发展,也成为了当地佛教信徒朝拜礼佛的圣地。

每年的佛诞节,成千上万的信徒会前来乐山大佛前瞻仰礼佛,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祈求平安与幸福。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见证了乐山市的兴衰沧桑,也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乐山大佛的存在,不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佛教精神。

在当今社会,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也成为了乐山市的一张名片。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仅是留存在历史长河中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愿乐山大佛的慈悲光明,永远照耀着这座古老的城市,也祝愿乐山大佛的故事能够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的信念。

名胜古迹的故事

名胜古迹的故事

名胜古迹的故事——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一尊巨大石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下面是一个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古代,乐山附近有一个凶恶的妖魔,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来往船只和百姓。

当地的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夜盼望能有一位圣僧出现,降妖除魔,保佑一方平安。

有一天,一位来自远方的圣僧云游到此,听闻当地百姓的苦难,决定留下来为民除害。

圣僧告诉村民们,他需要雕刻一尊大佛来镇压妖魔,但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捐赠土地和资金。

村民们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圣僧的计划。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佛终于雕刻完成。

圣僧告诉村民们,大佛的眼睛是两扇窗户,可以打开关闭。

当大佛的眼睛打开时,妖魔就会被降服。

村民们按照圣僧的指示,将大佛的眼睛打开了一次。

当大佛的眼睛闭上时,妖魔立刻被降服,不再兴风作浪。

从此以后,乐山地区的百姓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如今,乐山大佛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当人们站在大佛脚下,都会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于信仰和希望的执着追求。

乐山大佛的故事

乐山大佛的故事

乐山大佛的故事乐山大佛,是中国四川乐山市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坐落在峨眉山、青城山之间的乐山大佛景区内,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像之一。

乐山大佛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乐山市的河流泛滥成灾,居民们生活在水患中备受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僧人想到了在大佛石刻上开凿一个洞,让河水顺利流过,以减轻水患。

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工程,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了乐山大佛的雕刻。

乐山大佛坐落在峭壁之上,气势恢宏,宛如一尊庄严的佛祖。

大佛高达71米,宽24米,肩宽2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

它的头部高达14.7米,双肩宽达24米,耳朵长7米,鼻子长5.6米,眼睛宽1米,嘴巴宽3米,耳内可容纳十多人。

整个大佛的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乐山大佛的雕刻历时90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但是,由于乐山大佛的建造,乐山市的水患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佛的雕刻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和对信仰的执着。

乐山大佛成为了当地人民心中的守护神,也是佛教信徒朝圣的圣地。

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成为了乐山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的佛诞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赏。

乐山大佛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乐山大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可以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惧,坚定前行。

乐山大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将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海通和尚发下宏愿,要修一座举世无双的佛像。

为此云游天下,欲选一个满意的地方。

他来到平羌三峡,发现这里放很好。

从乐山乘船沿岷江上溯30余里,便是大诗人李白咏赞过的平羌三峡。

平羌江水澄澈如莹,三峡风光旖旎若画。

船过犁头峡,但见江水湍急,悬岩陡峭,气势夺人。

崖壁上幽了个佛头像,传说是诲通和尚在开凿乐山大佛之前凿的。

当年,海通和尚发下宏愿,要修一座举世无双的佛像。

为此云游天下,欲选一个满意的地方。

他从贵州步行到成都,又从成都乘船下嘉州。

这天,船入犁头峡口,突然江水暴涌,江面陡然升高了一丈八。

波涛汹涌,急流似箭,海通的船东簸西颠,不几下就被掀翻了。

也算海通命大,他抱住一块船板飘到岸边,被船工救起。

船工们告诉海通,这个峡口有水妖作怪,经常打翻船只。

海通见峡岸风光秀媚,峭壁千寻,正是造佛像的好地方。

于是,决定在犁头峡依山凿佛,以镇水妖。

相传,唐朝的时候,贵州有个和尚,法名海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

他云游四海,发愿要为百姓做善事。

这年夏天,他来到四川嘉州。

不久听说府城城东凌云山下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常常掀翻船只,危害生灵。

一天,他想亲自去查看一下,便攀着岩壁来到凌云山脚。

忽见一个激浪打在岩上,浪头退去后,一个壮年汉子躺在水边,左手拿钻,右手拿锤,一动不动。

海通和尚忙上前,把汉子背到岸上,过了好一阵,他才慢慢苏醒过来。

原来,那汉子名叫石青,是个石匠,他见凌云山下水势凶猛,来往船只常常翻沉,许多船工兄弟白白地送了性命,心里实在不忍,便决心在石壁上凿一路篙眼,好让船工们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撑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

不料刚打了几下,一个恶浪扑来,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石青的行动感动了海通。

第二天,海通和石青相约又登上凌云山察看。

他们站在百丈悬崖上,只见下面滩险水恶,江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直向峭壁冲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

这时,正有一只木船顺江而下。

突然,那船就象离弦的箭飞奔而来。

眼看靠近岩石,这时,水中猛地出现一个怪物,掀起一股黑浪,把木船吞没了。

海通一迭连声地口念“阿弥陀佛”,石青怒不可遏,苦于没有降妖的法力。

海通道:”不如在这山岩上凿一尊弥勒大佛,一来借佛祖法力收妖镇怪,二来也可减弱水势,保护行船。

”石青听了连连点头。

于是,石青就在凌云山上打了个石洞,让海通和尚在洞内居住下来。

海通和石青一面察看水势,一面测量地形,分头准备雕刻大佛的事。

海通和尚翻山越岭,行船过水,到江淮一带募化资金;石青在嘉州城乡物色能工巧匠,打造工具。

经过了三年的准备,开元六年便开始动工了。

通和石青修大佛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了开去。

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纷纷前来相助。

一时间,凌云山上,千人挥臂,万人呐喊,闹腾起来。

从山岩上打下的石头,象下雨一样轰隆隆地掉进河里,激起无数浪花。

谁知,滚滚而下的巨石惊动了江底的那条妖龙。

它是李冰当年修都江堰时,用铁链锁在江底的一条孽龙。

因铁链年久锈坏,孽龙挣脱枷锁,逃到凌云山下,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这孽龙见山上滚下许多石头,堵住了洞口,忙施起妖法,掀起狂风恶浪,把海通和尚卷入洞中。

石青见妖龙卷走了海通和尚,忙带领众石匠,拿着铁钎、钻子、铁锤等工具下去寻找。

不一会儿,找到了石洞,石青领头杀了进去,只见孽龙支使一群小妖正要将海通押向油锅。

石青大喊一声:“哪里来的妖龙,胆敢伤我法师!”随即带领众石匠冲了过去,将孽龙团团围住。

孽龙见寡不敌众,只得逃下了江底。

工匠们又继续凿岩刻佛。

可是没多久,平地忽然狂风不止,飞沙定石,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而下,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凌云山上洪水暴发,一股股山洪直冲大佛头顶。

海通和尚发愁了:这样大的洪水,即使是铜铸铁造的佛像也会冲坏的。

石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安慰海通说:“师父不要担忧,我自有办法。

”他和众石匠商量,决定在大佛头上、身上修凿排水沟排水泄流。

只见石青腰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悬空凿石。

狂风和洪水一次又一次将他冲得悬空吊在半岩上,他一次又一次攀着绳索爬了上去。

石青和众工匠们舍生忘死,坚持不懈,终于凿成了排水沟,消除了洪水的冲蚀。

那时,嘉州新任一个刺史,爱财如命。

他打听到海通和尚募化了许多银子,就带着一群衙役来到凌云山上,气势汹汹地对海通说:“大胆和尚,你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动工兴修大佛,该当何罪?来人,给我锁走!”几个衙役冲过去就要动手,只见石青伸手挡住说:“修大佛是为了镇妖降魔,减弱水势,解除灾害,有什么罪过?你们要锁锁我吧!”海通忙对石青说:“工地上没你不行,天大的事我来承担。

”那贪官见风转舵,便装模做样地说,“和尚听着,本官姑念你是出家之人,可免你牢狱之苦。

不过,你等破坏我嘉州风水,得拿出白银三万两赔偿。

”海通一听这贪官原是来敲竹杠的,顿时胸中升起一股怒火,说:“这银子来自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我海通怎敢动用半文。

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狗官以为海通是说话来吓人的,就说:“那就把你的眼睛剜出来给本官看看。

”海通听了,冷然一笑,不慌不忙地将双指插入自己的眼睛。

两颗跟珠落入了手中的盘子里。

海通端着盘子,直向面前的贪官走去。

边走边说:“拿去吧!”贪官和那些狐群狗党,见海通和尚剜下双目,毫不动容,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海通虽然失掉了两只眼睛,但刻佛的意志毫不动摇。

对修建大佛更加关心,常常拄着拐杖,由小沙弥扶着,来到工地,陪伴石匠们干活。

大家见了,感动不已,含着眼泪劝他回去休息。

海通执意不肯,说:“我虽不能看着大佛建成,也要听着你们把大佛建成啊!”然而,海通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宏愿,不几年,他就圆寂归天了。

以后,石青等老石匠也相继去世了。

后来,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了海通和石青的事业,组织人力物力继续开凿,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整整花了九十年,才修凿完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海通,就把他当年住过的山洞叫做“海师洞”。

直到现在,洞内还有一个盘膝而坐、神情坚毅、手托盛眼珠的玉盘的海通塑像相传很久以前,有石匠师徒二人。

师傅姓许,名高强,能做各种各样的石匠活计,尤其擅长凿刻。

经他凿刻的物件,无一不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徒弟姓石,名类。

10多岁就随师学艺,因天资聪慧,不到3年,样样活计拿得起,件件雕凿,做得玲珑剔透。

又过了两年,他的技艺更是出类拔萃,远近闻名。

由于师徒二人技艺高强,所以到处都有人来聘请他们,经常是一处活计尚未完工,另一处又等着动工。

有一年,同时有两家员外要修庙刻佛,都来请他们。

这下师徒二人作难了,去这家吧,那一家不愿意;去那一家吧,又要得罪这一家。

怎么办?许师傅为了两家都不得罪,同时,也想借此机会试试徒弟的本事,就决定师徒二人分头前去做活。

徒弟到嘉定府凌云山做活;师傅去离此100多里的井研岩洞做活,临分手时,师徒二人约定,谁先做完活,谁就要去帮助未做完活的那一方。

这天,许师傅到达目的地,见了员外施主。

按照员外的意思,要在临茫溪河的石岩上凿刻1000尊佛像,每尊佛像大小相同,形态各异。

许师傅一一应承。

他察地形,画好图样,凿出底线,就开始精雕细刻起来。

这就是今天的名胜千佛岩。

再说徒弟石类与师傅分手后,径直往嘉定凌云山而来,见过了员外,分宾主坐下,员外问石类道:“许师傅为啥没有来?”石类道:“师傅活计繁忙,不能分身,特命我来为员外效力。

”员外一听,心里很不高兴,说道:“工程如此浩大艰苦,许师傅该来才是呀!”原来员外认为许师傅不来,对他太不尊重;并且石类学艺不过三五年,怎么赶得上他的师傅呢,因而看不起他。

石类察觉后,不露声色。

茶过三遍,石类问道:“不知员外要修什么庙宇?造什么佛像?”员外答道:“我打算在凌云山前沿江的石岩上,造一座弥勒佛像,定要造型庄严,雄伟壮观,不知小师傅能承担否?”石类听后暗想:从他言谈看来,好像很瞧不起我,等我着力塑造一尊高大佛像给他看看,便谦虚地答道:“小徒学艺不长,恐不能担此重任,若不嫌弃,愿尽力而为。

”员外原本想把他吓走,不想他竟然答应了,也只好说道:“有劳!有劳!”第二天,石类到陡峭险峻的凌云山前察看地形。

远望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弯弯曲曲,直到天穹;近看,三水在凌云山前合成一股激流,冲击着岩壁,发出阵阵轰鸣,并形成无数漩涡。

来往船只,经过这里,都靠边而行,以避过漩涡激流。

尤其是下水船只来到这里,更是提心吊胆,船夫们口喊号子,撑篙摇橹,齐心协力,奋力划桨,如稍有疏忽,就会被冲进漩涡,撞在岩上,碰得船破人亡。

石类见此情景,也不免暗暗担心。

他慢慢踱下山来,回到住处。

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他问自己:“我不能为来往船只尽点儿力吗?”这时,他忽然灵机一动惊叫起来:“有了!我何不将弥勒佛刻得又高又大。

既满足了施主的心愿,又能给来往船只竖一标记,以免到岩下时手忙脚乱,被卷入漩涡激流,弄得船破人亡。

”他打定了主意,第二天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就去见员外,谈了自己的打算。

员外一听,石类竟然提出了这样大胆的想法,心里虽然半信半疑,但又想到:没有金刚钻,怎敢揽瓷器活?就让他试一试,看看他的手艺如何。

于是他立即命人在山前石岩上扎厢搭架,作好准备。

石类根据山岩的高低起伏,进行设计,定出大佛各部比例,画出草图,然后打轮廓,凿粗线,最后开始精雕细刻起来。

不管是三九严寒霜雪满天,盛夏酷暑,阴雨绵绵,石类总是一个劲地刻呀,刻呀!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寒来暑往,冬去春回,不觉过了许多年。

再说许师傅已快将石佛刻完,一直不见徒弟前来帮忙,心中不禁想到,我1000尊佛像都快刻完了,难道他做的活计比我的还多、还难吗?又过了10多天,千佛已全部刻完,他仍然不见徒弟到来,便匆匆忙忙收拾好行李工具,辞谢了员外,朝凌云山赶去。

100多里路程,他早上出发,傍晚时刻就到了。

许师傅一问员外,才知道徒弟只刻了一座弥勒佛像。

于是同员外一齐来到现场观看,刚好石类已将大佛刻完,正从凌云岩下来,他一见师傅,不禁笑容满面,忙上前请安问好。

许师傅问道:“你刻的佛像在哪里?带我前去看看。

”徒弟抬头望了望天,答道:“今日天色将晚,师傅一路辛苦,且歇息一宿,明日再陪师傅观看就是了。

”许师傅坚持说:“我远道来此,就是要看看你的技艺如何。

不看到你刻的佛像,我觉也睡不安稳。

”石类见劝阻无效,只好同施主一起陪师傅沿九曲栈道,来到凌云岩下,指着岩上说:“请师傅观看佛像。

”许师傅抬头一望,不觉大吃一惊。

只见一尊头在岩上,脚踏江边,双手护膝,依岩端坐的巨大弥勒佛像矗立在眼前。

那大佛造型雄伟,姿态端庄,线条清晰匀称;为了避免雨水侵蚀,以便长留后世,石类还在佛像上顺着衣纹开凿了自流排水道,既不损伤佛像形体,又不露半点儿斧凿痕迹。

大佛从头到脚高20多丈,肩宽7丈许,头长4丈多,每只耳朵可放一张方桌,尚能围坐8人。

这时,正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着整尊佛像,一片金光闪烁,无比壮观。

许师傅看见徒弟技艺如此精湛,心里十分高兴;那员外在惊魂之余,也不禁连连赞叹道:“这真叫名师出高徒!”回想自己当初曾有小看之意,不觉满脸通红,面带愧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