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2.1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0

2.2.1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0

2.2.1 无脊椎动物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比较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代表动物,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科学思维:(1)通过观察、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对无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变,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思想。

3.态度责任:(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总结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动物的类群繁多,根据其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一重要特征,可以将无脊椎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教材首先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无脊椎动物是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代表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典型实例,并让学生进行补充。

在实例的选取上,教材既选取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案例,也选取了对人类有害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同时,告诉学生,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都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因此,不管是防治有害动物,还是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我们都要秉持科学的态度。

本节内容,首先通过PPT展示鱿鱼、鲍鱼以及章鱼的图片,设疑:“想一想:图中三种生物的俗名中都有“鱼”,为什么说它们不是鱼呢?”,然后请同学起来分享吃鱼和吃鱿鱼、鲍鱼以及章鱼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从而引入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概念的学习。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

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

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Chapter1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教学重点: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分类知识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2、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1.1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一、动物学的定义二、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三、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二、研究动物学的方法§1.3 动物学发展简史一、国外动物学的发展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三、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1.4 动物界的分类及命名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二、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三、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况Chapter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和要求:1、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教案2006-2007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Ⅰ课程编号: 4131113 学院、专业、年级: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本科生任课教师:赛道建教授教师所在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课程简介1、课程类型本课程为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基础课2、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乃至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关系,动物学的理论和应用一直为人类所关注。

本大纲旨在以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和赛道建主编《普通动物学》为教材,按照传统动物学内容系统和适应现代网络教育特点,因材施教方法培养学生的要求,兼顾能力强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初入大学的学生扎实地学好动物学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建立稳固的专业基础。

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量多地吸收有关动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学的内容,扩大信息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3、课程目标3.1知识目标:①理解动物躯体结构、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②掌握各动物类群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动物的分类学知识;③认识物种,探讨物种形成、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基本过程;④了解动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关系;3.2能力与技能培养: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动物学知识的能力;②运用图谱、检索表鉴定动物的分析能力;③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能力;④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⑤口头和笔头进行动物结构特征、演化的描述能力。

3.3情感目标:①教师情感以“人师”为最高职业追求。

尽忠职守,全身心投入爱国主义与保育动物的教育;坚持“扬长补短”的教学原则,把教学与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不同的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到教书育人。

②学生情感要求认真、诚信、勤奋、求实;遵守课程的规章;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关心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结合切身体会思考保护、发展动物保育事业与祖国建设的相关问题,建立服务国家和家乡的意识;培养老实、严谨、自觉自愿做学问的品性。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2. 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如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触摸无脊椎动物,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及其分类3. 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4. 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保护无脊椎动物的意义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分类。

2. 教学难点: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以及保护无脊椎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触摸、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物模型、标本等教学道具。

3. 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的安排。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及其分类,通过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触摸无脊椎动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保护无脊椎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无脊椎动物的图画,并写上该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调查身边的无脊椎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无脊椎动物教学大纲

无脊椎动物教学大纲

以下部份为理论课部份的教学大纲*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第1章引言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第二节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动物学发展史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分类的基本知识*第2章原生动物门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一、身体多为单个细胞,少数群体原生动物,也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

个体很小。

二、具有最复杂的细胞结构及动物的各种生活机能。

1个细胞即是1个生命。

细胞器的概念。

第二节分纲及代表种分纲的依据:运动胞器及营养方式。

一、鞭毛纲1、*纲的简要特征:鞭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分三种。

2、代表种类:自由生活的:绿眼虫,群体种类;寄生生活的:锥虫及其危害;自由生活的动鞭亚纲的种类:领鞭毛虫。

二、肉足纲1、纲的简要特征:伪足为运动胞器。

△细胞质分为内外质(并讲解变形运动的机制)。

吞噬营养、胞饮。

2、代表种类:大变形虫、表壳虫(有外壳)、放射虫(骨骼);痢疾内变形虫(寄生)。

三、*孢子纲1、纲的简要特征:较简单的细胞结构及特有的△顶复合结构。

寄生性营养及复杂的生活史。

2、代表种类:球虫(兔球虫)、血孢子虫。

△主要讲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危害。

四、纤毛纲1、*纲的简要特征:纤毛为运动胞器。

细胞结构最复杂。

一般为动物性营养。

2、代表种类:草履虫、钟虫、车轮虫第三节:原生动物和人生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水质;病害;基础研究)第四节: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非细胞形态的生活物质→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物→原生动物第3章多细胞动物导论第一节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一、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二、起源于何种单细胞动物的学说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着重原肠形成、中胚层的形成。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定义及其意义第4章多孔动物门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一、体形多不对称二、体壁有两层细胞构成,有一中央腔三、细胞进一步分化,但尚未形成组织四、具水沟系五、胚胎发育的逆转△第二节海绵动物的系统发育:胚胎发育的逆转及水沟系等特殊性,说明它是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枝(盲枝),又称侧生动物。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定义: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的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海绵动物等。

2.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特点: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身体柔软,没有骨骼支撑,通常具有外壳或贝壳等保护结构。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

2. 讲解和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问。

第二章:昆虫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会识别和分类昆虫。

教学内容:1. 昆虫的主要特征: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种,具有三对腿、两对翅膀,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 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它们通过外壳保护自己,有的昆虫具有特殊的繁殖和防御机制。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特征。

2. 讲解和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观察昆虫实物。

第三章:软体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会识别和分类软体动物。

教学内容: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骨骼的动物,身体柔软,通常具有贝壳或贝壳残余物,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2. 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生活在各种环境中,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汐区域,它们通过贝壳或贝壳残余物保护自己,有的软体动物具有特殊的繁殖和防御机制。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软体动物的特征。

2. 讲解和讨论:教师详细讲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观察软体动物实物。

第四章:甲壳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无脊椎动物”活动,能运用感官观察认识一些无脊椎动物,知道一些常见无脊椎动物的名称及特征,感悟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2. 通过“探究无脊椎动物的外形特征”活动,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无脊椎动物进行有序观察,知道蜈蚣、马陆、蜘蛛、蝎子、虾、蟹等无脊椎动物的外形特征,感悟多样的生命世界。

3. 通过“认识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能从资料中收集、整理有关无脊椎动物生活习性的信息,知道蜈蚣、马陆、蜘蛛、蝎子、虾、蟹等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感悟动物适应自然的奇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蜈蚣、马陆、蜘蛛、蝎子、虾和蟹等无脊椎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和习性。

难点:通过对蜈蚣、马陆、蜘蛛、蝎子、虾和蟹等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资源1.学生活动资源:一些无脊椎动物的标本、煮熟的小龙虾、解剖工具、放大镜、平板电脑、“赛·课堂”教学系统等。

2.教师演示资源:“小龙虾解剖”视频、“蝎子和蜘蛛的生活习性”视频、“赛·课堂”教学系统等。

3.自制数字课件、学生活动任务单。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二是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外形特征,三是一些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观察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引导学生认识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标本及图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寻找马陆、蜈蚣、蜘蛛、蝎子、虾和蟹在外形特征上的异同点,归纳这无脊椎动物在外形上的共同特征;最后,通过观看视频和课后活动,认识这些无脊椎动物在生活习性上的异同点,感悟生物适应自然的奇妙。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蜈蚣、马陆、蜘蛛、蝎子、虾、蟹等无脊椎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方法一:“聚焦外形、观察发现”。

在“赛·课堂”教学系统中,通过观察标本、实验操作,比较这六种无脊椎动物在外形上的异同点,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于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2. 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如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及其特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标本或实物。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征: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如没有脊椎骨、身体柔软等。

3. 分类介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教师展示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介绍它们的特点。

4.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展示:每组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观察身边的无脊椎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图。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观察程度,是否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

2. 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清晰地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3. 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分类的理解,是否能够合理地对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组讨论。

4. 合作意识: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动物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保护。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到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或自然环境中去观察无脊椎动物。

3. 开展无脊椎动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难以理解的部分?如何改进?3. 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否足够?如何增强?4. 如何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九、教学resources1. 图片和实物: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标本或实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2
英文名称:Invertebrate Zo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选修
3.课程目的
(1)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动物检疫等)的基础和前提,可为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和进行有关动物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及系统发生规律;掌握动物界无脊椎动物各门、重要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动物的外形、内部构造以及它们的生理、分类及分布;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命名原则。

(3)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有关无脊椎动物的识别、鉴定;能应用所学知识辨证地认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4. 学分与学时
1.5学分.32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动物学.王慧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冯纪年编著.1995年
参考书目:
(1)无脊椎动物学.周正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无脊椎动物学(第2版).任淑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无脊椎动物学(修订本).江静波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4)动物学.华中师范学院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5)普通动物学.武汉大学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授任务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实验、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 %,形式:期末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无脊椎动物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内容繁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

(2)及时完成课后作业
(3)实验课积极认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4)课外多阅读其它动物学参考书,切实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分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基本内容:
(1)无脊椎动物学的定义、目的
(2)无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定义、目的
(2)了解无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学的定义、目的
教学难点: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基本内容:
(1)生命的特征、新陈代谢和生命现象
(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
(3)动物的生殖
(4)动物的个体发育及生物发生律
(5)动物的分类及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动物的生命特征
(2)掌握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
(1)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2)动物的个体发育及繁殖
教学难点:
(1)动物的生殖
(2)动物的分类的原理及方法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基本内容: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3)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
(4)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基本要求:
(1)了解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鞭毛虫和纤毛虫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教学难点:
(1)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
(2)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多孔动物门
基本内容:
(1)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2)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钙质海绵纲、硅质海绵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4)多孔动物的经济价值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2)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钙质海绵纲、硅质海绵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2)多孔动物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腔肠动物门
基本内容:
(1)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2)腔肠动物的分类
(3)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4)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及其经济价值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2)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腔肠动物的分类
(2)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第五章扁形动物门
基本内容:
(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3)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4)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2)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2)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第六章线形动物门
基本内容:
(1)假体腔动物及其特点
(2)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3)无尾感器纲、尾感器纲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4)主要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主要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无尾感器纲、尾感器纲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第七章环节动物门
基本内容: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3)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2)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基本内容: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3)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头足纲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2)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基本内容: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3)三叶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多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
(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基本要求:
了解和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2)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多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十章棘皮动物门
基本内容:
(1)棘皮动物门(后口类)的主要特征
(2)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3)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态分布
基本要求:
了解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1)棘皮动物门(后口类)的主要特征
(2)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棘皮动物门(后口类)在进化上的意义
第十一章进化与系统演化
基本内容:
主要讲述无脊椎动物的起源、进化
基本要求: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发育
教学难点: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32学时,其中讲课16学时,实验16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修订人:冯纪年审核人:魏琮2008年9月22日
《无脊椎动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2
英文名称:Invertebrate Zo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性质
课程内实验
2. 适应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
3. 课程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生物安全等)的基础和前提。

(2)通过实验要求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和进行有关动物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4. 学时
学时为16
5. 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实验室,配置解剖镜、显微镜、解剖刀和常规实验实习仪器
6. 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相关实验要求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求格式规范、撰写认真。

(2)考核方式:
a.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b.实验课成绩评定: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修订人:冯纪年审核人:魏琮2008年9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