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石刻的故事

合集下载

民间铜钱的故事

民间铜钱的故事

民间铜钱的故事
民间铜钱是中国古代货币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与民
间铜钱相关的故事:
一、铜钱的起源
相传铜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铜钱是以铜条为材料铸
造而成,通常呈方形或圆形,有的铜钱上刻有印章。

铜钱因为是非常
实用的商品,后来演变成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货币。

二、铜钱的历史意义
铜钱除了在货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历史意义。

在古
代社会,铜钱也是人们之间通讯的工具之一。

在信札中,有时会将铜
钱当做密码使用,一些手绘铜钱还有特定的图案和符号,它们被认为
具有神秘的魔力,可以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的伤害。

三、铜钱的制作工艺
古代的铜钱是由铸造方法制造出来的,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首先要制作铜模,然后将铜熔化倒入模型里,待其冷却后就得到了铜钱。

不同的地方和时期,制作工艺和铜钱的样式也有所不同。

而且,
不同的政府和管理机构也可能在铜钱上刻印自己的标志或者其他信息,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货币的流通。

四、铜钱在生活中的使用
古代人民生活中铜钱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作为货币外,还被用作装饰品、护身符和通讯工具等。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化名人也在铜钱的刻印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民间,铜钱也是儿童学习算术的重要教具。

以上是关于民间铜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展现出铜钱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北宋钱币收藏故事——钱文上的忠与奸

北宋钱币收藏故事——钱文上的忠与奸

北宋钱币收藏故事——钱文上的忠与奸苏东坡:苍劲豪放体势秀伟东坡“元祐”与东坡“元丰”是泉界一直争论的事情。

许多钱币资料和文史文献中说,苏轼在宋神宗时书写了“元丰通宝”钱文,称之为“东坡元丰”。

有人认为,苏东坡书写的是“元祐通宝”,而不是“元丰通宝”。

上海钱币学家叶世昌就认为,“元祐通宝”行书钱文才是苏轼书写的墨迹。

也有一些人认为,“元祐通宝和“元丰通宝”都是苏东坡书写的。

也有人认为,飘逸潇洒、跌宕起伏的元祐通宝钱文的不是苏东坡书写,书写者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司马光,并将此钱称为司马钱。

大多数人认为,“元丰通宝”是苏东坡在元丰元年所书。

元丰通宝的初铸时间为元丰元年,苏东坡在元丰二年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期间有一年的时间差,这种说法也未尝不可,也许就是因为苏东坡的入狱造成了这枚古币的停铸、销毁与短命。

苏轼的翰墨,以行书见长,他早年法王羲之的《兰亭序》,得潇洒之姿;中年学颜真卿,又得雄浑豪放的气象;到了晚年,再学唐人李邕,得到一股险峻之势,从而自成面貌,旷达中有含蓄,汪洋恣肆中又带有质朴厚重。

行书“元丰通宝”钱文书法,四个字丰润酒脱,强调字形的左低右高,字势也是上半部右倾而下部左收,欹中有正。

这在苏轼书法中随处可见,可与《寒食诗帖》做比较,从而肯定这种认识。

尤其是“丰”字这种特征更为明显。

苏轼书写的“元丰通宝”,在整体风格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又有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源于廓与穿之间有限空间的限制。

任何方孔圆钱的钱文都要受这种制约,这个限制对字形工整的真书和纂书来说,相对容易适应,而对于结体自由的行书来说,摹刻原文于这个特定的空间之内,某些字就要做变形处理,而这种处理容易丧失原作的神韵。

同时,摹刻书文于钱范的工匠的审美标准,也会对书作墨迹的原始风貌有一定的改变。

行书元丰通宝的书法神韵,行家可以一眼看出是苏轼的手笔。

有人认为,不仅元丰,元祐也如此,只是在元丰的基础上变了个祐字,元字的末笔由回锋下牵改为上挑。

关于古钱的历史故事

关于古钱的历史故事

关于古钱的历史故事
古钱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货币之一。

自商周时期开始流通至今,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在汉代,铜钱的铸造达到了巅峰。

为了保持铜钱的质量和清晰度,汉武帝命成立“三公铸钱”,并颁布了反制私铸的法令,许多私铸者被剖腹而死。

在此期间,铜钱逐渐成为“万物之经”,不只是作为货币使用,还广泛用于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唐代,古钱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官方开始采用铸钱法,这样不仅提高了铜钱的质量,而且使铸钱过程更加稳定、规范。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铁钱和纸钱,逐渐取代了铜钱的地位。

元代以后,由于国家不断发行纸币,古钱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然而,收藏古钱的热潮从未停止。

现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和钱币收藏家都珍藏着各种时期的古钱,这些古钱不仅是货币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代表了中国几千年货币文化的辉煌历程。

滁州馆藏罕见的汉“五铢”石质钱范

滁州馆藏罕见的汉“五铢”石质钱范

滁州馆藏罕见的汉“五铢”石质钱范作者:张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4期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

早期铸钱过程是把需要铸的钱币模样直接雕刻在石、铜或陶制范材上,形成钱范模子,再行浇铸铜液冷却后脱模而制钱。

1986年10月,滁州市南郊琅琊乡红庙村一农民在农田农作时发现一方罕见的汉代“五铢”钱正面石质钱范(出土时未见其他物件),后他把此石范上交文物部门。

2015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重新对这件藏品进行了整理。

此石范重980克,正面长233毫米,宽75毫米,厚26毫米。

浇铸口为半椭圆喇叭形,口径26毫米,中央刻有浇铸主槽,长185毫米,宽7毫米。

浇铸主槽两侧各排列7枚,共14枚“五铢”钱模,钱模与主槽之间各有支槽相通。

支槽宽3毫米,钱穿孔呈方形,中心有一小圆眼。

“五铢”钱模直径27毫米,方穿边长10毫米,外郭宽l毫米,无内郭。

“五铢”两字钱文略短于穿的边长,“五”字交笔略弯曲,上下横划两端与内穿外缘相接。

“铢”字左右两部分上方相平,“朱”部下方稍长于“金”,“金”头呈三角形,下面四点略为长方形,“朱”部上短下长,“朱”头向上作方折,下方拐角圆润,石范背面光背平整。

此石范呈长方形状,青灰石质光滑细腻,质感古朴凝重。

石范正面几乎完整无缺,背面有残缺,系翻土时受损。

钱纹如新刻的一般,应是当时未使用过的实物。

整个石范阴刻篆文工整严谨,笔画粗壮,精雕细作。

浇铸口两侧有阴刻隶书“吉”“平”二字,“吉”字上半部士字两横长度相同,一竖出头与口部上一横画相接,口部两竖均出口字上一横画,查阅大量资料,无法考证其写法的来历。

笔者理解可能为官方铸钱批号、地名、局号或编识。

从已出土的汉代“五铢”石范来看,未见过如此标识,实属罕见。

经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此“五铢”石范特征,笔者认为此石范应为汉代时期官制钱范。

汉武帝继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

但由于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

古钱币收藏大家的精彩故事

古钱币收藏大家的精彩故事

古钱币收藏是一项充满激情和挑战的爱好,许多收藏家因其对古钱币的热爱而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钱币收藏大家的生动故事:
1. 张振龙:他是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的创建者,他的收藏之路始于学生时代。

张振龙历经半个世纪,逐渐完善了中国历代钱币大系,他的博物馆展出了4500余种古钱币,从贝壳、刀币到纸币,一应俱全。

他的收藏不仅展示了古钱币的艺术美,也展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悠久历史。

2. 刘超:年仅32岁的刘超是临清市钱币学会的会长。

他的收藏故事始于初中时代,受古装剧的影响,对古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收集了5000枚稀有古钱币。

他的目标是弘扬家乡文化,通过钱币收藏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临清的历史文化。

3. 广东造双龙寿字币收藏家:这位收藏家专注于广东省造双龙寿字币的收集,这种银币被列为中国近代机制币十大珍品之一。

他的收藏故事充满了寻找和挖掘的艰辛,但当他发现一枚具有独特品相的双龙寿字币时,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4. 古玩地摊收藏家:这位收藏家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收藏故事。

他的收藏之旅始于古玩地摊,虽然曾经饱受嘲讽和质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他的收藏经历展现了青年收藏爱好者的执着和成长。

这些故事展现了古钱币收藏家对历史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收藏事业的执着。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古钱币收藏和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古币铸造小故事

古币铸造小故事

古币铸造小故事咱就先说说这战国时期的齐刀币吧。

齐国那时候可是个大国,商业繁荣得很呢。

这齐刀币啊,长得就像一把小弯刀,特别有个性。

传说当时齐国的国君觉得,这市面上的货币得有个统一又霸气的样式。

于是就召集了一群能工巧匠,这些工匠啊,那可都是从各个地方精挑细选出来的。

他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打鼓。

毕竟这货币的事儿可不小,既要美观,又得方便使用,还得防伪呢。

有个老工匠,那是经验丰富,他就想啊,齐国靠海,这刀在生活里用处可大了,不管是捕鱼还是砍个东西啥的,都离不开刀。

那干脆就把货币做成刀的形状吧。

其他工匠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开始动手设计。

他们先做了个模子,这个模子可得精细得很。

就像现在咱们做蛋糕得有个好看的模具一样,这古币的模子要是稍微有点瑕疵,那铸造出来的币可就成次品了。

在铸造的时候,那也是状况百出。

比如说这铜水的温度啊,高了低了都不行。

有一回,铜水温度低了点,铸出来的刀币啊,边缘都不清晰,就像人没睡醒,迷迷糊糊的样子。

后来经过好多次试验,才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温度,这齐刀币就开始批量生产啦。

再说说这汉朝的五铢钱。

汉武帝的时候,决心要统一货币制度,这五铢钱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啊,朝廷专门设立了铸钱的官署,那些负责铸钱的小吏可忙得不可开交。

有个小吏叫王二,他是个新手。

刚去铸钱的时候,啥都不懂。

看着那些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工具,他就只能在旁边干瞪眼。

有一次,他负责往模子里灌铜水,结果紧张得手一抖,铜水就洒出来了一些。

这可不得了,本来应该是分量十足的五铢钱,就因为他这一抖,重量就不够了。

监工的发现了,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

不过呢,王二这人很机灵,他就想啊,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手抖的情况呢?他就找了个小木棍,把装铜水的容器和自己的手固定在一起,这样再灌铜水的时候,就稳多了。

慢慢地,他也成了铸钱的一把好手。

这五铢钱啊,因为铸造得比较规范,而且重量合适,在市面上流通得可广泛了。

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唐朝初期还在使用呢,你说厉害不厉害?还有那王莽时期的货币,那可真是花样百出。

关于秧马宋代五大名窟现代纸币铜钱拓石的历史小短文

关于秧马宋代五大名窟现代纸币铜钱拓石的历史小短文

关于秧马宋代五大名窟现代纸币铜钱拓石的
历史小短文
秧马宋代五大名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遗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岷山山麓。

它们分别是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大慈恩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和莫高窟。

这五大名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型和细致的线条表现,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

以龙门石窟为例,其雕刻的佛像、辟邪神像、逍遥游神像等,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在现代,这些石窟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石窟艺术,宋代时期的纸币和铜钱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宋代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贸易业和金融业都非常发达。

宋代发行的纸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

而铜钱则成为宋代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也广为流传。

对于这些历史文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也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挖掘。

除了对实物的研究,现代技术也被应用于文物的保护和展示。

拓石技术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技术,它通过在文物表面覆盖薄膜和碳素粉,再用铅笔或者炭笔在膜和粉之间画出文物表面的图案,保护了文物表面不被磨损。

总之,秧马宋代五大名窟、宋代纸币和铜钱以及拓石技术,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了解和学习这些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两百字的古币小故事

两百字的古币小故事

两百字的古币小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做李四的农夫。

他每天都会去田地里劳作,为了养家糊口而努力。

然而,一天他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枚古老的铜币。

它有着奇特的图案和文字,显然是来自遥远的过去。

李四对这枚古币充满了好奇心,他决定去寻找更多关于它的信息。

他走访了村里的长者,听取了他们的故事,了解到这枚铜币是来自一个古老的钱币,代表着古代皇室的权威和荣耀。

这个发现让李四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努力学习和研究,希望通过这枚古币能了解到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钱石刻的故事
作为《收藏》杂志的忠实读者《收藏》使我受益良多,拿什么向《收藏》汇报呢?还是讲讲中国古钱石刻的故事,以及一个以古钱为题创作发挥的巴楚石匠。

1987年,作为《宜昌日报》记者,我到长阳清江采访,有朋友送我几枚古钱,我把它穿在了钥匙串上。

数月后再次出差,长途汽车上,我又掏出了那串古钱,临座旅客好奇于我的痴迷,说这东西枝江百里洲多的是,有位农民挖到数十斤,废旧品收购站还因为锈蚀不肯收购。

后来,我按照那人提供的地址,抓紧机会,在国庆节放假期间带着读高中的儿子,乘车转船好不容易找到百里洲那个农民。

只见大堆古钱和一个三脚铜鼎就堆在他家堂屋角落。

没打散的钱串中用以穿系的麻绳还明晰可见,旁边的一小堆是他按照收购站要求,在磨刀石上将两面打磨见铜的古钱。

我当即以收购站1.3元一斤的同等价格买了全部87斤。

至于那尊三脚铜鼎,农民说,本想将这“锅儿”打烂,和打磨的古钱一起出售给收购站。

如果我觉得有用,同样论斤卖给我。

后来,我把这尊有一圈窃曲纹的楚式青铜鼎(图1)和另外几尊南北朝鎏金小佛像献给了枝江县博物馆,为此受到的表彰并见诸于当年《宜昌日报》和《湖北日报》。

那堆古钱看来是唐代窖藏,对我来说,真是发现了原生“金矿”!我动员全家连夜清理,
大量开元通宝星月各异,“元”字左、右双挑俱全;乾元重宝、重轮乾元以及铸地不同的会昌开元为数不少。

唐以前铸币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布、货泉、太货六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隋五铢等等。

出鼎和古钱之地原来是长江洪水改道于北宋时毁灭的古丹阳城。

作为对我捐献文物的鼓励,枝江县文化局和博物馆负责同志约我在水枯季节又去了丹阳城遗址,并说这是对我的例外,叮嘱不带别人。

以后几年中,我总是孤身一人在水枯的第一时间去那里寻宝。

从江边泥沙瓦砾中,有幸时可以找得十数枚古钱。

而沿江农户当作废铜就近拣拾颇多。

在大量北宋普品中发现有品相极好的宋元和太平广穿。

1988年,我到武汉参加省美协会议,其间休息又忍不住把玩起钥匙串上的古钱,并在小本子上描绘。

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彭德说我画得很像,他也喜好“孔方兄”,并邀约我会后去看他的收藏。

彭德先生是位做学问的大忙人,正要赶写一篇文章。

他把一大盒古钱倒在桌子上后对我说:“你先看看,喜欢哪些可以挑选,如果都喜欢,便悉数拿去。


那是他经年选藏的各朝古钱,品相上乘。

仅李白成农民起义军铸币“永昌通宝”就有3枚。

我将所有的单品和复品中最好的都留给了他,其余全部笑纳。

至此,我的古钱收藏已成系列。

对照古钱著述及文物资料,撩起我无尽的遐思。

乘兴我创作了《古泉精华》木刻版画,参加了第七届湖北省美展,《中国文物报》登载后,我收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函,参加了1990年故宫博物院展。

著名钱币学家千家驹老先生为作品题书了“古泉精华,国之瑰宝”。

这件事使人顿悟:古钱作品能登大雅之堂!
我前后花费三年半业余时间,终于得以把文字和书法为主体的中国历朝古钱,与当时的史实人物、文物瑰宝创造性组合雕刻在了10l块色泽各异的三峡石板上,形象地展现中国货币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的时代风貌(图2)。

1993年作品完成后,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收藏》杂志1994年9月发表罗时汉撰《大理石上的绝唱》,详细介绍了创作经过,从而激发了我更大的创作热情。

1995年,我又以操持练就数年的石刻技艺和对中国古钱的进一步悟会,在90×55厘米的铁红石材上同名易稿雕就“古泉精华”,并将千家驹老先生对中国古钱的高度赞誉手书镌刻其上(图3)。

1996年,我还以清代道光通宝古钱实物进行创意,赴古城西安寻购了大量道光通宝,由宜昌市钱币学会支持完成了25000份古钱见证历史纪念卡,在香港回归前夕隆重推出。

香港《文汇报》于当年7月1日以《沧桑古钱见证香港回归》套红标题登载。

《收藏》杂志1997年11月发表韩永强撰《巴
楚石匠和古钱见证历史纪念卡》,对我鼓舞极大。

2007年8月,《中国古钱石刻101品》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美学泰斗王朝闻先生和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戴志强先生,从艺术和学术两方面对古钱石刻的评论成为该书的序言。

我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心血成果向《收藏》十五周年献上一份礼物。

责编水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