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隋唐钱币发展介绍

3、形制与特点 开元通宝的形制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距,而其种类也较 多。除了青铜的开元钱外,在考古发现中还有少量的铁质、 铅质开元通宝钱。根据史书记载,还有一种当十开元,在 西安发现过一枚制作精美的大号开元钱,以白铜铸成,治 经3厘米,重十克,制作精美,字迹清晰明坦。此外还有 一种开元大钱,质量在20克左右,质地为青铜,大多数学 者认为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隋唐钱币简介
诸葛润之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宝”、 “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安史货币 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大燕之后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主要有两种,即“得壹元 宝”和“顺天元宝”。
铸造
安禄山建立大燕国之后,就铸造了“得壹元宝”,“得壹” 即为“得一”,关于其意思,《辞源》中有解释:一为数 之始,又为数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曰:“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天下 为正。”可见其并非随便而为,价值上以一当百。质量不 确定,十几克到二十几克不等,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虚值 钱,比同时唐中央发布的乾元重宝还要严重。安禄山之后, “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 一当开元通宝之百。”在他看来,“既而恶‘得一’非长 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 《新唐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2008年版。]”他将“得一”理解为只能存在 一年,因而改成了“顺天元宝”。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的 表面基本上一样,但数量上稍多,虽然如此两者都是十分 稀少的。背宝”的官方读法是顺读,然而民间多悬读,变成 了“开通元宝”,旋读之风自此始。正如《旧唐书 食货 志》所说:“其词先上后下 ,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 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民间的读 作“开通元宝”的这种读法显然是更加普遍了,以至于影 响到了官方的读法,高宗铸造的“乾封泉宝”和代宗所铸 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就是旋读而非顺读。 同时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唐代并非统一,肃宗的“乾元 重宝”和懿宗“咸通玄宝”都是顺读。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

两晋、南北朝、隋货币的演变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结束,历史E出现过西晋?满短暂统一,且有一度的“太康之治”(280289年),但不久分裂,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
江南地区的东晋和宋。
舞、梁、陈政治上求得“偏安”,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历经五朝十六国的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北。
齐、北周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由于封建割据.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货币经济倒遐。
货币制度极不统一,直到隋朝,五铢钱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一)两晋十六国货币 1.西晋、东晋货币西晋统一三国后,沿用汉魏五铢;没有铸造新钱,市场流通东汉五铢、剪轮五铢及王莽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晋以后,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行孙吴大景,甲行“四文”指未经剪凿过的完整五铢,可当千枚小钱使用。
传世五铢中有“五朱”、“五金”小钱,江南一带常有出上,目前不能明确是何朝钱。
2.十六国货币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民族动乱,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朝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政权多自铸钱币.属区域性地方货币,形制皆为方孔圆钱。
丰货。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铸“丰货”,钱文篆书.有大小字两种。
大字而无内廓。
径2.4cm,重3克。
丰货钱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
汉兴。
东晋成帝成康四年(338年),成汉李寿改元“汉兴”,铸此钱,钱文隶书,有直读、横读两种,钱体轻薄而小-直径l.67cm,重约l克。
这是我国最早以帝王年号命名的货币。
汉兴钱发现少,尤以横渎者少见。
大夏真兴,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铸。
形制仿莽泉,径2.2—2.3cm。
面文隶文,“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历史上国号年号合璧.此为首例。
市场作伪多,超过23cm者均为伪钱。
大夏真兴是古钱苑中的奇葩,被泉界视为大珍。
凉造新泉。
西晋不年凉州刺史张轨在河西地区建立前凉政权,铸“凉造新泉”,字体瘦小端正.自成风格。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隋唐以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货币,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货币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对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的认识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夏商时期的货币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夏代末年,贝就可能成为交换媒介。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
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又用仿制贝代替,有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
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有记载的货币是贝币,据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夏代,人们就从遥远的沿海地区采来咸水贝携至内地作为珍贵的首饰,同时也用来换物。
由于贝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形成原始货币的雏形。
贝币广泛地在人们生活中流通使用是在商代。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商代,贝壳已经不再作为装饰品,而是纯粹意义上的货币了。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
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金属制作的贝币开始流行。
钱币学-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

钱币学-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一)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隋朝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均田法与租调徭役,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丰收后,又采取置仓积谷,预防荒年。
当时仓有两类,一类是官仓,另一类是义仓。
官仓防大灾,义仓可防小灾,这种积谷防灾法起到一定作用。
手工业生产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造桥术和造船术发展很快,赵州氵交河上的安济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当时造船高45尺,长200尺,起楼4层,船体坚固,能载重,说明当时有一种特殊的技术。
当时商业南方比北方发达,各地需要的商品,都可供应,可见当时商人囤积的货物之多。
到了唐朝,农业生产比较兴盛,这主要与均田变为庄田以及租庸调变为“两税”是有关系的。
当时受田的农民,一个丁缴一份租赋,服一份徭役,每丁每年纳粟2石(担),叫做租;纳绢2丈,另外加绵3两或麻3斤,叫做调;每年无偿劳动20天,不需要劳役时,每天收绢3尺,叫做庸;如果需要增加服役日数,加15天免调,加30天租调全免。
唐朝的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产品供朝廷使用,私营手工业产供商贾买卖。
当时纺织业比较发达,织制品有缭绫、轻容、轻绢、红线毯;染色业、采矿业、造船业都很发达;制瓷业已进入由陶到瓷的完成阶段,我国最优良的瓷器产地江西景德镇,当时叫新昌县,磨面业的磨坊,一般用马牵石岂,有水利的地方,设水磨;唐朝的印刷业,已有印刷品的出现,印刷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造纸技术的提高,已能用纸写字印字,还有糊窗的纸,包茶叶纸,和做纸钱的纸;当时扬州送上甘蔗,榨取蔗液,可以制成糖块。
唐朝商业对交易有无,加强经济联系,以及与四邻各国的贸易,都有积极作用。
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市,是西京、东京两市;州县市也是较大的市;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还有行市、墟市、亥市、集、庙会。
唐朝国内水陆交通畅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四条干线;水路交通以扬州为中心,通济渠是南北交通的总干线;唐朝对外海上交通,仍保持大国声望,中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交通、畅达无阻;唐朝对外贸易也很发达,但史书记载“锦绫、罗彀、绸绢、绵布、牦牛尾、珍珠、金、银、钱、铁,并不得度西北边诸关”,从南方海路上来通商的各国,都是较远的国家,禁令稀疏,贸易往来,完全自由。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初期
1. 原始货币:原始社会采用一定物品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如贝壳、
兽牙、兽皮等。
2. 货币符号:商代开始出现青铜器上的“贝”、“印”等符号作为货币代替实物货币。
3.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铁刀作为货币的现象,此类货币
被称为刀币。
4. 钱币:秦朝时期,开始使用以铜为材料的货币,这种货币被称为“刀钱”或“布币”。
汉朝时期继续使用“刀钱”,还将“布币”改进为“五铢钱”。
二、货币的发展与壮大
1. 钱币大量发行:唐朝时期,铸造钱币的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钱
币数量大幅度增加,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
2. 钞票的兴起:十七世纪明朝时期,出现了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币,这
是人类货币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 钞局体制的建立:清朝时期,钞局体制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各地方
的钞局都收归财政部管理。
三、货币的走向现代化
1. 加入国际金融体系:1912年,中国加入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
2. 新式货币的铸造: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铸造新式银元、贯、角、分等货币。
3. 国民党时期货币统一:1948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货币统一
政策,统一发行新的国民党币。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
进行货币改革,建立了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是,货币从最初的原始货币到青
铜器上的货币符号,再到以铁刀、铜钱、纸币等多种形式存在,货币
的数量和流通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最终建立起现代化的货
币体系。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1、隋朝钱币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隋文帝开皇五铢】2、唐朝钱币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走进大唐“唐钱币”

走进大唐“唐钱币”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于长安建立唐朝。
唐钱币,唐朝时国家法定的通货。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丝,每十文重六斤四两。
字为欧阳询所书。
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
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楷书为主。
“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
一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发行“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
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
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十文重一两,渐而成为我国的重要单位。
其钱直径为八分,和24毫米,和汉五铢钱较为相近,重二铢,和4克左右。
“开元通宝”种类达百余种。
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
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
(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
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
唐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闽、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
中国金融史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

禁贮钱令要求将货币投入市场进行流通,这就意味着金
融机构的资金量受到限制,货币资本金从信用机构抽走便 切断了信用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抑制和扼杀信用活
动的发展,因而遭到经营金融业务商贾的反对和抵制。
3.禁贮钱令的阻碍
(1)经营金融业务的贵族官僚:积累货币,扩大、发
展信用机构; (2)普通商贾:依托豪门权贵,将货币存放于达官贵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
历时380年(581-960年),隋朝和唐朝先后结束了 社会分裂割据状态,重新建立起统一国家,为社会经 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 货币总体情况:
实物货币式微没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铜钱日益重要; 纸钱、白银等新兴货币形态开始萌芽、孕育。 北周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杨丽华、宇文阐、杨坚 581年代周建隋,589年灭陈,平定江南,重新统一中国。 617年李渊晋阳兵变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
安史之乱经济受到打击,币制混乱。
晚期:唐武宗会昌六年-唐哀帝天佑四年,藩镇割据、
兵连祸结、经济衰退,钱币质量低劣,钱径小轻薄,铜
质不纯,掺杂铁、铅杂质,容易锈蚀,官铸私铸已无大 别。
4.货币危机:钱荒
(1)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其一,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区域扩大;
其二,人口增长引起货币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这一时期铜材短缺、各政权铸造货币数量较 少,民间仍继续使用开元旧钱。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
一、隋朝
(一)公廨钱
官府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隋唐时政府拨给专款
作官营放款的资本,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
利,用于补充政府机关的开支。工部尚书苏孝慈以“官司 出举兴生,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请皆禁止,给地以营农。” 594年一度禁止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综合 国力的高峰期,其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 重要的作用,不仅见证了中国钱币的发展而 且反应了当时经济的变化,对于后世钱币的 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其开创的“通 宝”、“元宝”等钱币形式成为此后一千多 年的主流。
一、隋代钱币
1、历史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也是一种以重 量为钱文和名称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社会混乱钱币繁多。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 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 十钱的制度就此而来,原来实行的铢、垒等计量单位停止 使用。
开元通宝还是中国货币史上明确规定铜钱成色并作为一 种制度的钱币。据史书记载玄宗天宝年间规定开元钱各种 成分比例为:铜83.32%、白镴14.5%、黑锡2.12%。由于铜 钱橙色遵从立法规定,从而保证钱的质量,铜钱成色制度 由此臻于完善。
2、隋五铢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同时,‚高祖既受周禅,以天 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 两。‛ [ 《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 2008 年版。 ] 俗称 ‚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重如其文。
3、特点
五 开皇五铢制造精良,背面肉好周廓均备,面文‚五铢‛横 铢 读,‚五‛字交笔多斜直,与内廓相连,仿佛一个‚区‛ 白 字。五铢钱的轻重不一,标准直径2.5厘米,中 3克,减重 钱 者一般直径2.3厘米,中2.3克。
2、乾元元年,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 为新铸,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于是 别铸一钱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 行用。乾元二年三月,第五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 钱,一当五十,于是三种钱并行。造成了眼中的后果, 《旧唐书 食货志》记载‚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 饿死者相枕于道。‛以后数次改革,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 重宝的价值不断下调,最终将三种钱统一为同等的价值。 而乾元重宝也逐渐退出。
大历元宝为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 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直径为 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 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如今 存世量已较少,为古泉珍品。 建中通宝为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 地区地方铸币,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却屡 有出土,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 四字隶书旋读。版式有大小两式。如今存世量亦不多。 最后的咸通玄宝是唐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阳监铸,直径2.2厘米,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 顺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为唐钱 第一珍,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3、形制与特点 开元通宝的形制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距,而其种类也较 多。除了青铜的开元钱外,在考古发现中还有少量的铁质、 铅质开元通宝钱。根据史书记载,还有一种当十开元,在 西安发现过一枚制作精美的大号开元钱,以白铜铸成,治 经3厘米,重十克,制作精美,字迹清晰明坦。此外还有 一种开元大钱,质量在20克左右,质地为青铜,大多数学 者认为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3、安史货币 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线, 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大燕之后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主要有两种,即‚得壹元 宝‛和‚顺天元宝‛。
铸造
安禄山建立大燕国之后,就铸造了‚得壹元宝‛,‚得壹‛ 即为‚得一‛,关于其意思,《辞源》中有解释:一为数 之始,又为数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曰:‚昔 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天下 为正。‛可见其并非随便而为,价值上以一当百。质量不 确定,十几克到二十几克不等,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虚值 钱,比同时唐中央发布的乾元重宝还要严重。安禄山之后, ‚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 一当开元通宝之百。‛在他看来,‚既而恶‘得一’非长 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 [ 《新唐书 食货志》 中华书局,2008年版。]‛他将‚得一‛理解为只能存在 一年,因而改成了‚顺天元宝‛。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的 表面基本上一样,但数量上稍多,虽然如此两者都是十分 稀少的。背上有月纹及星月纹,光背者少。
4、价值影响
开元通宝打破了旧的用重量给钱币命名的传统,开启了一 个新的时代,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典范模板,在中国钱币史 上具有重要价值。 书写:开元通宝采用欧阳询的‚开元通宝‛四个字,开启 了‚通宝‛命名钱币的先河,通宝者,通行之宝也。后世 多在年号之后加上‚通宝‛二字成为钱币的名称,比如 ‚洪武通宝‛、‚康熙通宝‛等。而且也第一次使用书法 家为货币题字,这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二、唐代开元通宝
1、发行铸造 根据史书记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 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 ,重二铢四絫, 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显然与隋代开国之 处一样,在各地设立几处铸钱之外仍旧禁止民进私铸,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2、正邪之争
高宗年间恶钱复出,虽然政府禁止,然而民间还是存在, 高宗不得不妥协,以好钱换取恶钱两枚,仍然难以平复。 到乾封元年封禅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 径一寸,重二铢六分,和旧钱并用,然而‚逾年而旧钱多 废。明年,以商贾不通,米帛踊贵,复行开元通宝钱,天 下皆铸之。‛乾封泉宝到底用了只有八个月,最终还是改 铸成了开元通宝。
形制
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是安史之乱的产物,其形制较大,其 直径在 31.8 到 39.7 毫米之间,平均为 35.7 毫米,重量在 10.12到31.35克之间,平均为18.4克。这些大钱虽然数量 稀少,但见证了那一段社会的变迁与变化。
四、外币
1、历史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政治 强大、经济繁荣、社会开放,丝绸之路繁荣,沟通了东西 方的文化,使东西方的物质和精神得以交流,日本新罗派 遣留学生来学习将近二十次,将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带回去, 推动了本国的改革和发展。 2、种类 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主要有日本的和同开宝、波斯银币、 阿拉伯银币。
和同开宝, 日本大化改 新之后发行 的第一种货 币,现在存 世量极少。 旋读。
波 斯 东罗马金币 库 斯 老 二 世 银 币
唐朝 贞观年间西部(今新疆地区)高昌国当时 铸行的一种流通货币,有大样、中样、小样等 多种版别,从钱质上看,可分红铜与青铜两种, 钱体厚重,制作精美,钱文为隶书,方正见长, 旋读,素背,附图实物为中样钱,足可看出高 昌国高超的铸钱水平,也是汉文化在西域的充 分展现,钱径为26毫米穿径,7毫米,厚2.5毫 米,重7.5克,具有浓郁的魏晋钱币之气韵。 此 钱曾于1928年在吐鲁番出土一枚,现存世量不 足三枚,可见其珍稀之程度!
Hale Waihona Puke 在高宗的努力下,钱币的私铸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既而 私铸更多,钱复滥恶‛,武则天当政时期也没有禁止, ‚神龙、先天之际,两京用钱尤甚滥恶。其私铸小钱,才 有轮郭,及铁锡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以钱模之, 斯须盈千,便赍用之。‛[ 《通典 食货八》中华书局, 1984年版。]直到唐玄宗时期,在宋璟的提议下唐玄宗才 下定决心禁止恶钱,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天宝初年有所 改善,然而这种情况没有长时间持续,数载之后,渐又滥 恶。将好钱私铸成恶钱的现象很多,京城钱日加碎恶,鹅 眼、铁锡、古文、綖环之类都出现了,钱币的重量也大大 减少,每贯重不过三四斤。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又铸造了 ‚乾元重宝‛,然而作为主要货币的开元通宝仍然是主要 货币,直到唐代灭亡。有唐一代,钱币私铸之风偶有断绝, 但贯穿始终,政府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三、唐代其他货币
唐代货币种类
1 、除了开元通宝,唐代通行的主要货币还有高宗时期的 ‚乾封泉宝‛、肃宗时期的‚乾元重宝‛、代宗时期的 ‚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和懿宗的‚咸通重 宝‛。其中‚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相对较多,而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咸通玄宝‛时间短而且 非正式发行,在中原所见很少。
读法
‚开元通宝‛的官方读法是顺读,然而民间多悬读,变成 了‚开通元宝‛,旋读之风自此始。正如《旧唐书 食货 志》所说:‚其词先上后下 ,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 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民间的读 作‚开通元宝‛的这种读法显然是更加普遍了,以至于影 响到了官方的读法,高宗铸造的‚乾封泉宝‛和代宗所铸 的‚大历元宝‛、德宗的‚建中通宝‛就是旋读而非顺读。 同时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唐代并非统一,肃宗的‚乾元 重宝‛和懿宗‚咸通玄宝‛都是顺读。
4、影响
隋五铢是历经了南北朝的战火之后的第一种统一货币。它 延续了汉代的五铢钱的传统,仍然用重量命名钱币,早期 在隋文帝的严厉施行下保证了官方铸币的正统地位,打击 了私铸之风,然而大业后期隋炀帝对于钱币的控制变弱导 致民间的私铸之风又兴起,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低质量钱币, 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人民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