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与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植被及土壤变化对比分析

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植被及土壤变化对比分析

牲 畜数量 不断 增加 ,草地 被过度 利 用 ,加 之 自然气 候
的影响 ,植物 生长期 短 而枯草期 长 ,季 节牧场 很不 平 衡 ,致使 JI 北高 寒草甸 呈现 明显 的退 化趋 势 ,同 I 西 时也影 响到整 个草地 生态 系统 的稳定 。草 地退 化严 重 阻碍畜牧业生 产和 区域 经济发 展 。 针 对Jl I 西北亚 高 山草甸 的放牧 退化 ,干友 民 、李 志丹 等人 利用 “ 时空 替换 法 ”对 草地 放牧 演替进 行 了
1 1X2 ( I 的土块 ,分别编 号 ,相 同土层 混合 011 0t 大小 2 1 l T
壕沟法按 0 1 : ~ 0( m、1 ~ 0c 0 3 m分 层 取 1 I X 1 m、 0O I 0c T
作 者 简 介 : 成 平 (9 1 ) 男 , 四 川 南 充 人 ,硕 士 研 究 18 一 ,
生 ,主 要 从 事 草 地 资 源 与 生 态 研 究
通 讯 比例上升 ,同时物种 多样性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 降低 ,速效养分含
量上升 。从植被和土壤的分析研 究部表明川西北亚高山草甸呈退化趋势。
关 键 词 :亚 高 山 草 甸 ;优 势度 ;群 落结 构 ;物 种 多样 性 ;有 机 质 中 图 分 类 号 :S 1 . 8 8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1 7 — 4 3 2 1 0 — 0 9 0 3 8 0 ( 0 1 0 0 — 5 6 0)
甸 土和草 甸潮土 ,植被类 型主要 为亚 高山草甸 一 。
12 研 究方 法 .
以红原 县 的麦 洼 、龙 日坝 、查 理寺 、瓦切 四个夏 季 牧场 为样地 。从 红 原高 山研 究所 获取 四个 牧场 18 92 年 7 的调 查样 方共 9 个 。2 0 年 7 8 月 2 0 7 ~ 月再 次对 四个

不同取样尺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

不同取样尺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

不同取样尺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李洪建 ,高玉凤,严俊霞,李君剑(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基于对4个取样尺度(10 m、5 m、2.5 m、1.25 m)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观测,对不同尺度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尺度土壤全氮、有机碳、碳氮比、全硫、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并对各尺度不同置信水平与估计精度下的必要采样数量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除1.25 m和2.5 m尺度上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异属于弱变异外,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的空间变异均属于中等变异,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全硫和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均有减小的趋势;不同取样尺度,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不同。

在10 m尺度,土壤呼吸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水分相关不显著;在5 m尺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在2.5 m尺度,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硫、碳氮比和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在1.25 m尺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硫相关不显著。

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土壤水分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大,相关系数从0.27~0.49,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由显著正相关向极显著负相关变化;四个取样尺度95%置信水平误差在10%和20%内必要采样数量分别为28、21、18、14个和7、5、4、4个,随着取样尺度的减小,必需的采样数量减少。

关键词:取样尺度;土壤因子;土壤呼吸;空间变异;亚高山草甸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Respiration in a Subalpine Meadow on Different Sampling ScalesLI Hong-jian, GAO Yu-feng, YAN Jun-xia, LI Jun-jian(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Abstract: Based on four different sampling scales (10, 5, 2.5 and 1.25 m) we measured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soil respiration in a subalpine meadow in Y undin mountain of Shanxi provinc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ies of soil respi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ratio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total sulfur, and then to analyze required sampling number on the four sca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soil respi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all scales were in the middle range but for the soil temperature at 1.25 and 2.5 m scales; and that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ampling scale, but for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total sulfur and soil moisture i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ampling scal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d a different impact on soil respiration at different sampling scales. Simpl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t 10 m scale the relationship of soil respiration with total收稿日期:2014-04-18;修订日期: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201201103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374)作者简介:李洪建(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碳循环,E-mail: hongli@nitrogen (P< 0.01), organic carbon (P< 0.01) and soil temperature (P< 0.05) was significant, but not with total sulfur, C/N and soil moisture; at 5 m sampling scale it was highly significant with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but not with total sulfur, C/N and soil mois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2.5 m scale it was highly significant with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moisture;, but not with total sulfur, C/N, and soil temperature; and at the smallest sampling scale it was highly significant with total nitrogen,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moisture, negatively significant with C/N, and negatively significant with soil temperature, but not with total sulfur. The required sampling numbers for 10, 5, 2.5 and 1.25 m sampling scales within±10% and±20% of its actual mean at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were 28, 21, 18, 14, and 7, 5, 4, 4, respectively. That showed a trend of required sampling number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ampling scale.Key words: s ampling sca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il respiration rate; spatial heterogeneity; subalpine meadow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是将土壤C传输到大气的重要途径[1],由于土壤中C储量大约是大气C储量的2倍[2],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都能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变化[3]。

滇西典型山地不同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生化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滇西典型山地不同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生化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滇西典型山地不同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生化作用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滇西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改变,这些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

土地生态系统
是这个地区资源利用的基础,因此了解土壤生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滇西地区
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究滇西典型山地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生化作用的差异,分析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酶活性等因素对土壤生化作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为该
地区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利用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滇西地区的典型山地地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和荒地,对不同类型下的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酶活性等要
素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采样与定位、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统
计分析等方面。

四、预期研究结果
1.探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生化特征差异,阐明土壤生化作用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及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2.揭示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酶活性等生化指标对土壤生化过程的影响机制,为设计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可以全面探讨滇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拓宽国内相应领域的研究视野和深度,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改善效果,达到研究与措施的统一,为滇西地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郭绪虎;肖德荣;田昆;余红忠【摘要】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 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 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5【总页数】8页(P1425-1432)【关键词】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凋落物分解【作者】郭绪虎;肖德荣;田昆;余红忠【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224;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224;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昆明650224;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林业局保护办,香格里拉674400【正文语种】中文植物是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生物因子,决定碳输入的数量、形式及存留时间[1]。

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滇中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

雨。 长 期 冲 刷使 许 多 矿物 风 化 产物 随着 地 表和 地 下 径 流 由 高处 向 下坡 位 及 其 坡脚 淋 洗 迁 移 , 下 坡 位或 坡 脚 是 其他 坡
位水 土流 失 的汇 集 。 在 次生 林 、 坡耕 地 、 人工林 和 灌草 丛 中 ,
土壤 全 氮平 均 含 量 分别 为 1 6 7 . 7 、 2 0 5 . 9 、 1 8 3 . 0 、 2 7 3 . 0 g / k g , 依
氮素 是 作 物 生长 必 需 的营 养 元 素 , 是 土 壤 养 分最 重要 的指 标 , 土 壤 中氮 素 的丰缺 及 供 给 状 况直 接 影 响作 物 的生 长发育 , 多 为 陆地植 物 正常 生长 的主要 限 制 因子之 一 。 土 壤
碱 解 氮 是衡 量 氮 素 水 平 高低 的一 个 重要 指 标 , 能够 灵 敏 地
地等 ) 也 影 响 土壤 氮 的 数量 和 结 构圆 。 土壤 氮 素 由 多种 形 态
氮组成 , 其 形态 是 影响 植物 利 用土 壤氮 素效 率 的 因素 之一 , 各种 形态 氮 的动 态平 衡 是土 壤肥 力保 持 和提 高 的重 要 内容 之一旧 。 目前 , 对 土 壤 养 分空 间变 异性 及 其 影 响 因 素做 了 大 量 的研 究 , 而对 不 同土地 利 用 类 型 不 同坡 位 处 土壤 剖面 下 土 壤 氮素 的 分布 规律 的详 细 研究 较 少 。 因此, 该研 究 选取 云 南省 玉溪 市澄 江 县抚 仙湖 流 域尖 山河 小 流域 典 型不 同 土地 利用 类 型 土 壤氮 素 的空 间分 布 进 行研 究 , 以 为 该 小 流域 内 坡 耕 地施 肥及 退耕还 林 还草 的恢 复和 重建提 供 科学 依据 。

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台沟 3种不 同林型 ( 冷杉纯林、 桦 木纯林和 冷桦 混交林) 0~ 4 0 c m 土层 为研究对 象, 探讨 不
同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 变化规律 , 旨在 为该 区的人 工林可持 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研 究结 果表 明: ( 1 ) 土壤含 水量
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 少, 其 大 小 冷桦 混 交 林 > 桦 木 纯林 >冷 杉 纯 林 。 ( 2 ) 各 林 型 土壤 机 械 组 成 颗 粒 含 量 的 变化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r e s e a r c h e s w e r e c o n d u c t e d o n t h e c h a n g e r u l e o f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ZHANG Fa - h u i WU Xu e . x i a n CAI Xi a o . h u W ANG Ch e n
( 1 . S i e h u a n 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8 1 , S i c h u a n ; 2 . S i e h u a n N a n h e N a t i o n a l We t l a n d P a r k Ma n a g e m e n t O f f i c e , G u a n g y u a n 6 2 8 0 0 0, S i c h u a n )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a k i n g t h e s o i l l a y e r o f z e r o t o 4 e m t h i c k n e s s o f 3 d i f e r e n t f o r e s t t y p e s ( p u r e i f r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落叶松-高山栎混交林土壤种子库初步研究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落叶松-高山栎混交林土壤种子库初步研究

b n s3 3 s e s a k wa 4 e d /m .a d ao nd 7 % o h oa e d s ditiutd i he s i ly r o ~ 5 c n ru 5 ft e tt ls e s wa srb e n t o l a e f0 m.Th e
p a ts e is c mp st n a d s e u b r v re t h a l n p ce o o ii n e d n m e a d wi t e s mpl g tme Th p c e i i rt ewe n t e s i o i h i i . n e s e i s sm l i y b t e h o l a s e a k a d pln n t r u d wa e y lw ,wih t e smia i o fii n f0. 4 e d b n n a to he g o n s v r o t h i lrt c e fce to 0 2 6. Th e d r i fte y e s e a n o r e
S n — i IYo g p n HIHo gf ,L n — e g,Z e HAN F n,Z G a HA NG i— n Jnf g,MA S iy e a—u
( u n nAcd m f oet ,K n n u n n 6 0 0 Y n a a e y o rs y F r u migY n a 5 2 4, R C ia . hn )
史鸿 飞 ,李 勇鹏 ,张 帆 ,张劲 峰 ,马赛 宇
( 南 省 林 业 科 学 院 ,云 南 云
昆 明 60 0 ) 5 2 4
摘 要 :采 用 随 机 取 样 的方 法 ,对 滇 西 北 高 山地 区 落 叶 松 一高 山 栎 针 阔 混 交 林 的 土 壤 种 子 库 进 行 了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亚 高 山 地 区 落 叶 松 一高 山 栎 针 阔 混 交 林 土 壤 种 子 库 由分 属 9科 1 的 1 植 物 的 种 子 组 成 ,种 子 密 度 3 3 7属 8种 4 粒/ m ,其 中 7 % 的 种 子 分 布 在 0~ m 的土 层 中 。 土 壤 种 子 库 的物 种 组 成 与 其地 上 植 被 物 种 组 成 相 关 不 明 显 , 5 5c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土地资源状况相对较为严峻,其中耕地资源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当地农业发展对耕地资源的需求,对已有的耕地进行整理和补充,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整理和补充所需的成本较高,且补充后的耕地质量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对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为土地整理补充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以川西北高山高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土地整理补充后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从而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明确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土地资源特点,系统了解该区耕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 探究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 建立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4. 对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补充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揭示评价结果与评价指标的关系。

5. 提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的建议和措施,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川西北高山高原区为研究对象,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采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利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的数据。

2.开展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及土地整理补充情况。

3.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较为完善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4.对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进行评价,得出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并探究评价结果与评价指标的关系。

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1.对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资源特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认识;2.建立适合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环境条件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3.揭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补充的耕地质量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4.针对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整理补充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 宁1 吴兆录1 李正 , 1 国 学 西 版 热 植 园云 昆 522 国 学 研 生 ,京10 ) . 2 , * 玲1 . 科 院 双 纳 带 物 ,南 明62; 科 院 究 院北 03 , 2( 中 03. 中 09
摘 要 调 查 了滇 西 北亚 高 山 5 土地 利 用类 型表 层 土壤 (~ 5c 的含 水 量 、 重、 面特 征 以及 地 下根 系生物 量 。 0 1 土壤 种 0 1 m) 容 剖 就 ~5C B 层 的平 均含 水量 而 言 , 刈草 草地 > 牧 草地 > 植 草地> 稞地 > 山灌 丛 , 明耕 种( 稞 地 ) 土壤 干燥 , 山 灌丛 土壤 含 水量较 低 , 放 种 青 荒 说 青 使 荒 与 其所 处的微 地 形有 关。 稞地 由于人 为翻耕 的 原 因 , 青 表层 土壤 中植 物 根 系很 少, 土壤 容 重 最大 , 其他 4种 不 同土地 利 用类 型表层 土 壤 的容 重均 ≤ 1 0g m , 能是 土壤层 中有 大量植 物根 系的原 因。 . c 可 O , 种植 草 地 经过 1 翻耕 , 土壤 容 重 小 于经过 多次翻 耕 的 青稞地 , 次 其 大 于其他 3 土地 利 用类 型 , 明土壤 植 物根 系含量 的 多 少直接 影 响 着土壤 容 重 的 大小 。 土壤 容 重计 算 过 程 中 , 考 虑植 物根 系 种 说 在 应
Yu nu n bn a rpc l oa ia re , hn s a e f ce c sKu mig Yu n n6 0 2 ) n t a Xi a g a n o ia B tnc l d n C ieeAcd myo in e, n n , n a 5 2 3 h T Ga S
A b t a t Th olb l nst.s i mosu ea d s i s cin. n n r r u d rosb o s nd rdi ee tln s y e n n rh se n sr c es i u kde i y ol it r n ol e to a d u deg o n o t ima su e f r n a d u e tp si o twe tr f Yu a o i ewee iv siae .Th v r g olmo su e i nn n Prvnc r n e tg td ea ea es i itr n 0-1 m sfr g a ws g a ig p su e >c t ae a o > b re 5 c wa oa eme do > rzn a tr s ulv td me d ws i aly tra dee e h lb s a e .t srs l dt t ut ec ud ma et ol r n h o s o l itr fd s re hl b s a e sr ltd er > s r d-il o c g s I e ut l t wa e ha c ur o l k hesi ya d telwe t i mosu eo e e d-i o c g swa eae d s t l t heattd ftehi .B i gma ma ut r .h r sa l d o t d rr u d b re er . ih ma et es i u k d n iywa h ot l u e o h l e n n- dec lu e te ewa i e rosun eg o n a lytra whc d h olb l e st ste i 1 t bg e tFo o t fte si.hes ibuk d n iyo eohe idso a o r esta re a o 100g c .T e si uk d nst ig s. rt roso olt ol l e st ft t r4 kn fme d wsweels h n o qu l . / m h olb l e iy he h h t o utv td me d wswa e st n b re e a a d mo et n t te i so a ws I ss i h tte rosbo s o l fe tte fc liae a o sls ha a lytr n r ha heoh r3 knd fme do . twa ad ta h o t ima sc u dafc h s i b l e st.S h fe to ln o t h udb o i r di h ac aino olb l e st. ol u kd n iy ot eef c fpa tross o l ec nsdee tec lult f i u kd n iy n o s
的作 用。 关 键词 土壤 容重 ; 土壤 含 水量 ; 土壤 剖 面 ; 下根 系生 物量 ; 西北 地 滇 中图分 类号 s 5 . 1 2 文献 标识 码 A 5 文章 编号 0 1 — 6 12 0 )5 0 9 1 0 57 6 1(0 80 — 16— 3
Co pa atv S ud e j Bul De st a m r i e t is on Sol k n iy nd Unde g o r r und Ro s Bi m a s nd r Dif r ntLa Us Typ s i No t s t r ot o s u e fe e nd e e n r hwe e n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 学 . un l f n u A r S i2 0 ,6 5 :9 1 1 6 J r A h i gi c. 0 8 3 ( ) 1 6 — 9 3 o ao .
责任 编辑 金琼 琼 责任 校对 王 森
滇西北亚高 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 容重与根 系生物量的 比较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