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的新疆北鲵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合集下载

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研究

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研究

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研究引言:蜉蝣类昆虫属于昆虫门,是相对较为独特的昆虫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对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的种类以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了解该地区昆虫的生态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与材料:本研究选取新疆北部地区作为调查研究区域,采用田间调查和标本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对蜉蝣目昆虫进行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地点包括高山、草地、沙漠和湖泊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

采集过程中,特别注意昆虫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信息的记录。

采集到的样本用显微镜检测,通过观察和鉴定计算不同种类的昆虫数量和频率。

结果:经过对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样本的采集和鉴定,我们发现了多个昆虫种类。

首先,根据采集到的样本特征,我们将蜉蝣目昆虫分类为若干个科,包括蜉蝣科、蟓螂科、垂翅目科、腹蝇科等。

其次,对不同科的昆虫样本进行统计和计算,我们发现新疆北部地区的蜉蝣目昆虫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其中以蜉蝣科和蟓螂科占主导地位。

此外,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对昆虫种类和多样性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高山地区的蜉蝣目昆虫种类较为单一,而湖泊地区的种类较为丰富。

讨论: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蜉蝣目昆虫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其中以蜉蝣科和蟓螂科为主。

这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对昆虫种类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此外,蜉蝣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中的层级重要成员,还参与了花粉传播和生物降解等生态过程。

结论:通过对新疆北部地区蜉蝣目昆虫种类及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对该地区昆虫群体以及生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护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采集范围有限以及鉴定误差可能存在等方面。

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样本采集范围,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对3个华鳈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对3个华鳈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及 DNA抽提 课题组于 2015年 4月至 2017年 8月在洪泽湖
(江苏省淮安 市 淮 阴 区 韩 桥 乡 )、千 岛 湖 (浙 江 省 杭 州市淳安县 富 溪 乡 )和 西 湖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西 湖 北 里湖)3个采样点各采集华样本 15尾。剪取每尾 个体的尾鳍组织后浸泡于无水乙醇中,并于 4℃冰 箱中保存备用。采用传统的苯酚 -氯仿法对各样 本基因组 DNA进行抽提,DNA质量采用 Nanodrop 2000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PCR扩增体系总体积为 50μL,其中包含 10× reactionbuffer5μL,TaqDNA聚合酶 4U(大连宝生 物),dNTP(2.5mmol/L)1.6μL,上下游引物混合液 (2.5μmol/L)1.6μL,DNA模板 80~200ng,灭菌 超纯水 36.5μL。PCR反应在 BioRad公司的 T- 100型 PCR仪中进行,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 性 5min;94℃变性 45s,52℃退火 45s,72℃延伸 1min,运行 37个循环;72℃终延伸 20min。PCR产 物通过 1.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利用回收试剂盒 GelExtractionKit(北京康为世纪)对目的片段进行 回收和纯化,纯化后的产物送往武汉艾康健生物科 技有限公司,利用 ABI373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 1.3 数据分析
朱传坤1,潘正军1,常国亮1,吴 楠1,王 辉1,丁怀宇1,强晓刚2,余祥胜2
(1.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淮安 223300; 2.江苏省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华(Sarcocheilichthyssinensis)是一种兼具食用和观赏价值的小型鲤科鱼类。采用 Cytb和 D-loop2个线粒 体 DNA序列对洪泽湖、千岛湖和西湖 3个群体的 45尾华样本进行了遗传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 为 404bp的 Cytb序列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 22个(5.4%),定义了 10种单倍型;在 998bp的 D-loop序列中,变异位 点有 40个(4.0%),构成了 7种单倍型。2个标记在华群体中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 异数分别为 0.840±0.033、0.012±0.002、4.759±1.660(Cytb)和 0.755±0.036、0.006±0.002、6.430±2.241 (D-loop),表现了较高的遗传多态性。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洪泽湖 >西湖 >千岛湖,3个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少,表 现出极大的遗传分化,此外,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华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群体内变异。本研究结果将为了解我国东 部地区华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华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华;线粒体 DNA;Cytb;D-loop;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5-0050-07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分析对紫贻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析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分析对紫贻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析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分析对紫贻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析沈玉帮;张俊彬;冯冰冰;李家乐【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1(030)004【摘要】本文采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对我国沿海6个紫贻贝群体124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紫贻贝6个群体中共发现13个单倍型和33个核苷酸多态位点.青岛群体单倍型数目是最多的,温州群体、丹东群体和宁德群体次之.6个紫贻贝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为0.569~0.821,核苷酸多样性为0.015 5~0.051 0,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紫贻贝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所有群体之间没有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紫贻贝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该研究为紫贻贝的可持续开发和资源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Genetic biodivers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was estimated, based on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fDNA COI) gene, employing 124 individuals of 6 groups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13 haplotypes and 33 variation s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equences of the 124 individuals. QD population had the greatest number of haplotypes, while secondary for WZ population, DD population and ND population. Among all six populations, gene diversities ranged from 0.569 to 0.821, and the nucleotide diversities from 0.0155 to 0.0510, suggesting that M. Galloprovincialis has low genetic diversity. The pairwise estimates of FST between M. Galloprovincialis populations weresmall, and no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opulations. AM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a large proportion of variation was attributed within population of M. Galloprovincialis. This study provides objective data for the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fishery management of M. Galloprovincialis.【总页数】6页(P435-440)【作者】沈玉帮;张俊彬;冯冰冰;李家乐【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教育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紫贻贝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线粒体COI基因的遗传比较分析 [J], 庞宇杰;李继姬;郭宝英2.基于线粒体COⅢ基因分析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J], 周超;郭宝英;吴常文;叶莹莹;李继姬;冯广朋3.基于线粒体D-loop区和COI基因序列研究2个禾花鲤群体和野生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关系 [J], 潘贤辉; 罗辉; 叶华; 林勇; 周康奇; 陈忠; 杜雪松; 黄姻; 覃俊奇; 文露婷; 潘志忠; 邓潜4.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J], 轩中亚;薛竣仁;陈修报;姜涛;刘洪波;杨健5.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矛尾复虾虎鱼5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祝斐;应博凯;贾超峰;孟乾;高波;孙瑞健;宋双双;徐大凤;卢瑶瑶;张志伟;陈淑吟;张志勇;陈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江淮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江淮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4—
江苏农业科学 2024年第 52卷第 3期
性较低(Hd:0.6048,Pi:0.00163)[17]。伊西庆基于 ND2序列探究了我国东部 6个湖泊翘嘴遗传多 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部分群体间出现高度遗 传分化 [18]。江淮 下 游 是 我 国 淡 水 湖 泊 的 集 中 分 布
群体 太湖 蟢湖 长荡湖 高邮湖 白马湖 洪泽湖 总体
样本数 48 31 39 47 47 50 262
表 1 翘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多态位点数 22 17 21 19 19 18 42
单倍型数 20 14 18 17 15 14 46
单倍型多样性 0.927±0.019 0.860±0.053 0.901±0.032 0.792±0.059 0.861±0.036 0.816±0.048 0.915±0.010
由表 1可知,262条 Cytb序列检出 42个变异位 点,其中,有 33个简约信息位点和 9个单一信息位 点,没有插入或缺失位点。262条序列定义 46种单 倍型,整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 别为 0.915±0.010和 0.00254±0.00008;6个群 体的单倍型 多 样 性 为 (0.792±0.059)~(0.927± 0019),核苷 酸 多 样 性 为 (0.00220±0.00021)~ (000285±0.00018),其中,太湖群体的单倍型多 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最大,高邮湖群体的单倍型多 样性最小,蟢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小。
翘 嘴 (Culteralburnus)俗 称 白 鱼、翘 嘴 白 丝、 大 白 鱼,隶 属 鲤 形 目 (Cypriniformes) 鲤 科 (Cyprinidae)亚科(Culterinae)属(Culter),广泛 分布于我 国 各 江 河 湖 泊[1]。 翘 嘴 为 凶 猛 肉 食 性 鱼类,它能 有 效 控 制 小 型 鱼 类 种 群 数 量,减 轻 小 型 鱼类对浮游生物的压力,在优化鱼类群落机构及维 持水域生 态 系 统 稳 定 方 面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2]。 翘 嘴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洁白、营养丰富、经济价值 高,且生 长 迅 速,是 我 国 常 见 的 淡 水 养 殖 品 种 之 一[3]。多年来,由 于 过 度 捕 捞、生 态 环 境 污 染 及 栖 息地破坏多种因素的影响,翘嘴野生资源遭到严 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衰退,遗传多样性下降,个体 小型化、低 龄 化 趋 势 严 重,因 此 加 强 翘 嘴 种 质 资 源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4]。

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中国大鲵群体划分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中国大鲵群体划分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中国大鲵群体划分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汪登强,梁志强,危起伟,伍远安
申请号:CN201610528281.7
申请日:20160706
公开号:CN106048038A
公开日:
2016102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中国大鲵群体划分方法,包括:(1)采集大鲵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2)合成大鲵特异线粒体DNA引物;(3)对大鲵样本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测序;(4)对获得的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5)根据相应位点的序列特征,判断样本所属的群体。

本发明以大鲵线粒体DNA序列作为区别中国大鲵种群的序列标记,通过与参考序列的序列特征进行比对,能够快速准确的对目标种群进行鉴定。

可用于对大鲵养殖场的大鲵个体进行鉴定,确定个体来源;在亲本繁殖时可辅助育种选择。

还可应用于增殖放流样本的鉴定,确定其所属的群体,然后放流到适合的区域,避免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地址: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大科技园武大园一路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许志勇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王兰萍;耿荣庆;常洪;冀德君;李永红;常春芳【摘要】In the present study,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sequences of Xinjiang Bazhou yak population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genetic statu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total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of seventeen samples with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0.0331 and the nucleotide diversity0.00102.The phylogenesis revealed there were two obvious branches of cytochrome b gene haplotypes,one was clustered with domestic yaks and the other was clustered with wild yaks.It illustrated that there may be two maternal origin for Bazhou yak.%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州牦牛Cyt b基因单倍型明显有两个分支,一支与家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另一支与新疆野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表明巴州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4)008【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野牦牛;家牦牛;线粒体DNA;渐渗杂交【作者】王兰萍;耿荣庆;常洪;冀德君;李永红;常春芳【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牦牛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主要繁衍生息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周围3 0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善走陡坡险路和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

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
v r i fA. d vd a u g e d wih isl e h so r i n e g a h c ld srb to . M o to e tcdi e st o y a i i n sa r e t t i it r tat a d g o r p i a iti u i n f y s s fg nei —
摘 要 :采用 A L 技术对 中国大鲵 四川 、贵州 、湖北 、陕西及河南 五个野 生种群 的遗 传多样性 和遗传分 化水 FP
平进行 了评估 。9对 引物组 合 在 5个 野生 种 群 中共 扩增 出 57条 带 ,其 中 多态 性条 带 为 34 0 5 。多态 位 点 比例 (9 8 % ) 6 .2 、香农信息指数 (. 6 ) 和基 因多样 性指数 ( .4 )等参 数均较高 ,显示 中国大鲵遗传 多样性 0 329 02 1 4 水平较为丰富 。A V MO A分 析发现 ,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绝大部分位于种群 内 (7 9 % ) 9 .4 。种群间遗传分化 较弱 () (s /t=0 0 1 .2 ,P< . 0 ) 0 0 1 。根据种群 间遗 传距 离构建的 U G P MA树基本 依照流域进 行聚类 ,结合化石 证据 ,推
4 ca o ee H ia nvri , ak u5 0 2 , hn ) .O enC l g , ann U i sy H io 7 2 8 C ia l e t
Absr c t a t: Ge ei v ri n i e e tain o au a o u a in fAn i s d vd a u n S c a n t die st a d df r n ito fn t r lp p l t s o dra a i i n s i ihu n. c y f o Gu z o ih u, Hu e ,S a x n n n wa o r he sv l ee m i d u i b i h n ia d He a sc mp e n i ey d t r ne sngAFLP ma k r. Sit n v d r es xy i dii — u l r m v a u a p l t n r e n AFLP a ay e . Ni e p i e isi LP a ay e r . as fo f e n t r lpo u a i swe e us d i i o n lss n rm rpar n AF n l s s p o d c d 5 c r b e b n s,o ih 3 4 we e p lm o p i . Th e e ei i e st r m ee s:t e - u e 07 s o a l a d fwhc 5 r o y r h c r e g n tc d v r i pa a tr y he p r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在分子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动物群体之一,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生态适应以及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线粒体DNA(mtDNA)已经成为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标记。

一、鱼类线粒体DNA的特点线粒体DNA是一种存在于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具有母系遗传、高突变率、无重组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mtDNA成为研究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的理想标记。

母系遗传:mtDNA只能通过母系传递,因此可以有效地追踪母系群体的迁移和扩散。

高突变率:mtDNA的突变率远高于核DNA,这使得mtDNA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遗传信息,有助于揭示近期的进化事件。

无重组:mtDNA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此其遗传信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有助于准确推断群体遗传结构。

二、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迁移扩散以及种群历史。

物种鉴定和分类:mtDNA序列差异可以作为物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和解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保护生物学:通过分析濒危物种的mtDNA序列,可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进化生物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mt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揭示鱼类的进化历程、分化时间以及祖先群体等信息。

生态学:通过分析鱼类mtDNA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探讨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生态位分化。

渔业资源管理: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的mtDNA多样性,可以评估其种群健康状况和种质资源价值,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前景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线粒体DNA在鱼类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线粒体DNA在揭示鱼类进化历程、保护濒危物种以及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