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细胞生物学线粒体精选PPT

腺苷酸激酶、核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亚硫酸氧化酶
特征酶:腺苷酸激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肉碱酰 基转移酶、-羟丁酸和 -羟丙酸脱氢酶、丙酮酸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腺嘌呤核苷酸载体。 特征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脂肪酸氧化酶系
基质中含有: –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 化的酶类。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及线粒体特有的核 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 活化酶等。 –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 含Ca2+、Mg2+、Zn2+等离子。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O2S)基CP粒—(调AT节P质合子酶通)道
内线膜粒 体 的 超 微 结 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2)基粒(ATP合酶)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许 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 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9nnmm
F1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片 :质子的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合成ATP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F0 质子的通道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由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封闭性膜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内腔)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特征酶:腺苷酸激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肉碱酰 基转移酶、-羟丁酸和 -羟丙酸脱氢酶、丙酮酸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腺嘌呤核苷酸载体。 特征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天冬氨酸 氨基转移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脂肪酸氧化酶系
基质中含有: – 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 化的酶类。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及线粒体特有的核 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 活化酶等。 –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 含Ca2+、Mg2+、Zn2+等离子。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O2S)基CP粒—(调AT节P质合子酶通)道
内线膜粒 体 的 超 微 结 构 第三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2)基粒(ATP合酶)
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许 多带柄的小颗粒。与膜 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9nnmm
F1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片 :质子的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合成ATP 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 F0 质子的通道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电镜:由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封闭性膜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内腔)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线粒体ppt课件

■ 两套遗传体系的协同性
通过离体实验发现两套 遗传体系的遗传机制不 同。 如放线菌酮是细胞质蛋 白质合成抑制剂,但是 对细胞器蛋白质的翻译 却没有作用。另外,一 些抗生素,如氯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等能够 抑制线粒体蛋白质的合 成,但对细胞质蛋白质 合成没有多大影响。 通过对转录的抑制研究, 发现线粒体基因转录的 RNA聚合酶也是特异 的(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
图 线粒体蛋白转运的部位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
概念: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 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 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 组份。 种类:伴侣素家族(chaperonin, Cpn)、热休克蛋白 家族 ( Hsp family )、 核质素、T 受体结合蛋白 (TRAP) 等 特征:1、分子伴侣对靶蛋白没有高度专一性,同一分子伴 侣可以促进多种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多肽链折叠成为空间 结构、性质和功能都不相关的蛋白质。 2、它的催化效率很低。行使功能需要水解ATP,以改 变其构象,释放底物,进行再循环。 3、它和肽链折叠的关系,是阻止错误折叠,而不是促 进正确折叠。 4. 多能性(胁迫保护防止交联聚沉,转运,调节转录 和复制,组装细胞骨架) 5. 进化保守性
细胞生物学第七 章 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线粒体是能够在光学显微镜进行 观察的显微结构。 ●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 Altmann第一个发现线粒体。 ● 1897年对线粒体进行命名。 ● 1900年,Leonor Michaelis用 染料Janus green对肝细胞进行 染色,发现细胞消耗氧之后,线 粒体的颜色逐渐消失了,从而提 示线粒体具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作 用。
线粒体PPT课件

(一)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的场 所,供应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氧化各种底物 把产生的自由能转化为可被细胞直 接利用的形式——ATP
.
18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是指依靠酶的 催化,氧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氧化、 分解、释放能量,并排出CO2和H2O。 由于这一过程在细胞内进行,要消耗O2 并放出CO2和H2O,所以又称细胞呼吸
含较丰富的心磷脂和较少的胆固醇
.
16
(二)酶
120多种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外室:腺苷酸激酶(催化ATP的磷酸基团转移
到AMP)
内膜:呼吸链酶系、ATP合成酶系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三羧酸循环反应酶系、丙酮酸与脂 肪酸氧化酶系、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系 (苹果酸脱氢酶)
.
17
三、 线粒体的功能
(1)燃料分解:葡萄糖、脂肪酸、氨基 酸等能源物质在细胞质中无氧分解
(2)反应方程式:葡萄糖+2Pi+2ADP→ 2丙酮酸+2H2O+2ATP
(3)能量转移:大量能量蕴藏在丙酮酸
.
21
2、乙酰辅酶A生成(线粒体基质)
(1)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 (2)反应方程式:2丙酮酸+2HS-
CoA→2乙酰CoA+2CO2 (3)能量转移:乙酰辅酶A
线粒体前体蛋白与HSP70结合 保持去折 叠状态
2、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导肽与受体结合 受体蛋白引导蛋白质
到外膜膜蛋白形成的通道 穿过内膜膜蛋
白形成的通道(电化学梯度的作用)
.
33
3、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基质中的HSP70与蛋白质结合 基 质中的 HSP60与蛋白质结合,使它 折叠成三维结构 导肽被酶切掉
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的场 所,供应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氧化各种底物 把产生的自由能转化为可被细胞直 接利用的形式——ATP
.
18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是指依靠酶的 催化,氧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氧化、 分解、释放能量,并排出CO2和H2O。 由于这一过程在细胞内进行,要消耗O2 并放出CO2和H2O,所以又称细胞呼吸
含较丰富的心磷脂和较少的胆固醇
.
16
(二)酶
120多种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外室:腺苷酸激酶(催化ATP的磷酸基团转移
到AMP)
内膜:呼吸链酶系、ATP合成酶系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三羧酸循环反应酶系、丙酮酸与脂 肪酸氧化酶系、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系 (苹果酸脱氢酶)
.
17
三、 线粒体的功能
(1)燃料分解:葡萄糖、脂肪酸、氨基 酸等能源物质在细胞质中无氧分解
(2)反应方程式:葡萄糖+2Pi+2ADP→ 2丙酮酸+2H2O+2ATP
(3)能量转移:大量能量蕴藏在丙酮酸
.
21
2、乙酰辅酶A生成(线粒体基质)
(1)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 (2)反应方程式:2丙酮酸+2HS-
CoA→2乙酰CoA+2CO2 (3)能量转移:乙酰辅酶A
线粒体前体蛋白与HSP70结合 保持去折 叠状态
2、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导肽与受体结合 受体蛋白引导蛋白质
到外膜膜蛋白形成的通道 穿过内膜膜蛋
白形成的通道(电化学梯度的作用)
.
33
3、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基质中的HSP70与蛋白质结合 基 质中的 HSP60与蛋白质结合,使它 折叠成三维结构 导肽被酶切掉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ppt13线粒体基因病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进行鉴别,如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硬化等。
02
线粒体基因病的遗传机制
遗传方式
母系遗传
线粒体基因病通常由母系遗传而 来,即母亲携带的线粒体基因突
变会传递给后代。
异质性
线粒体基因突变在不同个体中表现 出异质性,即不同细胞中突变程度 不同,导致临床表现的差异。
突变负荷与表型关系
突变负荷
线粒体基因突变负荷越高, 表型越严重。
组织特异性
不同组织对线粒体基因突 变的敏感性不同,导致不 同组织器官的表型差异。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饮食、药物等 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也可 能加重基因病的表型。
03
线粒体基因病的治疗与干 预
药物治疗
1 2
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
开发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ATP生成的药物, 如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 育》ppt13线粒体基
因病
目录
• 线粒体基因病概述 • 线粒体基因病的遗传机制 • 线粒体基因病的治疗与干预
目录
• 线粒体基因病的研究进展 • 线粒体基因病的预防与教育
01
线粒体基因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线粒体基因病是由线粒体DNA突 变引起的一类疾病,属于母系遗 传病。
分类
纠正突变基因。
04
线粒体基因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针对线粒体基因病的药物研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旨在 通过药物干预来改善线粒体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线粒体呼 吸链的酶活性调节剂、抗氧化剂等,这些药物有望为线粒体 基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进行鉴别,如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硬化等。
02
线粒体基因病的遗传机制
遗传方式
母系遗传
线粒体基因病通常由母系遗传而 来,即母亲携带的线粒体基因突
变会传递给后代。
异质性
线粒体基因突变在不同个体中表现 出异质性,即不同细胞中突变程度 不同,导致临床表现的差异。
突变负荷与表型关系
突变负荷
线粒体基因突变负荷越高, 表型越严重。
组织特异性
不同组织对线粒体基因突 变的敏感性不同,导致不 同组织器官的表型差异。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饮食、药物等 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也可 能加重基因病的表型。
03
线粒体基因病的治疗与干 预
药物治疗
1 2
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
开发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ATP生成的药物, 如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 育》ppt13线粒体基
因病
目录
• 线粒体基因病概述 • 线粒体基因病的遗传机制 • 线粒体基因病的治疗与干预
目录
• 线粒体基因病的研究进展 • 线粒体基因病的预防与教育
01
线粒体基因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线粒体基因病是由线粒体DNA突 变引起的一类疾病,属于母系遗 传病。
分类
纠正突变基因。
04
线粒体基因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针对线粒体基因病的药物研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旨在 通过药物干预来改善线粒体功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线粒体呼 吸链的酶活性调节剂、抗氧化剂等,这些药物有望为线粒体 基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线粒体糖尿病汇报ppt课件

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活性 氧(ROS)产生增多,抗 氧化防御系统失衡,引发 氧化应激反应。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通 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 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 不耐受。
细胞凋亡
持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 应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增 加,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 情。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典型症状
线粒体糖尿病患者通常 表现出多饮、多食、多 尿和体重下降等糖尿病 典型症状。
听力损失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 的听力损失,严重时可 导致耳聋。
视网膜病变
线粒体糖尿病可能导致 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 力下降、视物模糊等。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 晕、乏力、肌肉疼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标准与流程
血糖检测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因果关系
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不同线粒体基因突 变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开发针对线粒体功能的创新药物
目前针对线粒体功能的药物治疗仍有限,需要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有效性的药物来改善 线粒体功能,从而治疗糖尿病。
探索基于线粒体的精准医疗策略
。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 病急骤,患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 ,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线 粒体糖尿病起病相对缓慢,胰岛
功能受损较轻。
其他遗传性疾病
部分遗传性疾病可能表现为类似 线粒体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但 通过基因检测和家族史分析可进
行鉴别。
04
治疗与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针对线粒体糖尿病,口服降糖药 如二甲双胍等可帮助控制血糖水 平,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乳酸 水平。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激活炎症反应通 路,促进炎症因子释放, 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 不耐受。
细胞凋亡
持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 应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增 加,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 情。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典型症状
线粒体糖尿病患者通常 表现出多饮、多食、多 尿和体重下降等糖尿病 典型症状。
听力损失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 的听力损失,严重时可 导致耳聋。
视网膜病变
线粒体糖尿病可能导致 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 力下降、视物模糊等。
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 晕、乏力、肌肉疼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标准与流程
血糖检测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因果关系
需要更深入地探讨线粒体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不同线粒体基因突 变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开发针对线粒体功能的创新药物
目前针对线粒体功能的药物治疗仍有限,需要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有效性的药物来改善 线粒体功能,从而治疗糖尿病。
探索基于线粒体的精准医疗策略
。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 病急骤,患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 ,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线 粒体糖尿病起病相对缓慢,胰岛
功能受损较轻。
其他遗传性疾病
部分遗传性疾病可能表现为类似 线粒体糖尿病的症状和体征,但 通过基因检测和家族史分析可进
行鉴别。
04
治疗与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针对线粒体糖尿病,口服降糖药 如二甲双胍等可帮助控制血糖水 平,但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乳酸 水平。
线粒体教学课件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TP synthesis complex
(二)、氧化磷酸化耦联:
Topic for discussion:
每个葡萄糖分子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足以 产生多少个ATP分子?
•
一个NADH氧化后,合成3个ATP分子;而一 个FADH2氧化后,合成2个ATP分子;
线粒体基因组与医学
帕金森病 早老痴呆症 线粒体脑肌病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1、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2、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3、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此过程需要分子伴侣的协助才能完成.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
协助蛋白质折叠和组装 的一类蛋白质。
--线粒体基质
氧化磷酸化
(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线粒体内膜
能量传递中的辅酶
催化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酶常常利用辅酶作 为电子供体或受体,具有这种作用的辅酶是: NAD+ NADH+H+
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 FAD FADH2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
一、糖酵解(glycolysis)
第五节、细胞能量转换与医学关系
(了解)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一、线粒体的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自学)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自学)
一、线粒体的结构
形态、数量、分布 超微结构:电镜下,线
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 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 构。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有机物
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膜
外膜是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 厚度是5-7nm,平整光滑,和内膜不相连 接。在外膜上有排列整齐的筒状体,成 分为孔蛋白,筒状体上有2-3nm的小孔, 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 过小孔进入到膜间隙。
(二)、内膜
内膜位于外膜的内侧,也是由一层 单位膜组成,比外膜稍薄,平均厚度是 4-5nm。内膜将膜间隙和基质分开。内膜 的通透性很小,分子量大于150的物质不 能通过,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
Pr基因(13个)
M基因组
37个基因
rRNA 基因
(2个)
Cytb 基因 (1个) ATP酶复合体(2个) 组成成分基因
CytC氧化酶 (3个) 亚单位基因
NADH脱 氢酶基因
(7个)
16SrRNA基因(1个)Leabharlann 12SrRNA基因(1个)
tRNA基因(22个)
复制 转录 组成 Phe
H链
L链
(二) 线粒体DNA的复制
(四)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
▪ 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几乎在同一地点和同一时 间进行;
▪ 线粒体蛋白质的起始氨基酸是甲酰甲硫氨基酸; ▪ 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数量较少,只占线粒体蛋
白的10%,其余的都是由核基因所编码的,如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起始因子、延伸因 子、释放因子、以及核糖体蛋白质等等; ▪ 线粒体有自己特有的遗传密码表,和核基因组 中的通用遗传密码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 通常情况下一个U就是一个终止密码子,后面 的两个A是poly(A)的。
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如线状、颗粒状、短棒状等。线粒体的形 态和细胞的种类和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不 同有关。
图1 成纤维细胞线条状线粒体
图2 家兔肝脏细胞颗粒状线粒体
图3 蝙蝠肝脏细胞棒状线粒体
(二)数 量
▪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 正常细胞中含有1000-2000个线粒体; ▪ 精子的线粒体较少约有25个左右。
第八章 线粒体(mitochondria)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器,具 有复杂的亚显微结构和能量转换系统,它通 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因此线粒体被形象地比喻为细胞的“动力加 工厂”。除了成熟的红细胞,线粒体普遍存 在于真核细胞。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一)形态和大小(光学显微镜)
通用密码与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异
密码子
通用密码
线粒体编码
UGA
AUA AGA AGG
终止 异亮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蛋氨酸 终止
五、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DNA复制离不开核基因组,如DNA 聚合酶;
❖线粒体DNA转录离不开核基因组,如RNA 聚合酶;
❖线粒体DNA翻译离不开核基因组,如 氨酰tRNA合成酶、蛋白因子;
2~3nm
ATP酶复合体
线粒体嵴 孔蛋白
头部(偶联因子F1) 柄部 基片(偶联因子F0)
(四)基质
在内膜和嵴围成的腔隙即内室中,充满着 比较致密的物质称为线粒体基质。线粒体中催 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以及 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此外还含有 线粒体特有的双链环状DNA和核糖体,这些物 质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复制、转录、翻译 系统。线粒体是除了细胞核以外唯一含有DNA 的细胞器。
三、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一)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 蛋白质是线粒体干重的主要成分,约占 线粒体干重65-70%;
▪ 脂类约占线粒体干重25%-30%; ▪ 水分线粒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组分; ▪ 此外,还含有DNA、各种辅酶、维生素
和各种无机离子。
(二)酶的分布
▪ 外膜(单胺氧化酶) ▪ 内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 膜间腔(腺甘酸激酶)
(三)嵴与基粒
1. 嵴 线粒体内膜向内突伸就形成了嵴。
嵴的形成增大了内膜的表面积。如肝 细胞中线粒体内膜的总面积大约是外 膜的5倍,几乎占去了整个细胞膜的 1/3。
2. 基粒
在线粒体的内膜的内表面上有许多 带柄的小颗粒称为基粒,也称ATP酶复合 体。基粒与膜面垂直排列,粒间相距 10nm左右,据估计每个线粒体有104-105 个基粒。
❖核糖体的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的。
六、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一)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 前体蛋白是核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质 中的存在形式,由成熟形式的蛋白的N端一 段序列构成导肽;
❖ 分子伴侣是一种蛋白质,在细胞内可以帮助 其它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组装之 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执行功能时 的组分,我们将这种蛋白质称为分子伴侣。
▪ Mt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 ▪ MtDNA具有两个复制起始点OH和OL; ▪ 重链逆时针方向复制,轻链顺时针复制; ▪ 重链和轻链复制不是同步的; ▪ MtDNA的复制和核DNA的复制不同步; ▪ MtDNA的复制所需要的DNA聚合酶是由核
DNA所编码的。
(三)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
▪ 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的启动子:HSP和LSP; ▪ 重链的转录起始点有两个; ▪ 重链顺时针方向转录,轻链逆时针转录; ▪ 转录和原核生物很相似; ▪ 剪切位置常在tRNA处; ▪ mRNA加尾不加帽.
四、线粒体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包括细胞核内的核基因组 及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是 除了动物细胞核之外唯一含有DNA的细胞 器。线粒体的基因组只含有一条双链环 状的DNA称为线粒体DNA(mtDNA)。主要 编码线粒体的tRNA rRNA和线粒体的蛋白 质。
(一)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是独立于细胞核染 色体外的又一个基因组。每个线粒体DNA 分子为一条双链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 外环为重链(H链),内环为轻链(L链)。 MtDNA的序列(剑桥序列)基因组由16569个 碱基对组成,包含37个基因。整个基因最 明显的特点是基因排列紧凑,无内含子。
(三)分布
线粒体在细胞的分布也因细胞的类型 不同而不同。但是,线粒体的分布是有一 定的规律的,通常分布于生理功能最旺盛 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如蛋白质 合成旺盛的细胞(粗面内质网),肠上皮 细胞(细胞的两极)。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图1 线 粒 体 模 式 图
内室
嵴内空间
外室 外膜 内膜
图2 线粒体电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