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关于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

把城市 中的 自然 景观引入到街景 中,使之成 为城 市 的命脉 ,尤其是我 国的一些南方城市 ,自然形态具 有很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特 色,在这种情况 下, 就可 以充分运用其地理特 征来 填充园林植物景观 的 内容 ,发展城市 的独特景观 。意境美在文学 中的含 义即是在审美 中而产生 的景象和情感的升华 。而街 道园林植物景观 的意境美 ,它 所表现的是某个城市 地域中独特 的文化 内涵 ,在街 道园林植物中可 以体 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 其中浓 缩了其精神 内容 , 使城 市景观与文化巧妙 的结合在 一起 ,如果把文化 内容融入到城市环境建设 中,那么对城市人群的文
化影 响 也 是 有 积 极 作 用 的 。艺 术 美 是 来 源 于 自然 美 的 , 它 是 在 自然 美 的基 础 上 形 成 的具 有 一 定 艺 术 特
a r a n c e o fa c i t y , i s t h e c i t y s t ee r t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s i g n a s w e l l a s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c i t y p l a n n i n g . At p es r e n t t h e c i t y s t ee r t l a — n d s c a p e d e s i n g i n C h i n a c o mp a ed r wi t h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i r e s t h e r e i s s t i l l a b i g g a p , s o f r o m t h e p l a n t l a n d s c a p e a n d d e v e l o -
风景园林之作业1景观分析

南湖面积最大,占整个湖面的50%,它的近圆率和圆接近度分别为0.436 和0.722,水面形状曲率变化不大,水面形状比其他两个湖更为接近一个标 准圆,空间呈内聚型。它的水面最长轴约为4 000 m,形状率为0.56 7,说明它的面积和水面最长轴及面积与周长比值较大,水面空间均匀空旷,湖 面对陆域空间的渗透性差,缺少虚实对比,视觉层次感较单调,视觉环境容量低, 景观单调乏味。 北湖的圆接近度为0.577,与南湖相近,但其近圆率仅为0.268,约为 南湖的1/2,说明它的面积与周长比值较南湖小,形状曲率变化较南湖大岸线 曲率变化与曲率组合特点对景观的幽深之美具有决定性影响。北湖既有完整的中 心大水面,又有曲折幽深的湖湾水域空间,可以说北湖是旷湖、幽谷并融,景观 层次丰富。不足之处在于北侧岸线平直呆板,因此在详细规划中应根据形状指标 原理挖湖堆岛,增加岸线长度,提高岸线曲率变化,促进水面向城市空间渗透, 丰富景观层次。 在湖泊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湖泊近圆率越小,形状周长越长,水面岸线相应就越 曲折,空间渗透性越强,空间包容效应越大。同时,水岸曲折的结果可将湖面天 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水面空间,这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或景观单元。
景观分析——景观空间分析
景观空间分析内容: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无论是对景观空间要素的 分析还是对景观要素的空间分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一定的景观尺度上,通过对景观要素的分析剖析景观空间结构 与空间异质性,对景观过程给予合理的解释,建立“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 景观空间分析的目的:研究景观的异质性,体现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景观空间形态分析:在“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模式下,景观要素可以抽象为一般的点或面(斑块和基质)、 线(廊道)、空间要素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斑块大小对景观能量与养分、对物种的多样性等均有较大影响;而斑块的 形状则影响到生物的迁移、内部种与边缘种的多少;廊道的宽度、形状也影响到多种景观功能。因此,对景观要素面积 大小、周长及形状的空间研究是景观空间研究的基础与重点。 景观空间关系分析:景观空间关系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即景观要素的空间距离与分布。景观空间分布分析是从总体的、 全局的角度来描述景观要素特性的空间分析。景观空间分布可以用各种景观要素(斑块、廊道等)的分布参数定量化描 述,例如斑块(廊道)分布密度;斑块面积的均值、离差、极值等。景观空间分布也可以从确定景观要素分布类型,并 与景观过程建立某种联系上加以考虑。例如研究某一景观上的农业用地的分布型,若是随机型的则说明该生态区上的农 业还属于无序开发状态,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很可能阻止某些景观正常功能的发挥,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景观 空间聚类是研究景观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景观空间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对景观要素的集群性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几个不 同的子类。 景观空间构型分析:注重反应由景观要素构成的景观总体特征。通过研究景观构型,确立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相似与相关 关系。 示例:海南岛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 A居民点 B农田 C林地 ,D园地 E其它 F水域 G草地 从图可以看出,海南岛景观共13935个斑块,分布于7个类型之中.在各景观类型中,草地的斑块数最少,共89个,居民点及工矿 用地斑块数最多,共4372个,其次是农田和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点多是与农田分布一致的,同时,人类开发活动将原 先的大块林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因此林地斑块数也多。草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部分天然草地是森林植 被破坏后形成的,同时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部分草地已用于热作种植,故草地斑块数很少。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道路绿化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
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标签: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措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交通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作为交通依托,不能只考虑运输功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增添交通景观艺术性的同时,改善了交通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原则1、以人为本,功能优先。
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兼顾考虑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感及舒适性。
针对驾驶员的需求,主要是保证安全,既要考虑快速行车时的视距要求,又要确保道路路口视线的通透性。
行人主要考虑道路遮荫和降噪除尘所带来舒适性的同时,也要避免使用易产生污染物或对人体有害的植物品种。
2、丰富层次,加大绿量过分强调形式和美感而不注重绿地质量的设计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对生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应多运用乔、灌、草、地被复层种植形式,增加道路绿量,注重配置比例和品种的选择,以增加绿地的生态效益。
一些绿地面积较为局促的道路或是立交桥要做到见缝插绿、垂直增绿。
3、突出地域,表现特色要突出地域特征以及立地特点,多种植可以体现当地环境、历史的特色树种。
4、强调节点,精细配置在一些重要的路口节点可以采用软硬结合的手法进行植物配置,体现绿化效果,形成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增强路口的标示性。
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道路绿地依附于道路结构,因此植物在栽植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地上、地下物,将原有建筑,市政管线、地形地貌、植物等各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以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二、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具体措施1、加强道路行道树的规划行道树是构建城市道路绿化的主体,在道路绿化设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区域的行道树的选择应更加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选择、确定。
城市街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街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摘要】城市街道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际作用并不只局限于通道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活力。
本篇文章从景观的概念入手,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和功能作简要论述,并结合当前我国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绿化设计,进而对城市街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作详细论述。
【关键词】城市街道;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绿化设计;重要性街道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城市街道除了其所具有的运输、行走等实用价值以外,还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烘托城市建筑以及打造城市印象上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将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相结合,以期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而城市街道作为这项建设和打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景观的概念所谓景观,实际上泛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地表的自然景色。
比如我们熟知的城市景观,其指的便是城市的整体景色,包括自然景色和人造景色。
而城市街道景观所涵盖的内容则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景色,以及人为制造和装饰的景色。
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
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
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
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城市街道的景观功能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街道也是其设计中的一项内容。
即是说吗,城市街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也同样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设计。
下面对城市街道所具有的景观功能作详细介绍。
2.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街道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仅仅只是地域的连接者,还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公共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舞台。
基于建设工程中园林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

基于建设工程中园林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摘要:城市景观是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景色的综合。
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理与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缺陷及误区,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为景观设计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设工程缺陷对策一、概念探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它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
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
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
英美各国称之为“ garden , park , landscape garden “,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城市的概念是循时代发展的,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更应强调人类聚居生存和生活的环境。
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
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分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园林构成要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其既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融合,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和景观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软化呆板和平滞的建筑线条、人工形体、质感和气氛。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小到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水池花坛、铺地栏杆,似乎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一个标志。
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误区1 、行业缺乏规范( l )名称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人美国的称法叫“景观设计” oandscape architecture ) ,后来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等等,究竟那种合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建设部有关部门进行审定了。
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要点分析

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要点分析摘要:园林作为城市绿化场所,对城市起到调节小气候、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等功能。
在城市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融入人性化设计。
本文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对城市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及要点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一、城市风景园林人性化设计意义分析(一)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与归属感在古代,我们国家和世界的关系重心都放在了不同的文化上,这一看法现在依然是正确的。
在当今的时代,网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是全球化并不代表着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整体。
这让它更能体现出各国的文化特征。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老建筑的再利用,以达到人们的物质和心理需要。
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应该从历史背景和生态结构的角度,对传统的建筑功能进行改造和扩展,运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赋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命力,增强市民的认同与归属感,使城市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并促进都市景观的发展。
(二)尊重自然和适宜人的空间尺度我国古代就已有了成熟的园林景观,这些园林的细节处理随处可见,处处暗藏的典故引人入胜;古代的园林,讲究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人们对待资源的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利用,已经给我们的环境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在传统的庭园设计中,人们把对象的原始形态加以修饰,使之处于适当的位置,从而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气氛。
然而,今天的城市,由于建筑过于密集,占地面积较少,如果盲目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填满在有限的空间里;只能增强景观设计的紧凑度,从而降低景观设计的人性化程度。
一座繁华的都市,不但要有经济上的吸引力,更要能让人感到舒适,要让人放松;而不是让人在活动的时候感觉不舒服。
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注意体现人性化的空间规模。
园林设计之城市景观设计的探讨

4景 观设 计的看法 2城 市景观的本质 理念
城市 的概念 也是 循时 代而 发展 的。进 入 现 今 的生 态 环境 建 设阶 段 , 市的 本 质从 来 城 就是 而 现在更应 强 调的就是 人 类聚居 藉以 生 存 和生 活的环境 。环境 的综 合性 决定 了城 市 规划 和城 市景观 的综 合性 。综合 多样 的城 市 景 观可 概括 为 人 工景 观和 自然景 观 两大 类 。 人工景 观诸如建筑物 ,构筑物及街 道 、广场 、 驳 岸等 ; 自然景 观 包括 大 自然 景观 和 人 造 自 然景 观 , 市景 观的普 遍 问题是过 于 人工化 。 城 园林 构成 因素 中面积 最大的 是绿 色植物 。惟 绿色植 物 , 既可 与山水 自然景 观亲 和 , 可与 又 人 工建 筑物 亲 和 , 可 有效 地 综合 生 态环 境 并 与景 观两 方 面来隔 离过 于密 集 的建 筑景 观 。 从宏观而 言 , 了防 止城 市发展成 “ 大 为 摊 饼 ” 可用隔离绿地 加以分隔 , , 而有些城市 既想 用 这种 名义 , 又打算 作为 建筑预 留地 用 , 因此 称 为 绿化 隔 离带 , 样用 地性 质就 不是 绿 地 这 了。实 践 下来必然是 雷声大 雨点小 , 有的大城 市一半以 J的 隔离带用地被批 准为建设 用地 。 二 隔 离带 上再 造 建筑 和 街 道就 无所 谓 隔 离 了。 防 止摊大 饼的 初衷也 就准 以实现 。若 用地 定 性为隔 离绿地 , 因不许侵 占绿地而 将保证 隔 则 离功能 的实现 , 大片绿地 , 甚至一条绿 带 , 都具 有这种隔 离作用。从微观 而言 , 绿地植 物能有 效 地以 生机 盎然的 自然 景观调 剂过 于平滞 和 呆 板的 建筑线 条 、人工形 体 、质感 、 色彩 和 气氛 。从理论 讲 是 “ j 二 以素耀 艳 ” 。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之“雨水花园“研究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之"雨水花园"研究发布时间:2021-05-31T11:50:45.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作者:邓瑜[导读] 摘要:雨水花园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观的营造,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雨水花园是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观的营造,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通过结合设计实例的方式,对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雨水花园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具体设计策略和主要设计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水花园;景观设计;城市道路园林引言:雨水花园景观属于一种特殊的绿地形式,其作用主要以收集重复利用雨水和节约水资源为主。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视,在此背景下,雨水花园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及雨水花园的应用意义(一)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道路雨水系统承担的压力逐渐增加,雨水系统逐渐暴露出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不透水路面占城市道路的比重较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积水点在分布上呈现出广而多的特点。
比如:机动车道多采用沥青混凝土,人行道加铺混凝土砖和花岗岩。
这些材料的使用,会使道路雨水径流系数进一步增加,在雨水量较大的季节,甚至会诱发城市内涝。
第二,雨水管网设施无法使排水需求得到满足,目前,雨水口、窖井等设施是收集雨水,并将其排放到雨水管网中的重要设施,但在垃圾和颗粒污染物的影响下,雨水口和窖井很容易被堵塞,导致雨水无法顺利进入。
此外,管道干径过小,管网设施年久失修,同样会引发城市积水问题。
第三,道路绿化的截流蓄水能力不强,传统园林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方法以微地形为主,简言之就是将绿化垄起,使雨水被排入到市政排水系统之中[1]。
(二)雨水花园的应用意义雨水花园与道路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二者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
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
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园林绿化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
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构成的实体景观和实体周围的各类开敞空间构成的景观。
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
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
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
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
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
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
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
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
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
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
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
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
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
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
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如何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营造多元化的人性空间,就是营造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今,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突出城市景观的自然气息,是营造人性化空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
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西区,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向外伸张,自然要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城市景观应逐渐融入自然之中。
4.2 合理景观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
确保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景观定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城市的景观特色只能来自于城市本身,自然条件是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
一个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抛弃激进的变化观。
一个在景观上失去过去、失去自我的城市,是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的。
4.3 适宜的空间尺度
规模适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的空间尺度、较少的人口流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亲近乡村、自然的特点是城市的优势所在。
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各自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尺度。
“美在比例的和谐”,是久经考验的美学和艺术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适当的比例和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城市整体景观的先决条件。
4.4 和谐的整体景观
城市要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模式上实现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融合。
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开展之初,就实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式的通力合作,避免“既成事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难和返工的浪费。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保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园林绿化的融合,
创造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