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网络言论白皮书
网络成瘾:别让“网”事不堪回首

网络成瘾:别让“网”事不堪回首策划 | 王湘蓉邢晓凤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既光鲜亮丽,也陷阱丛生。
用得好,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获取知识;用得不好,则会让人沉迷、无法自拔。
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网络治理问题显得越加迫切。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环境管理、网络沉迷防治、网络欺凌及侵害的预防和应对等作出全面规范。
2021年7月20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
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
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如何让孩子不沉迷于网络,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成长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网络成瘾会造成脑损伤◎王湘蓉:各位老师是网络成瘾研究领域的专家,请问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如何?◎张锦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20世纪末已经出现,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主要的上网工具,网瘾也越来越严重,出现了特别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0岁以下的孩子,对手机上网表现出严重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同时,儿童青少年用手机或电脑上网玩游戏等娱乐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2018年暑假,我们做过一个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发现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达3小时,1/4的学生每天玩手机时长达4小时以上。
国际大型追踪研究报告显示:一天中玩手机、电脑的总时长达到2小时之上,消极情绪就会快速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会显著下降。
网络理性发声作文

网络理性发声作文
《网络理性发声》
在如今这个网络超级发达的时代啊,人人都能在网上畅所欲言,可有时候这一“畅言”就容易出问题喽。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件挺有争议的事儿。
具体啥事呢,就是有个年轻人在公交车上因为身体不舒服没给一位老人让座,这老人就不乐意了,开始数落起年轻人来。
结果呢,这事儿被传到网上,一下子就炸开锅了。
好多人一看,马上就开始指责那个年轻人,说他不懂得尊老爱幼,各种难听的话都出来了,那评论区真是“热闹非凡”啊。
可没一会儿,又有人发出了另一种声音,说大家光指责年轻人不公平,也许人家是真的身体不舒服呢。
然后这两边就开始吵起来了,各种情绪化的言论满天飞。
我看着这些评论就在想啊,大家咋就不能冷静点呢。
其实光靠这么一个片段,怎么就能那么笃定谁对谁错呀。
也许那个年轻人当时真的是难受得厉害,也许那个老人态度也确实不太好呢。
如果大家都能理性一点,多想想事情可能有很多面,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偏袒某一方,这样不是会好很多嘛。
我们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可不能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乱发声呀。
得学会用脑子思考,别轻易被情绪带着走。
就像这件事,如果大家都稍微理智一点,也不至于吵得那么凶。
说来说去,咱们在网络上还是要保持理性,这样网络环境才能更和谐,大家也才能更好地交流呀。
网络可不是让我们随便撒气或者乱扣帽子的地方,咱可得悠着点呢。
中国社会的信息时代与言论自由的挑战

中国社会的信息时代与言论自由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言论自由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在信息时代中所面临的言论自由的挑战,并评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以及参与社会讨论。
然而,这也加剧了信息噪音、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
对于舆论的管理和管控变得更加困难,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如何在信息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
二、言论自由的限制在中国社会,言论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对于敏感话题和批评政府的言论采取严格的审查和控制措施,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此外,网络空间也面临着严格监管和审查,包括对于互联网内容的过滤和封锁,以限制不受欢迎的信息传播。
这种限制对于言论自由带来了直接的挑战。
许多人认为,言论自由是一个基本的人权,它为个体提供了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机会。
约束言论自由可能会造成信息不对称、舆论操控和公民参与的限制,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具有负面影响的。
三、挑战与社会发展言论自由的限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的受限制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失衡。
政府的严格控制可能导致一些关键问题的信息被隐瞒或者扭曲,这使得公众难以获取全面和客观的信息,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其次,言论自由的受限制还可能限制了公民的参与度和创新力。
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和批评的空间,激发了创新和思考。
而当言论受到限制时,公民的参与度和创新的动力可能会受到抑制,这将对中国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带来限制。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言论自由挑战并非一概而论。
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
中国政府表示,限制言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其他人的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拥有表达和发布意见的自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权利。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背后,包含着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自由、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正面影响、限制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网络言论自由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信息流动:网络言论自由有助于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传递。
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论是新闻事件、社会问题还是个人心情,都可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 促进社会进步:网络言论自由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快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动态和信息,获取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增加民主参与:网络言论自由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讨论。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府的看法和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正面影响网络言论自由的实施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1. 拓宽知识视野: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术、文化和科技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通过浏览资讯网站、参与学术讨论和在线学习等,人们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2. 促进社会改革:网络言论自由使公众能够更快地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这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3. 强化个人权益:网络言论自由保障了个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
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权益,增强个体的话语权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尽管网络言论自由有很多积极影响,但也需要考虑其合理限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护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延伸,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碰撞。
然而,这种自由并非是无边界的,它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行使,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网络,普通民众可以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监督政府的行为,增强民主参与度。
同时,网络也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若不受限制,也可能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在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虚假新闻能够迅速扩散,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关于疫情的不实言论可能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防护措施,从而危及生命健康。
其次,恶意言论和网络暴力会对个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对他人进行辱骂、诽谤和人身攻击,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
再者,网络言论的不当传播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那么,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究竟在哪里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言论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包括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不得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等。
另一方面,言论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不能进行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行为,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
此外,言论还应当遵循社会公序良俗,不能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为了保障网络言论自由在合理限度内行使,法律的保护和规范至关重要。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调整网络言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了界定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也对人格权的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处理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

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我国,政府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青少年网络言论的自由与限制,成为一大挑战。
首先,我们要明确青少年网络言论的限制原因。
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需要对他们的网络言论进行适度限制,以保护他们免受有害信息的侵害。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并非绝对自由的空间,它与现实社会一样,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对青少年网络言论进行限制,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然而,在限制青少年网络言论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障他们的言论自由。
首先,青少年享有依法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权利,这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适度宽松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限制青少年网络言论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限制。
那么,如何界定青少年网络言论的限制与自由呢?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青少年的网络言论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
其次,要遵循道德伦理。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要尊重他人,文明用语,不传播谣言、不实信息。
此外,家长、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引导责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网络素养。
总之,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是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限制青少年网络言论的同时,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发挥作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

青少年网络言论与言论自由的限度青少年网络言论和言论自由的限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它确保了个人的自由表达和意见多样性。
然而,由于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论行为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1. 合法和非法内容的区分:尽管言论自由原则赋予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发布或宣扬非法、恶意或有害的内容。
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护和限制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应该根据法律对非法内容的规定进行界定,例如,不得散布仇恨言论、威胁他人安全、恶意诽谤或侵犯他人隐私。
2. 广告和商业利益的保护:青少年在网络上可能会受到来自商业实体的有针对性的广告和不良信息的影响。
保护青少年免受这些潜在的商业利益的侵害是必要的,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理性地参与网络环境。
3. 个人和他人权利的平衡:言论自由的实践要遵循一定的责任和边界。
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言论应该平衡个人表达意见的自由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例如,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欺凌、恶意诽谤或侵犯他人隐私。
4. 访问控制和监管: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言论,家长、学校和社会机构应该采取适当的访问控制和监管措施,确保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活动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负责任的网络言论习惯。
5. 教育与引导:教育是推动青少年进行理性、负责任网络言论的关键。
学校和家长应该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批判思维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以确保他们在网络上能够积极、有益地参与言论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限制青少年的网络言论自由时,应确保尊重其言论权利和个人发展需求。
限度的设定应该充分考虑年龄、成熟度、可塑性和教育保护等因素。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密切协作,采取综合措施,以平衡言论自由和保护青少年权益的需求。
拒绝网络暴力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攻击他人,使用侮辱性或贬低性的语言。 这种行为不仅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1
2
谣言,就像网络暴力一样, 也是网络世界中的一股黑 暗力量。它可能源于误解, 也可能是出于某种恶意的 目的。但无论出于何种原 因,我们都应该对谣言保 持警惕,不能让它们在我
们的生活中肆意蔓延
面对谣言,我们要有清醒 的头脑和明智的判断力。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一条谣 言就轻易相信,而应该通 过多方面的了解和求证来 确认其真实性。同时,我 们也要有勇气对谣言进行 质疑和反驳,不能让它们 在我们的世界里肆意横行
3
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 的言论负责。拒绝网络暴 力,让我们的网络世界更 加美好;谣言止于智者,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真实、
总之,拒绝网络暴力,谣言止于 智者是我们每个网民的责任和义 务。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 网络世界
感谢の观看
xxxxxxxxxxxx
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
目录
网络世界,浩瀚如星辰,也复杂如江湖。我们时常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言论,有些 是我们喜欢的,有些可能让我们感到不悦,甚至有些可能会触动我们心中的那根敏感神经。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些言论,有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网络暴力是绝对不能容忍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C&群邑智库:中国80后90后网络言论观察白皮书
本白皮书提供了年轻人市场研究概览,尤其着重于研究数字化生活偏好、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年轻人的网络行为模式,洞悉他们的生活现状与情感喜好,进一步了解其在社会环境与压力下的成长与蜕变,从而为各品牌主真正了解其目标群体并相应制定正确的市场策略指明方向。
“纵观互联网行业,无论是轻博客、团购网,还是精准类垂直门户,新兴手机应用等,各新兴网站的掌门人,半数以上是80后。
相似的生活环境与背景让他们更了解同代人的需求,从而更能引起同代人的共鸣与拥趸。
随着WEB2.0甚至WEB3.0时代的到来,青年一代,毋庸置疑地被称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与网络力量的中流砥柱。
中国的80后90后,极其注重自我个性的彰显,同时也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先锋。
”CIC首席执行官张伟指出。
群邑智库市场前瞻总监张继红表示:“在当今从社会化媒体迈向社会化商业的时代,品牌若想了解年轻人,则需要了解社会化媒体,正确选取适当的社交网络拉近品牌与年轻人的距离,巧妙融入年轻人的成长轨迹,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商业营销效果。
”
本白皮书由群邑智库挖掘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着眼于新浪微博,由CIC收集了2000个年轻人的新浪微博账户,分析了其在2011年上半年创造的120多万条微博、2万多微博标签和440万关注账户信息。
主要研究发现包括:
1.中国青年有着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发展各种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
a) 音乐、星座和宅是年轻人最热门的爱好。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则为年轻人追求自己的爱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
音乐、星座、宅分别以30%、28%和15%的占有率跻身最受青年追捧的爱好前三。
睡觉、腐*和微博控也进入青年最受欢迎微博标签前20名。
其中,音乐在最受追捧的兴趣中排名第一。
与以往不同,中国年轻人对音乐的追求不仅局限于听歌。
很多音乐爱好者将音乐作为标签加入自己的微博中。
年轻人不仅仅是聆听好音乐,同时也热衷于K歌和翻唱歌曲。
*腐:源于日本,常被用来描述喜爱“男男爱情”—BL(Boy Love)系作品情有独钟的女生或者男生。
通常情况下多为女性,称为“腐女”。
现如今中国年轻人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越来越开明。
某些时候,年轻人更自我介绍为“腐女“。
b) 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作为平台,不仅仅能够帮助年轻人展现自我,也为他们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与讨论渠道。
通过在线创造与分享内容,线下参与实践,年轻人的线上线下生活密不可分。
2. 80后90后对于明星偶像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他们关注热门明星,也关注草根微博,但是花更多的时间讨论自己喜欢的年轻偶像。
a) 与热门明星在微博上受到追捧略有不同,年轻人对草根微博似乎更有兴趣。
b) 在关注热门明星的同时,年轻人更乐于讨论年轻偶像。
在年轻人最爱在微博提及的明星排行中,选秀明星独霸前5名。
3. 80后90后更愿意与喜欢的品牌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用娱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品牌的观点和看法。
a) 苹果是中国年轻人最爱在微博上讨论的品牌。
b) 微博成为了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即时沟通窗口。
每日的小话题能增强品牌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在年轻人喜爱关注的热门品牌账户中,杜蕾斯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