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全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注意朗读节奏。

3.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明确:明确: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四、拓展延伸你想当诗人吗?相信你一定行,试试吧!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写得更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及意象。

o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采用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o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意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艾青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o培养学生珍惜当下、感恩祖国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o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o体会诗歌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o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背景、作者生平、诗歌意境等图片和视频)。

•诗歌原文及注释材料。

•教学演示文稿(用于展示教学要点、练习题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约5分钟)1.谈话导入:o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祖国吗?如果让你们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们会怎么说?”o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主题。

2.揭示课题:o教师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并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艾青及创作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约10分钟)1.自由朗读: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o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停顿。

2.整体感知:o教师提问:“读完诗歌后,你们感受到了什么?”o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第三环节:精读分析(约25分钟)1.分析意象(约10分钟)o教师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o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0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了解作者与作品相关文学知识。

4.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的方式。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战斗。

有这样一位诗人,在八十多年,拿起他的笔,写下一首首歌颂战斗歌颂祖国的赞歌。

他就是诗人艾青。

二、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yǒnɡ)黎.明(lí) 腐.烂(fǔ)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声音沙哑。

(嘶哑)(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汹涌)(3)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黎明)(4)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腐烂)3.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4年5月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4.背景链接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作于1938年11月。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意象的美学价值、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诗歌创意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诗歌的核心,教师要着重讲解“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意象如何表达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鸟”在诗中的自由与束缚的双重象征,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5.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借助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情感的传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题,如“土地的象征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指导。
3.教师将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知识点讲解:
a.修辞手法:讲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分析。
b.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的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词汇积累:学习并积累文章中的重点词汇、成语,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6.写作实践,学以致用:设计相关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7.情感教育,升华主题: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8.课后拓展,提升素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示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科素养。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爱国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通过讨论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诵读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放课前音乐并展示地球卫星图。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

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

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

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诵读诗歌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

教师简评: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但是还无法把一些朗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

刚才的朗诵有些地方不到位,这也与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深有关系。

三、背景与作者简介1.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

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

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

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

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

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

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

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

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四、研习课文(一)整体赏读,初步感知。

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

古人云:“诗言志。

”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

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二)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意象。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

⑴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

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⑵齐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

(1)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

(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

(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

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

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

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

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

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

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

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

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

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五、回顾与升华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2.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鸣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

) 明确: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

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3.最后,全班再次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