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上4《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上4《古诗三首》
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古诗里的四季这么美,这么好。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知题目
山行
唐 杜牧 在山上行走
知题目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诗
知题目
夜晚 写下
看到的景象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诗人在夜里写下所见 到的景象
知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推荐阅读
和杜录事题红叶
注释: 1和: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
【唐】白居易
体裁做诗词。 2杜录事:指杜牧。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3旦:早晨。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因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橙__子__将__黄__,__橘__子__犹__绿__。____________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挑__动__旅__客__思__乡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 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 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 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 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 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 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 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 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

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 精选1篇

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 精选1篇

抱歉,我不能直接生成一篇3000字的文章。

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关于《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的大纲和一些关键信息,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撰写你的文章。

标题:《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解析: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一、引言:
简述《部编-三上-4-古诗三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这三首诗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地位。

二、《静夜思》:
1. 作者李白简介;
2. 《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4. 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5. 《静夜思》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三、《登鹳雀楼》:
1. 作者王之涣简介;
2. 《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4. 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5. 《登鹳雀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 作者王维简介;
2.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创作背景;
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4. 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5.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

五、结论:
总结上述三首诗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中国诗词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探讨这些诗作对现代人的生活启示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帮助你开始撰写你的文章。

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或具体的建议,请随时告诉我。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部编人教版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部编人教版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A、认真思考
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 )之情。
当堂检测
A、认真思考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 思是:(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所看 到的(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喜爱)之情。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 深秋时节的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 方有几户人家。因为太喜爱这傍晚 时分的枫林美景了,(我)便停下车 来欣赏。那被霜打过的枫叶要比二 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主体展示,探究新知
一、预习展示 (一)诗歌诵读展示 (二)诗句意思汇报 (三)全诗意思汇报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主体展示,探究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究 2、“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晚”你能品 出几种味道?(“晚”有几种含义?)
(1)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 映,枫林才格外美丽。(这是指“傍晚黄昏时分的枫林”的 意思)(2)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这里有“从白天一直到傍晚”的意思)(3)可以与后一 句连起来理解。因为停车甚久(这里有时间很久的意思), 所以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主体展示,探究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究 3、“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它除了描写霜叶的色彩比二月盛开的鲜 花还要鲜艳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含 义,你能品读出来吗?
修辞( 比较 ); 含义(“红于二月花”的比较,不仅表现 了枫叶色彩之鲜艳,更能体现出枫叶的耐寒,能经得住风霜 的考验——历经风霜的洗礼,历经磨难,反而越来越美丽。 这句诗除了咏景之外,还借咏物表明心志,是诗人内在精神 世界的表露和志趣的寄托,因而在使人感受勃勃生机之时更 能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
造句:秋天的公园里菊花开得正艳。 要写紧凑。
cán
残缺 残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歹 组词:摧残 剩菜残羹 造句:这是一张残缺的人民币。
书写指导:左边要窄小,右 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 一撇,斜钩要长。
jūn
君子 君
结构:上下 音序:J 部首:口 组词:君主 君圣臣贤 造句:我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
造句:我沿着这条石径爬上山顶。 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xié
歪斜 斜
结构:左右 音序:X 部首:斗 组词:斜线 目不斜视 造句:这棵大树长得有些歪斜。
书写指导:余字第二笔捺变 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 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shuāng
霜冻 霜
结构:上下 音序:S 部首:雨 组词:盐霜 饱经风霜 造句:经过霜冻以后,这些树叶
书写指导:“氵”要写在“艹” 下边,各字上边是“夂”不是
造句:秋天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 “攵”,横撇是一笔。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tiǎo
挑逗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luò
落下 落
结构:上下
音序:L 部首:艹 组词:掉落 落落大方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4 古诗三首
hán
寒冷 寒
结构:上中下 音序:H 部首:宀 组词:严寒 寒冬腊月 造句:今天的天气特别寒冷。
书写指导:上下宽中间窄, 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 撇和捺要舒展。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 子们正在忘情地逗蟋蟀。
促织:
蟋蟀,穴居,常栖 息于地表、砖石上、土 穴中、草丛间。夜出活 动。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有两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用得 好在哪里。
诗句中的一“送”一“动”,寄情于物,赋予梧 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把梧叶、秋风写得有情有义。这 些物态声情的诗句烘托了诗人悲秋思乡之情,而且把读 者也带入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情境中。
全诗的 中心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到的景物有:枫林、霜叶。
“晚”表明诗人对这满山红叶喜爱至极,流连 忘返。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对比
将“霜叶”和“二月花”作 对比,突出了霜叶的嫣红,展现 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行走 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 爱之情。
三首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
秋天
秋天是美丽的,自古 以来就有很多人赞美秋 天、描绘秋天,今天让 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 眼中的秋天吧!
4 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
会写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寒径斜霜
zènɡ liú ɡài jú
赠刘盖菊
会写字
cán jūn chénɡ sònɡ
残君橙送
tiǎo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
是橙子金情
整体把握 《赠刘景文》写的是 秋 季的景色, 从“ 荷尽 、 菊残 、 橙黄 、 橘绿 ”这些景象中能看出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橙黄橘绿
这首诗通过描绘了“荷枯、菊残、橙黄、橘 绿”的景色,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在孤寂夜里写所思念的景象。
走近作者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字 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 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 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 精美,长于白描。诗都收在诗 集《靖逸小集》中。

我会写
hán

shuānɡ

ɡài

cán

jūn

chénɡ

tiǎo

会认字
jìnɡ
径 组词:小径 石径
xié
斜 组词:倾斜 斜阳 斜视
zènɡ
赠 组词:赠送 赠与 馈赠
会认字
liú 刘 组词:姓刘 刘氏 刘海
yóu 犹 组词:犹如 犹豫
会认字
ào 傲 组词:骄傲 傲人 引以为傲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时,送来深深寒意,江
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 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擎:举,向上托。
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遮风挡雨的荷叶也枯 萎了,只有那花朵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读,解句意,知诗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弯曲 绵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产生,生出。
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沿着弯曲的石头小路走上山去,在云 雾弥漫的深处有山居的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诗意: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
借景抒情
这两句虽是写景,却字字传情。诗人借飘零梧 叶、瑟瑟秋风、袭人寒气、触耳寒声,有力烘托 出自己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单寂寞之心境, 抒发了一种惆怅难解、思乡念亲的感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们不顾瑟瑟秋风、阵阵寒意,深更半夜了,还 兴致勃勃地捉蟋蟀,这种意趣和情趣自然而然地引发了 诗人的联想,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 生,而此景此情,也更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对比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雨盖” 指荷叶,诗人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萧瑟 景象,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好景”指收获的季节,“橙黄橘绿”指 秋天的丰收之景,深秋的景色被诗人描绘得色彩 鲜明而富有生气。
我会说
思考:秋天的颜色只有橙黄橘绿吗?
3.读下面两行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美丽的景色, 你看那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鲜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 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会认字

橘 组词:柑橘 tiǎo
橘子
橘树
挑 组词:挑拨 挑战 挑逗
山行
[唐]杜牧
山行:在山中行走。
走近作者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 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 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 “小杜”。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 鲜艳。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自由读诗文,思考问题: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写到的景物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生”形象地表现出白云 升腾、缭绕和飘浮的动态,也说明山之高。“有人家” 又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乡野生活,让所见 之景充满生气,同时又照应了前一句中的“石径”。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赠刘景文:送给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 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 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 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走近作者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zhān),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豪放 派词人代表,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 蟀、篱笆下的灯火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天里 思念家乡的情感。
2.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 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从《山行》 里的“寒山”“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 尽”“菊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 “寒声”“秋风”等语句均可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