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造气气化原理学-5

合集下载

气化工程知识点总结

气化工程知识点总结

气化工程知识点总结一、气化工程的基本概念气化是指将固体或液体燃料在氧气的氧化剂作用下,生成可燃性气体的化学反应过程。

气化工程是利用气化技术将煤、石油、天然气等碳质资源转化为合成气或氢气等高效能源的过程。

气化工程技术包括固体气化技术、液体气化技术和气体气化技术。

二、气化工程的应用领域气化工程在能源、化工、冶金、环保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气化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合成气、甲烷化气和氢气等燃料气的生产、发电和燃料气田的开发等方面。

在化工领域,气化工程可用于合成气体、甲烷、合成甲烷和甲烷醇等化工产品的生产。

此外,气化工程还可用于冶金领域的炼铁、炼钢和金属加工工艺的生产。

三、气化工程的原理气化工程是一种多相流动反应过程,包括气相和固相两个主要反应过程。

气化工程的主要原理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碳化反应、水蒸气重整反应和气相燃烧反应等。

在气化工程中,气化剂通过化学反应与固定或液态燃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

气化剂包括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四、气化工程的工艺流程气化工程的工艺流程包括气化反应炉的燃料供给、氧气供给和废气排放系统;气化反应炉的生产操作;气化工程的废气处理系统;气化工程的系统运行和维护;气化工程的系统监测和控制等环节。

在气化工程的工艺流程中,需要对气化反应炉的燃料供给、氧气供给和废气排放等系统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控制,以确保气化工程的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行。

五、气化工程的工艺参数气化工程的工艺参数包括气化温度、气化压力、气化速度和气化效率等。

气化温度是指气化反应炉内的温度,通常控制在800℃~1500℃范围内。

气化压力是指气化反应炉内的压力,通常控制在1~10 MPa范围内。

气化速度是指气化反应炉内的气体流速,通常控制在0.1~5 m/s范围内。

气化效率是指气化反应炉内的气化产物的生成率,通常指标为可燃气体的产率。

六、气化工程的技术发展气化工程的技术发展包括固定气化技术、流化床气化技术和床层气化技术等。

lng气化器工作原理

lng气化器工作原理

lng气化器工作原理LNG气化器工作原理。

LNG(液化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而LNG气化器则是将LNG从液态状态转化为气态状态的关键设备。

在LNG的储运过程中,气化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工作原理对于LNG 的安全运输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LNG气化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LNG气化器利用热力学原理,通过向LNG提供热量来使其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在LNG进入气化器之前,首先需要通过加热系统提前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得LNG内部的分子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液态的LNG转化为气态的天然气。

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以确保LNG能够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气化。

其次,LNG气化器需要通过适当的调节阀和控制系统来控制气化过程。

在LNG进入气化器后,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流量和压力的调节,以确保气化后的天然气能够满足后续的供应需求。

同时,气化器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安全阀和监测系统,以确保在气化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另外,LNG气化器还需要考虑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

在气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来提供给LNG,因此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了气化器设计和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些先进的气化器设备会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备的整体效率。

最后,LNG气化器的工作原理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LNG气化器通常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各种工况下保持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同时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确保设备能够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

综上所述,LNG气化器作为LNG储运和利用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工作原理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安全、能源利用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汽化的原理

汽化的原理

汽化的原理汽化是一种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是一种相变现象。

汽化过程是由于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的过程。

汽化是一种吸热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汽化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子的热运动。

在液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进行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使得液体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当液体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平均动能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

当液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部分分子获得的能量足够克服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从液体表面脱离,进入气相,这就是汽化过程。

其次,我们来看汽化的热力学原理。

汽化是一种吸热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

在汽化过程中,液体吸收热量,使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

汽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它是单位质量的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吸收的热量。

汽化热是恒定值,与物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单位为焦耳/克或焦耳/摩尔。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饱和蒸气压对汽化的影响。

饱和蒸气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上的蒸气与液体达到动态平衡时的压强。

当液体表面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液体就会开始汽化。

饱和蒸气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蒸气压越大。

当温度升高时,液体表面的蒸气压增大,分子获得的能量也增加,汽化速度加快。

最后,我们来谈谈汽化的应用。

汽化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

例如,汽化是蒸发的基础,蒸发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汽化也是煮沸的基础,煮沸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产生大量气泡,液体内部蒸气不断产生,造成液体沸腾。

另外,汽化还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汽车发动机等领域。

总之,汽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相变现象,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汽化的原理是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

汽化是一种吸热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

饱和蒸气压对汽化有重要影响。

气化原理

气化原理

气化原理气化是指将固体或液体燃料转化为气体燃料的热化学过程。

当秸秆类物料燃烧时,需要一定量的氧气,如果提供的氧气等于或多于这个值,秸秆便可以充分地燃烧了,最后的残余物为灰分。

如果提供的氧气是少于这个值,秸秆在燃烧过程中便不能全部烧掉,提供的氧气越少,没能烧掉的可燃成分就越多,这些可燃成分包括炭、挥发分气体(CO,H2,CH4),这就是秸秆气的主要成分。

二、气化过程为了更好地描述秸秆的气化过程,我们以第六代固定床气化炉为例,具体分析秸秆的气化过程。

秸秆在第六代气化炉中的气化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秸秆从上部加入,气化剂(空气)从底部吹入,气化炉中参与反应的秸秆自上而下分成干燥区,热分解区(裂解区),还原区和氧化区。

下面就四个反应区分别描述秸秆的气化过程:1、氧化反应空气由气化炉的底部进入,在经过灰渣层时被加热,加热后的气体进入气化炉底部的氧化区,在这里同炽热的炭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由于是限氧燃烧,氧气的供给是不充分的,因而不完全燃烧反应同时发生,生成一氧化碳,同时也放热量。

在氧化区,温度可达1000~1200℃,反应方程式为:C+O2=CO2+△H △H=408.8千焦在氧化区进行的均为燃烧反应,并放出热量,也正是这部分反应热为还原区的还原反应、物料的裂解和干燥,提供了热源。

在氧化区中生成的热气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进入气化炉的还原区,灰则落入下部的灰室中。

2、还原反应在还原区已没有氧气存在,在氧化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在这里同炭及水蒸气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由于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还原区的温度也相应降低,约为700~900℃。

还原区的主要产物为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和氢气(H2),这些热气体同在氧化区生成的部分热气体进入上部的裂解区,而没有反应完的炭则落入氧化区。

3、裂解反应在氧化区和还原区生成的热气体,在上行过程中经过裂解层,同时将秸秆加热,当秸秆受热后发生裂解反应。

06 造气气化原理学-5

06 造气气化原理学-5

造气气化原理学昝锐在小氮肥生产中,煤气发生炉制取半水煤气其消耗占生产成本的55%左右。

以无烟煤为原料,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要设备的煤气发生炉,要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煤耗,生产较高质量的半水煤气,以求降低消耗和成本。

所以,造气车间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技术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此,浅谈造气炉的气化原理。

1 必须理解固定床发生炉内燃料分配情况在煤气发生炉中,煤炭与气化剂呈相反方面运动,当气化剂自下而上经过燃料层进行气化反应时,同时伴随有物理反应。

从气化炉的燃料分布看其内共分六层,从下到上即灰渣层、氧化层、还原层、干馏层、干燥层、空层。

在实际生产中,气化时间分层进行的,但各层虽无明显的界线,甚至它们有时相互交错,但是各层次仍然存在,各层次都有各自的作用。

(1)灰渣层,在燃料的最下层,支撑和稳定着其它层次。

在该层没有化学反应,其高度高出风帽大约15~25 mm。

气化正常时,中间稍偏高,两边稍偏低,呈馒头形,分布均匀。

灰层的正常与否,反应着其它层次的正常与否。

由于灰渣层疏松地分布在炉箅上,气化剂通过后被重新分配,如果灰渣层厚薄粒度均匀,无扒块,则气化剂会被分布均匀,气体阻力均匀,同时,对炉箅起保护作用,因灰渣层的温度较低,火层不能直接与炉箅接触,炉箅不致于烧坏变形。

当然,如果炉底温度偏高,则炉箅烧坏、变形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其原因往往是火层下移或层次偏斜或百分比循环调整不当之故。

另外,当气化剂温度较低,在通过灰层后就会被预热,一般温度可达250"(2以上,对氧化反应有利。

(2)气化层:又称火层,正常生产中其厚度为25-35 mm,一般取原料的平均粒度的3-5倍,其作用是由鼓风机送来的空气中的氧和煤气炉中的炭进行剧烈的热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量并畜热于炉中,其反应式为: C+02=C02+97650千卡/公斤分子 (1)2C+02=2C0+58860千卡/公斤分子 (2)2C0+02=2C02+136440千卡/公斤分子 (3)C02+C=2C0.38790千卡,公斤分子 (4)前三个为放热反应,在煤气炉实际操作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快,而且较彻底,可视为不可逆反应,第四个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吸热和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

煤气发生炉基础知识与气化原理教学讲义

煤气发生炉基础知识与气化原理教学讲义

第一章基础知识与气化原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提高到较高境界。

在我们冶金行业中,混合发生炉煤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要保证煤气设施的安全、经济、稳定顺行,就必须熟悉和了解有关煤气的生产和使用方面的知识,本章简要介绍与煤气发生炉有关的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知识一、温度(一)温度的概念。

物质的热与冷,用分子运动学解释是由于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快与慢,或者说分子平均动能大与小的原因引起的。

物体的热与冷的特性用一个量去衡量,这个量就是温度。

温度是标志物体冷热程度的参数。

我们常用的测量温度的标准尺度为摄氏温标,用℃表示。

(二)温度表示法。

摄氏温标又名国际百度温标,它规定纯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开始结冰的温度为0℃,而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

在0℃~100℃之间百等分,每等分为1℃。

零以上为正值,零以下为负值,或称为零上几度或零下几度。

在实际使用中,为保证设备、人身的安全,保证设备的顺行,通过对温度参数的控制来达到较理想的运行状态,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例如,控制煤气的炉出温度400℃~550℃,气化剂的温度45℃~65℃,生产中工业加热炉炉温等。

二、压力(一)压力的基本概念。

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力称为压力强度,即压强。

我们平时习惯把压强称为压力,其公式:P=F/S 式中:P―压强F―垂直力S―受力面积。

用分子运动学解释压力概念,由于存在容器内的流体分子不断地运动,对容器的壁产生撞击,在单位面积中所受的垂直的撞击力就是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撞击时力的大小和单位面积内撞击的次数有关,若撞击力大,撞击次数多,压力就高,若撞击力小和撞击次数少压力就低。

影响气体压力大小的因素,一是气体的压缩程度:一定体积的气体,充满不同体积的容器,气体的压力便发生变化,压缩程度较大,压力较大,反之较小。

二是压力和温度有关:同体积的气体,温度较高,分子运动加剧,碰撞次数增多,压力增大,反之,压力减小.如果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压力与分子的数量和分子的平均动能成正比。

汽化器的工作原理

汽化器的工作原理

汽化器的工作原理汽化器是一种常见的燃油系统组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液态燃料转换成可燃气体,供给发动机燃烧使用。

汽化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物理学和化学原理,涉及到流体力学、传热、化学反应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汽化器的工作原理。

一、流体力学原理汽化器内部的燃料流动是由泵送压力和喷嘴流量控制的。

燃料从油箱经过燃油管路进入汽化器,首先进入汽化器的浮子室。

浮子室内有一个浮子,它随着燃料的液位变化而上下浮动,通过机械连杆和针阀控制进气门的开启和关闭。

当液位升高时,浮子也随之上升,针阀关闭进气门,当液位下降时,浮子也下降,针阀打开进气门,燃料流入汽化器的喷嘴。

喷嘴内部有一个细小的孔,燃料经过孔口形成高速喷射,形成雾化的燃料颗粒。

二、传热原理喷嘴雾化的燃料颗粒进入汽化器的混合室,混合室内有一个空气进口和一个节流阀。

空气进口通过空气滤清器引入大量的空气,与喷嘴雾化的燃料颗粒混合,形成可燃气体。

节流阀的作用是限制空气的流量,使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例达到最佳状态。

混合室内的可燃气体进入汽化器的蒸发室,蒸发室内有一个加热器和一个蒸发器。

加热器通过电热丝或者燃气火焰将混合室中的可燃气体加热,使其达到汽化的温度。

蒸发器是一个金属管,管内充满了汽化器的冷却水或者空气。

可燃气体在蒸发器内部流动,通过管壁的传热作用,将可燃气体的温度降低到合适的燃烧温度。

蒸发器的作用是使可燃气体达到最佳的温度和湿度,以便于燃烧。

三、化学反应原理汽化器的最终目的是将燃料转化为可燃气体,以供给发动机燃烧使用。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需要燃料与氧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生热能和化学能。

汽化器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到燃料的雾化、混合和燃烧三个过程。

燃料的雾化过程已经在流体力学原理中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燃料和空气的混合过程是指混合室内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根据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可燃的混合气体。

混合比例的控制通过节流阀来实现,它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自动调整。

造气操作方法十二种

造气操作方法十二种

造气操作方法十二种造气是一种将固体物质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常见于化学实验室、工业生产和能源生产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十二种常见的造气操作方法,详细阐述其原理、步骤和应用。

1. 燃烧造气法:原理:通过燃烧将有机物质氧化,产生大量的热,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步骤:将有机物质(如木材、煤炭等)放入燃烧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加入空气或氧气,使有机物质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

应用:炉灶燃气、汽车燃气、发电厂过程中常用。

2. 干燥造气法:原理:通过加热和通入干燥空气,将含水物质中的水分蒸发掉,进而得到干燥气体。

步骤:将含水物质(如湿煤)放入干燥器中,启动加热装备,加热物质同时通入干燥空气,将水分蒸发掉,得到干燥气体。

应用:制取干燥气体的过程中常用。

3. 分解造气法:原理:通过外界加热,将化合物分解成不同成分的气体。

步骤:将化合物(如碳酸氢钠)放入反应器中,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分解反应。

应用:化学实验室、工业生产中常用。

4. 氧化造气法:原理:通过氧化反应将固体物质转化为气体。

步骤:将固体物质(如金属)放入反应器中,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氧化反应。

应用:制取金属氧化物、氧化金属等过程中常用。

5. 气化造气法:原理:通过高温和压力将固体物质转化为气体。

步骤:将固体物质(如煤炭、木质原料)放入气化炉中,加热至高温,并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固体物质发生热解和气化反应,生成气体。

应用:能源生产、化工工艺中常用。

6. 溶解造气法:原理:通过溶解固体物质,使其成分转化为气体。

步骤:将固体物质(如碱金属)与溶剂(如水)混合,使其发生反应和溶解,转化为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取特定气体、化学反应过程中常用。

7. 真空造气法:原理:通过降低环境气压,促使含有气体成分的液体或固体释放出气体。

步骤:将含有气体成分的物质置于真空设备中,降低环境气压,使物质释放出气体。

应用:实验室制取低沸点气体、高纯度气体等过程中常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气气化原理学
昝锐
在小氮肥生产中,煤气发生炉制取半水煤气其消耗占生产成本的55%左右。

以无烟煤
为原料,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要设备的煤气发生炉,要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煤耗,生产较高质量的半水煤气,以求降低消耗和成本。

所以,造气车间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技术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此,浅谈造气炉的气化原理。

1 必须理解固定床发生炉内燃料分配情况
在煤气发生炉中,煤炭与气化剂呈相反方面运动,当气化剂自下而上经过燃料层进行气化反应时,同时伴随有物理反应。

从气化炉的燃料分布看其内共分六层,从下到上即灰渣层、氧化层、还原层、干馏层、干燥层、空层。

在实际生产中,气化时间分层进行的,但各层虽无明显的界线,甚至它们有时相互交错,但是各层次仍然存在,各层次都有各自的作用。

(1)灰渣层,在燃料的最下层,支撑和稳定着其它层次。

在该层没有化学反应,其高度高出风帽大约15~25 mm。

气化正常时,中间稍偏高,两边稍偏低,呈馒头形,分布均匀。

灰层的正常与否,反应着其它层次的正常与否。

由于灰渣层疏松地分布在炉箅上,气化剂通过后被重新分配,如果灰渣层厚薄粒度均匀,无扒块,则气化剂会被分布均匀,气体阻力均匀,同时,对炉箅起保护作用,因灰渣层的温度较低,火层不能直接与炉箅接触,炉箅不致于烧坏变形。

当然,如果炉底温度偏高,则炉箅烧坏、变形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其原因往往是火层下移或层次偏斜或百分比循环调整不当之故。

另外,当气化剂温度较低,在通过灰层后就会被预热,一般温度可达250"(2以上,对氧化反应有利。

(2)气化层:又称火层,正常生产中其厚度为25-35 mm,一般取原料的平均粒度的
3-5倍,其作用是由鼓风机送来的空气中的氧和煤气炉中的炭进行剧烈的热化学反应,生成
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量并畜热于炉中,其反应式为: C+02=C02+97650千卡/公斤分子 (1)
2C+02=2C0+58860千卡/公斤分子 (2)
2C0+02=2C02+136440千卡/公斤分子 (3)
C02+C=2C0.38790千卡,公斤分子 (4)
前三个为放热反应,在煤气炉实际操作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快,而且较彻底,可视为不可逆反应,第四个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吸热和体积增大的可逆反应。

所以,氧化层的温度最高,一般温度大约1200--1300"C,生产中根据煤种来选择炉温的高低,以不结疤为准,通常用探火来估测氧化层温度与厚度。

(3)还原层:还原层是生产主要可燃气体的层次,常分第一还原层和第二还原层;第一还原层靠近火层,温度较高,约在1000..-1150"C。

此层中进行的反应为吸热化学反应,第二还原层温度较低在700,-,1000"C,厚度为第一还原层的1.5~2倍,还原层的总厚度约45-60mm。

其作用是氧化层来的高温气流(指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与干馏层下来的炭进行还原反应,生成可燃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热量后使炉内温度下降,吹蒸汽的反应式为:
c+H20。

C0+H2。

28380千卡/公斤分子 (5)
C+2H20=C02+2H2.17970千卡/公斤分子 (6)
C+C02=2CO-38790千卡/公斤分子 (7)
CO+H20=C02+H2+10410千卡/公斤分子 (8)
C+2H2=CH4+Q千卡/公斤分子 (9)
从反应式看,前3个为吸热增加体积的反应,提高温度,降低压力,促进一氧化碳和氢的生成,后两个为放热反应,提高温度和降低压力,则抑制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和甲烷的生成,压力的变化对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没有影响。

所以控制炉温是还原层的主要参数,只有还原层积蓄的热量多、温度适当,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就多,也是制气的关键所在。

(4)干馏层:干馏层是位于还原层之上,干燥层之下,产生大量挥发物的一个层次,.
煤炭入炉后经干燥后,在250-300~C时开始析出挥发分物质等其它干馏产物。

这些产物与还原层来的煤气混合后从炉出口捧出。

所以煤气中的硫、焦油由此层产生,这样提高了煤气的热值,碳氢化合物因温度低而未被裂解。

干馏层的厚度小于干燥层。

(5)干燥层:是料层最上的一层,燃料含有一定的水分,当煤
入炉后,由于下层高温燃料和炉壁的热辐射和下面来的高温气流的导热,水份受热蒸发变为蒸汽,而煤逐步变得干燥。

干燥层的厚度与加入原料的量有关。

(6)空层:指总燃料层上面的空间,一般正常时维持空层在一定高度。

空层高度指燃料层上面到探火孔或炉口的距离。

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在空层中还可能进行水煤气的平衡反应。

以上是煤气发生炉气化时各层的分布情况,各层有各层的用途。

在生产中密切关注炉条机的使用、排渣情况,吹风和水蒸汽的使用及百分比的分配,保持气化时有效炭层高度。

2 了解吹风过程的放热现象
在半水煤气的生产中,吹风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使用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积蓄于炉内炭层中,提高气化层的温度,为制气提供有利的化学反应条件。

因此如何消耗最少的碳而使气化层达到应有的高温,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在碳与氧的反应机理中,当碳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所放出的热量,要比反应等量的一氧化碳时放出的热量多4倍。

因此在吹风过程中,希望反应的结果是消耗的碳最少而生成的二氧化碳为最多,以求放出大量的热量达到高炉温的目的,但是,在碳与氧的反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同时出现的,而一氧化碳与过剩的氧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少量的二氧化碳在还原层与灼热的碳反应,被还原为一氧化碳。

(快慢与接触时间有关),二氧化碳是在较低的温度下生成的,而一氧化碳是在较高的温度下生成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既要提高炉温,生成一氧化碳,又要保持促成二氧化碳生成。

为此我们必须掌握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两者生成的不同条件。

二氧化碳的生成速度很快,几乎是不可逆的,而二氧化碳在
还原层中被灼热的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的速度却很缓慢,它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反应接触时
间。

为此,我们就可以采用提高吹风时空气的流速,来减少二氧化碳在还原层中与碳的接触
时间,从而抑制了二氧化碳的还原,也就减少了一氧化碳的生成,同时也就减少了碳的损失。

所以实际生产中采用强风短吹是一个合理的措施,但是必须防止风速
过大,以防带出物增加
或将料层吹翻,出现风洞,产生偏流等不正常现象。

3 了解制气过程的吸热现象
制气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反应所需的热量由高温的炭层提供。

我们知道,影响制气反应
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提高炉温将有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

所谓提高炉温,指吹风后期,制气
前期的气化层温度。

因为在间歇式气化炉温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吹风后期,制气前期这阶
段中气化层蓄热所具有的温度,才是气化反应的决定性温度。

如果气化层的温度过高,超过
灰熔点的温度,会造成挂炉和结疤,对气化反应不利。

由于目前尚无法对气化层的温度直接
进行检测,故只能根据观察探火时的情况和灰渣的结块情况,炉底炉面的温度变化及半水煤
气成份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估测。

所以炉温的提高又受到灰熔点的限制。

当烧用较好的原料时,
灰熔点较高,在1300'C左右,炉温控制在接近灰熔点附近制气,反应已在扩散控制区,可
以提高蒸汽流速的方法,(以提高扩散速度)就能进一步提高气化反应的速度,生产的气质
就好。

但如果烧用灰熔点较低的劣质原料时,且固定碳含量又较低时,气化层的温度受到限
制,不能过高.约在l 100"C以下气化处于化学动力学控制区,蒸汽用量流速就会受到限制,
故气化效率就会降低。

如果还采用增加蒸汽流速的方法,不但不能加快反应的速度,相反,
将造成炉温波动,蒸汽分解率下降,对气化反应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