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空灵不尽之境,亦闲亦忧之绝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王维的空灵世界

王维的空灵世界

王维的空灵世界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维深受佛学影响,其心境平和淡泊,常以澄澈、虚静、恬淡的心境体味着人生和宇宙的空寂清幽。

也因此,其山水田园诗以无承有、以静载动,在空寂闲淡、静谧清幽的意境中呈现出玲珑剔透、干净澄澈的空灵美。

被誉为“诗佛”的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在我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王国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汲取了佛学“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的精髓,以一颗纯净、澄澈、虚静的心体味着世间万物自由自在的生命,营造了一个空寂闲淡、静谧清幽的玲珑剔透、干净澄澈的空灵世界。

一清幽、闲适的艺术境界“境”本为佛教用语,指色、声、臭、味、触五境。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慧能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慧能之后的禅宗更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禅心、味禅道,吃饭、走路、挑水、砍柴、睡觉等无不体现禅的意味。

《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慧禅师和门徒的对话。

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禅宗认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

“万古长空”象征着亘古、静寂的本体,为静;“一朝风月”展现着活泼、灵动的现实,为动。

在活泼灵动的生命中体验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此时的“境”已体现为活泼灵动的生活现象和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的高度统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及至唐朝,佛学与玄学合流且日渐繁荣,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质”的思维方式影响到诗歌、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

尤其是在诗论方面,王昌龄的《诗格》首次把“意”和“境”连用:“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ppt1 鲁教版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ppt1 鲁教版

【思考】 此诗写传统羁旅题材,却又不落前人旧 窠,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
(1)单音字 弥.满(mí) 隽.永(juàn) 尘滓.(zǐ) 笼.罩(lǒnɡ) 心襟.(jīn) 造诣.(yì)
基础自主学案
灌溉.(ɡài) 深邃.(suì) 浸.入(jìn) 汀.草(tīnɡ) 千岩万壑.(hè)
2.背景资料 宗白华的美学主张
宗白华主张美学的研究应该以整个美的世界为对 象,以艺术美为出发点。认为美与艺术是人们深 入实践生活,体味物质的形象,挖掘 “__生__命__节_奏__的__核__心______”,以自由谐和的形 式,表达出人生最深刻的意趣。他还指出,“美 ”是一个流动的范畴,是从人的主观情感与意识 中流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论文艺的空 灵与充实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双调]寿阳曲① 潇湘夜雨②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③。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注】 ①寿阳曲:曲牌名。②潇湘夜雨:潇湘 八景之一。宋代画家朱迪曾画八幅平远山水,描 绘潇湘景色,时称“潇湘八景”,包括:山市晴 岚、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 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元代曲家多有 咏此八景的,以马致远所作八首最为有名。③梦 回:从梦中醒过来。
2.“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一句在全 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该句是全文的总纲和主旨,总领全文。 作者从哲学、宗教和文艺的关系入笔,引出“空 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的观点,然后分别 加以论述。
3.“空灵”和“充实”是什么关系? 【名师点拔】 宗先生说:“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 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此可见, “空灵”与“充实”是辩证统一的,充实为空灵提 供生活底蕴和基础,而空灵又是艺术表现充实的重 要法则。 文中那句“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是全文 的总纲,是文章赖以展开的基础。空灵是艺术创作 和审美胸襟的基本条件,而充实则是创作和审美的 最佳境界,二者相辅相成,是审美的特有品质。

走进王维的空灵世界

走进王维的空灵世界

走进王维的空灵世界设想一下这样的生活:深居数年,无人问津,有一所倚山而住,傍水而居,每天呼吸山野清爽之气,感受林间鸟语花香,闲来,打开耳朵,听丝竹之悦耳,品茶香之浓郁。

雨天读书习字,晴空临溪垂钓,放浪于山水间。

悠然写意,清幽宁静。

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足矣。

这样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趣无聊的,对少部分的人来说是一种向往却无力而为之的梦,只有对极少数的人来说是一种愿舍身而追寻之的理想。

而王维无可厚非属于这极少数中的一位。

当世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时,当世人如饥似渴地去不择手段追求权、利、欲时,当世人百般纠结地深陷于七情六欲的红尘中时……我看到诗佛王维却怡然自乐地沉浸在大自然的空灵世界中,如此的潇洒优雅,如此的恬淡安逸。

我很羡慕他。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在诗作方面有极大的造诣和成就。

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是流传人口的佳篇。

但他的山水田园之作是最为众人所知和推崇的。

苏轼曾说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是的,而他的画中出现最多的莫过于关于山水寺庙田园的空灵之景。

细细咀嚼王维的诗,你会发现他的诗中自然地流露着一种空灵的心境,而这是通过他的诗中频繁出现的“空”字表现出来的。

身居高位的王维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空灵心境呢?他的空灵世界具体又是怎样的空灵呢?这还得从他诗作中去找答案……“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缺题二首》)“空翠”形容山色浓翠,这两句是说,山中本来无雨、无露,但山色青翠得似水欲流,似露欲滴,令人有湿衣之感。

诗句以幻觉写实感,一个“空”字,形容松柏之苍翠欲滴,把一幅深山幽景的画面写得神韵绝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描绘了作者隐居云溪时春夜的清幽、闲逸、幽美、宁静、清闲的生活情致,真所谓花开花落,心境空寂;鸟鸣春涧,幽静绝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一个“空“字,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过的大山清净、幽然、旷远,山林的晶莹碧透空灵也将人的五脏六腑洗礼了一番,使人的心胸一下空旷豁达了许多。

空灵蕴藉,涵泳不尽

空灵蕴藉,涵泳不尽

空灵蕴藉,涵泳不尽作者:周裕锴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01期禅与诗两种文化现象上千年的交流融合,不知冲开了多少禅师的智慧之门,开启了多少诗人的性灵之窗,凝聚成多少莹澈玲珑的艺术精品。

在沉静的观照下,在活泼的体验中,在出神入化的冥想里,在豁然贯通的顿悟后,于是,诗坛便有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境,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悦,有了“横说竖说,了无剩语”的禅机,有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禅趣。

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禅诗。

禅诗的世界,是何等精微玄妙的世界啊!圆转入神,空灵缥缈,蝉蜕蝶化,鸢飞鱼跃,无论是尊者的棒喝,还是诗人的吟唱,都让人玩味不尽,或惊愕,或沉醉,或惆怅,或喜悦,那种感受,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语),“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语)。

那一条条通幽的曲径,诱惑着我们去品鉴禅房中的树影花姿。

正因如此,我才冒着“说似一物即不中”的危险,强作“知解宗徒”,选取若干首禅诗细作赏析,希望与读者一道在充满禅意的世界信步徜徉。

依禅家宗旨,胜义妙谛形诸文字,便落入了“第二义”,堕入魔障,当吃三十大棒。

好在诗家有“诗无达诂”的挡箭牌,有《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古训以及现代西方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撑腰,我便可以站在诗家的立场上来作创造性的“误读”。

郢书燕说也好,佛头着粪也好,读者切勿执着于此,若能自登智慧或审美之岸,尽可不必再理会这块破筏。

禅诗中的佳作,何止上千。

我这里赏析的若干首,不过是尝鼎一脔而已。

深林返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唐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

王维与禅宗的南北二宗都有很深的关系。

他代为北宗舜阇黎写过《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北宗的六祖神秀,大照就是北宗七祖普寂。

他后来又受神会之托为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一篇《能禅师碑》。

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在他的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古琴--《空纳万境》带你超然世外,游于天空之镜

古琴--《空纳万境》带你超然世外,游于天空之镜

古琴--《空纳万境》带你超然世外,游于天空之镜
文 / 子夜月白
巫娜的曲子,总是大气而韵律十足,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传说中的高山流水,人文奇
观。

这首《空纳万境》,令我想起了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地处戈壁,四周平坦,荒无人
烟。

蓝天白云下,浩瀚的湖面犹如一个巨大的
宝镜,波光潋滟,无边无际,配上湖边晶莹的
盐滩,感觉是如此地空灵澄澈,动人心魄。

在察尔汗盐湖,有一条由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玉带似的盐桥,旁无护
栏,下无桥墩,更无流水。

整个路面平滑光洁,
坦荡笔直,如一条“仙境之桥”。

在这条仙境之桥上,无论是抚琴,还是阅书,都将风雅无比,令人烦恼顿消,恍如神仙
中人。

"静固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这句诗出
自苏轼《送参寥师》,我虽没修过禅,不会说
禅,也没供过"禅”,却依然可以感受其中流
淌的氤氲禅意。

什么是禅意,一首曲,一棵树,一条门前
恬静的瘦犬,一个人来人往中专心串栀子花的
埋头的老太太,刹那间,觉得世间有清风扑面。

一壶酒,一弦琴,一溪云,一弯月,算不
上奢侈,却可以让心宁静。

闲下来,给心灵一
个休憩的空间,让思绪随心所欲的去流浪。


然是门口呢喃的花儿,摇曳的草儿,此时此刻,
何尝不是一种欣欣然的感动?
【往期推荐】
免责声明:素材于网络搜集,图片转摘POPO人像摄影:东边云,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品《空灵》(1000字).docx

品《空灵》(1000字).docx

品《空灵》“起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发现山是人的山,水是人的水。

”品《空灵》,不仅是一场山水之旅,更是感悟生命底基的心灵之旅。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山水之间回荡的是人世悲喜变迁,蹉跎感慨。

石径爪痕。

“繁华的表象背后,每个人都是孤独者,指路人的话语依然留在耳内,但山已不是他登临的山。

”每个人一生都在攀爬这样一座空山,背负着自己的命运,踏向未知的征途,没有人会告诉你前面的山石是否牢固,路边的草丛是否会有猛兽,没有人会替代你。

这座山,是空山,“空山之险,在于照见生命的孤独。

”一路走来,所有的伤痛苦楚唯有自己知道,切肤之痛并非难以启齿,而是别人难以感受,最深的孤独埋藏于自己心中,能与别人交谈的,只是“片面辰光”。

漫漫人生路,无非是一个人,怀揣这迷茫与梦想,一步步探寻摸索。

春风送网。

人生路上,难免嗟怨路的崎岖,觊觎另一条路上的风景。

然而。

荒烟蔓草之路岂非毫无风景?绝路必须心转才能逢春,险崖烈雨都是难得的眼界。

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才算自由,“这不是路的缘故,是心路。

”只要内心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欢喜,对万物都能敞开胸怀,那么在再艰险的路,也会发现它独特的美丽。

我们应该怀以一颗感恩的心,尽管坎坷不顺,但是与康庄大道相比,我们“收割了路的幽深”。

珍惜脚下路,踏上的便是好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是平等的,每条路都会有平等的风景,只要用心品味,便会感悟生命的甘甜。

“撒网的人负担不起太多的包袱,船上也无需摆设太多的希望,江湖的鱼群不可胜数,我只能一网,一网的鱼不计其数,我只载满一船。

”太多的期望会将人压垮,犹如将一江肥鲤都载入一叶扁舟,我们不可能瞬间完成整个征途,走好每一步,充实过好每一天就已足够。

让我们撑起生命之帆,无论波涛多汹涌,我们不抱怨,无论江鱼多肥美,我们不妄求,春风会送来自由之网,丰满人生。

眼中人。

“对生命有意完整的拥抱之后,看旧事或新物,都能宽宏大量,给他们应得的位置与意义,它若是美事,看得出这事儿的压延有抽出什么样的枝子;它若是伤心事,也看到有一条嫩枝从阴天出发伸到晴天里来了。

张岱作品中的空灵晶映

张岱作品中的空灵晶映

张岱作品中的空灵晶映之美张岱小品大多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的空灵晶映之美主要体现在山水园林小品中。

晚明经济的繁荣、交通的发达、旅游的兴盛以及艺术化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解放下的个性自觉导致山水园林文学极为繁盛。

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张岱以袁宏道、刘侗等游记高手为榜样,吸取他们游记中的长处,又依据自己的实际游历经验,写出了一大批以山水园林为审美对象的文章。

在《陶庵梦忆》中山川形盛、亭台楼阁的篇值就占了三分之一,可见作者对山水园林之偏爱。

张岱把山水园林作为他的审美对象,真正做到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其友人祁豸佳赞道:“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侗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

” [1] 要获得空灵之境,山水园林一方面必须淡远,要让出空间、时间,有间隙,有通透,有视觉的阔;另一方面,必须静谧、幽深,要抛却嘈杂、喧闹,有陶醉,有沉浸,有听觉的静。

正是凭借这两种方式,处身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张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空灵晶映” 的桃源。

一、山水张岱生于通世显宦之家,却举仕不第,故放浪西湖,纵情山水。

他在《祭周戬伯文》中说:“余好游览,则有刘同人、祁世培为山水知己。

”张岱在《西湖梦寻?大石佛院》中自云:“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

”其游踪多在东南沿海一带,所游名山,有山东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齐山,湖北武当山等。

他对吴越山水名胜尤其熟悉,在《西湖梦寻自序》中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尽管明亡之后,四处流亡,阔别西湖二十八载,可西湖无日不入他梦中,他仍日日沉浸于西湖山水中,“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张岱欣赏山水,尤其偏好由山水的淡远之境形成的空灵之美。

张岱主张:“竹石间意,在以淡远取之。

” [2] “宗伯取快刀斱上截,而以淡远山易之,更觉其妙。

” [3] 《再跋蓝田叔米山》:“画米家山者,止取其烟云灭没,故笔意纵横,几同泼墨”。

充满空灵气息的优美散文

充满空灵气息的优美散文

充满空灵气息的优美散文空灵,指灵活而无法捉摸。

道家哲学境界,是指人或思想灵活而不可捉摸,空静而带有灵活的气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充满空灵气息的优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充满空灵气息的优美散文:迷失夜里很肃静,肃静得连喘气的声音都能听得见,满屋的香象被墙隔着,看得见却摸不着,仿佛距离就在咫尺,却难以突破,心里难痒得要命,却始终突破不了自己。

香就象在头顶飘荡,还象被香吸引,不约而同的往她的房间看去,那美叫他止不住的想,仿佛在看到她那一刻,心早已被融化,就象融化成她的样子,无法收起来一样。

他只有在那里徘徊,心象长草般的难受。

所有的原始冲动都叫他控制,他想到要冲进去,可是他的思想在控制着他,他潜意识的规劝自己,不要那么的鲁莽,因为他太爱她,他不能做对不起她的事情,越是这样的想,他就越是控制不了自己,就象难耐的要命,心里说不出的煎熬。

就是那一墙之隔,他就可以得到她,而他却做出了常人预想不到的决定,他狠心的放弃了,很颓丧的把自己的想收回,象放在爱的保险箱里,珍藏。

也许,这是一次多么大的决定,从那一刻就注定他今后要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想念的煎熬。

就在眼前的肥肉,他能做到自动的放弃,那是多么大的举动,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

因为他真的喜欢她,也真的爱她,他才那样很有责任的放弃掉那一切,怕一时的冲动会给她带来无尽的伤害。

所以他在忍痛割爱中,放弃了这一切。

一个男人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是一般男人做不到的。

什么是爱,在这一刻就显现出来,会叫你青睐,会叫你对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易懂。

爱是什么?就在那一刻显得为之重要。

说来也怪,爱真是那么的高深莫测,意犹未尽的吗?多少美丽的时刻都注定在这一时刻,充满神奇美丽的幻想。

如果你真要那样置身于其中,你就象幸福得不能自拔,因为那爱叫你充满了神奇美丽的幻想,会叫你欲罢不能欲罢不中。

你就象掬着美丽的回忆再想,再爱。

就象一切都被索引,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想。

宛如好象在时空里穿越,那样身不由己般的去爱,去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灵不尽之境,亦闲亦忧之绝小悟古诗词中“空”字的妙用内容提要:以古诗中的含有“空”字的诗为载体,企图为读者找到一些体会诗的一点依据,提供一点资料共赏。

内容分为:几句闲话;小悟之一:空可空,非常空;小悟之二:空犹孤独,空即是有,有还是空;小悟之三:为空消得人憔悴;概而悟之:“空”这一个情字了得。

内容无一定的标准分类,望读者批评指正为是。

几句闲话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同事邀我一起出一份语文竞赛试题,我出了一道体会“空”字在古诗词的妙用主观题,师生们都觉得韵味十足余味无穷。

于是我跟在此词后面,走了一段亦明亦暗的“空”路。

说到“空”字的妙用,我们大可不必深究古人写诗时的缘由。

他们用的“空”字大都属妙手偶得之列。

我们今天想尽各种办法去体会它,只能根据有限的记载或文字的本身进行各种猜测而已,想象罢了。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的话,单是一个“道”字就有多种解释,“空”字自然也不例外。

空,在开始,似乎就是一个人头顶上的一个巨大无穷的东西,是有形之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嘛。

后来它就发展成了“什么东西也没有”的“真空”,或者“白白地”“空有”起来。

再后来它就成了佛家的一块净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了。

从另一方面说,“天空”一类自然是名词,“空的”“空地”一类自然是形容词,“白白地”一类是副词,用上这类词不算高明,把它用成动词算棋高一着。

作为诗人,除了具备此等功夫之外,那就是要把它用得至情至性,纯诗纯美了。

我迎来这个“空”字,它早就在诗史上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我不过是把它当作客人请来,与大家谈一谈罢了。

小悟之一:空可空,非常空道行很高的诗人,他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意为诗。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淡泊名利的人,把自己融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空可空”,然而一个人既然是人,就不可忘之于情,就是庄子也否定不了的。

但诗人们擅长在某一时段,在某一桃源之地沉静下来,写他们的无意之诗,使诗达到闲适恬静的曲径通幽之境,这就是所谓的“非常空”。

空的出现,自然会使人想到大自然大宇宙的旷远深邃,是诗人灵感的感官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这样的晴空万里,使人诗情大发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豪气。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于碧空的印象却是怅惘与依依不舍的留恋。

也许有人似乎能做到“非常空”的境界,逃避世俗融入自然便是这一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雨后的静谧的深山,用“空”字来描述,目的是用来渲染自己对浣女和渔舟一样的生活的羡慕,抒发了王维对世外桃源般的自然之景的喜爱,这“空”字另有所指,真是空山不空啊。

他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迷于佛,自己就融入自然让自己进入角色,使“空”成为施情物,拟人化地写出了自然之景能使人消除杂念的清幽境界。

我想,他们都不能算是“纯空”的人。

一座山,一片水,在诗人的眼里,不是山水,是空灵不尽之境,是带情的灵气所在。

“霜露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梅晓臣《鲁山山行》),动物的悠闲自在,在今天一个正在紧张施工的城市和正在林毁水失的农村是看不见的。

现在的诗人构造的是乌托邦式的天空,是一颗无家可归的灵魂。

同样我们沿着古诗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的灵魂会得到升华的。

于是我联想到读幼儿班的儿子,他为什么就对蔚蓝的天空就是没有感觉呢。

因为天空被高层建筑挡住了,空也真是“非常空”了,没有让人感官的天空,他们自然不会想到隐藏在天空周围的许多词:大雁、雄鹰、白云、雾霭、朝阳、圆月……,也不能理解“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感。

到如今恐怕像王维这等咏空的老手,也难写出一句空字类的诗来。

现在,要体会空字类的诗,你必须睁开眼睛,重新给空下过定义。

小悟之二:空犹孤独,空即是有,有还是空空犹孤独,它埋葬着一大片一大片忠骨。

在我看来,空有时候就是孤独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代名词。

这种孤独不能随意谈论,否则它的魅力就越发孤独了。

诗人在悲叹“空”,其实是在感叹自己有,一生有才却壮志未酬,到头来还是空。

这就是所谓“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我们在许多人物的著作中,分享过那深不可测的孤独。

但他们不是谈论自己的孤独,只是坚守自己的命运。

而我自命孤独,不过是寂寞罢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我不嫌麻烦地写出诗的出处,目的是为了提炼他们的精神时,不致于落空。

陆游的空是悲愤的,又是满怀期盼的,你能说他的空,空了吗?不是,这是孤独的提炼,孤独的升华,孤独的深刻。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陆游《关山月》),当他在等待中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报负时,便被那抱负切掉一空;当他在铁马冰河中纵马驰骋时,便被那驰骋洗劫一空;因为整个朝政都使他孤独。

任何生命个体都不可能摆脱空的孤独,这是生命的痛苦,又是社会赋予人的尊严,是孤独的独创,孤独的放逐,孤独的迸发。

“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李白是理解屈原的,如果没有空山丘的同感,哪能把屈原的词赋歌颂到悬日月的地步呢!屈原的遭遇不必细说,我们有时还是把孤独以纪念的方式向屈原诉说啊!“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凤凰黄鹤在楼台,辉煌而美丽,但它们都不见了,过去的犹如大江奔流,白云悠悠。

人的一生,时光易逝,岁月不倒流,历史沧桑令人感慨。

而历史正是给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无限的孤独,有人因之受害,有人因之受益。

我在想,空有时可能就是人类孤独的价值所在。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白尺,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刘克庄《贺新郎》),孤独者之所以能够孤独下去,并非因为他自己甘于绝望,而是不忍心于凄凉,人的忧患等不来辉煌的结果,白发书生怎能不流泪呢。

杜甫的官没有多大,甚至可以说不算官,但他还是想把自己所学施展施展,无奈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空有一腔热血。

他自己如此,追怀别人亦如此,他在《蜀相》中写诸葛武侯祠感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但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这一“空”字写得特妙,使人油然而生惆怅的感物怀人之意。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杜庠《赤壁》),“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山国演义》开篇语),历史形而上地赋予我们这种沧桑的结论,使我们看了《三国演义》后,人似乎一步一步被抽空血液,最后全身冰凉,这个过程不仅是叹息,而是读完作品后的长久孤独。

我们回顾历史,如果只是抱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的历史观去审视,那就显得太没人性了。

要从人文的角度深入当事者的内心,才能在历史的长空中共鸣。

谁愿意悲愤地陷入孤独呢?即使孤独能使一颗颗善良的心显得卓越不凡,我也愿意他们不再孤独。

没有办法,他们以孤独者的身份走了,要重新提起他们,是一件既骄傲又痛苦的事。

他们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是一两个字能说清的么?昏君暴君,苦民难民,是一个孤独者不能平衡掉的。

劳役中“万里不知人半死,三山空见草长生。

”(林景熙《读秦记》),人半死了,三山的草长得高高的,视而不见。

何况孟姜女一家呢?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在审美中杰出了,但这真是我们希望发生和看到的故事么?元和六年刘禹锡被罢官,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南京时,漫游于这六朝古都。

眼见大兴土木的都城已残破,联想到敬宗皇帝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石头城》),是啊,沧桑巨变,故国已废,繁华已歇。

潮来潮去,拍打空城,更显寂寞。

如此说来“空”字是对六朝灭亡和国运衰微的感叹,但他的心里还是有所寄托的,希望当朝统治者能有前车之鉴。

成为空城自然使有爱国精神的人有“黍离”之悲,尤其是征战常使人家破人亡,情魂俱断,悲怆于胸。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声随寒风在空城飘荡。

“空城”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气氛,与扬州名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姜夔厌恶战争,李颀也不例外,“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连年征战,许多战士身丧边地,换来的只不过是葡萄移植到中国而已,“空见”写出了拿战士的生命换取虚荣的愤慨。

从人道的角度讲,这些诗人的“空”,除了有忧患意识外,更多的具有人情味。

平民百姓苦啊,君王贵妃也不例外,“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本没有什么过错,那么多人认为杨贵妃是祸害,但杨贵妃死了,也没有换来唐朝的兴盛。

玉颜空死啊,诗人用“空”字来表达世人对人性的戕害。

“空”字在善良的人群里,往往引起人们的尊敬,得到人们的宽容。

激发人们的同情。

欣赏古人的作品时,我只希望与他们厮守在一起,以此来保住自己不陷入长久的悲绝。

小悟之三:为空消得人憔悴往事如诗,“孤灯欲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

多少回读诗,情到深处,憔悴很多。

有多少帝王将相凡夫俗子为情所累,为情所伤。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不知是思妇盼夫归,还是丈夫思家思妻,一个“空伫立”就让人憔悴不少。

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苦思已尽在“空”中,“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上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再多说。

“拂了一身还满”、“离恨恰如春草”的李后主降宋之后,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从生活到思想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他朝夕以泪洗面,一景一物,触目生悲,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之中倾诉故土之思、亡国之恨。

其情其思,凄切动人,千载之下引人魂动。

虽然他被奉为宋词的开山祖师,但他完全是在“往事已成空”(李煜《子夜歌》)的憔悴中度过的。

因为“几曾识干戈?”而空;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而空;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空。

读李煜,我在他的天荒地老的巨变中,感觉到他精神和物质生活跌落的反差之大,是常人难以遭遇的。

李煜的词把空间聚于愁恨,把时间凝于无奈。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乌夜啼》),不过寻常话语,而能在伤春惜花中抒发家国之痛,用朝夕风雨象征凄苦孤危的心情和处境。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煜《蝶恋花》),这样的空,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爱国的仁人志士的亡国之恨。

所以说,古人的空,留给我们的并不是空,而是多愁善感和意境深远的诗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