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与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选择

合集下载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白睿文的文学翻译观——以《活着》的英文译本为例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白睿文的文学翻译观——以《活着》的英文译本为例

- 234 -校园英语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白睿文的文学翻译观——以《活着》的英文译本为例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王志敏 闫文军 刘华【摘要】意识形态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借助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讨论意识形态对白睿文《活着》英译本的影响,并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个人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白睿文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意识形态 文学翻译 文化相对主义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有深远的影响。

译本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原作在原文化里的影响,更要取决于译入语文化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纳程度。

翻译的文化派认为,翻译活动充斥了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矛盾冲突,而译作是译者权衡了各种意识形态和矛盾冲突的结果。

他们认为,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选择都可以从意识形态中找到根源。

因此,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翻译,能翻译研究跳出过去“对等”概念的局限,帮助翻译研究者更好地认识翻译现象,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

一、意识形态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重大范式变革,欧洲低地国家和以色列的一批学者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的角度,以译文描写替代原文分析,将翻译产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系统考察,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翻译观和翻译研究的模式。

在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过程中,比利时裔美籍比较文学学者和翻译理论家Andre Lefevere 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翻译文学作品要树立何种形象,主要是由两种因素决定,这两种因素是译者的意识形态(不管是译者本身认同的还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和当时在译语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观。

从宏观层面上,意识形态会影响翻译的目的,翻译题材,翻译标准,翻译策略;从微观层面上会影响到具体词语的翻译。

而在论及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时,原文语言和“文化万象”(universe of discourse) 带来的各种难题,译者也会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寻找解决办法。

根据勒菲维尔的这一理论,从庄柔玉对翻译意识形态的提法,置白睿文于美国21世纪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来分析他的文学翻译观。

谁是翻译的主体?

谁是翻译的主体?
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译者会根据其翻译目的或动机选取文本进行翻译
谁是翻译的主体? 5.1 谁是翻译的主体?
• • • •
翻译工作透过另一个人的了解感应 然后再演绎创造出另一种呈现 于是原文得到了 又一次新生命 ——周兆祥 周兆祥
5.1.2
翻译多主体论
• 杨武能先生认为,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 杨武能先生认为, 翻译的特性图形是: 翻译的特性图形是: • 作家 原著—翻译家 译本 读者 作家—原著 翻译家 译本—读者 原著 翻译家—译本
•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 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 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时他们 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 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而在这整个的创造 性的活动中, 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在中心的枢纽 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杨武能 杨武能
在此意义上, 在此意义上, 译者被视为狭义的翻 译主体,而作者, 译主体,而作者,译 者与读者则被当作广 义的翻译主体。 义的翻译主体。 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 体性的时候, 体性的时候,我们显 然要考虑到作者、 然要考虑到作者、读 者的主体作用, 者的主体作用,但居 于中心位置的, 于中心位置的,则是 译者这个主体。 译者这个主体。
•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 新的视角。 新的视角。 •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和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 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 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 • 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的“视界融合”, 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 视界融合”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 现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 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 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 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 更好。 更好。

翻译过程中的得失及其选择

翻译过程中的得失及其选择
观方 面 原 因 。下 面从 三 个 方 面来 阐述 这个 问题 :
政 治 意 识形 态 、 人 的好 恶 而进 行 的人 为修 改 以及 个
对 原作 的奉 献程 度 。
在 传统 的 翻译理 论 中 。 翻译 总 被 认 为是 得 不 偿 失 。 实 际上 。 种 观点 也 显示 出 了翻 译地 位 和 译 者 这 的地位 低 下 。 随着 翻译 的文 化转 向 , 翻译 的地 位 和 译 者 的地 位 在一定 程 度上 得到 了提 高 。在解 构 主义
吻上违 背或 不尽 贴合 原 文 。钱 钟 书 曾把 翻译 比作是
很 艰 辛 的历 程 , 一 路 上颠 顿 风尘 , 遇 风 险 , 免 “ 遭 不 有 所遗 失或 受些 损伤 ” 。有 了这 两个 前 提 , 究 翻译 研
中的得 失成 为可 能 。
有 意识 的 失 在一 定 情 况 下 其 实是 可 以避免 的。 之所 以没 有避 免 , 既有 客 观方 面 的原 因 , 也有 译者 主
类 型 选 择 翻译 策 略 , 量 将 失 的 值 减 到 最 小 。 尽
关 键 词 : 翻 译 ; ; ; 本 类 型 得 失 文
中图分类号 : H 1. 3 5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0 5—3 3 ( 0 0 0 —0 9 6 8 2 1 ) 6 0 9—0 5
收稿 日期 : 0 0— 1 21 0— 1 6
意识 形 态 对 翻 译 作 品 的选 择 与 处 理 有 很 大 影 响 。对 于许 多 翻译 家来 说 ,选择 怎样 的作 品加 以翻
21 0 0年 】 2月 第 3 卷 第 6期 l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合 ) 综 Ju n l f in x Is tt o d c t n C m rh n i ) o ra o a g i n t ue f u ai ( o p e e s e J i E o v

中国翻译史上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中国翻译史上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中国翻译史上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吴荧丽?李艳摘要:中国的翻译史据考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总共历经了4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东汉末年到宋朝的将近1000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近代西学翻译以及现当代翻译。

在这四次翻译高潮中,除了佛经翻译,其他三次翻译高潮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三个时间段内,政治因素对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及目的,翻译选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对翻译活动同样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政治因素;翻译思想与目的;翻译选材中国翻译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史前时期,我国不同的地区的部落、部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我国至少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有了通过多重翻译而经行交流的史实。

[1]这样算来,中国的翻译活动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不同的研究中国翻译史的学者对中国翻译史的划分标准有稍微的不同,但大致上来说,中国的翻译史上总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东汉末年—宋朝的佛经翻译(148-111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1584-1724);清末民初的近代西学翻译(1840-1919)和现当代翻译。

在这四次翻译高潮中,除了佛经翻译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慢慢兴起,与政治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其他三次翻译高潮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政治的因素的影响。

西方翻译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操纵理论,其创始人是勒弗菲尔。

该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决定着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和策略,其影响突破了语言层面的因素。

法国的翻译家贝尔曼也指出,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驱使。

[2]由此可见,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一、政治因素影响翻译家的思想及目的翻译活动并非真空作业,语言外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对语言外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符号的人文含义、译本的任务以及译本的功能。

翻译的换喻过程_MariaTymoczko教授论翻译

翻译的换喻过程_MariaTymoczko教授论翻译

福建外语 (季刊)2001年第4期(总第70期)翻译的换喻过程M aria T ymoczko教授论翻译李 欣(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204)摘要 作为翻译研究 摆布 学派的代表人之一,M aria T ymoczko教授认为翻译研究的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宏观研究与语言学层面的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她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将Roman Jakobson关于人类思维两大基本方式的区分(暗喻与换喻)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强调了翻译的换喻过程,即翻译的联系/创造功能以及翻译的局部性。

她的翻译观为我国译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翻译研究模式 换喻 联系/创造功能 局部性Abstract M aria T y moczko,a r epresentative of the manipulation school,believes that the mod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study at both the macroscopic(cultural)and the microscopic(linguistic)level. Her contribution lies in her orig inal applic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of Roman Jakobso n s basic modes of human t hought(metaphor ic and metonymic).T ranslation is view ed as a metonymic process.T he connection/creation func tion and partiality of translat ion is foregrounded.Her view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Key words mode of translat ion studies;metonym;function o f connectio n/creation;part iality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706(2001)04-0042-05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学派在西方兴起将近三十年了,其间出现许多流派,如佐哈尔(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图瑞(Toury)的描写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摆布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group)、特拉维夫 勒芬学派(Tel Aviv Leuven school)、低地国家学派(Low Countries g roup)等等。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2019-06-21⼀、引⾔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的使⽤,归根结底是“⼀个不断选择语⾔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内部还是语⾔外部的原因”。

语⾔的选择和语⾔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的关系。

语⾔的选择是⼿段,⽽语⾔的顺应是⽬的和结果。

语⾔使⽤者之所以能够在语⾔使⽤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的变异性指语⾔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是在⾼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能够让其使⽤者从可供选择的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满⾜交际的需要。

语⾔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顺应性的基础。

⼈们能够正确使⽤语⾔就是基于语⾔的这三个特性。

语⾔具有变异性使得语⾔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是在⾼度灵活的语⽤原则和语⽤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选择具有灵活性,满⾜了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观认为,语⾔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在语⾔结构的任何⼀个层⾯,从语⾳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使⽤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策略的选择,⽽且选⽤语⾔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形式的选择。

(3)语⾔使⽤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在语⾔产⽣和语⾔理解两个⽅⾯,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都要做出选择。

(5)语⾔使⽤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使⽤者⼀旦进⼊语⾔使⽤过程,也就只能选择⼼⽬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交际。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张鲁艳平顶山学院英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02摘要: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和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即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影响翻译理论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女权主义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Ide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y Susan Bassnet and Andre Lefev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ideology influences translator’s choices on translating material, influences their concrete translating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Key words: ideology; poetics; feminism引言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翻译研究始于二战以后,并出现了许多翻译流派。

根茨勒(Gentzler)在他的《当代翻译理论》(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这些流派,其中包括美国翻译研讨班、翻译科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派,并出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等。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方华文教授的翻译思想历经多年的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教学及研究,方华文教授对翻译所起的社会效应以及它的政治功能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在他的“红色中国,红色翻译”翻译观中可见一斑。

在方教授看来,翻译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各个国家的政治中,翻译所起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在中国尤为如此。

从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开始,各个朝代的当权者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利用翻译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翻译总是为这个阶级或那个阶级所利用,成为它们的政治工具。

它可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效力,也能够成为统治阶级的丧钟。

翻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例外,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总是围绕着如何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而展开的。

在他的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及《文学翻译概论》里,方教授详细地阐释了翻译在中国如何影响政治,而政治又是如何操纵翻译。

现代中国的政坛风云变幻,其中翻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革命以红色作为标志性的颜色,中国的翻译活动便自然而然蒙上了红的色彩。

红色象征着这个国家主流政治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红色的“无产阶级”政治。

“无产阶级”一词代表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进步力量几十年来的追求、梦想以及选择。

作为这个潮流的一个分支,翻译也总是不断经历着潮起潮落,它的角色或者是引导或者是受控制,但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

虽然中国执政党的地位已“固若金汤”,近年来政治对翻译的影响大大减弱,但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仍似一只隐形的手操纵着它的行为。

编辑本段为什么在中国,政治对翻译的影响总是比其他国家要大呢?方教授在《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中提出了以下四个原因来解释这一现象:历史和社会原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内战频仍,并且遭受外来侵略。

统治阶级却无视人民大众的疾苦,过着奢华的生活。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给当时的国家和爱国学者当头一棒。

学者们认为低我们一等的日本通过西化而变得强大,这是日本胜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足 其西方 中心主 义心理 , 还服务于 他们 的殖 民活动 。西方 国家在 军事 、 政 治和经济上征服 了东方 国家 , 使他 们成 为西方 的殖 民地。 使其特 殊地 要 位 合法化 ,必须 在文化 上驯化 东方 , 语言和翻译 就成为 了他们不可或缺 的 工具 。A tn N b i no i efa曾经说过 ,“ a i 语 言是帝国完美 的工具” “ 敢肯定地 ,我 断言 语言总是帝 国的伙伴” “ , 它和帝 国一 同萌芽 、成长、繁荣 ,同帝国一 道衰 落” 。 翻译的 目的性决定 了翻译的选材 译者的世界观和价值取 向对翻译
它使 人 们 开 始 重 新思 考 翻 译 和 译者 的角 色定 位 。
【 关键 词 】 意识 形 态 :译 者 ;主 体 身 份
语言 、意识形 态与翻译 根 据权力话语理论 ,翻译活动 并 不是发 生在 “ 空” 当中,而是受到 真 意识形态 、 文化传统 等各种各样 的权 力 的制约 。 这些权 力无时无刻小在影 响着译者在翻 译过程 中的抉择 。 同 不
圈曼固
--

译 者 与翻 译 过 程 中的意 识 形态 选择
回 刘 畅
( 中师范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北 华 湖 武汉 4 07 3 0 9)
【 摘 要 l 翻 译 本 质 上 是 文 化政 治 的实 践 ,是 一 种 改 写 的 形 式 ,而 意识 形 态 会 操 纵 这种 对 文本 的改 写 , 从 而 影 响 翻 译 目的 、翻 译题 材 与 翻 译 标 准 。 因为 语 言 天 生 具 有 其 意 识 形 态 性 ,作 为语 言 转换 行 为 的翻 译 及 其 译 者 与 意 识 形 态 必然 达 成 事 实上 的 共谋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引入 意识 形 态 批 判 无 疑 是 翻 译 批 评 的一 个 突 破 性 视 角 ,
正是 由于符合英美社会文化沙文主义 对 遥远的 中国的想像,因此曾一度备 受欢 迎 ,英 语译本很早就面世 了,其 影响力之大 以至于某些中 国当代作家 为求成名, 在文学创作时特意专门渲染
பைடு நூலகம்
的时代 ,不同的译者 ,所处的语境不 同, 便会有不 同的意 义趋向和意识形 态倾 向,受着不 同的权 力话 语制约 。
任何人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文本 的阐释 都无法逃脱 主观意识色彩之 网。泽者 无法跳 出其所处 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 景 。因而,译者在翻 译中的决策不仅 仅取决于 自己的语言知识 , 还存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代 的社会文化环 境 。由于意识形态可 以是个人的、群 体 的、 社会的 , 思想领 域尢所不在 , 在 文本就无疑是其牛产者意识形态 的体 现 。 以说,文本生产 者的意识形态 可 决定文本 的话 语实践;反过 来,文本 的话语实践义可 以支持或者对抗某些 或某种意 识形态。 者在许多时候都 译 是 译入 语社 会主 流 意识 形态 的 同盟 军 ,至 少表 面如 此 。因此 ,B s e a nt s t 和 L fv r eeee才希 望人家来关注 “ 意识 形态和诗 学对 文本的操纵性 改写 ” 。 如 果单从语言的层面来 看, 翻译 实 际 就是 译者 的 一种 语言 转 换行 为 。作为语言转换生 体的译者总免不 了要 同语 言对 面遭逢 。 语言中不可避 免地包含 了译 者的意识形态话语 , 而 这种意识形态话语又是与赞助人及其
关注 与同情 。 在翻译标准方面 ,中外翻 译标准 都讲 求 一 “ ”字,而随着西方译 个 信 论 的东传 ,“ 忠实” 对等” 等值” 、“ 、“
二 、翻 译的 目的 、题材 与标准 翻译活动一般都具有较强 的 目的 性, 而这 种 目的性很 大程度 上受到译 者所 处的社会 意识形态的影响 。 例如 西方对 东方的描述和翻译不仅仅是 为
— —
权力关 系紧密相连的 。由此推 之,借 助语言 以实现语际转换 的翻译行为 自 然 与意识 形态脱离不 了干系 。 ‘ 般而 言, 意识形态观照 下的权力芙系在很 大程度上 影响了文本 内容 的传达 ; 而
意识形态观照下 的木土 诗学传统 则多
的概念在 译者的心里更加根深蒂 固。 但 是我们 要看到,由于政治经 济发展 的不平衡 ,东西方 的文化 交流呈现极 端 平衡 的甚至 是 一 倒的并 一直延 边 续至今 的态 势:西 方中心 文化通 过翻 译等途径涌 流入 各边缘 文化,而边缘 文化 的两传 则显得那么艰难。由于翻 译对象上要 来 自于处于中心的西方文 化 ,因此西方人要求把 原文像经 典一 样地捧读和翻译 , 则就是大逆不道, 否 蔑视 中心 ,挑战原文本 意的权 威性。 弱小 民族 的文学 要想翻译 成英语,在 英语世界里流传 开来,必须用 符合英
夸大 中华民族 旧曰风情的野蛮和丑陋 , 以迎合英美读者 口 , 味 冀望得到译者的 垂青 , 早日打入英美国际市场 。 而鲁 迅 , 为三 十年代左翼作 家联盟的棋 作 手 , 无产 阶级文学作 为他翻 译的 主 将 要 对象 ,如 10 9 9年 他和周作人 合译 的 《 域外 小说集》 ,作者 大多是 俄国 及 东欧弱小 民族 的, 像波 兰的显克微 支 ,波斯尼 亚的穆 拉淑微支等 。这些 小说,均有 种 苦难的意识 ,作品深 处 是底层 的痛感 , 以及 苍凉 的精 神 , 而折射 出的是译者对底 层劳动人 民的


过程 中对 于 各项 翻 译规 范 的综 合 考 虑 。由于没有不带意 识形 态倾 向的纯 粹的语言形式 ,具体到翻 译过程 ,译 者为了传达 自己的意识形态 ,就会 主 动 的认同某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并 与之 合谋 ,从而按照主流 社会 可接受 的某 种模 式 “ 改写”与 “ 制造”文本 。在 论及意 识形态对 翻译过 程 的影响时 , Lf e e vr e e曾一针见血 地指 出: 翻译过 “ 程 的任何 ‘ 面均清楚地显 示:如 个层 果语言 上的考虑 与意 识形态和 ( ) 或 诗 学观点相冲 突的话,后者往往会胜 出。 实际 , ” 即便 是所 谓的诗学观 点也往往是受 制于意识形态 的。 如此 来, 们便清晰 的看 到了意识形态 我 因素 在翻译过程 中的不容忽视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