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春季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淄博市2018 年春季高考模拟考试(第一轮)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粗犷.(guǎn g)威吓.(hè)鲜.为人知(xiān)B.蜚.声(fēi)渐.染(jiàn)面面相觑.(qù)C.中.伤(zhōn g)缄.默(jiān)自艾.自怜(ài)D.莅.临(lì)忖.度(cǔn)怨天尤.人(yóu)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荏苒孝悌列出题纲B.裨益嗔怒欢度元宵C.蹁跹茶毒英雄气概D.猥琐崔嵬语无仑次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下岗分流人员自谋出路,自觉承受改革的艰难,政府相关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也当不折不扣地。
C.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几乎是一个地方一种啤酒,每走到一个地方,我总有以前没喝过的啤酒,其口味真是千.姿.百.态.。
B.“天宫二号”于9月15日晚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C.我亲自去观看了最近捕获的那只海龟,果然硕.大.无.朋.,据说足足有五百斤。
D.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在山谷中激起飞扬的雪花和振.聋.发.聩.的回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B.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了高度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2018最新试题资料-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淄博市伎隽-uàn;D.必-毕烩-huì) 2 B.(A.“澳门你好”应该用引号;c.问号应改用句号;D.去掉引的句号,引号后可用逗号。
) 3 D.(“验证”,用实验证明;“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
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
“反应”,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
) 4 A.(A.曲尽其妙,表现的技巧非常高明, 曲折而委婉细致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
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B.“不孚众望”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语意相反,应为“不负众望”。
c.“评头品足”是贬义词,原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女人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D.“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 5c.(A.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或删去“的原因”或删去“造成的”。
B.搭配不当,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换为“解决”。
D.成分残缺,“牢记”缺宾语,可以在“预防”后加上“的要求”。
)二、(9分,每小题3分) 6 c(“和”与“礼”是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 7 B (“诸子百家”存在于先秦时期) 8 A(“和谐的化传统”说法错误)三、(12分,每小题3分) 9.c(稍逐渐) 10.B(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对于”。
B项,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c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D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连词“却”。
) 11.c (①是交代李自良跟从能元皓的事,没有体现战略眼光。
⑤是叙述李自良遵循法规,不对人施以暴戾的事。
) 12.B(元帅鲍防未听从李自良的建议导致焦伯瑜的失败。
)参考译李自良,是兖州泗水人。
起初,安禄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
后跟从袁傪讨伐袁晁、陈庄两个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
淄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淄博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学生考试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在日常交流表达过程中,常常不知所云了。
B . “旭日阳刚”翻唱了歌曲《春天里》,一时间成了炙手可热的组合。
C . 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
D . 年轻人即使身处逆境、厄运加身,也不要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
2. (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把下列病句按照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书院更应是扎根在现实上地上的参天古木——年轮谱写着印记,根系吸收着时代的养分,叶脉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②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己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③《流浪地球》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不仅电影里的家国情怀没有局限于一家一国,而且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的天地,与全人类严密契合。
④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⑤秋季开放的向阳花分了三批种植的,基本上花期末尾要到大约10月底前后就结束了。
⑥因为有了便捷的移动支付,基于账号体系下所投放的内生性广告为微博商业生态的优化增添了驱动力。
⑦越调成为稀有剧种中影响辐射全国的艺术形式,得益于有着精湛艺术的表演大师申凤梅是关键。
⑧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基于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站科研、设计、运行等经验和近年来核电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基础不断发展。
A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 .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C . ①③/④⑤/⑥⑧/②⑦D . ①②/④⑤/③⑥/⑦⑥3. (2分) (2017高一上·九江期中) 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因为没有“糊名”“誊抄”等防作弊手段,考官若要上下其手,可谓易如反掌。
②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③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④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⑥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洋洋大观。
A. ①③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⑤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 随着江苏南京9月26日重启住房限购令,导致不少婚姻登记处现离婚买楼潮。
消息显示南京多个婚姻登记处9月26日人潮汹涌,不少人为了买楼而办理离婚手续。
C.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西安举办,电影节以“发展中的电影,多样性的文化”为主题而展开。
D. 如果感到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记不要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严重后果,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静卧。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B. 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C. 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D. 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
首先,行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
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
第三,行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
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
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
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
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
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
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
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

山东省淄博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月牙泉是一个童话,可以(启发/启示)人的想象;月牙泉是一处仙境,可以慰藉.人的灵魂。
我悄.然走近它,但见泉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蓝盈盈的光芒;泉边水草丛生,垂柳婆娑.,水光树影,相映成趣。
月牙泉美得像一位思念情郎的多情少女,令人(琢磨/捉摸)不透;月牙泉像夜空中坠.落的星辰,在荒漠深处熠熠生辉。
如果说敦煌是某个帝王在途经茫茫戈.壁时不慎遗失的皇冠.,那月牙泉就是缀.饰在皇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一个缥缈.的梦,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
1. 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ì)悄.(qiǎo)然B. 婆娑.(suō)坠.(zhuì)落C. 戈.(gē )壁皇冠.(guàn)D. 缀.(chuò)饰缥缈.(miǎo)2. 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 相应成趣B. 星辰C. 熠熠生辉D. 璀璨3.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启发琢磨B. 启示捉摸C. 启发捉摸D. 启示琢磨【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A“慰藉”应读“jiè”;C“皇冠”应读“guān”;“缀饰”应读“zhuì”。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
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相应成趣”应写作“相映成趣”。
3. 试题分析:启发: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句中指人的想象.应该用“启发”;启示: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从原文来看,不符合语境。
琢磨:字面意思是雕琢和打磨;捉摸:有猜测,预料;揣测的意思。
根据前文语境“令人”应该选用“捉摸”。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Ⅰ卷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春快要阑姗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
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
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
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我的心情有些(寥寥\寥落)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
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
人类的聪明并不胜如春蚕,柔情的丝缕抽完了还愿意呕心沥血;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声同情和温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
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她过去的一切。
好会捉弄人的天!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宁静,却有蹄声得得,穿过柳荫,向那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
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潺(chán)阑姗B.辜(gū)洗涤C.偬(zǒng)徘徊D.喟(wèi)婆娑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衰落寥寥幽深B.衰老寥寥幽微C.衰老寥落幽微D.衰落寥落幽深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边②天却旧晴了③一钩新月挂在城头④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A.④②③①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令人尊敬是需要条件的,只有跟人民群众上下其手....,把群众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会得到人民的颂扬,得到人民的尊敬。
B.一般说来,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而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揠苗助长。
C.人们对翡翠饰品的认定还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人造翡翠饰品注入市场,以致鱼龙混杂....。
D.在韩国,最近抗议总统朴槿惠的游行示威活动持续升温,许多示威者滥竽充数....,紧握拳头,高呼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倒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合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辩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
”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她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
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的叙述者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
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有乔叟一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 《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 即便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 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叙述者同隐含作者“闹矛盾”,来暗示出某些叙述的不可靠。
C. 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 正如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 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一般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 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 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以这部名著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
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
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
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