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戒才能有所成

合集下载

人生之忌:心怀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人生之忌:心怀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人生之忌:心怀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明朝方孝孺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为人做事要懂得敬畏,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宋朱熹在《中庸注》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也是告诫世人,人生在世应常存敬畏之心。

明朝吕坤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一个人如没有敬畏之心,无视规则规矩,则会肆无忌惮,丢失底线,自吞苦果。

人生之大忌,在于缺失敬畏之心,身无所正,言无所规,行无所止。

忌话多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话多的人通常不假思考,能说与不能说的一股脑儿全说;很多时候,不仅给别人添乱,也给自己找了麻烦。

《易经》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德之人说话谨慎,有福气;话多的人急躁,易让人生厌。

《礼记》有云:“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忌多言,是一种不纠缠、少争论的智慧,是自控力强的表现。

语言,是世间无形却最厉害的武器。

韩信一句“陛下只能带十万兵马,我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其狂妄之语最终导致被诛三族。

人们用三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学会闭嘴。

所谓“君子语迟”,君子因话少而持重,因话少而受人信赖。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忌浮躁《菜根谭》有云:“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很多事,你越着急弄清楚,反而越弄不明白;凡事“欲速则不达,”不如暂时缓和情绪,也许冷静之后事情自然明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越是紧张,越难以达到目标。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放不下手机,拿不起书籍;阅历积累不深,又着急看透尘世。

当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时,心中暗自不服,焦虑不安;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冷静与沉住气,理智地思考并解决。

面对压力,心浮气躁,但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平心静气。

心浮气躁是一种肤浅,这样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从容恬淡,方能厚积薄发。

忌固执古人云:“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直道可御马,曲径能通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

——《增广贤文》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等的深刻思考,阅读这些经典,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针对上述两句经典中的句子,有同学就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果说勇者无惧,那么心有所畏的人是不是就不能称为勇者?”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疑惑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想法,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勇者是否无所畏惧”的班级讨论。

如果你是班级中的一员,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

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

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

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

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

然而,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带翻译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带翻译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带翻译古代经典励志名句有哪些?中国古人励志名言有许多。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代励志名言警句带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励志名言警句带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

曾国藩经典语录一居心不净,动辄疑人。

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

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

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

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血气盛,则克治难。

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

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

静在心,不在境。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

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

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

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

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

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

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

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省事是清心之法,是省事之法。

经典语录二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

这几天我们都在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主要是持戒。

戒本身是净,心里要清净,相续要清净。

若是心里不清净,相续不清净,还是没有受戒,还是戒律不清净。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非常大,尤其在末法时期,能受持这样的戒律,功德和利益不可思议。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和利益分三个部分。

一、八关斋戒总体的功德(一)时间上的差别佛在世,佛法兴盛的时候受持八关斋戒,和现在佛法衰落、快要隐没的时候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和利益有非常大的差别。

佛法兴盛的时候,比丘戒是圆满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时间也长,是一生一世。

受持比丘戒,一条戒也没有破坏,这个功德不如我们在末法时期、佛法快要隐没的时候,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的功德。

(二)地区上的差别在一个清净的刹土里受戒,和在我们这样的边鄙地、佛法不兴盛的地方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也有差别。

这是因为在末法时期,在边鄙地修行,违缘障碍非常多。

若是在这当中能够把握、能够超越,功德利益非常大。

修行主要是磨炼自己的相续。

现在很多人求解脱,都是一种逃避的心态。

其实不应该这样,若是在对境当中,在违缘障碍中修行,更有挑战性,更容易突破、成就。

我们有一句法语,其实有违缘、有障碍是好事,若是自己能把握,能转为道用,就是成就、圆满的助缘,不是什么坏事。

若是没有对境,没有违缘障碍,要磨炼心态非常不容易。

违缘越多,障碍越多,越是磨练心态的机会。

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心,就不会成为违缘,也不会成为障碍。

所谓的违缘、障碍,就是自己的心动了,心态上受到了障碍。

心里变成了障碍,才是障碍。

若是心里没有变成障碍,都不是障碍。

在末法时期,在佛法不太兴盛的地方,能够把握、修持,也有难度。

但是难度越大,成就越大。

修行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对,应该以一个勇敢的心态面对,这样成就更快了。

没有对境修,和在对境中修是不一样的。

没有对境修一百年,不如在对境中修一刹那。

在对境中修,成就更容易,更快一些。

让学生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让学生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31EDUCATION TODAYMay 2021今日教育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惩戒权是否应该存在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

但是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孩子权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教师惩戒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由此屡次产生家校纠纷。

当今,教育惩戒的缺位使一些孩子俨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我行我素,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缺乏对规则、制度的敬畏,进而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教育部日前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清晰界定了哪些情况可以实施惩戒、实施什么样的惩戒,实在很有必要,在给老师们“撑腰”的同时,也提醒老师要承担义务,牢记教育初心,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教育与适当惩戒的统一,在行动中铸魂育人,在细微处立德树人。

赏识与惩戒并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惩戒须有“法”可依。

《规则》的出台让教育惩戒有章可循,为解决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提供了依据。

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一种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措施。

只要学生进入了学校,就应当被约束、被规范。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就应该适当提醒,防微杜渐,而不是等到极端事件或悲剧发生后再去挽救,彼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

倒是平让学生心有戒尺,行有所止●文/王 泰 徐清源马卡连柯: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

32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浮沉。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哲理诗,泾溪虽然水流湍急、怪石嶙峋,但是人们经过泾溪的时候格外小心谨慎,一年到头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落水。

倒是水流平缓没有石头的地方,时常听说有落水的事情发生。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话题作文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话题作文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话题作文一、题目。

解析:- 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戒”和“止”与道德边界的关系。

在写作时,可以先阐述什么是道德边界,为什么需要戒与止来守护。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各种诱惑,如金钱、权力等,如果心中没有戒,行为没有止,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损害他人利益。

可以列举一些正面或反面的事例,如廉洁奉公的官员坚守内心的戒,拒绝贪污受贿,行为有所止;而那些因贪污落马的官员则是缺失了这种内心的戒,从而行为无度。

最后可以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戒与止的意识,以守护道德边界。

解析:- “心有戒律”是前提,“行不逾矩”是结果。

首先要解释“戒律”的内涵,可以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遵循戒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校,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心有对纪律的敬畏(戒),在行为上就不会出现迟到、作弊等逾矩行为;在企业中,员工遵守职业操守(戒),就不会泄露公司机密等。

文章结尾可以强调如何让自己时刻保持心有戒律的状态。

解析:- 此题目将“戒”比作尺子,“行”则是被测量的对象。

可以从不同层面探讨这把“戒尺”的标准。

从个人成长角度,如自我约束的习惯、对不良嗜好的戒除等;从社会层面,如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等都是这把戒尺的刻度。

举例时可以说交通规则就是一种戒,人们以它为尺来衡量自己的出行行为,如果超速、闯红灯等就是行为没有按照这把戒尺的标准,而遵守交通规则则是行之有度。

文章要注重阐述如何依据戒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解析:- 强调“戒”对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

在论述时,可以先指出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岔路口和诱惑,如果心中没有戒,可能会误入歧途。

比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些人被名利冲昏头脑,不择手段,最终失败;而那些心中有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人,他们能够坚守正道,稳步前行,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可以结合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或者历史典故,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心中有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戒),从而在归隐田园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以案为戒警钟长鸣个人发言稿

以案为戒警钟长鸣个人发言稿

以案为戒警钟长鸣个人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经验。

我们的主题是“以案为戒,警钟长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警示。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什么是“以案为戒”。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典籍《左传·昭公十年》中的记载,意思是通过案例的规劝、示范和教训,引起人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做错事的后果和不良后果,从而引起一种自我警觉、警示效应。

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都会犯错,但是能够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这就是“以案为戒”。

案例教训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警钟长鸣。

警钟长鸣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保持的一种态度和心态。

它提醒我们警醒自己,要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及时识别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将警钟长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那么,如何做到以案为戒,让警钟长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学会倾听和接受批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也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

但是,我们要学会冷静地接受批评,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加强自我反思和思考。

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定和道德准则。

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真正做到心有所想,行有所止。

第三,建立正确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需要从小事做起。

我们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都认真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们能够避免犯错、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所戒才能有所成(人民论坛)
徐文秀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22日 04 版)领导干部该怕什么、不该怕什么,应该是有标准和尺度的,然而一段时间里却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以至于该怕的不怕,不该怕的又怕。

从某种程度来说,眼下“有所怕”显得较为关键。

怕“头脑昏”。

一些人“头脑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辨不清方向、是非,分不清好坏、对错,不能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一种是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昏昏然,陶醉于鲜花和掌声中,思想麻痹或头脑膨胀。

头脑犯糊涂,就容易使自己裹足不前,失去方向感甚至栽跟斗、犯错误。

怕“耳根软”。

干部应该是群众的主心骨,主心骨就应当有主见。

然而,有的人或偏听偏信,听风就是雨,常常被人牵着鼻子走;或想法多变、摇摆不定,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张;或容易被人“软化”,原则性差、定力不够,有的甚至一点小事就搞得心烦意乱,自己先乱了阵脚。

“耳根软”的人,难以成事,亦难以凝心聚力。

怕“肩膀松”。

肩膀硬、腰板直,敢负责、能担当,是领导干部特别需要又容易缺失的一种品格。

面对矛盾问题时,有的做起了“圆滑官”,绕着走、避着行;面对压力挑战时,有的打起了“太极拳”,习惯于“闪转腾挪”;面对歪风邪气,有的当起了“鸵鸟”,爱惜羽毛、明哲保身。

俗言“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

领导干部应当是能扛事、敢担事的“高个子”,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怕“心眼小”。

心眼小,则气量小、胸襟窄、格局低。

一些人成不了大器、干不了大事,源于心眼小。

做人赢在格局,干事成在胸襟;有的不能容物容事,老虎屁股摸不得,听不得批评意见;有的患得患失,只算小账不算大账;有的多心疑心,简单问题复杂化,精明而不高明。

凡此,如何成事,如何得人?
怕“屁股歪”。

姿态影响状态,状态决定生态。

有的人习惯于坐在自身利益和小集体、小团伙上说话办事,有的热衷于为一小部分人甚至一小撮人服务,有的裁量事情不能出以公心、办事不公道、处事不公平而搞亲亲疏疏。

不能跟广
大群众坐在一起,不能站在大局上看问题,很难让大家心服口服、齐心协力跟着走,反而会把一个地方和单位的风气搞坏、人心搞散。

怕“手脚长”。

有的人处理不好公与私、人与我、官与商的关系,或占公家的便宜、挖公家的墙脚,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甚至以权谋私;或凡事以我为中心,搞“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或拎不清官与商的界限,捆绑在一起,勾肩搭背、投桃报李。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当干部的手脚一定要干净,特别是“常在河边走的”,更要保持定力,做到“就是不湿鞋”。

为政者要善怕,心有敬畏、行有戒尺,掌握好分寸、把握好自己,大到走什么路、读什么书、交什么友,小到吃什么饭、说什么话、去什么地方等,都应该有边界和底线。

如此,才能站得稳、走得顺、行得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