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1季度)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1类切口总结分析

1类切口总结分析简介切口分类是手术操作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手术切口的正确分类有助于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创伤的愈合情况。
在手术中,根据手术切口的深度和性质,国际上将手术切口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1类切口是一种特定的切口类型。
本文将对1类切口进行总结分析,介绍其特点、应用范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类切口的特点1类切口也被称为清洁切口,是指在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一般来说,这类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并且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1类切口术后创伤的愈合风险较低,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相对简单,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特点总结如下: - 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 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
- 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 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
- 预防术后感染措施相对简单。
- 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1类切口的应用范围1类切口适用于大多数手术操作,特别是那些无感染或疾病状态的手术。
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性质的不同,1类切口可以用于各种手术,例如: - 心脏手术 - 胸腔手术 - 腹部手术 - 骨科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 - 妇科手术 - 眼科手术 - 整形外科手术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手术,如器官移植、烧伤手术、感染性疾病手术等,即使手术切口无感染,也可能不属于1类切口范畴。
在这些情况下,根据手术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切口的分类。
1类切口的注意事项尽管1类切口的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但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仍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创伤的愈合:手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源。
•确保手术器械、材料等符合无菌标准,并妥善保存。
•患者术前准备,如禁食、麻醉前评估等。
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手术切口。
•避免拉伤或切伤手术切口边缘组织。
术后:•根据手术及个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术后护理计划,包括创面处理和伤口护理。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和分析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和分析【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外科病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合理性。
方法随机抽取70例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对其用药类别、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98.41%,平均用药时间为3.55 d,术前用药20例,术后用药49例,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56例,联合用药的10例,合理使用占20.84 %,不合理用药占52.28 %,基本合理占26.88%。
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当及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急需加强监管。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减少手术区域切口的感染率,但是过度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的上升,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
笔者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外科手术出院病例137份,并随机抽取7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其中甲状腺及乳腺25例,疝修补手术27例,其他18例。
1.2 调查方法统一标准,设计统计表。
手术切口按《手术学全集》中外科手术种类标准进行分类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参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对其临床诊断,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抗菌药物为手术期预防使用率,应用指征,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种类,合理性等内容进行统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预防性用药的使用情况70例患者中有69例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1例未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41% 见表1表1各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例,%)科别例数预防用药术前术后未用药抗生素使用率外科一病区21614195.24外科二病区(神经)161060100.00外科三病区(普外)334290100.00合计702049198.412.1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术前和术中(30 min~2 h) 20 例,占28.57%,术前未使用而术后使用的49例,占70.00%。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规范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进行总结。
二、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及特点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这类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通常在1%左右。
因此,对于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虽然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包括: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细菌敏感、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3.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4.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的给药方案包括:1. 单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短、污染风险低的情况;2. 分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和手术后6-12小时各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3. 术后连续给药:在手术后连续给予抗菌药物,适用于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的情况。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作者:吴小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研究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本院自行开发的目标性检测软件, 采取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囊肿手术, 从2011年起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和采取抗菌药物合理性等相关临床指标采取目标性检测。
结果到2013年11月, 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没有变化, 总体感染几率为0.67%。
抗菌药物选择药物不符合率和服用时机不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菌药物采用率, 治疗过程以及联合使用药物指标明显改善, 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以及明显下降。
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 对其围手术期科学采取抗菌药物和控制相关感染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况分析;目标性监测;Ⅰ类切口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相关部位感染的防范措施一直是医院感染工作的难点。
本院自己设计I类切口手术感染率和其手术围手术期防范采取抗菌药物的科学性目标性监测方案, 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服务系统在实施I类切口手术目标性检测,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全部乳房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3种临床手术相关资料。
本文研究病例一共1200例, 当中分为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以及腹股沟疝手术, 它们依次为424、383、393例。
各种疾病类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其具有可比性, 各种临床手术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2、39.8、41.3岁,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根据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科SSI监测要求和“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药物规定”, 开放本院计算机-感染-抗菌药物调查软件, 对以上3种临床手术给予目标性监测[1]。
1. 3观察指标①预防采取抗菌药物使用率≤30%;②预防采取抗菌药物治疗过程通常≤24 h;③临床手术之前30 min使用药物≥90%;④选取药物合理率是不是符合相关文件要求;⑤共同使用药物率;⑥切口感染率。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目的了解本院围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评价其合理性。
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该院Ⅰ类切口手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病历512例,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围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者378例,使用率为73.83%;合理用药218例,合格率为57.67%,不合理用药160例,占42.33%。
所用抗菌药物涉及5类13种;术前0.5~2 h内给药240例(63.49%),术后用药时间>24 h 185例(48.94%),用药时间>48 h 102例(26.98%)。
结论本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当、过度用药、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lass Ⅰincision surgery in the hospital,strengthen the use management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d evaluate its rationality. Methods 512 cases of medical records on class Ⅰincision surgery (breast surgery,thyroid surgery and hernia repair)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 usag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ere were 378 patients who used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lass Ⅰincision surgery,with the usage rate of 73.83%,of which 218 patients were given rational drug use,with the pass percent of 57.67%,and 160 patients were given irrational drug use,accounting for 42.33%.The antibacterial drugs consisted of 5 categories and 13 types.240 patients (63.49%)were administered 0.5 to 2 hours before surgery,185 patients (48.94%)were administered more than 24 hours after surgery,and 102 patients (26.98%)were administered more than 48 hours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Regrading to the prevent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lass Ⅰincision surgery in the hospital,there still exist problems such as non-strict medication indications,irrational selec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improper medication timing,excessive medication,overlong medication time and irrational drug combination,which require further standardized management.[Key words] Class Ⅰincision surgery;Antibacterial agen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在外科領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手术部位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1]。
I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该院2 0 1 1 年 医院感染 现患率为 2 . 4 2 %, 医院 感染例次率为 2 . 5 7 %, 低于卫生部规定 的标准和 国 内相关 文 献 报 道 ¨. 2 】 , 同 时也 与 院 区 E t 常 监 测 的 医
院感染 率 相符 。医 院感 染 率居前 三位 的科 室 依次 为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 法 , 对某医 院外科 I 类手术切 口感染进行 目标性监 测 。结果
本次共 监测 I 类手术 患者
1 4 4 7 例, 发生手术切 口感染 9例 , 切 口感染率 0 . 6 2 %。I 类 清洁手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抗菌药 物使用 率 1 1 . 1 3 %; 手术 时间 > 7 5百分位 , 显著影响切 口感染率 。乳腺 改 良根治术单侧 比乳 腺单纯 切除术单侧 感染率 高 , 差 异有统 计学意 义 。结论
【 医院感染控制】
I 类 手 术 切 口感 染 目标 性 监 测 结 果 分 析
刘文芹 , 李铭铭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 3 2 5 0 0 0 ;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 I 类手术患者切 口感 染和抗茵药物使用情况 , 为加强 I 类 手术 切 口感染防控提供参 考依据 。
性用 药 中, 送 检病 原学 标本 1 0 2例 , 送 检 率 为
8 O . 95% 。
1 0 %, 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非发酵菌居多 , 与国内相关 文献统计数据一致¨ 。6 6 2例患者 中, 抗 菌药物使 用率 4 5 . 7 7 %, 低于该 院区 日常监测数据 , 符合卫生 部对抗菌药物使用率 < 6 0 %的标准。说明医院反复 强 调合 理使 用抗 菌 药 物 , 医师 合 理使 用 抗 菌 药 物 意 识有 所 提高 。在 抗 菌 药 物应 用 方 面 , 该 院 区预 防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日期
手术例数
预防用药例数
手术前用药数
手术中用药数
手术后用药数
切口甲级愈合数
切口感染数
抗菌药物使用率
2013、4-6
19
17
15
3
17
19
0
89.5%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89.5%,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78.9%)。单一用药占84.2%,二联用药占5.2%,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平均用药4天。术前0.5—2小时用药比例为78.9%。
感染管理科
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