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华西医院-李诗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lsy [兼容模式]
![华西医院-李诗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设计与实施-lsy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fdfadfd4d8d15abf234e5b.png)
的有效性 汇总、统计、分析监测资料,写出监测报
告
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后其他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关指标的计算
监测对象
手术类型: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 急诊手术患者
如:胃肠中心二病区---结肠、直肠切除术 胸外科---肺叶切除术
数据来源追踪:选择的手术类型病人来源于 护士每日交班本
监测人员
专职人员:感染管理科人员
病房参与人员:相关科室病房感控护士 1名 伤口换药护士1名 各医疗组长
监测进度
第一季度:采集基线数据 第二季度:统计分析上个季度资料,发现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② 麻醉医生: 认真填写麻醉记录单,记 录手术历时、ASA评分
监测方法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③ 病房感控护士: 每日查看护士交班报告,获得需监测病例 填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病人基本信息 和手术信息 每日跟随医生查房,了解监测病例伤口情况 跟随换药医生或伤口换药护士查看异常伤口情况, 及时提醒医生送检,通知感控专职人员现场查看 做好手术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出院指导,发放出院指导表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设计与实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 科李 诗 雨
思考?
前期准备
手术量太大,人员不充足,监测无法全面开展,怎样选择? …查阅文献 …现患率资料 …全院综合性监测数据 …散发病例上报 …科室配合程度 …通过监测能否得到改善
前期准备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 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 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5.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5.3.1临床医师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
口感染的发生。
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
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
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
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等基本信息为必填项。
其他项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基本资料
1、年龄
(1)年龄>1岁的,记为多少岁,并在“岁”上打“√”。
(2)年龄在1月—1岁时,记录月数,并在“月”上打“√”。
;
(3)年龄在1天—1月时,记录天数,并在“天”上打“√”。
2、住院时间
填写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
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
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3、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4、科室
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
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
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8、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提供计算手术持续时间的感染频率,为危险因素指标之一。
9、危险因素评分:通过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评分对危险因素进行评分。
用于对不同危
险指数的手术进行分类和评价。
10、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药名、剂量、给药途径、起止时间等。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三、手术感染资料
1、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分为表浅、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
2、感染日期
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用于计算入院到发生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感染的间隔、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2)当感染与ICU有关但是在出ICU后24小时内发病时,出ICU的日期即为感染日期。
3、病原学检查:指感染病人所进行的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1)送检日期:指采集送检标本的日期。
(2)标本名称:指作实验室诊断的标本,手术病人常见的有切口分泌物、穿刺液、引流液等。
(3)检查方法:指进行病原学检查的方法,分为镜检、培养、血清学三种。
(4)结果:指检出的病原体。
(5)药敏试验结果:按敏感与耐药进行统计。
*
2017年3月1日
彰武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