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本报告通过对某医疗机构的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2. 目标性监测概述2.1 目标性监测定义目标性监测是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感染因素等信息,为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2.2 目标性监测内容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等。
3. 数据分析3.1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数据,我们统计了近一年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
共进行了1800例手术,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有30例,感染发生率为1.67%。
3.2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通过对感染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菌的50%,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分别占30%和20%。
另外,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这需要我们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我们将手术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骨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最高,达到2.5%;其次是普外科手术,感染发生率为2.3%;而其他手术类别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小于2%。
这表明骨科手术和普外科手术是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类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4. 影响因素分析4.1 患者因素手术患者个体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
虚弱的免疫系统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而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
4.2 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2014年1季度工作简报

2014年医院感染工作简报( 2014年第1期)一、一季度医院感染病例监控汇总:本季度出院病人共2130人,发生医院感染44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06%,共实施各类手术329例,Ⅰ类切口97例,Ⅰ类切口感染率0;发生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
插尿管137例次,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2014年一季度医院感染病例上报 及感染部位构成比科 室 呼吸道 感染人数 消化系统 感染人数 泌系统 感染人数 生殖道 感染人数手术部位内 一 15总计 44例内 二 8 1 1内 三 15 1外 科 1 1 产 科 1 总 计4011112014年一季度医院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出院人数 使用抗菌药物人数 抗菌药物使用率 2130122957.7%二、2014年一季度标本送检统计:1-3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130人,共采集各种标本42份,其中16份结果无细菌生长,占38%;6份不合格标本,不合格15%,阳性检出率48%。
其中痰标本36份,占86%。
院内感染病例标本采集量少,监测指标没有临床意义。
无细菌生长不外乎三个原因:①为厌氧菌感染,细菌室所查一般为需氧菌。
②确实无细菌或标本采集前已经使用了抗生素。
③标本采集不规范或接种不及时。
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一下《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操作规程》,旨在通过学习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如有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检验科要做好登记,及时通知科室重新留取,同时通知院感科,三方共同查找原因。
)三、存在的问题:1、上报数据不准确,导致一个部门一个数据,影响院感科的数据汇总。
2、多重耐药菌监测方面空白,相关知识不熟悉,以至于有多重耐药菌检出时,科室未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按照多重耐药菌相关管理,科室应设立蓝色隔离标识,“三知道”,固定诊疗用品,外出检查(手术)通知对方做好隔离等等,以防止病原体传播。
3、手卫生观念淡薄,手消毒剂普遍领取的不够,洗手设施不完备,干手设施缺乏导致手卫生依从性低。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根据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从2015年4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外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并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
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一、调查对象调查2015 年4月1日- 2015 年9月30日外骨科、妇产科45例手术病例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结果1、外科手术按科室统计2015 年11月- 2011 年1月,外骨科42例,妇产科0例,两科室均无感染病例。
2、外骨科手术后感染按手术操作情况统计如下:手术操作危险等级监测台次数手术后感染例次数感染(%)1 2 0 0 阑尾切除术0,1, 2 0 0肌肉骨骼系统手术0,1,276疝缝术0, 2 0 0乳腺手术 其他术 0.1 5 0 0 合计423、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汇总情况如下表 三、讨 论结果显示,医院Ⅰ类切口39例次,Ⅱ类为3例,Ⅲ类0例,感染率为0. 00 %。
手术类型以其他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例次最多,均无感染。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前麻醉诱导期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中使用率为0%;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率为35.71%。
根据手术患者的状态(ASA 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计算的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和调整专率均为0.00%。
科室切口等级例数术前(30-120分)用药例数术中用 药例数术后用药例数联 合 用 药感染 情况ⅠⅡ Ⅲ是否是否 是否一联二联 三联 四联 是 否外骨科 39 3 0 24 18 0 42 15 27 20 4 0 42 合计393241842 152720442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医院感染监测总结

医院感染监测总结篇一:2014年医院感染监测总结2014年医院感染监测总结根据2014年年初制定的感染监测工作计划,现将完成情况总结如下:1、采集临床科室病历,统计每月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
2、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对象以重点部门为主,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进行监测,每月对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反馈给各科室。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共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表面情况共127份,合格数126份,不合格1份,合格率99.2%。
监测血透中心使用中的透析液、反渗水共1份,合格1份,合格率为100%。
3、紫外线强度监测:对新购进紫外线灯管每批次进行抽检,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等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共监测灯管3支,合格3支,合格率100%。
循环风消毒机21台,每月检查过滤网的清洗,消毒效果均达标。
4、对购入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监督管理,审核产品的相关证件。
5、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并对职业暴露进行监测登记。
6、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知识的培训,每周不定时了解致病菌检测结果, 如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查明所住科室,通知科室主任、护士长并签名,要求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使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
篇二: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2011年医院感染监测情况总结一、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1-10月份共监测出院病人12685 例,187人发生医院感染,感染例次数20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47%,例次感染率为1.62%。
感染病人病原学送检率为62.96%.其中各科室的感染率如下:呼吸内科0.61%、消化内科0.83%、心血管内科1.96%、内分泌科1.1%、老干部病房3.55%、感染科0.6%、肿瘤科7.94%、神经内科1.8%、中西医内科0.65%、普内科3.24%、普外科1.65%、肛肠外科1.39%、普儿科0.51%、新生儿科2.65%、南院急诊2.35%,骨一科、妇科、产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均为0。
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作者:张羽武胜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 451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共监测胸外科手术患者451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38例,感染率8.43%;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
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危险等级有关,外科切口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危险等级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较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资料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居医院感染的第三位[1]。
因手术危险等级的不同,手术感染发生率亦有所不同。
本研究对某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该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51例剖胸手术患者。
监测过程中,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深入病区了解所监测的手术,认真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个案登记表,同时查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针对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做出相应指导。
1. 2 诊断依据参照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 3 方法制定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并设计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个案登记表,内容为手术患者一般信息、手术类型、麻醉类型、麻醉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等级、手术名称、手术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术后1个月电话回访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2 结果2. 1 2013年共监测胸外科手术患者451例,发生切口感染38例,切口感染率为8.43%。
2. 2 按手术患者危险等级分类手术患者按照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和麻醉评分)分为三个等级,随着手术患者危险等级的不断上升,切口感染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危险等级为0级的手术共监测297例,感染19例,感染率6.40%;危险等级为1级的手术共监测133例,感染16例,感染率12.03%;危险等级为2级的手术共监测21例,感染3例,感染率14.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一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我院切口感染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制定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和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胆囊切除、疝修补术、骨科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手术类别与医院感染率:I类手术436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II类手术252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
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外科手术429例,感染病例1例,感染率0.04%;骨科II 类手术232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
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
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