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学生第七章教师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重点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与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二、相关概念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随机主动二、相关概念灌输多引申为知识、思想的输送。
单方向主动的调双方互动学生具有能动性。
互动和能动性是教育和灌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二、相关概念与“规训”相比,教育关注的是“人”及“生命”的价值,而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及驯服。
二、相关概念教唆可以解释为“怂恿唆使”,一般用于指使他人做坏事。
教育与教唆的区分,就在于其正面、正向、积极的价值属性。
正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因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学生。
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从狭义的教育概念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主体是教育内容。
•讲解归纳与举例)A.B.C.D.【正确答案:A】讲解归纳与举例【参考答案】••谢谢第二节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2.3.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社会。
据古籍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
•“庠”就成为最初的学校。
“庠”“序”“校”分别是夏朝时期学校的名称。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欧洲中世纪的教育模式也可分为两种类型: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3.•中国奴隶社会——周朝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333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333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9476efb7360b4c2f3f6454.png)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
教育学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三、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就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的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的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的学者与教育家的努力就是分不开的;(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专家与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与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与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与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就是人,因此教育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唤醒”与“陶冶”。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不等于教育事实,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为基础。
2、教育问题的性质: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3、教育学问题与其它学科的区别(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1)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此期,由于没有产生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原始人的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教育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各种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诗歌、故事、仪式等,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
近代以来,教育习俗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伴随着科学化,教育学理论远离了教育习俗;另一方面是对一些落后的教育习俗的批判。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教育学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概念体系,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例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
4)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对于教育的论述和表达还是借助于习俗或其它学科的语言。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
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笔记-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发展【了解各个特征: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四.“教育学”【了解经典著作及其作者】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特点二.个体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三.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背景、含义、条件、构成)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四点)第五章教育制度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单轨、分支)三.我国学制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的概念、特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素质二.学生: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新特点三.师生关系:1.三种类型 2.策略(如何构建)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三种德育的理论(认知、行为、情感)三.德育途径、方法、内容第八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王策三的定义)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三.四种教学模式四.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班级授课制)第九章课程一.课程理论三大流派二.基本概念: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形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一)教育的广义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社会、企业、学校)(二)教育的狭义定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统考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总7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篇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着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5.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6.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
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第一章教育学概念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多样化时期理论深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
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
(名词解释)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
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
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
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
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
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
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优先发展:教育在建设现代社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教育现代化理论内涵: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一个国家教育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概括;教育系统全面性,整体性转换运动;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主要内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现代化。
基本特征:教育民主化,终身化,开放化,信息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塑造人的现代素质(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增』高教的社会功能高教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作用,德柏林大学提出教育与科研统一的原则。
高教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和合格的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实现的。
高教文化功能:保存与传递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筛选与净化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高教相对独立性:高教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由高教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高教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历史继承性决定);高教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方向,结构,发展需要可能性上,水平上[教育先行:高教发展水平可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先行理论风靡一时,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高教由于与人才市场,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所以发展最快,但人们对高教在促社经发展的作用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实际教育与社会经济是两个并行的系统,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他们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以致于有些国家高教发展规划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大研失业和就业不足。
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向高教强国进军的序幕。
-一个时期国家一个限制,超过了,教育费用的负担可能破坏经济平衡])高教发展的先导性(在教育系统中的先导作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赫斯柏-学习做事,学习做人;赫钦斯-完人;雅斯贝尔斯-全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
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身尤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心理发展。
生的发展也要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影响。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是身心发展前提,成熟度制约身心发展过程,遗传差异对人有影响,遗传素质可塑性,作用不能夸大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有积消之分,作用不夸大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高度组织性。
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能对各种环境加以控制和利用。
个体因素的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个体能动性作用:选择性,自觉性,创造性,整体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机械到有意识记忆),阶段性,不均衡性(不同年龄段,俩发育高峰,不同方面如生理心理,因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个别差异性(不同人,不同方面),互补性(盲人耳灵)内发论: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亚里士多德,彪勒,弗洛伊德,威尔逊外烁论:由外在力量决定,强调教育的力量。
荀子,约翰.洛克,华生(一打人塑成总统和小偷)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发展由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践主体人的本质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受动性和能动性,共性和个性,主体性和客体性。
教育主导的条件:不断完善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了解研究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主导的过程:确定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是实现其发展的现实基础;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合理具体的要求,是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起点;受能够不断将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行为;理解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实现由知向智的转化。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盼,狭义指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或达到的标准,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两部分组成: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以及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作用体现在:导向、选择、激励、评价、调控作用。
高教目的的特征:制定主体的多元性;文化价值的差异性;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人才素质的创新性;目标设计的时代性。
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大发展社会本位论:孔德,涂尔干,人的存在依于社会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方针:根据一定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由国家或统治阶级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或教育工作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性质和培养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多层目标结构体系:高教目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更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类型:其作用的特点:价值性和操作性;要求的特点:终极性和发展性;被重视程度:正式和非正式决策。
结构:内外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应然(全面发展)实然目的(应试教育);抽象具体目的;工具理性(专业知识技能)价值理性目的(完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核心是人体力和脑力的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意志情感的发展;人的发展要与生产的发展一致;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个性]的实质: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规格;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我国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个人的发展需要是内在要求。
大学的精神使命是价值要素。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与西不同,不是平均发展,不忽视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防治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缺失(应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途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德智体美劳的关系: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相互联系,构成完整整体;现实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
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强制客观历史)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前者说涵盖人一生,后者说终教包括非(非)正规教育。
【多高学问都要回炉,古代脱离生产,现代教育与生产结合】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关系。
是伴随教育活动制度化和现代学校的发展出现的一种社会制度。
高校学制结构:形式结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
层次结构:专本硕研博研学位制度:意玻利伦亚法巴黎是发源地。
80年《中国学位条例》公布,学位制度建立。
91 专业学位学位结构问题:学位等级结构不完善;类型不全面;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地区间差异较大;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工作影响过大。
对策:设立副学位,完善学位体系;体察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学位地区发展。
加强监督建设,重塑学术权威招生制度:证书,考试,开放制就业制度: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自主择业的标志。
现在的政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
变革:纵系统,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横学校阶段,每个阶段都发生重大变化(幼教列入学制是现代学制向终身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趋势】双-分-单、现代学校教育-现教(非)-终教02壬寅第一 04癸卯推行壬子-癸丑具有资思想,进入新阶段 22壬戍影响大,近代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