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禁忌习俗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白族概况及民俗禁忌

白族
80%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昆明、元江、丽江、兰坪,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和湖南桑植等地方。
使用白语,被称为“白文”。
使用大量的汉语借词,是藏缅语族中吸收汉语最多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
大都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
主要崇拜“本主”(村社神),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白族在文化、艺术诸方面,均有相当辉煌的创造和成就。
大理崇圣寺、剑川石宝山石窟均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文化特点。
白族平坝地区住房多为瓦房,布局多为“一正二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茅草房。
主食大米和小麦;山区则以玉米、洋芋、荞麦等为主粮,主食以蒸煮为主。
蔬菜品种多样,烹调技术较高,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等风味。
崇尚白色。
最主要的节日是三月街、绕三灵-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海节、火把节、春节等。
三月街又称“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人民的盛大街期和传统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
每年三月十五日起,在点苍山中和峰下举行,为期五至七天。
还举行传统的赛马等文体活动。
小结:
分布:云南大理等
宗教:崇拜“本土”
节庆:三月街“又称“观音节”、绕三灵、耍海节、火把节、春节
民居:瓦房,布局“一正二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习俗:崇尚白色
扎染技艺与绕三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禁忌:倒茶忌满杯,倒酒忌半杯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忌吐口水跨过
男人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

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代表着民族宗教文化和文明习惯。
者到了民族地区,如果对民族礼俗禁忌略知一二,就可以避免麻烦,减少误会,使你旅途更顺利。
一、不能随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头和头饰。
二、进傣族寺庙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楼须脱鞋。
三、在傣家竹楼留宿,头的方向不能对着主人家房门,而要把脚向着主人房门,也不能从妇女的脚上跨过去。
四、别人给你盛饭,应双手接;你给别人盛饭菜,不能盛满,也不能只添一勺。
五、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忌谈猪肉。
忌说"肥"字,一般是用“壮”代替“肥”。
六、不能触摸和践踏民族宗教标志。
七、不要向少女赠送装饰品。
八、不要进入产妇和病人的房间。
九、不能在屋子里吹口哨、戴草帽。
十、不能用筷子敲碗、打猫狗。
十一、禁止在家中谈论性方面的。
十二、不许背靠神位而坐。
十三、不得跨越火塘上的三角架,也不能用脚蹬或在上面放鞋袜、衣裤。
十四、参加藏民的喜庆活动必须首先献上哈达。
十五、对方给你敬酒,不能拒喝,多少都得喝一口或抿一下。
十六、如果你吃饱了,对方还给你盛饭时,不能说"不要了",而要说"吃好了"。
十七、不能坐在门槛中间。
十八、不能往火塘里吐痰。
十九、白族女主人向你敬三道茶时,必须站起来双手去接。
二十、不要给佤族家里送辣椒和鸡蛋。
二十一、往火塘里加柴,柴根应往里,不准柴尖往里。
二十二、清早不能谈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
二十三、不得一进家门就抱婴儿。
【少数民族的礼俗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
以下是关于白族人的一些特点和禁忌:
特点:
1. 语言和文化:白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白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等方面的表现。
2.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黑色上衣和白色裤子,女性则穿有着独特花纹的色彩斑斓的长裙。
3. 信仰:白族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是白族本土宗教,同时也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信仰。
4. 美食:白族美食以清淡、酸辣为特点,以米饭、豆腐、菜类为主要食材。
白族三道茶是他们的传统饮品。
禁忌:
1. 言语礼仪:白族人注重言辞的谦虚和尊重。
在与长辈、客人交往时,要用恭敬的语气称呼,避免使用粗鲁或不适当的言辞。
2. 宗教尊重:如果参观白族地区的寺庙或神圣场所,务必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不得有不当行为或言辞。
3. 用餐禁忌:与其他一些汉族地区类似,白族人也有一些用餐禁忌。
例如,不能把筷子竖立在饭碗里,不要直接用手触摸别人的碗筷。
4. 服饰尊重:在参观白族地区时,尊重当地的服饰风格,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总之,白族人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他们注重言语礼仪、宗教尊重、用餐礼仪和服饰尊重等方面的禁忌,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1. 引言白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是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包括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饮食礼仪等方面。
2. 饮食习惯白族的饮食习惯以米饭、玉米、马铃薯、红薯等为主食,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白族人民喜欢吃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类等各种肉类,并有许多特色的烹饪方法,如炖、煮、炒、蒸等。
在蔬菜方面,白族人民尤其喜欢采用野菜和鲜活的蔬菜来制作传统菜肴。
3. 饮食禁忌白族的饮食禁忌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白族信仰原始宗教,崇尚山水自然,因此禁忌食用野生动物、猛禽和珍稀植物等。
同时,白族人民也不吃蚕豆、花生和沼虾等食物,这些食物在白族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4. 饮食礼仪饮食礼仪在白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白族人民的餐桌上,共同进餐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人们坐成一圈,共用一个餐桌,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在饮食过程中,白族人民注重礼貌和谦逊,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年轻人需要等长辈做主食后才能开始就餐。
此外,白族人民也注重餐桌上的顺序,依次涵盖菜的摆放、食用和清理。
5. 独特菜肴白族有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了他们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白族菜肴:5.1 洗羊肉洗羊肉是白族传统的名菜之一。
它选用新鲜的羊肉,经过净化、剁成肉泥并用水反复洗涤,去除腥味,然后与佐料一起蒸熟。
洗羊肉口感鲜嫩,具有特殊的香气。
5.2 酥盒鱼酥盒鱼是白族的招牌菜之一。
采用新鲜的鱼类,制成脆皮外壳,并搭配香甜的酱料,口感酥脆而美味。
5.3 丝傣鸡丝傣鸡是白族传统宴席中的一道主菜。
选用松子、核桃、瓜子等多种坚果与鸡肉炒制,口感鲜嫩,味道独特。
6. 饮食传承与发展白族的饮食文化礼仪传承于家庭和社区之中。
年长者通常将自己的烹饪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以确保传统菜肴的延续。
同时,白族人民也在融入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和烹饪技术,创新并发展出适应现代口味的菜肴。
白族

四、白族的文化艺术。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其舞蹈、音 乐等民族特色突出,各种人才辈出。同 时,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 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1、白族的舞蹈: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 动性质划分,有娱乐性、 祭祀性两大类。
散居在贵州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 金沙、织金、纳雍、普定、水城、盘县、安顺 等县、市、特区的白族,据 1996 年抽样调查, 共136 4 00人。
2、人口分布: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 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从地方 志史记载看,元、明、清三代,省内遵义、 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贵阳 等地州市均有“焚人”、“白儿子”或“七 姓民”分布。 据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白族 人口122 166人,其中毕节地区89 419人,六 盘水市23 883人,安顺地区6 663人,贵阳市 1 47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79人,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30人。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 构,习称“山花体”。 每首歌词 皆 8 句(其中 第 1 句为衬词)或 7 句为 一段。 8 句歌词的字 数 是 7775 、 7775 ;七句的 字数是 775 、 7775 。有 时句中 字 数 有 所 增减 , 但都属于“山花体”的 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 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 组成,第 2 乐段是第 1 乐 段的 变化重复。
八角鼓舞
龙狮舞
八角鼓
2、白族的音乐: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 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 “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 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也 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 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 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 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 的特点。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白族的禁忌习俗

白族的禁忌习俗待客禁忌:家里来客人,只能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和与客人攀谈。
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意为尊重客人。
不许用勺子在甄子里挖地一样挖个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
父亲、哥哥、弟弟不能和儿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条板凳吃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否则遭雷打,意为珍惜粮食。
做客时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为长幼、伦序不乱,男女应当有别。
吃完饭,要把筷子规规矩矩放在自己吃完的碗边,不能乱丢乱放,意为感谢主人款待。
这种待客禁忌,从细节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自幼养成尊长爱幼、亲邻善友、礼贤谦恭,借才爱物的良好品德。
节日禁忌:白族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因此年三十晚和正月初一的禁忌就特别多。
欠人财钱,必须在年三十晚前还清,忌讳背上腊帐;穿脏的衣物,门窗户壁也要在年三十晚清洗干净;意在除旧布新。
吃年饭后的洗碗水要装起来,到第二天中午才能泼出,以免将一年的福气泼掉。
大年三十晚上11至12点封门,不准家人出人,也拒绝外人来访,以免将邪气带人家中,也好让家人团聚,不受干扰。
零点开门大吉,接纳东南西北财,然后派人到公共饮水之地抢头水,意在新的一年事事在先。
大年初一早点和中餐忌吃荤腥,以免在一年之内昏昏糊糊。
中餐专吃干拉,意为消灾免难,要吃南瓜、胡萝卜等菜肴,意为甜甜蜜蜜,要烧松柴,意为松松散散,不要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大年初一早晨到中午,做饭也不动刀叉,忌用凶器,以保平安。
年三十晚到大年初一中午,特别忌讳泼油、碎碗等,认为那样会在一年这中都不吉利,忌讳吵架,拌嘴,要保持和风细雨的亲密氛围。
正月初一到十五,每餐饭之前都要点香祭祖,敬天地大德,忌讳未祖而先饮,那样会视为对天地、先祖不恭。
农历三月十五是蛇的节日,家家门前墙脚都要撒石灰,避蛇人户,这一天忌讳坐在门坎上,以免引蛇人室。
这些禁忌无不包含着谨慎为人,文明行事,感恩载德的生活哲理。
白族民俗

三、白族的服饰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 为贵。 头巾,头饰,“百节鞋” 等。 有句名谚说:“大红领褂白 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真是 喜煞人。”
白族 民俗
四、白族的饮食特点 平坝地区主食以稻米、小麦 为主,山区以玉米、荞麦为主, 主食大都蒸制而成。口味喜酸、 冷、辣等。 生皮、砂锅弓鱼、海水煮海 鱼等。 “三道茶”
白族 民俗
一、白族的形成与人口分布 约有人口186万(2000年统 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 州。 白族,白子,白尼,民家, 信仰 大都信仰佛教,少数信仰道 教。本主信仰是白族信仰的一 个较明显的特点。 本主有英雄人物,有自然神, 有名门显贵,有节妇烈女,有 渔夫、樵夫等。
白族 民俗
五、白族的社交礼仪 1、称呼习俗 2、送礼习俗 3、称赞习俗 4、婚姻习俗 5、禁忌 6、有趣的筷子摆法
六、白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街(观音节) 火把节 朝花节
白族 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的禁忌习俗
待客禁忌:家里来客人,只能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和与客人攀谈。
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意为尊重客人。
不许用勺子在甄子里挖地一样挖个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
父亲、哥哥、弟弟不能和儿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条板凳吃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否则遭雷打,意为珍惜粮食。
做客时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为长幼、伦序不乱,男女应当有别。
吃完饭,要把筷子规规矩矩放在自己吃完的碗边,不能乱丢乱放,意为感谢主人款待。
这种待客禁忌,从细节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自幼养成尊长爱幼、亲邻善友、礼贤谦恭,借才爱物的良好品德。
节日禁忌:白族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因此年三十晚和正月初一的禁忌就特别多。
欠人财钱,必须在年三十晚前还清,忌讳背上腊帐;穿脏的衣物,门窗户壁也要在年三十晚清洗干净;意在除旧布新。
吃年饭后的洗碗水要装起来,到第二天中午才能泼出,以免将一年的福气泼掉。
大年三十晚上11至12点封门,不准家人出人,也拒绝外人来访,以免将邪气带人家中,也好让家人团聚,不受干扰。
零点开门大吉,接纳东南西北财,然后派人到公共饮水之地抢头水,意在新的一年事事在先。
大年初一早点和中餐忌吃荤腥,以免在一年之内昏昏糊糊。
中餐专吃干拉,意为消灾免难,要吃南瓜、胡萝卜等菜肴,意为甜甜蜜蜜,要烧松柴,意为松松散散,不要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大年初一早晨到中午,做饭也不动刀叉,忌用凶器,以保平安。
年三十晚到大年初一中午,特别忌讳泼油、碎碗等,认为那样会在一年这中都不吉利,忌讳吵架,拌嘴,要保持和风细雨的亲密氛围。
正月初一到十五,每餐饭之前都要点香祭祖,敬天地大德,忌讳未祖而先饮,那样会视为对天地、先祖不恭。
农历三月十五是蛇的节日,家家门前墙脚都要撒石灰,避蛇人户,这一天忌讳坐在门坎上,以免引蛇人室。
这些禁忌无不包含着谨慎为人,文明行事,感恩载德的生活哲理。
婚丧禁忌:婚姻中有属相禁忌,如猪狗不配,忌讳鸡犬不宁;虎与龙蛇不配,禁忌龙虎争斗,鸡蛇不配,禁忌鸡啄蛇,夫妻失和等。
结婚择日忌讳“四绝”,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都不能用,以免断子绝孙;还要忌讳“四离”,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能用,以免妻离子丧。
做结婚客不能穿素白服装;哑巴、不会说话的小孩、孕妇不能进新房,以免给人带来晦气。
新娘接回家时,不能看见新郎的父母。
哥嫂等长者,以免日后相冲相撞而有失和睦。
家中死了人,孝子孝孙守灵时不能坐板凳,禁止饮酒等一切带有娱乐性的活动;在十天内不许洗头,刮须洗澡,不准进别人家门。
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恭,或给别人带来晦气。
一年内,家中不能办喜事,否则就是犯了不孝之大忌。
如遇红丧、重丧、土黄天,则不能安葬,只好延放灵枢,待吉日出殡。
出殡时,凡是同属相的人都要回避,否则会给活人带来凶灾。
铁炉白族山区有一句俗语:“白事用红丧,夫妻守空房,上梁做红丧,做家不平安”。
遇到红丧预兆死者家中还要死一个人。
解决办法是用大龙竹做个小棺材,再用线缝上,然后用面捏成一个人放在棺材里,拿出鸡头上的血滴在麦面人身上。
到出殡那天,将小棺材通过门槛下面抬出,至十字路口挖洞深埋。
这些近乎于迷信的禁忌,意在让活人对死人尽够孝道,不能草率对待生命,让活人修炼忠孝为本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