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宫廷生活也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宫廷生活已经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候之一。

宫廷生活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就变得有趣而又复杂。

一、优雅华贵的出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与现在的宫廷生活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这个时期最流行的宫廷活动是议宴。

议宴是皇帝或贵族宴请文人、士人和高官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聚集才华横溢的人物,共同探讨政治、文学与艺术,提升自身品位和文化素养。

议宴时需要注重穿着,男性需要穿着华丽的锦袍、长衫或袍子,带着丝带或绦子,配上靴子和玉带。

女性则需要穿着华丽的绸缎长袍和长裙,佩戴金银首饰,还要画浓妆,头上戴着珠宝首饰,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美丽动人。

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贵族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才华。

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的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

除了议宴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娱乐活动。

例如,宫廷里经常举行音乐会、歌舞会和诗歌比赛。

其中,音乐会是宫廷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皇帝和宫女们会穿着华丽的服饰,听着宫廷乐队演奏。

歌舞会则是给宫女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她们会手持乐器在台上演奏和跳舞,各显神通。

宫廷生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

在春天的时候,皇宫里的花园会栽种着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卉,皇帝和皇后会带着宫女和贵族来赏花。

有时还会在花园里举行茶会,大家会坐在花园的草地上,品尝着浓郁的茶水,吃着小吃,欣赏着美丽的花朵。

三、政治斗争的阴影下的宫廷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宫廷里也存在着残酷和阴影。

这个时期各个王朝之间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宫廷生活也难以幸免于帝位争夺这一绝不善良的斗争。

有的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可以不择手段,将无辜的人杀掉。

这些阴暗而残酷的事情往往让人十分不悦。

此外,在宫廷里也存在着骚乱。

在那个时期,宫女从事的是人口贩卖,不少年轻女子被强迫入宫成为宫女,无法自拔。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

据此可知A.南方同属中华文明母体B.巴蜀文化传播广泛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2.春秋时期的历史名人大多既掌管民政,又带兵打仗,而到了战国时期,诸国的文官和武官大多做了区分,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知识的专业区分增强B. 贵族势力逐渐衰落C.皇帝的权力逐渐扩大D.文官政治逐渐成熟3.图2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D.西汉积极开拓疆域★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

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他国境内。

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将南朝的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

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合法性C.激励部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5.唐朝时,社会上流行专门讲人际交往间必备礼仪的书籍,甚至还有人将书信往来时常用的敬语、格式编成了模板。

据此可知,唐朝A.市民阶层壮大B.阶层流动增强C.门阀贵族消亡D.社会崇尚虚荣6.北宋时,南方普遍抵制面食,有的医书甚至说小麦里有火毒,只有西北经过霜雪的小麦才能吃。

而南宋时,临安一带面馆林立,专门制作与贩售糕饼的面食店也随处可见。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南北经贸联系加强B.南方粮食种植结构变化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政治变局带动风俗变化7.图3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一、西周至春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

贵族子弟通过继承权和血缘关系获得官职,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稳定性和忠诚度,但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公平性。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袭制度逐渐瓦解。

各国开始重视实用人才,因此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允许外来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三、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考试和考察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的限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使得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中央进行考试和考察后录用。

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大族对九品中正制的控制越来越严重,使得普通人难以进入官场。

五、隋唐至清末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和竞争选拔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公平性和广泛性,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和有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限制了人才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从世袭制度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然而,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性和广泛性、促进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仍然是古代选官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古代爵位的演变

中国古代爵位的演变

中国古代爵位的演变一、引言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体系,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和改革。

本文将从爵位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爵位的演变过程。

二、爵位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的贵族身份与土地产权紧密相关。

在周朝,爵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高低与贵族的地位和功绩有关。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爵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爵位逐渐与封地的大小和收入有关。

例如,齐国的公爵位高于晋国的公爵位,这是因为齐国的封地更大,收入更丰厚。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爵位,如卿、大夫等。

四、秦汉时期的统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爵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秦朝的爵位制度以封地的大小为依据,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与此同时,秦朝还设立了列侯、关内侯等特殊的爵位,以奖励和控制贵族。

五、两汉之间的变化汉朝实行了与秦朝相似的爵位制度,但在两汉之间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西汉时期,爵位制度逐渐与官职相结合,爵位的高低与官位的高低有关。

东汉时期,爵位制度进一步发展,增设了征东将军、征西将军等特殊的爵位,以奖励在战争中有功的将领。

六、魏晋南北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爵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魏晋时期,爵位的数量逐渐增多,如公、侯、伯、子、男、列侯等,其中列侯是被封为侯爵而没有封地的人。

南北朝时期,爵位制度进一步细化,增设了亲王、郡王、国公等爵位,以奖励和控制贵族。

七、隋唐时期的再次统一隋唐时期,爵位制度再次得到统一和规范。

隋朝的爵位制度以封地的大小为依据,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爵位制度,但在唐朝时期,爵位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如亲王、郡王、国公、郡公等。

八、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宋元明清时期,爵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宋朝时期,爵位制度逐渐与官职相结合,爵位的高低与官位的高低有关。

元朝时期,爵位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如只保留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填空A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察举制)是汉朝先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3.(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人才选体制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B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海军的诞生的是近代化海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C1.春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郡县制)的出现。

G1.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6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H1.汉代仍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23岁以上56岁以下皆需服兵役2年。

同时,也实行募兵。

2.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廷尉、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的中央司法机构布局。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J1.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2.将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元朝,省以下有路、府、州、县。

3.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K1.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遵循“(三三制)”的原则。

M1.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其首席衙门,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2.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3.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4.明朝评论官员任期内的工作态度叫考满,针对需要处理的官员的审查叫考察。

5.明朝是中国宦官政治最严重的时期,在明代政治中权势最大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6.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大理寺),它和(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7.明朝废除御史台,建立(都察院),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感谢邀请!春秋时期,指大约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段时期的记录主要出自孔子的《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那时候的士大夫阶层。

东周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国,而这些诸侯王国里的士大夫算是当时的贵族阶层。

东周时期,阶级划分比较明显,布衣平民和士大夫贵族区别很大,士大夫主要是诸侯国贵族和王公大臣,他们善于招揽人才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

但到了战国末期时期则涌现了许多布衣贵族阶层,这些布衣贵族则更彰显了这个时期的贵族精神,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堪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代表人物。

大概是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这十二家。

这十二家代表人物均起步于布衣,后来大部分进入士大夫贵族阶层,还包括楚国的屈原、伍子胥等等。

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等等。

这些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具备着当时布衣贵族或王国贵族的贵族精神和特点,总结起来分别
是:仁、义、礼、智、信、勇。

这些贵族特征曾在历史长河中体现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孔子的仁,墨子的义,老子和孔子的礼,张仪的智,商鞅的信,孙武的勇等等。

到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等等,而儒、道、法则对政治产生影响。

贵族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曾深深地烙印在不少我们所熟
知的历史名人身上。

如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多次上书规劝楚王不成,受排挤和流放也不忘楚国,虽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但在楚国被秦国所破后,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宁愿选择抱石沉汨罗江而死也不愿意屈服当时贵族精神的体现。

如项羽,项羽是楚国贵族后代,他祖父项燕是楚国一员名将,在战国后期非常有名。

乌江之战,他选择以乌江自刎的方式,维护了他最后的尊严。

总结下来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一、重视仪表、重视细节,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养。

从穿衣戴帽到在宴会上怎么与客人交谈,每一个细节都有繁缛的要求。

礼仪精神是贵族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和风度。

二、重视荣誉,敢于承担。

贵族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的阶层,因此做事要光明磊落,不敢以卑贱的行为来玷污自己的血液。

三、勇敢,我们都熟悉的蔺相如砸玉、杀秦王的荆轲的故事就体现勇敢。

魏晋南北朝是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
灭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门阀政治,这时候的贵族,多为大家世族。

最显著特征,贵族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另外贵族同其他阶级的有明显区别是拥有爵位,爵位可能是世袭的,也可能是非世袭的,象征贵族的是权势和力量。

如皇帝受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

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对前期奉行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这个时期贵族精神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去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