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该时期,不仅兴起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音乐家、演奏家的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一、兴起的音乐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们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的特点和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三管”和“九部乐”。
它们不仅在中国乐坛上取得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成为了整个东亚地区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十三管”是指汉代以后,由乐人所创造的四类管乐器和九类弹拨乐器的共十三种乐器组成的合奏乐队。
其特点是声音高亢、饱满、豁达、宏亮,既有弦乐的清脆高远,又有管乐的豪迈雄浑,而且融合了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
其中还包括蒙古族和回族的民族器乐。
“九部乐”则是唐代皇室宴会上演奏最多的一种乐器合奏。
该乐曲由乐人所创造,九个部分分别演奏各自的乐器,如琵琶、箜篌、筝等。
这些部分的音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通过合奏,达到了奇妙的音乐效果。
二、音乐家和演奏家的数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他们在后世的音乐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陶渊明、王献之等人。
嵇康是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他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以及一定的理论水平。
他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对范仲淹、欧阳修等后来的音乐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阮籍则是另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
他精通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同时对音乐的创作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音乐作品传世至今,其影响力广泛地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人。
他的音乐作品虽然不多,但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深情。
王献之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和音乐家,他倡导了“九部乐”的概念,并逐渐将其推广和发展起来,成为了唐代皇家宴会上的主力表演。
三、音乐交流的特点1.交流内容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非常快速,涌现了许多音乐精品,从古典曲调、器乐演奏到流行音乐,以及声、乐、舞结合的综合艺术都有涉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是非常活跃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融合了各种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主要是指南方和北方之间的音乐交流。
当时南方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北方以洛阳地区为中心。
由于南北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传统有着一定的差异。
南方音乐以琴、瑟、筝等弹拨乐器为主,以弹奏为主要形式。
在南方的乐队中,常常使用七弦琴和十三弦琴作为主要乐器。
这些乐器的音色柔和悠扬,适合表达南方的婉转情感。
南方音乐以腔调的变化和音调的上下行为主要特点,曲调多变,表达力强。
南方还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叫做“双人墓葬乐”,是专门为墓葬仪式而创作的音乐。
与此相对,北方音乐以管、笛、簧、鼓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以吹奏和击打为主要形式。
北方的乐队中常常使用牛角双簧、竹笛和皮筒等乐器。
北方音乐的曲调大气磅礴,节奏感强,通常用于声势浩大的宴会和庆典活动。
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叫做“北调”,是北方地区特有的音乐。
南方和北方的音乐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南方的音乐对北方有重要影响。
由于南方地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南方的音乐传统更加繁荣。
很多南方的音乐家和乐队都会到北方演出,带动了北方音乐的发展。
在南北音乐交流中,南方的音乐影响了北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使北方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北方的音乐对南方也有一定影响。
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移民和征战活动都使得北方的音乐传播到南方地区。
北方音乐的气势和节奏感对南方的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南方的音乐更加豪放和有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南方和北方的音乐相互借鉴、交流,使得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多元、充实。
这种音乐交流不仅是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清商乐舞的历史流变与文化价值研究

抒情性强
清商乐舞以表达情感为主,舞姿优 美、抒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强调技巧运用
清商乐舞在表演中注重技巧的运用 ,如旋转、翻腾、顿挫等,增强了 舞蹈的视觉效果。
清商乐舞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舞蹈艺术发展
清商乐舞的创新与突破, 为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提 供了基础和借鉴。
塑造舞蹈审美观念
学术研究
鼓励学者和专家对清商乐舞进 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历史和文 化内涵,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
支持。
清商乐舞的传承人及其贡献
• 张家三代传人:张家是清商乐舞世家,其三代传人在传承和发扬清商乐 舞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张家祖辈张老先生是清商乐舞的代表性人物之 一,他不仅将家族传承的乐舞技艺发扬光大,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 人才。张家第二代传人张先生在继承家族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清商 乐舞的普及和传播,多次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清商乐舞赢得了 广泛的声誉。张家第三代传人张小玉从小受到家族熏陶,对清商乐舞有 着极高的造诣,她不仅在技艺上有所突破,还致力于清商乐舞的创作和 改编,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清商乐舞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和 舞蹈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艺术形式。
3
同时,清商乐舞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 “中和之美”和“文质彬彬”,注重表现人的情 感和内心世界。
清商乐舞的演变
01
随着南北朝时期的结束和隋唐 的统一,清商乐舞逐渐失去了 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 它的艺术价值却被后人所肯定 和传承。
清商乐舞在表演中追求自然和超脱,强调乐舞的自由和灵动,这些元素都与道家 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商乐舞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对清商乐舞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大量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在这个时期,音乐交流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两岸的音乐交流上。
1.两岸音乐交流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化的不断发展,两岸音乐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南北两岸的音乐也受到相互影响和融合。
北方音乐以雅乐为主,南方音乐以琴、瑟、箫等丝竹乐为主,两岸之间音乐的差异也因为交流而逐渐缩小。
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出现了许多南北融合的音乐作品,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瑟曲《少年游》等。
2.各地音乐特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的音乐也有着各自的特色。
中原地区的音乐以雅乐为主,此时的雅乐风格受到了古代的乐律制度的严格限制,每种音乐乐器都有明确的用途和演奏方式。
同时,中原地区也是全国各地音乐的交流中心。
东南地区的音乐则以丝竹乐为主,琴、瑟、箫、笙等乐器常在歌舞和宴会中演奏。
南方的音乐以柔美、优美、轻快为特点,旋律自然、优美、清新。
3.音乐曲调和歌唱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优美的歌曲和音乐作品流传于世。
盛行的曲调有宫徵角羽,也有后来的汉赋曲,多为优美抒情。
此外,此时期的音乐也受到歌唱艺术的关注,流传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4.促进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不仅仅涉及到音乐本身,还涉及到文化交流。
在这个时期,南方的文化得以流传至北方,北方文化也传播到南方。
这为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拉近了两岸音乐的距离,融合了南北的音乐特色,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音乐文化资源。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权林立的时代,北方很若干好多数平易近族入主华夏,带来了他们的文化。
南北朝时,原北方的统治者向江南迁移,北方则归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平易近族统治。
因为南北两地统治者的风尚习尚、文化娱乐糊口迥异,其乐舞的气概和特色也截然分歧。
第一节南北方乐舞的交流跟着三国鼎峙排场境界的竣事,北方汉族政权的南迁,精髓夏的乐舞带到了江南,北方的杂舞与南方的荆嚣张西声相连系发生了新的乐舞品种,也就是《清商乐》。
同时北方少数平易近族入主华夏,也带了他们的乐舞,与华夏原有的舞蹈相连系,形成后来北方地域的舞蹈特色。
一、汉族的清商乐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流行不衰,“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死后,其陵墓铜雀台的歌舞即是《清商乐》的初步,是来自平易近间经宫廷加工清算的乐舞。
曹丕称帝成立魏国(220年)后设立了“清商署”。
此后,跟着东晋南迁,一部门乐舞领受了“江南吴歌”、“荆嚣张西声”,这是清商乐进入江南后的较着转变。
总之,魏晋、南朝的汉族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1 北方的杂舞杂舞是魏晋南北朝创作类舞蹈的总称,杂舞中有前代遗留下来的《明君》、《圣主》,均由鞞舞成长而来,《公莫舞》则由巾舞成长而来。
此外,还有按照平易近间传布的舞蹈创作的《杯盘舞》、《拂舞》等。
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养蓄众多舞伎,恒舞于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绿珠,石崇作《明君舞》,绿珠饰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厥后也归入《清商乐》中。
晋太康时风行的《杯盘舞》(又称《晋世宁》,祝愿晋世获导俪濑),舞者用手栖身杯盘,一再而舞。
晋人谢尚的《鸲鹆舞》是模拟鸟的舞蹈,他在公开场合之下,舞起来屈伸俯仰,旁若无人。
南京西岗出土的西晋鸟兽人物瓷罐,良多灾类聚于罐顶,造型斑斓,下面有似带面具的男舞人,扬起长袖和吸腿起舞。
魏晋文人崇尚清谈,褒衣博带,手执塵尾赡桑他们常怀有人生无常、实时行乐的人生不美观,喜爱轻盈超脱、抒情委宛之美,这在必然水平上影响了那时的舞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交流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以及这个时期的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是非常活跃的,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不同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乐舞。
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体,既是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乐舞常常在宫廷、庙宇、宴会等场合演奏,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柔美婉转,有的舒缓悠扬,有的热情奔放。
乐舞中融合了华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音乐元素,其影响在后世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不仅仅是在中国国内进行,还涉及到了东西方交流。
这个时期是中国和西域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许多西域音乐家和舞蹈家来到中国,为当时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音乐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对当地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交流的中国和西域的文化也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这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佛教音乐的传播。
佛教音乐是佛教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它有着严谨的体系和规定,同时也有着娴熟的演奏技巧和精美的曲调。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音乐也传入中国,并且得到了当时的音乐家和文人的赞赏。
佛教音乐在中国融合了各地的音乐元素,成为当时音乐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不仅仅是在宫廷和宗教场所进行,也渗透到了民间生活中。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庙会、庙会、喜庆或者丧事,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交流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这个时期,音乐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王朝宫廷间的音乐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朝代和王朝。
不同的王朝之间,尤其是宫廷之间的音乐交流十分活跃。
各个朝代的宫廷都有自己的音乐团队和官方乐队,他们与其他王朝的宫廷乐队之间会进行定期的音乐交流和演出。
这使得不同王朝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得以相互影响和交流,使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丰富和多样的发展。
二、民间音乐的流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宫廷音乐交流非常活跃,但是民间音乐的流通也是非常广泛的。
因为当时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许多民间音乐家和艺人经常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演出和交流,他们将各自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带到各个地方,也接触到来自其他地方的音乐,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音乐艺术。
这种音乐交流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宗教音乐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宗教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不同地区之间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很多佛寺和道观之间会进行音乐演出和交流,使得宗教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发展。
这些宗教音乐中融合了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和风格,使得宗教音乐在音乐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多样的发展。
四、文化产物的传承古代中国的音乐器乐和曲艺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音乐家和曲艺表演者经常会进行交流和演出,他们传承和发扬了古代中国的音乐器乐和曲艺文化,使得这些文化产物在音乐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拓展,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交流是非常活跃的。
在北方,魏朝成为了统治者,南方则由东晋和南朝各个朝代掌控。
这场巨大的变革对于音乐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这一时期,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南北方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在此背景下,音乐交流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用于推动南北方之间的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北方音乐和南方音乐的融合。
这种融合既包括了北方音乐对南方音乐的影响,也包括了南方音乐对北方音乐的影响。
这种互相影响的现象,将北方音乐和南方音乐融合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宫廷活动来进行的。
在北方,魏朝和北魏都非常注重音乐文化。
宫廷中经常会有各种音乐活动,如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等。
这些活动能够吸引各种音乐家和艺术家,从而促进了北方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南方,东晋和南朝的宫廷也同样非常注重音乐文化。
各种音乐表演、歌唱和舞蹈等活动经常在宫廷里举办,从而促进了南方音乐文化的发展。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是十分活跃的。
南北方之间的音乐交流促进了各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史上出现了许多卓越的音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隋书. 音乐志》记载: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
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 声,以别于太乐,《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让 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器 有竖笙摸、琵琶、五弦、笛、箫、革案、答腊鼓、 腰鼓、揭鼓、鸡娄鼓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
上述史实展现了当时中原传统乐舞、 族乐舞荟萃北魏的繁荣景象,对隋唐 乐舞艺术的高度发展,北魏时代,西 域乐舞、西凉乐舞、高丽乐舞及鲜卑 本各民族,各地区的乐舞艺术汇集, 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域传入的乐器、乐曲
胡笛是汉代中国音乐家根据羌笛加以改 进而成的吹奏乐器。据说梨俱吠陀时代 印度人已使用的乐器vana,就是“笛”。
羌人的笛可能与印度此种乐器有联系, 中国传统乐器中有笛,后又传入羌笛, 即竹制直吹单管的洞箫,最初只有四孔, 约公元前一世纪传至中原地区,并增加 一孔,后经改进发展为六孔。胡笛在当 时的上层社会也有广泛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西 域战乱频繁,迫于安全与生计 的压力,西域各族音乐家与艺 人不得不向东迁徙,这直接促 使胡乐胡舞伴随他们的行踪大 规模涌入中原这一现象发生。 同时,战争本身也能促使区域 间乐舞文化发生短促激烈的交 流和碰撞。
中原与西域地区乐舞交流的途径
一是随区域间使臣商贾往来互动, 促成异地乐舞的传播和交流; 二是随皇室和亲公主们远嫁塞外, 实现中原乐舞在西域的传播; 三是随佛教东传,推动东西两地 乐舞艺术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艺术交流 ——美丽的乐舞
外汉111第四组
魏晋南北朝
? 时间:公元220年- 589年,共370 年. ?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
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 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 “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 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 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隋书《音乐志》记载外来乐舞使用乐器一览表
北魏时乐舞文化交流
北魏于五世纪初统一了北方。接着, 三易京都,直入中原腹地。在长期的兼 并争战中,崇尚歌舞作乐的北魏最高统 治集团,十分注意搜集各地各族独具特 色的乐舞及其艺人,荟集北魏宫中和都 城。这里,既有欣赏取乐的作用,也有炫 耀武功的意味。
拓跋熹
北魏太武帝 (拓跋熹)436年灭北燕冯 氏,得到北燕所用的高 丽乐,同年,太 武帝通西域 时,曾 带回疏勒 (今新疆疏 勒等地)和安 国(今中亚乌兹 克共和 国 布哈拉)的伎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
二次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
上的收获,远比春秋战国时期要深刻
和丰富得多。这一时期在文学、史学、
艺术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的成就也是十
分突出。这一时期的
中外文
化交流,无论从交流的
国家
和地区,渠道和途径,
项目和
内容上,与之前的秦汉时期相比,都
中原与西域艺术的东西互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虽然战 乱不断,但各割据政权纷纷凭借自己的 实力在西域地区建立地方政权,西域与 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未 停止不前。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促进了两地 艺术的发展。 在中原艺术不断传入西域的同时, 西域的艺术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了中原, 尤其在乐舞、建筑绘画等方面
有更大程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分裂,外族侵扰的动荡时期,北方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杂居,使南北各族
的音乐文化广泛的交流融合,随着西
北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各国的乐
舞艺术大量传入,如天竺(印度)、龟
兹等地的音乐舞蹈,上至宫廷,下至
间巷,盛极一时。
传
统的中国乐舞,吸收了
域外
乐舞的不同艺术风格,
请欣赏箜篌弹奏《高山流水》
五弦
后凉吕光远征西域,又
获得许多乐器,其中有腰
鼓、答腊鼓等,还有龟兹
乐曲多种。此后,龟兹乐
和天竺乐在凉州逐渐融
合,同时又吸收了中原地
答腊鼓
区的钟、磐音乐,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凉州乐。
腰鼓
琵琶 琵琶也是一种拨弦乐器,古时有手弹和拨弹 两种弹法
琵琶弹奏——飞天乐舞 我国土生土长的琵琶是秦琵琶,俗谓秦汉
西凉乐舞
西凉乐舞有着丰富的艺术风格,它的舞蹈分为白舞和 方舞。白舞是单人舞,方舞是4人合舞。这些舞蹈不仅在宫 庭中表演,在盛大的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还 举行群众性的舞蹈表演。
其表演形式还分为柔舞和健舞,著名的舞蹈《胡旋 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属于健舞 类。流传至现代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凉州攻鼓子、 祭孔乐舞等都有西凉乐舞健舞的影子。
笛子
西晋中期 ,天竺国送给凉
州刺史张轨乐工十二人,
乐器一部 ,其中有笛子、琵
琶、箜篌、五弦、铜鼓、
皮鼓和都昙鼓等 ,并带来天
铜鼓
竺曲调多种。
皮鼓
都昙鼓
箜篌
笙摸(konghou)是一种弹拨乐器,汉 代时写作坎侯、空侯,汉代以后中 国人仿照笙、竿、筑等表示乐器的 字,创造出“笙模” 两个新字,唐 代以后成为这种乐器的定名
焕发出
灿烂的艺术光彩,
为隋唐音
乐舞蹈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东渐,主要 集中在北魏、北齐、北周各代,尤其到北 齐时,后主和幼主非常耽溺西域音乐,因 此西域艺术家受到极度宠遇,从而使西域艺 术家到中原一时达到最高潮,这一时期是 西域音乐东渐史上最主要的时期,也是西 域艺术家贡献最显著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东渐,不仅在 西域音乐的数量,而且在对中原文化的影 响上,都可以与吸收西域文化而发展到极 盛的唐王朝音乐相媲美。
子,圆体修颈而小。 晋杜挚说:“长城之役,弦 豢而鼓之。”弦蜚是中国发明的一种琵琶类 型的乐器,晋代阮咸善弹秦琵琶,唐以后称 秦琵琶为阮咸。
这一时期随着外来音乐的涌入,带来了大量外 族乐器,西域音乐虽然在汉晋时期己东渐,但真正 东流还是北魏以后的事情,继汉代己传入中原的琵 琶、竖签模等胡乐器外,五弦琵琶、凤首笙摸、草 菜、箫、揭鼓、答腊鼓、鸡娄鼓、都昙鼓、毛员鼓、 铜拔、贝等新的西域乐器也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 几乎使用的都是西域乐器。这些乐器与我国本地乐 器、乐人交流、融合,很多演变成了我国民族乐器,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