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大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文化和思想逐渐从老传统式的延续中走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中可以延续到今天。

一、文学和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活跃和最富有特色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兴起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例如田园诗、乐府诗、小说、壁画等等。

田园诗是一种讴歌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田园诗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代表作品包括《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乐府诗是另一种流传广泛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民间的歌谣、乐曲为基础,以大众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品包括《木兰辞》、《长恨歌》等。

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艳情小说、仙侠小说等流派。

其中,艳情小说最为著名,例如《董小宛传》、《西厢记》等作品。

壁画是当时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时期的壁画多样丰富,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壁画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机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例如五台山壁画、云冈石窟等。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包括学问、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学问方面,出现了士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主要的文化潮流。

士族文化表现为一种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士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诗词、文章、论文等,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

士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

佛教文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逐渐展开。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经典翻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欢迎参阅。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

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建安 时期
曹操父子等诗人写出的内容充实、风格苍 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 代表作有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 、蔡琰《悲愤诗》。 陶渊明 谢灵运 鲍照 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是代表作
诗歌
东晋
东晋 南朝
山水诗
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 乐府诗 采桑度》等。 南北朝 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 民歌 歌、战 歌,如《敕勒歌》、《木兰辞》 等。
道教官 方化
东晋
萧梁 原因
葛洪
陶弘景
社会因素;佛教的欺骗性;统治者提倡 信徒多;佛寺多,僧尼多;政经势力大 危害;反佛斗争;佛教艺术发展
佛教 盛行
表现
影响
原因 佛教 盛行 表现 影响 反佛 斗争 思想家 范缜 统治者
社会因素;佛教的欺骗性;统治者提倡 信徒多;佛寺多,僧尼多;政经势力大 危害;反佛斗争;佛教艺术发展 著作;思想主张;意义 人物;目的
南方佛寺、北方石窟、宗 教画、范缜的无神论
南北经济的发展
北方战乱
士族制度腐朽.对 黑暗社会的不满 佛教流行
思考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南朝 出现了什么现象?概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 程,并举例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 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三国 东晋 南北朝
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其代 表作。人物布局严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是闻名 世界的艺术宝库。
思考题:
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及其成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多元化时期,历时约四百年。

由于社会变革,统一的中央政权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面貌,在土地、民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一. 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个时期内,汉族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此时期出现、独特发展。

其中,北方在南北分裂的影响下民族的移动、融合,这对文化多元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中,南方多说闽语,北方则多说汉语。

此时期,还有乌桓人、匈奴人、非南方的越人、西域人、突厥人等在中国境内加入了中国文化的大家庭,充实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造福了后世。

二. 多元的思想文化在这个时期内,桑弘羊以《劝学篇》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体系被创立,儒家思想经历了个性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过程。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在这个时期内也很活跃,佛教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北方地区盛行。

而在文学艺术方面,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歌尤为闻名,掀起了“斗诗”热潮,接着唐朝诗人的诗歌,包容了各种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融合,也为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 多元的宗教信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经过佛教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诸如新罗、长寿寺、石窟寺、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物之精美壮观,均反映了佛教融于中国文化之过程。

四. 文化多元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的多元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对后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文化持续发展都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传承了汉族民族的文化,吸取了外来民族的文化,又不失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不仅为后世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也给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最后,魏晋南北朝就是文化的多元化的一个缩影,它通过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文化多元化、多面向发展,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开明和包容态度,在今天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墨家文化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墨家文化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墨家文化最初由墨子创立,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以及道德上的偏见。

其思想和行动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求与推崇,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

二、道教文化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与达到超脱人间的境界,大力宣扬“真我”、“天道”等思想,许多流行的诗歌、歌谣也表达了这种精神。

道教文化在民间流传着“道教公案”、“河洛道家”等文化现象。

三、佛教文化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转变,这种文化变迁并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融合,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佛教文化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四、诗歌文学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文学繁荣。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王羲之、谢灵运、王勃、杜牧等一批文学大家,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赋、诗、传记,还有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

这些文化人士,通过诗歌文学创作表达了对社会风尚、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

五、经学文化的发展经学文化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道教、佛教、儒家是中国历史上三种主要的思想体系,而儒家文化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儒家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具有承传、代代相传的特点。

追求真理、崇尚仁义等思想贯穿了整个儒家文化,这种文化既为社会制度、文化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代指引了道德标准。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让中国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拓展了文化的边界,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正是这种文化的多元化,造就了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头,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参考的机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玄学思想兴起」、「文人墨客纷纭崛起」「佛教文化的传入」三个方面。

1. 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思想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玄学思想主要是自道家和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互通、内心性灵。

许多历史名人都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如王弼、郭象、嵇康、王羲之。

他们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人开启了玄学思想的大门。

2. 文人墨客纷纭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同时在哲学、历史学、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七子」(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他们对于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承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快速普及。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

由于佛教对于自我、内在、超自然等领域的思考,对当时的玄学思想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行期,也是思想思潮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包含了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儒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儒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尤为显著。

1. 儒学思想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儒家经典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主要体现在「七子之学」、「新儒家」、「道统之争」三个方面。

(1)七子之学七子指的是「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这七位文学家。

他们在儒学思想上所研究的内容,被後来的世代称为七子之学。

七子之学是汉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修养、废弃权威、重视自然等,对於魏晋时期及後期儒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7.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得到全面发展,原因很多,如:统治阶级
的推崇与重视;对秦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等等. 尤其是在书法、绘画、石窟雕塑等方面。请你结合教材归纳各方 面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成就特点、意义
5.教材中提到的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主张是什 么?
①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 范缜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②主张: 范缜:在<神灭论>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 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亡精神也就消失了. 北周武帝:没收寺院财产,让僧尼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等。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领域,成就,代表人物,成就和意义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页,归纳出道教发展的基本线索?为道教发 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这一时期道教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的原因吗?
4.佛教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5.教材中提到的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主张是什 么? 你能分析出统治者既兴佛又灭佛的原因吗?这样做 不矛盾么?你怎样认识北周武帝的灭佛的措施?
成就特点、意义
运用极限理论:
比外国早近1000年 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 业生产经验等,该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数学
农学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
裴 秀 郦道元
《禹贡地域图》 《水经注》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全面系统介绍自然、 经济地理情况
祖冲之: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 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 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 好学,刻苦实践,...祖冲之在数 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 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

(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

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

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

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

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②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③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④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
一、科学技术方面
1.数学:(简要介绍)
魏晋时期的刘徽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南朝祖冲之第一次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比西方早了近1000年。

而且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大成就。

2.农学:(简要介绍)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在最早的完整农书。

3.地理学:(简要介绍)
(1)西晋裴秀著《禹贡地域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制图六体”)
(2)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二、哲学和思想
1.道教的改造:
葛洪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陶弘景把佛教的教义和封建经济观念相结合,使道教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使学生了解道教的健身法和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

2.佛教的空前兴盛:
学生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会空前兴盛起来?
学生回答:(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痛苦,容易接受宗教信仰;(2)佛教教义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宣扬忍耐顺从,对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有利,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对佛教采取扶持的态度,佛教空前盛行;(3)佛教的教义中轮回转世说具有欺骗和麻痹人民的作用,使老百姓容易接受它;一些高僧在翻译佛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促进了佛教的流行。

影响:对中国的思想、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

但它又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耗费了大量财物;占田夺人,导致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反佛教的斗争;
主要有:(1)范缜写《神灭论》,揭露统治者利用佛教对人民的欺骗。

(2)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唐武宗)毁佛教的事件。

思考: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使学生认识: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利益造成的。

有利于则提倡,不利于则毁灭。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二课时)
三、文学方面:
1.特点:要求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2)诗歌完成了由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

2.建安文学:
其特点是风格苍凉又富有生气。

代表作是曹操的《嵩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等。

3.陶渊明与田园诗:
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作是《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

思考:陶渊明这种态度是对何种社会现实的不满?
学生回答:是对东晋社会黑暗的士族制度的不满。

4.民歌:介绍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北方民歌慷慨激昂。

代表作有《敕勒歌》和《木兰辞》等等。

四、艺术方面
1.书法方面:
东汉开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众多的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曹魏的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和《黄庭坚》等,王献之的书法也极高,被称为“二王”。

2.绘画:
(1)三国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2)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等。

3.雕刻:
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反映了当时宗教佛教的广泛流行。

学生思考: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

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

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课堂练习
作教材第66页的选择题和问答题。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我国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但是,在一些人士的努力下,我国文化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

如: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

佛教空前盛行,道教得到发展,反佛教斗争激烈。

其间,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节课的重点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成就,难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取得成就的原因和特征及佛教空前盛行的主要原因。

教学小结
(1)内容比较充实,但本节课的知识点太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点。

(2)本节课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学科地位上来说,不太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