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控制的需要。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连统治者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他们亟需一种宗教信仰,既能麻醉别人,也能抚慰自己的灵魂。佛教有着系统完整的教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系其统治秩序。其二,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易于接受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让他们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胁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这就使佛教有了较广泛的信徒。

佛教在南方、北方都广泛传播开来。一些高僧在翻译佛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从陆路越葱岭西行天竺,后取海道返回。他著有《佛国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留下了宝贵史料。西域与内地交流更密切。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等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但是,佛教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一,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其二,耗费财物。南北朝时,各地大修佛寺佛塔。北魏凿龙门石窟,历时二十多年,耗费极大,用工达八十多万人。南朝建康就有佛寺五百多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萧梁百官为赎梁武帝,每次都耗钱上亿。这些钱财“皆是卖儿贴妇钱”!其三,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讲述这一危害时,教师应注意照应上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教材还讲述了当时的反佛、灭佛。其一,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范缜“卓越不群而勤学”,“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他目睹“浮屠(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梁书·范缜传》),立志反佛,破除时弊。他的《神灭论》轰动一时。范缜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矛头直指佛教灵魂不死,即神不灭的说教。他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上下崇佛成风之时,树起了无神论的旗帜。其二,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当时,北方佛寺遍布,直接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役来源,所以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

五、关于“承上启下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诗文都上承秦汉,又有许多新意,从而下启隋唐,它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目内容十分丰富。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原因与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就是承上启下,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

关于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文姬)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作品的特点是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他们的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写实传统,反映了乱世人民的疾苦。在诗歌体裁方面,建安文学使五言诗臻于成熟,使七言诗独立成形(人们公认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七言诗)。建安文学上承前代传统,又在内容、形式上加以改造,使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关于陶渊明与田园诗。陶渊明是建安文学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陶渊明对社会黑暗现象极为不满,辞官归隐。他的田园诗描绘了如画的田园、宁静的乡村,以及无忧无愁的劳作生活。从《归园田居》中,人们看到了早出晚归的劳动者形象。《桃花源诗》及诗序《桃花源记》,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一词竟成后世理想社会的借代,可见其影响之大。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亦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名句。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鼻祖。在他的影响下,后世田园诗、山水诗风靡一时,唐朝许多大诗人的作品中都不难找到受陶渊明影响的痕迹。

东晋、南朝,山水诗兴盛,成就较大的是谢灵运。鲍照对七言诗的创作也有新的发展。

关于南北朝民歌。民歌是这个时期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讲述本目时,教师应以当时南北民歌的实例,引导学生诵读赏析,了解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南方民歌多为恋歌,短小清新,婉转缠绵。北方民歌,虽也有描写爱情的,但比南方民歌直率,而且多为牧歌、战歌,粗犷雄浑,慷慨爽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野,此处依诗韵应读作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仅仅27字,出色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北方草原景象,反映了草原牧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木兰辞》则是叙事诗,语句通俗,语言丰富,节奏感强,叙事清晰,情节感人。这首脍炙人口的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