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初一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
• 有哪位同学知道《女史箴图》的创作灵感 来源于什么?以及跟这幅画有关的逸事?
“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 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 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 南洛阳市南 的龙门山。 北朝
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历经
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绝。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
碑刻题记2800余块。
zxxk
共有近11万尊大小佛像,虽经一千多年的风化和上世纪30年代外国掠夺者的盗窃
祖 冲 之
南 朝
天 文 学
数 学 家

数 学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 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此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著有《缀术》
天文 测算一年时间 机械 制造千里船、水碓磨
课堂小结
人 朝 称 领 代表作 物 代 谓域
特点
王 东 书 书 “天下第一
羲 晋 圣 法 行书”

《兰亭序》
顾东 恺晋 之
绘 《女史箴图》 ①绘画题材广泛 画 《洛神赋图》 ②笔下人物线条优美,
破坏,仍然保持了相当可观的面貌。
龙门石窟
讲授新课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流失于美国的龙门文物
讲授新课
诸城北朝晚期菩萨像佩饰的精细复杂和 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北周天和二年(567 年)菩萨雕像饰有复杂的佩饰相近,风格都 明显受到原有的南朝造像的影响。万佛寺天 和二年菩萨像所以与西北地区周造像风格不 同,应是北周占有四川地区受到原来当地南 朝造像影响的产物。青州地区在北魏占领前 也曾为南朝属地,东晋安帝六年灭南燕,青 州入东晋版图,后属刘宋,政治上的隶属关 系也自然会影响到艺术风格的演化。青州造 像组合方式以及佩饰精细敏褥的造型特征, 都可能是来自南朝遗留的风范。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 代科学家,人们将月 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 命名为“祖冲之环形 山”,把小行星1888 命名为“祖冲之小行 星”。
机械制造方面成就 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日行百余里
指南车
连环画中的“水碓磨”
千里船
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其他方面成就 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 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 多才的人物。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贾思鳃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农业生产要“顺天 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他的这一观点主要强 调了( B ) A. 昕天由命,逆天无功 B. 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C.入定胜天,天顺人愿 D.勤劳致富 2.(2016 ·末阳期末)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 进。早在1000 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 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数学家是( C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祖冲之 D.李时珍
书法特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后人誉为: 书圣
王羲之的书 法有何特点?
书法欣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人物故事·入木三分
人物故事·书换白鹅
据说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 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 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 论深刻、确切。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书法方面成就 1、钟繇 三国曹魏时期 特点 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 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宣示表》
卫恒语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 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第八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第八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 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四、书法——王羲之与《兰亭序》
1、代表人物 2、特点 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代表作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4、尊称 书圣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后人尊称他为“书 圣”。
四、绘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
(1)概括:古代史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 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统一—— 秦、西晋、隋、元;三次大一统——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形成分合交替的政治局 面,但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 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A、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效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的文化传 统成为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民族 融合使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及历史文化认 同不断深化;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 引力;统一局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B、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 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 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
9、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C
三国
AD220-AD581
西晋
两晋
(304—439)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建立(265—316) 统一(280—316)
考点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的科技与文化第2324课先进的科技和昌盛的文化第第2324课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118南朝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计算到小数点以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数字领先世界年北魏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他写的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一)考点解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需掌握重要制度。

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

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二)考研了解:围绕本章主题,把握三个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昭示这一时期国家多,战争多,是一个动荡时期,主要掌握动荡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由多国走向少国,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2.社会进步,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积极的内容。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开始南移。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突出的历史特征就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作用。

(三)研究大家:(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被誉为“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你了解多少?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东晋的王羲之稀释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昌明,被后世喻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迷人,开朗传神,富于个性。

2.科技成就突出例如圆周率的排序、《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传至中国后快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饰演了关键角色,以至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都贴上了佛教影响的烙印。

4.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关键的文化成就,源自相同的民族,也彰显了相同民族的风格。

5.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相同时期,相同地域的文化,有著显著的区别。

特别就是南北文化差异非常大,例如南北民歌风格的相同,外来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

(南方重佛辨,北方轻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共同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迈向和睦相处,发生了民族小融合。

当时,步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启,这就是继在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民主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黄巾小武装起义使得东汉小帝国的崩溃,保护其封建制度专制统治者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很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证悟出,因而人的单一制人格和自觉精神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同时,汉末至隋约年内,基本上处在长期对立割据一方(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连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一方政权,建议得存活、改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份表明。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其他方面成就
1.把圆周率π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他测算出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 3.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4.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5.撰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祖冲之的成就
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绪违背大道,就会劳动而没有收获。 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重反道,劳而无获。”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业。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 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他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 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历经从534—544年约10年的努力完成《齐民要术》。
朝代
领域
主要成就及特点
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隶、楷、行、草皆精,被称为“书圣。”
著有《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2 绘画艺术:
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东晋
顾恺之
绘画作品鉴赏: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高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统一被彻底打破,南北朝各自独立。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吸收并融合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大量的文人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智慧和才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文化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和佛教等。

这些流派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佛教思想则是最早由外来文化涌入到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更注重灵性和自然,贯彻自然万物自生自灭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高度奔放、深邃的学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方兴未艾,书写、演奏、表演文学作品的门槛被打破,许多文学类别诞生,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除了“乐府诗”及民间歌谣的传承外,更加侧重个体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和特色,其特点是表达情感和个人思想,注重意境,刻画人物形象,其中“骈文”更是这时期的一大特色。

“骈文”,是指线条对称,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文章,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科技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历史后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农业领域表现优异,如推广水稻种植,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

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

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

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

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第页









二.思想: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改造与发展(儒释道三教合一趋势)(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工具(儒道结合)。

(2)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佛道结合)。

2.佛教盛行与危害
(1)盛行原因:
①教义符合需要(人民摆脱苦难;统治者愚弄人民)。

②中外佛教交流(法显西行取经)。

(2)盛行危害:愚弄人民;浪费钱财;加重负担。

(3)反佛、灭佛:
①反佛:南朝齐梁间范缜《神灭论》。

②灭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三武灭佛”外加唐朝唐武宗)。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原因: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梁武帝)。

(2)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建筑、绘画)。

(3)影响:
①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佛国记》;促进艺术发展——如石窟(云冈、龙门)、绘画(佛像画)等;促进反佛斗争与唯物思想发展——范缜《神灭论》。

②消极:消磨斗志,使人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加重经济负担;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来源——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朝武宗)。

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

字子真。

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

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

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

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

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

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

著有《神
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即《答曹舍人》)。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葛洪较早观察并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虫病等。

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

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还记载了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