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合集下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旳中原文化相结合旳吴歌、西曲。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一、音乐的起源说起音乐的起源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封诸侯,分邦制致使国家统一而稳定,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阶级地位和现有的统治制度,又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上的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当时的乐是融入礼制中的,他从根本上的意义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一种普通大众皆可欣赏的文化。

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礼乐制度”,专门设立了一个音乐机构,称为“大司乐”。

它可以说是我国历代音乐表演机构的前身。

“大司乐”在西周时主要是给一些诸侯的长子、长女教习舞蹈与音乐,教导乐律是为辅,主要是以乐为前提使其尊主懂礼。

可以从西周的“礼乐制度”看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是因为统治的需要而正式兴起的。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1、春秋战国音乐的发展西周的音乐的起源是为统治阶层,这一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主要是王室一家独大的文化,那时只存在于所谓的宫廷乐师;那时的音乐也被后世称为宫廷音乐。

但春秋时期的音乐和西周时相比已经转变为供统治阶级享乐而产生的音乐。

宫廷乐师的地位在当时也是极高的,在那一时期也出现了技艺高超的音乐乐师,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十过》中记载:“师旷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可见师旷对音乐的造诣之深,在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还有擅长弹琴的师涓,对音乐内涵极有感悟的诗文等。

春秋战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了绚烂多姿的景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和当时的思想领域的空前开放有关。

整个的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局面下音乐文化理论得以丰富的发展,主要有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文化理论。

儒家主张音乐的内容以“和”、“善”为首要的第一位,重礼乐制度;墨家主张“非乐”,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道家主张无为的自然音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

可见当时既有倡导人为音乐之美,又有尊崇自然音乐之真。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中西音乐史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些中西音乐史的考研题目及答案,供参考:# 题目一: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原始时期,音乐主要体现在劳动号子和祭祀活动中。

夏商周时期,音乐开始形成体系,出现了《诗经》等经典文献。

秦汉时期,音乐与政治、宗教紧密结合,出现了宫廷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隋唐五代时期,音乐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霓裳羽衣曲》等经典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出现了许多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 题目二: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什么?答案: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以复杂的对位和丰富的装饰音为特点。

古典时期(约1750-1820年)强调清晰、平衡和简洁,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浪漫时期(约1820-1900年)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 题目三: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答案: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自的《平湖秋月》,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和民族音乐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题目四:简述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巴赫的贡献。

答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巴赫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如《平均律键盘曲集》;2) 他的作品在技术上要求极高,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3) 巴赫的音乐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和哲学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4) 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上严谨,对西方音乐的和声学和对位法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钱乐之三百六十 律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 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 往下生律,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 “十二律”,其最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 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分,比法国拉莫 (1683~1764)发现的“小微音 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为“钱 乐之音差”。
沈约
南朝梁文学家。
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著有 《四声谱》等著作,对我国音韵学的形 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 谈·艺文一》: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 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在《宋史》旧本的基础上撰成《宋 书》。《宋书·乐志》开创了以大量篇 幅记载民间音乐内容之先河,为后世 编写“乐志”提供了范例。
吴歌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多家庭
西曲:魏晋时期湖北、湖南、四川、 贵州一带的民歌。《古今乐录》: “按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俗 而谓之西曲云。”
西曲曲体较多样,有五言、四言、七 言和长短句。西曲中的歌舞多集体歌 舞。舞曲的送声多半由众人齐唱的, 所以称为“送和声”或“和声”。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嵇康弹琴图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阮籍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
倚歌:《汉书·张释之传》:“文帝行
幸霸陵,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 歌。”
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 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 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二、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掌握中国音乐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4. 增强学生的音乐史学素养,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1. 中国音乐历史分期及发展脉络。

2. 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及代表性音乐家、作品。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音乐史料文献3. 乐器实物或图片4. 音乐录音资料六、教学时间:8课时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音乐概述1. 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音乐1. 远古时期的音乐活动及乐器。

2. 周代的音乐制度及代表性音乐作品。

3.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三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机构——乐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第四课时:隋唐五代音乐1. 隋唐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2. 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教坊、梨园。

3. 隋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

第五课时:宋元明清音乐1. 宋元时期的音乐发展。

2. 宋元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3. 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六课时:近现代音乐1.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 近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七课时: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

2.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家。

第八课时:总结与讨论1.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讨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讨论。

3. 观看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史料、乐器实物或图片等,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

4. 案例分析法:以代表性音乐家、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古琴简述

古琴简述

中国风-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古琴】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

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

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

《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

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

琴瑟经常一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

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

《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

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

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 出现了一批文人琴家
❖ 出现了一Leabharlann 著名琴曲《广陵散》❖ 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东 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其曲名 初见于汉代末年。
胡笳十八拍
❖ 是约在公元前208年左右,蔡琰(文姬)参 考了胡笳的声音而写的琴曲。内容与她的遭 遇有关。
酒狂
❖ 阮籍所作,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 乐府的主要任务 1、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 2、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 3、编配乐器; 4、进行演唱及演奏; 5、训练乐工以及研究音乐理论等。
❖ 乐府的领导人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代表宫廷掌管乐府的 官员可能是乐府令;具体负责乐府工作的是协律都 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是为宫廷 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其大多沿 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多使用 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如《上邪》便是如此。
❖ 几种主要的鼓吹乐: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 鼓吹乐一般均有歌词,“短箫鐃歌”保存下来的最 多。后来其逐渐离开歌词,转向器乐一直流传至今, 并与现代民间吹打乐有一定血缘关系,鼓吹乐对后 世乐队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相和歌
❖ 相和歌的两种含义 1、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 2、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 相和歌的形成过程 :徒歌—但歌—相和歌 ❖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是由笙、笛、琴、瑟、琵琶、筝、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1、吴歌 2、西曲
❖ 歌舞戏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 歌舞戏重要的节目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 他的清淡思想成为一种典范; ❖ 记载中他所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
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 除集中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声无哀乐论》外, 还著有《琴赋》及琴曲《嵇氏四弄》。
❖ 文章的主要特点
全文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形式写成。 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声无哀乐”,是在问与答之间反 复论证,有针对性的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了 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 阐释的主要观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乐府的含义
❖ 乐府有三种含义 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 2、一种诗体名称 3、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乐府的具体内容
❖ 乐府的设立时间 “汉承秦制”,公元前112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音乐机构——乐府。
❖ 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整 个乐府的工作人员有829人。
❖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期。
合奏音乐—鼓吹乐
❖ 鼓吹的定义 是汉族原有军乐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鼓吹乐是当时一种新型的乐器合奏形式。
❖ 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 角等合奏的音乐,常伴有歌唱。
节七组组成,有的加篪而成为八组。 ❖ 汉代“相和歌”主要有平、清、瑟三种调式,也叫
“相和三调”。
相和大曲
❖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 曲”;
❖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 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 形式。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 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形式。
❖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艳、解、趋三段式结构。
❖ 相和歌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有的相当长,如 《孔雀东南飞》就是如此。它和战国时期的流行的 成相有点类似,可以说是中国说唱音乐的先导。
百戏
百戏的定义 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 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西京 赋》都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 吹管乐器 排箫、笛、笳、角
❖ 击乐器 编钟、编磬、筑
❖ 弹拨乐器 箜篌、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形制上的变化 ❖ 琴家的出现 ❖ 琴曲具备的两个特点
1、情节性 2、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 最早的谱式记载-鼓谱 ❖ 声曲折-演唱曲谱 ❖ 京房六十律 ❖ 相和三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220—589)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的交流的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的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汉代域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情况 ❖ 传出方面 ❖ 传入方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