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家庭教育和部落传统的口头传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教育开始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提供。

以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的传授通常是通过私人教育或家庭教育进行的。

在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

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太学和郡学。

这些机构的目的是培养政治精英和官僚。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和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峰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开始影响中国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包括佛教经典和禅宗等知识。

同时,私塾也开始流行,成为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4. 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担任官职的机会。

同时,私塾也继续发展,并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5. 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所需的知识。

同时,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无论是哪个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14
五、宋元时期的家庭教育
尽管在社会发展上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 期,但在家庭教育上却是繁荣时期,特别是宋代。 范仲淹、司马光的家教,袁采、叶梦得的家教,欧 阳修、三苏的家教,包拯、岳飞的家教等。辽金元 时间短暂,家教成果少,但也出现了完颜雍、元好 问、耶律楚材等的少数民族家教。
赵匡胤的家教
“人要是奢侈到这个地步,想不亡国都不可 能呢。” “你忘了我们在洛阳夹马营的日子了 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李毓秀:《弟子规》 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第 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22
The end, thank you!
谢谢!
23
张汤之父的因材施教
郑玄,杨震,司马谈,马援的家教,以及贾谊 的胎教思想,另外还有女教思想:《女诫》《女 训》。 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教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
曹操:唯才是举,《戒子植》,《内诫令》。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氏家训》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
3
孝、尊、礼、诚的教育,坐立行卧、饮食 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不闻则不入。” “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 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庭教育
宗法制破坏,封建家长制形成
孔子的教育思想:
13
唐代的教子文
刘禹锡《口兵戒》,柳宗元《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 “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学存焉,辞不至焉,不可也; 辞存焉,时不至焉,不可也。”

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 汉朝的学校育相当发达,基本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上可分为两大系统
官学、 官学、私学
太学 中央官学 官邸学 鸿都门学 郡国 地方官学 县邑 乡 聚 专经深造阶段 私学 专经准备阶段 蒙学教育阶段 学 校 庠 序
汉 代 学 制 系 统 图
官学
官 学
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 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 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 有太学、官邸学和鸿都门学。 地方官学分为四级:郡国设学;县邑设 为四级: 校;乡设庠;聚设序。
私学
第一阶段(蒙学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蒙学教学阶段)
以学“字书”为主,即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以学“字书”为主,即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 第二阶段(专经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专经准备阶段) 以学《论语》 孝经》为主, 以学《论语》、《孝经》为主,即进行道德和立志的 教育。 教育。 第三阶段(专经深造阶段) 第三阶段(专经深造阶段) 以学“经典”为主,即进行经典训作的教学。 以学“经典”为主,即进行经典训作的教学。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施办法
州郡和县的中正官负责将同籍的士人(同时也包 括散居在他乡者) 登记注册。 登记注册。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调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 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评语。 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评语。 士人的出身门第; “品”——士人的出身门第; 士人的出身门第 “状”——中正官在调查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 中正官在调查基础上对士人的言行 和德才的评语。 和德才的评语。 逐级上报, “品”+”状” 品第 逐级上报,按品第授官 状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第三讲_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论家庭教育
(一)家教要及早进行
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 重要阶段,所以他特别提倡幼儿教育要及早 进行。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思虑散 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论家庭教育
(二)家教的主要内容
1.语言:
颜之推认为儿童时期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期,他强调儿童 学习语言要标准化,应该学习通用语言而不是方言。
2.形静志虚
为学必须虚心沉静,惟如此才能深入悟解,体会精微。 “夫欲致精志者,精气之所趣也。……故治身者,务执静 一致精。”
3. 事在强勉
为学要不畏艰苦,强勉而进。 “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 勉而行道,则德日起而有大功。”
第四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颜之推(公元530—595年),字介,梁朝金陵(今江 苏南京)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出生于士族家庭,有 家学传统。他被称为是6世纪后期“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 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学 术和编书的活动,是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学问渊博、颇有见识 的大学问家。 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一书,共20篇文章。其立 论广泛深刻。后人对它的评价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 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在《颜氏 家训》中,颜之推用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事例阐发深刻的道 理,把封建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修学、处事等等问题都包 括在其中,使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论人性
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王充认为, 由于先天禀气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 异的。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 贤愚。”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第5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靠选举、贡贤, 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分别
加以录用。这样,人才就不至于被埋没而充分发挥其
作用。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实行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汉武帝推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实际 上是董仲舒思想的具体化。董仲舒的 对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 深远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 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 书,儒家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依据。
1 2
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在董仲舒看来,无论是养土还是选士,必须有统一 的标准。否则,百姓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 百姓无所从,仍不能实现人心归顺,天下统一。这 一政策不仅使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从 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一大业的基础,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兴太学以养士 董仲舒认为,兴教化的根本在于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 人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国家之治就是一句空 话。因此他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政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李斯在提议禁私学和 焚书之后,紧接着提出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 师。”就是说,秦在禁止 《诗》、书百家语后, 唯一允许学习的就是法 令,法教的任务由执法 的官吏来担任。单纯地 实行法教,并且以执法 的官吏为师,结果必然 是以法代教,失去了一 般意义上的教育。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 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请在此 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 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第四讲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人才的全 面性。
(三)察举制的缺点
第一,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 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所把持,造成作 伪成风,流弊百出;
第二,察举选才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 际是重德轻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 中间环节,较察举制有更多的考试成分,是 一种严格的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
❖ 视学:最高学府,深得关注,承袭西周,视 毕聚会
❖ 考试:西汉每年一次,东汉每两年一次
射策;策试 ;口试
第三节 “察举制”与“九 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
察举制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的制 度,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 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它 始于武帝时,为汉代重要出仕途径 之一。
(一)察举制类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化,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第一节 封建制文教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风气
所谓清谈,原意是清议、谈辩、雅谈、正论的 意思,其来源与先秦以来的谈辩风气及东汉的清议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多手执尘尾,不 谈世事,尚论玄理。魏晋玄谈又称“清谈”,玄谈 或清谈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玄谈之主题多为 玄学内容,严格来说,玄谈是由魏正十年间王弼、 何晏提出玄学开始的。
第四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制度
第一节 封建制文教政策
(一)秦代崇法排儒的政策
1.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 2.书同文,形同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 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想与非法教,人闻 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 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 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案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了解这个时期的教育情况。

一、秦汉时期的人类教育1.思想文化教育在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秦始皇制定了《焚书坑儒》,试图把文化思想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重新普及,形成了“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尊重教育,提倡教化人民。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2.军事教育军事教育是秦汉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屯田制度,大规模军事征战需要军队思想统一,从而增强了军事教育的重要性。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学”的课程,对军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

3.科技教育秦汉时期有很多科技成就,科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建立了为加深社会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太学和专门依靠学术研究的博士培训该时期,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得到提升。

二、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1.儒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教育蓬勃发展。

曹操在治理北方时,奉儒家为岳阳之战中,孔融曾向袁绍推荐荀彧,荀彧为袁绍讲授儒学,文化传递不断,并且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2.诸子百家教育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之外,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诸子百家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算术音律等知识,也都在不断传播着。

3.军事教育三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兵种数量繁多,军事教育在三国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例如,吴国的太学之中设有武学,专门培养武将。

而蜀汉的诸葛亮,也曾制订过一部军事教育教材,更是为后代提供了不少帮助。

秦汉三国时期的人类教育,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军事教育、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儒家教育成为主流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时期的人类教育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良知文化观念和智力思维模式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第五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官学,是指古代朝廷或官府开办的学校。 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学校产 生时,就具有官学性质。封建社会官学是 在先秦时期官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统治人才。 历代官学一般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 级,官学中又设有儒学和专门学等不同性 质的学校。

二、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指封建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 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官学 的设立,或由于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 或因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 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地方官学 秦代“行同伦”的社会教化,地方基层专门 负责教化的吏员——三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 汉景帝末年,蜀郡(今四川)郡守文翁重视 教化,在成都设立学官。汉武帝对此举甚为 赞许,正式确定了兴办地方学校的方针。地 方官学始于景帝末年文翁在蜀郡兴学。目的 有二:一为培养本郡属吏,二是推行道德教 化。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清王朝奉行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统治政策, 并把它们作为官方统治思想。另外为钳制 舆论,禁止会盟结社,大兴文字狱。制定 严厉学规,颁定新《卧碑文》,康熙时颁 布“圣谕十六条”,雍正演进为“圣谕广 训”。
小结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发 展历程,可以看出,历代的文教政策是统 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教 育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是文教政策的实质 所在。同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封建社 会历代文教政策的主体,强调“德治”、 “教化”,重视教育作用,促使我国古代 教育兴盛、发达,走在世界前列。

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变迁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从汉初 “黄老之学”向“独尊儒术”转变的文 教政策 为确保儒学的独尊地位,汉代采取了一系列具 体的措施: 1.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36年)。 2.开设太学(公元前124年),倡习五经。。 3.确立察举制,以儒术取士。 4.东汉灵帝时 刻“熹平石经”,作为标准经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董仲舒是个地道的神学唯心主义者。 “ 天 者 , 万物之 祖 , 万物 非天不 生 。” ( 《春秋繁 万物 之祖 露·顺命》)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也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
(三)地方学校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 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 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 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 郡国的称为“ 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 ,设在县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 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 ,设在村落(“ 的称为“ 的称为“序”。
(三)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 开设医学,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 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下令在 京师开设 “四学”。玄学、史学、文学、 四学” 儒学“四学” 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 合学校。
(三)以儒术取士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 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
(四)视学制度 作用和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 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 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
董仲舒传》)。
“教, 政之本也;狱 ,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教 政之本也; 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 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 论语》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 和特科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童子科 等科目。 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陕西省委把“孝廉” 陕西省委把“孝廉”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 准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德行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 人民日报》 。(《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人民日报》) 首先,它是一种提醒。将道德标准纳入考核标准,是一种 事前的提醒,它提醒为政者在取得职位前应认识到,丧失 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就是丧失了为官的前提条件。试想, 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 怎能指望他亲民如水、造福一方呢? 同时,它也是一种激励。道德考核使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 道德水准的人能够实现其为官谋政的愿望,这无疑会激发 人们强烈的道德意识。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代“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教育系 袁强
第一节 秦汉文化教育政策
一、秦朝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禁止私学,
李斯 :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进而 提出 “挟书”之策 。 挟书”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事件。
(二)专门学校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 宫邸学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是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 篆者” 篆者”;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学校。 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 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 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官 学
初级程度的蒙学 私 学 (书馆) 书馆)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 经馆) (经馆)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 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察举的流弊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 求贤保持了特权。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一)设置中正官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 作出评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 ,才德称“ 根据士人的“ 根据士人的“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 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 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 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
董仲舒(公元前 一公元前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 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公元前 一公元前104),广川 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人, ,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境内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汉代孔子”之称。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兴教化、正万民”和“改革选士 制度”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 他一生著作甚丰,但绝大部分失传了,现 存仅有《春秋繁露》一书和《史记·儒林列 传》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有关资料。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
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思考: 思考: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一)设五经博士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 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 136年 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 “置五经博士。” 置五经博士。
他以天人同类为根据,提出了“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论”和“君权 天人感应论 君权 神授”的思想。 神授
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德治”和“法古”。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天数右阳而不右阴 “阳为德 , 阴为刑 , 刑主杀而德主生 阳为德,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 任刑也” 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 任刑也”,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