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合集下载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第7章明代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门阀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4、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重点: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难点: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教学 Nhomakorabea方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4、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1、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了解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好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第四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4章 魏晋时期的教育

第4章 魏晋时期的教育
▪ 威严有慈——慈爱和严教结合。 ▪ 均爱勿偏——应平等对待子女,反对偏宠。
二、 家庭教育思想
▪ 重视风化陶染——重视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 者的示范作用;谨慎结交师友。
▪ 重视语言规范——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 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
▪ 重视心理观察——他儿童的心理活动可以 ▪ 通过言行等外在现象来观察,成为儿童未来教育。
二、 家庭教育思想
▪ 优点——《颜氏家训》提出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众 多有益思想,涉及幼教理论、 家庭伦理、修身养 德、教子治家、经世为政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很 强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
▪ 缺陷——不放弃棍棒教育的主张,使其家教理论 具有明显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历史背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长期 战乱的时期。
新的教育形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玄学、佛道教育思潮开始形成。
教育思想——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颜之推的 家庭教育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 三国——教育处于停摆状态。曹魏发展太学,制定 了五经课试的方法,使考试与选拔结合在一起。
▪ 教育主张——儒家文化教育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现 象,他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教育,使人性复归自然。
二、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自然主义教育——就是遵循自然法则去认识和获 得真理。培养身心自然发展的“君子”。
▪ 教育内涵——只要人们不假外求,任其真性发展, 自然能达到仁、义、忠、信等道德规定。
三、嵇康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 概况——北魏统一后,教育事业得到比较充分的 建设。
▪ 汉化教育——北魏孝文帝设皇宗学和四门小学。 ▪ 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作为统理学官、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

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

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

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

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立案要求更严格。

该《规程》除了继续坚持限制宗教原则外,还加强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管。

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后,对全国各类教育监督管理的决心很大,态度强硬,加上各界对于收回教育权呼声很大,全国各教会学校大都被迫接受国民政府关于注册立案的规定,并且按照注册的条例进行各项准备。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1.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这个时期,自身走向衰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直接的冲击,西方列强,依着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始在中国办起了“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

这一切都酝酿着一场从未有过的教育变革。

2.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3.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洪仁玕的教育主张洪仁玕(1822~1864)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上,中国存在着各种“骄奢之习”,必须进行一番移风易俗的革新,并且要自上而下开展,才可取得成效。

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③“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和“三宝”的教育内容。

洪仁玕认为要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

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④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记录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确立考查与奖惩制度、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南朝开设医学。
四、 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时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虽因战乱而显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以下无正文
一、嵇康的教育思想
嵇康: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 嵇康认为人性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的,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人顺其自然就会发展得很好,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教育的。


讲授
使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门阀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他很注重环境习染对于子女的影响,告诫子弟要“慎交游”,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
金忠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一、 设置中正
郡置小中正官,州置大中正官
二、 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评定等级。
三、 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资料造成表册,定期交送司徒府以供吏部选官参考,通常是官位尊卑高低必须相符,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职。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五、 国内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教育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交流,北方诸民族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过程。中国与西方、南方及东北各邻邦都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开始有更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致使汉朝以来“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完全实行,于是实行“九品中正制”。
他认为礼乐教化从各方面对人限制干涉,又对人开奔竞争利之途,这是违反自然的。他认为人类的文明和教育起源于"自然"破坏和"大道陵迟",这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人类走向虚伪和堕落,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因为教育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戕害了人的本性,产生了荣利之心,使一帮贪生求安之士,趋名若鹜,好逸恶劳,以明经代稼穑。
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好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第四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见解《颜氏家训》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提出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教起,越早越好。他认为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同时,
4、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1、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了解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4、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重点: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难点: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