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宗庙祭祀”“宫殿警卫”“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docx

2019 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含解析单元检测(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 45 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解析:选 D根据材料“ 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可知保持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和宗法制的目的一致,故 D 项正确。
2. (2018 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 C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知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 A 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但仅凭一个现象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 不胜任” 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项正确;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 D 项错误。
3.(2018 黄·冈质检 )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 D“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直接对地方控制,故 A 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 B 项错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与地方风气无关,故 C 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诸侯王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
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9.(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12.(2017·全国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二、非选择题13.(2019•全国Ⅰ)(改革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通史复习测试卷: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表现为:()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B.地方实行郡县制C.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选拔及考核官吏的制度D.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史记集解》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4、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5、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刘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这反映的民众意识是( )A.天下一统B.父为子纲C.皇位独尊D.中央集权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7、《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

模块综合检测(二)(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1·连云港调研)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这反映出当时( ) A.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B.贝主要用作随葬品C.贝已成为财富的象征D.青铜铸造技艺高超C[由题干材料可知,赏赐和陪葬均有贝类,说明贝是财富的象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河南安阳“最早”出现贝的结论,排除A项;“人工货贝”体现出贝具有货币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青铜技艺高超,排除D项。
]2.(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唐代均田制承袭前制,永业田传诸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
但实际做法有变化,如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
这种变化( )A.不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社会矛盾的尖锐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严重D.为均田制的崩溃埋下伏笔D[“身死无以供葬及由狭乡(地窄人众之处)迁往宽乡者可卖永业田,迁宽乡及卖充住宅者亦可卖口分田”说明永业田和口分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可以买卖的,这为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均田制崩溃,故选D项;题干描述的做法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信息只是客观地反映史实,没有体现社会矛盾,这些状况本身是经常存在的,排除B项;题中现象只能反映出为大规模土地兼并打下了伏笔,但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无法体现,排除C项。
]3.(2021·重庆市南开中学质检)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有诸多规定,如“凡造用之物不牢固、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
这反映出政府( )A.保护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C.对商业活动秩序的维护D.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明代法规中对民间手工业的规定有利于确保手工业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公平,是维护交易秩序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确保市场秩序的必要手段,不能算作严刑酷法,排除B项;题干中的规定不是对手工业的打压,反而能保证其质量,促进手工业的健康发展,排除D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秦汉—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含解析)

阶段评估检测(二)(阶段二)(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玉溪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 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
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解析】选B。
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故B正确;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故A排除;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D排除。
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为贫困B.汉初财政较为宽裕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7.(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弋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8.(2018重庆三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9.《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0.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强烈反对,他认为皇帝连年征战而使生灵涂炭,不应以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B.已经控制朝政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主张民贵君轻11.(2018安徽马鞍山质检)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如吴人康泰的《扶南传》、佚名的《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的《西域记》、竺法维的《佛国记》等。
这反映了当时( )A.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流传B.对外交流促进知识结构更新C.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D.经济发展推动对外交流兴盛12.(2018湖北华师大押题)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己。
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唐)《晋书》材料二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唐)《晋书》(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
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洛阳伽蓝记》材料三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
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
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
——(唐)《隋书》(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15分)(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
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多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1.D 解析题干主要记述了《秦律十八种》的具体内容,与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非常庞杂,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与“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秦律十八种》中有部分内容是关于国家经济管理的,但不是全部,故C项错误;《秦律十八种》的内容庞杂,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说明秦朝建立之后,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故D项正确。
2.C 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故D项错误。
3.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官员来源的变化,而非官员选拔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农,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逐渐让位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化,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设立了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材料中“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说明了皇权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B项正确;君权与相权斗争不是西汉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灭亡的根源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故D项错误。
5.C 解析“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B项错误;“铸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是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朝徭役过重最终导致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维护新建王朝的稳定,故D项正确。
7.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画像砖上部为弋射图,右为莲池,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体现了东汉时期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图中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因而无法判断东汉时期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
8.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官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
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9.A 解析材料体现了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均贫富的问题,B、C、D三项都是在强调均贫富的问题,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
材料强调的是适当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上下相安,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
10.A 解析夏侯胜因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反对将其庙号定为世宗,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故A项正确;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并不能说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控制了朝政,故B项错误;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是夏侯胜的个人意见,并非是获得了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夏侯胜反对将汉武帝的庙号定为世宗更多的是出于反对皇帝征战连年的反战思想,故D项错误。
11.B 解析题干未提及造纸术的贡献,故A项错误;根据“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可以推知对外交流促进了知识的更新,故B项正确;题干只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旅行记、地方志和异物志”,并不能说明探知外部世界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