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17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3分)踌躇()江皋()迤逦()()潺湲()()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薄帷鉴明月()柏森森()北渚()葺之兮荷盖()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两朝开济老臣心()目眇眇兮愁予()吞声踯躅不敢言()3.读懂下列材料再回答问题:有个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他利用空余时间去一家超市打工.超市老板与他交待工作时,很慎重地告诉他:这里偶尔会出现抢劫行为。
一旦遇上抢劫,一定要做好三件事情才能保证自已的人生安全。
一是准备好强盗要的东西;二是帮他们搬上汽车(强盗开车抢劫);三是向强盗说“再见”。
请你写一句话,要能表达超市老板的生活或生存新理念。
(2分)4.请你为学校的图书馆或实验室写两句标志性的话,要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对人有启示作用。
(4分)二、文言文阅读1.翻译句子(6分)(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2)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3)技经肯綮之未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C.虽然,每至于族D.视为止,行为迟【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福建省莆田第十七中学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2017年莆田十七中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福建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
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
《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
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
《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
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
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
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见之矣。
”哲学上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
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
”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先秦《管子》中早有对阴阳作用的认识,“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2017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7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诗经》中的“风”主要是指什么?A. 风俗B. 歌曲C. 诗歌D. 气象3. 以下哪部作品是李白的?A. 《春晓》B. 《将进酒》C. 《登鹳雀楼》D. 《江雪》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哪首诗?A. 《长恨歌》B. 《离骚》C. 《鹊桥仙》D. 《木兰辞》5. “建安七子”中不包括哪位?A. 曹植B. 阮籍C. 嵇康D. 蔡文姬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论语》是孔子所著。
福建省莆田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

莆田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初考试试卷高二语文选修友情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
福建省莆田市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5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分)⑴怒涛卷霜雪,。
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⑶执手相看泪眼,。
⑷,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⑸羽扇纶巾,谈笑间,。
⑹人生如梦,。
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⑿,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⒁,到黄昏,点点滴滴。
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
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
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
以战去战,盛王之道。
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
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
十五年,拜驸马都尉。
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
虏皆奔走,不战而还。
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
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
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
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
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
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
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
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
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
谥曰桓候。
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
长子冲嗣。
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福建省莆田市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 (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2分,共6分)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福建省莆田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二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
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
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6月质量检测语文(选修)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由宋江的家族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节选)萨孟武经济制度可以分做两种,一是个人主义的,一是社会主义的。
前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不负责保证;后者指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须负责保证。
但是团体对于个人的生存,既然须负责保证,则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不经营生产,因之,生产手段不能不归于团体公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常由国营。
反之,个人既然自求生存,则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没有生产手段,而生产手段所生产的生产物业不能不归于个人私有,所以这个时候,许多生产均为私营。
其次,团体既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存,当然没有特别顾虑的必要,因之,个人可任意筹划团体全部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
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但是从来社会乃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制度,即在社会之内,固然实行个人主义的经济制度,而在家族之内,则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家族与社会的经济制度既然不同,所以家族与社会的道德原则也互相抵触,即在家族之内,以利他主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在社会之内,却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
社会与家族既然实行二种矛盾的道德原则,那么,人民要在家族之内,成为良好的父兄,势不能再在社会之内,成为良好的臣民,因为在道德上既有保证家族生活的义务,则稍稍剥削社会,由社会的道德原则的利己主义看来,并没有什么大错。
这种现象固然不是中国才有的,不过欧洲各国,自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一面因手工业的没落,劳工阶级都吸收于工厂之内,同时兼以交通发达,人民容易迁徙,所以大家族制度渐次破坏,而代以小家庭制度。
反之,中国则为农业社会,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本来不喜欢移住,这种性质已经可以发生大家族制度了。
何况农业技术极其幼稚,家有数亩的田,就需要许多劳工,不论男女老幼,均须各尽所能,分担一部分的工作。
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
在大家族制度之下,祖宗的财产是不许分割的。
《礼记》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而《唐律疏议》亦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即不但在道德上,奖励人们共产,且在法律上,禁止人们私产。
在这样制度之下,如果一家的人都肯做工,当然和分家异财的,没有区别。
但是家族既然实行共产制度,则家长当然有保证一家生活的义务,因此之故,懒惰的常常偷闲,把一切生计归于家长负担。
家长既然负担一家的生计,则只能蝇营狗苟,以谋多得金钱,因之,他出来做官,又讲贪邪污浊,刮索民膏。
但是不管他怎样刮索,财产是可以用得完的,最好能够抓住生财的手段。
在生产力幼稚的社会,生财之法不能依靠于经济手段,只能依靠于政治手段,得了一官半职,就可发一笔大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团体为了达到负责保证的目的,必须经营生产,生产手段归于团体公有,生产常由国营。
B. 一切社会中都同时存在个人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家族的与社会的经济制度不同,其道德原则也相互抵触。
C. 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不喜欢移居到异地他乡,这种性质会导致中国大家族制度的形成。
D.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因为家中多一个子弟,就是增加一个劳动力,家长不允许子弟移居别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团体能保证个人的生存时,利他主义是道德最高原则;当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那么道德上须承认利己主义。
B. 如果说在家族之内是以利他主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在社会之内,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C. 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大家族制度渐次没落,原因在于劳动力都被吸收于工厂,以及交通的发达,人民容易迁徙。
D. 实行共产制度的家族中,家长负担一家的生计,只能想方设法多谋点金钱,因此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搜刮民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在生产手段与道德原则等方面的区别。
B. 由利己主义看来,人民要保证家族生活,稍稍剥削社会没什么大错,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
C. 大家族制度下的祖宗财产不允许分割,《礼记》、《唐律疏议》上的记载,从道德和法律上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D. 假使大家族的人都肯做工,这和分家异财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在大家族制度之下,共产是受鼓励的,而私产则被反对。
【答案】1. D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从文中来看,“劳动力既然必要,则家中多一个子弟,无异于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之故,家长也不许子弟移住别地。
中国古代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是有相当理由的”,由此可以知道“增加一个劳动力”是家长“不许子弟移住别地”的原因,而不是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的原因,因果关系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就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错误,文中说的是“所以这个时候,利他主义是道德上最高原理。
反之,团体不能保证个人的生存,则个人在考虑团体利益之先,不能不谋自己利益的安全,否则由个人的穷苦,势必引起社会全体的没落,所以这个时候,在道德上,不能不承认利己主义”。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因此,和珅等贪官从社会道德原则看,是可以理解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侯兆川的客人赵春亮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
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
”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
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
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
“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
“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
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
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
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
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
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
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五毛。
”“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交给二小儿。
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
接着便给算卦的人讲卦:“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
”“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
“收礼了吗?”“没有!”“粜粮食了吗?”“也没有!”“鸡下蛋了吧?”“鸡下蛋也算啊?”“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
”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二张卦牌。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
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
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
有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
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身敲着棍子,“哒哒哒”地回去。
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
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倒是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
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的泪水。
“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
“我还得问大伙一句,”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这么多年,我虽然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待众人回答。
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二小儿走得很安详。
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
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