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司马光三年级上册文言文

司马光三年级上册文言文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宋史》【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 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 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 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 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 圣 四 年 ( 1 0 9 7 年 ) , 再 贬 为 清 海 军 节 度 副 使 , 又 追 贬 朱 崖 军 司 户 参 军 。 元 符 三 年 ( 11 0 2 年 ) , 追 复 太 子 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 元 祐 党 人 碑 , 禁 止 元 祐 学 术 。 大 观 年 间 , 追 复 太 子 太 保 。 靖 康 元 年 ( 11 2 6 年 ) , 赠 太 师 , 再 次 赐 谥 。 宋 高 宗 建 炎 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 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符合自己的理想。熙宁二年(1069年),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 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 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 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 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 满。
文言文《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1. 司马光文言文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10)下帷绝编(11),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众:众多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⑦尝:曾经⑧或:有时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
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生平简介

司马光生平简介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七岁时曾在危机时刻砸缸救友,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
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
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

【作者信息拓展】司马光简历司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
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俾日进读。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
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
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书成。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任相不到一年,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
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的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
尽罢新法(见元□更化)。
元□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
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 主要简历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司马光译文翻译

司马光译文翻译
1、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司马光》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文言文 司马光

文言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峡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除奉礼郎,不及从乡试。
人物生平天圣元年,从宋痒同修《起居注》,复固辞。
寻出为西京留守推官。
自西京留守推官迁为并州教授。
康定元年,乞留守推官观书丹棱欨,赐五品服。
自三馆至欨,皆以光久次当迁而沉滞,适经界失实,暂抚民以葺其疮,遂为酸户不任纳租之始。
光复言:“县令丞司,莅事有体,不可弹治,则户口愈亏,租赋愈重,非独一县,天下皆然。
若以靖乱之故,犹宜有说。
”因条陈三事,愿诏有司议。
徒知并州。
是时,方用兵,留守视州事,光为守臣当兼理军事,乃以光为并州通判。
久之,枢密院言光在并州无他功状,但能饮酒。
英宗曰:“司马光酒量甚大,一斗不乱,朕尝试之也。
”由是光为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神宗即位,拜翰林学士。
三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光上疏言:“日食在晦朔,月食在望晦,则各得其时。
自朔至此,始逾旬日,即亏其常体,望令有司讲求所以然之故。
”复上《洪范》二篇。
熙宁元年,自请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台官每三人连上,皆得对。
时方议行新法,光尝言:“国家新政,安敢书之简牍。
”至是御史中丞滕甫、吕诲交章论光,光乞罢去。
吕公著为御史,光论选司之法弊,公著从容曰:“必得清望官充之。
”数月之间,三改官制,三召光矣。
光论事切直,人谓之曰:“生灵膏血,安敢轻议更易?”知谏院熙宁三年二月丁亥,诏以旱蝗,罢青苗、方田法。
光言:“苗法、差役法最便事人膏血以悦小人、蠹国害民、无可改者、愿速罢之。
”帝令安石谕光曰:“更张无渐。
”光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非得形势、不可以已之、愿深思其利害。
”安石愠曰:“如此固好,但须并除差役、招逃亡、募兵补吏、除吟贩、收桑榆、不可更张。
”光知不可夺,称疾出。
安石以为怨己、排诋愈力、讫用新法、尽皆如愿、徒讫新法之行、百姓受害、几致乱者、皆光之力也。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第24课司马光课文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原文+知识点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知识点
人物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我会写:司sī(司机、司令、各司其职)庭tíng(庭院、家庭、大庭广众)登dēng(攀登、登报、五谷丰登)跌diē(跌倒、跌落、跌跌撞撞)众zhòng(众人、众多、众志成城)弃qì(丢弃、抛弃、自暴自弃)持chí(坚持、主持、坚持不懈)
我会认:皆jiē(比比皆是、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多音字:得děi (得亏)dé (得救)没mò(沉没)méi(没有)课文翻译: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
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
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②迨能倍诵乃
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
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