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小事也不糊涂

合集下载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

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

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

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

毛泽东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

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

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

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

”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

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

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不过,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也的确事出有因。

而吕端能够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还得益于他的“小事糊涂”。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儿子魏王赵廷美有位府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

吕端原本就与魏王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

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

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

吕端被贬到商州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

这样一来,便与驻马店结下不解之缘。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能 以 “ 糊涂 ” 而主政并 扬名 , 得先 从其 身世说 起 。 还 吕端 , 易直 , 于后 唐清 泰二 年 ( 5 , 乡乃 幽州 安 次( 字 生 9 )家 3 今
2 1 3◆下◆ 领导 交萃 01 8 5
河北廊坊 )祖上 为唐末 五代时 官宦 之家 。祖 父 吕兖 应是读 书人 , , 曾任横海 军节 度判官 ,后 因受到 节度 使叛乱 牵连 。举族 遭 到杀 戮 , 有一个 未成 年的儿 子逃脱 , 惟 这便是 吕端 的父 亲 吕琦 。 吕琦 幼年遭此 灭 门之灾 , 却并未 自怜 自艾 、 天尤 人 , 怨 而是 发愤 图强 , 到后晋 时官居兵 部侍 郎 ,终 于重 振家 门 。祖 父和 家族 的凄惨 悲 剧, 这使 吕端 自小就 明 白了命 运 无 常 的道理 , 随着 年 龄 的增 长 , 又见惯 了世 间百 态 , 而养成 性情 恬淡 的个性 。 年 的 吕端长 得 从 成
虽然 还能 回应几声 父 皇的 呼 叫 , 须臾 间却 呜呼毙 命 。 眼看着 爱 子
从 自己面前 撒手人 寰 , 历来 刚愎 自用 的君王 真是 五 内俱 焚 、 肝肠
寸断 ,联想 到昔 日长子 元佐 发疯 的悲剧 ,此 时再也 按 捺不 住伤
痛 , 哭不 已。 生如 此变故 , 恸 发 天子早 已无 心政 事 , 遂传 诏废朝 五
即派宦官将 张 氏用丝 带勒 死 , 又毁 去其父母 坟 墓 。 于王 府 内的 至
侍从 亲吏 , 都一 律施 以杖 刑驱 逐 。到此 还不 足 以泄愤 , 对许 王挂
名管 辖 的开封府 属官 也要予 以审查 、 罚 。要说 许 王之 死 , 惩 纯属
个人 生活 问题所 致 , 即使 追究起 来 也应 仅 限于王 府 内部人 员 . 实 在与 开封府无 关 。不过 专制 王朝 时代 就是 如此 ,但 凡 有所关 联 者, 都在株 连范 围 。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且在后周担任清要职务( 著作佐郎、 直史馆) 。 在宰相之上。因为是准皇储, 只是挂名尹京, 次子赵元僖 遂成为储君的主要竞 争者。雍 人 宋后,大宋朝实行以文臣出知州县 政策, 故 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属吏替 其 熙二 年 ( 9 8 5年) ,宋太宗任命 赵元僖 为开 吕端先后受 命担 任过知县、通判、知州、知 分理庶务。开封府判官为开封府尹的主要 封府尹兼侍中, 进封许王, 成为准皇储。 此时, 府 等职务,仕途 似乎还 算顺畅 ( 时 其兄吕 僚佐,地位远在普通的节度判官 ( 从八品) 吕端因在地方政绩突出, 已经回京升任右谏
是科 举 进士。吕端 生于公元 9 3 5 年,赵匡 封府判官”却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位。宋初, 对父亲谋害四叔赵廷美极为不满,忧愤 过
胤于 9 6 0 年 发 动陈桥 兵 变之 时 , 他 已经 2 5 岁, 赵光义 以准 皇储尹开 封,为一 品大 员, 位 度以致精神分裂, 退出了皇位的争夺。这样,
余庆任宰相) 。这个时规 史书对他的评价 之上,将来晋 升机 会也大得多。宋太 宗尹 议 大夫 ( 从四品) 。宋太宗让吕端屈就 开封
是 “ 为政清简, 远人便之” , 也就是清静无为, 开封时的判官为程 羽,太宗即位后,马上 府 判Leabharlann ,可能看中的就 是他老 成持重,也
不 骚 扰 百姓 ,当地 百姓 很 认 可他 。
拜 为给事 中 ( 正五品) 、知开 封府,后为文 有 为将 来的政府 储 备人 才的意思。然 而, 淳化三年 ( 9 9 2年)l 1 月, 赵元 僖上早 朝时 对赵元僖 其人, 《 宋史 这样 评价 : “ 姿 赵廷美是亲王,按律可以自 辟僚属。因 突发急症,回府后就不治身亡, 年仅 2 7 岁。
和吕 蒙 正、寇 准这 些 科 举 出身的 能臣相 功员外郎,充开封 府判官。 ”员外郎只是寄 元佐 天资聪明, 善 骑射,而且 长得很像 赵

历史趣谈: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 赞“大事不糊涂”

历史趣谈: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 赞“大事不糊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可以和诸葛亮并称的名相吕端赞“大事不糊涂”导语: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吕端不是进士出身,但他最后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吕端是恩荫入仕的,其父吕琦,曾任后晋兵部侍郎。

父亲死后,朝廷抚恤老领导家属,给吕端安排了一个名为“千牛备身”的侍卫职务,吕端从此步入仕途。

五代乱局中,他曾历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史馆等职。

宋朝建立后,吕端历任太常丞、浚仪知县、洪州知州、成都知府、参知政事等职,最后当上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入仕者。

所以,吕端作为一个没有“文凭”的大老粗,坐稳交椅本已不易,而步步高升成为宰相,领导满朝状元、进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则难上加难。

据统计,北宋168年,前后共任用宰相71人,其中进士出身64人,非进士出身仅7人。

吕端以非进士出身而历任两朝宰相,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宋太祖兄弟5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成为宋太宗,这时,弟弟赵廷美与这位皇兄的关系就陡然微妙起来。

原来,昭宪杜太后临终前,曾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交代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在儿子们都起誓保证后,杜太后把遗言藏之于金柜,安排谨密可靠的宫人守护,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

按照“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皇位继承人。

然而,精明的赵光义似乎不太愿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传位于子,所以,他对弟弟开始生活常识分享。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

吕端小事也不糊涂作者:严加军来源:《共产党员·上》2015年第10期明代思想家李贽留下了一副名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吕端为官称相40年,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

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英明果敢,匡正祛邪,得到了后人赞颂,留下“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名。

但很少有人知道,吕端还是一个为官清廉的典范。

他当宰相时,看到一些大臣置田产,思安逸,不理国事,就多次劝谏皇帝要在大臣中力戒奢靡之风,以正朝纲。

他不仅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而且从来不置产业,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拿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他去世后,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

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五百万钱帮他们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

以宰相之尊,而让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吕端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真糊涂吗?其实不然。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一种可贵的“糊涂”,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糊涂”,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糊涂”。

从古到今,官员能否处理好国家大事与家庭小事,是检验官品高下的标尺。

官员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不是简单的小事,它反映出不同的权力观。

是从简操办,还是大操大办,持不同权力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凡把权力视为肩挑天下责任的人,都会以清简为务,克勤克俭,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子孙。

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教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到唐代的诗人罗隐留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再到清朝的林则徐给子孙“留钱做什么”,他们节俭的行为、纯朴的家风,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

在家庭小事上不糊涂,做到“家财不为子孙谋”,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的品格和作风,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

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个人家庭问题上向来是谨慎行事,对子女严格要求,不仅在操办婚丧嫁娶等私事上带头移风易俗,力求简而又简,而且不给后代留下金钱与权位,而是留下精神、志向和美德。

深度解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真相

深度解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真相

深度解密-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真相国学大师南怀谨在其《论语别裁》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开国领袖毛老人家把这句话送给了一生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叶剑英元帅。

吕端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太宗欲以吕端为相,旁人劝说老吕这个人糊涂,可颇有识人辩才之龙驭术的太宗反驳,吕端这个人,小事糊涂,大事上明白着呢。

果然后来为相的吕端一生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体恤民众,忠心为国,这是古时官员典型的大智若愚的典范。

撇开吕端,单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诸葛亮,这位在三国时期一手创建了三国鼎立局面,与雄魏、强吴对垒,挽狂澜于既倒,即使在现在也家喻户晓的一代名相,缘何一生都谨小慎微呢?即使诸葛亮夙夜操劳、鞠躬尽瘁、勤勉小心,蜀汉小朝廷从刘备称帝到被曹魏所灭也仅仅只存在了42年,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分析诸葛先生一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的原因,在历史的疑云中抽丝剥茧,发现这其中还蕴藏着更多值得玩味的隐情,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有趣。

诸葛亮的小心谨慎首先是性格使然,做为一个满腹经纶,胸怀大志、隐忍不发的绝世高人,他选择了一条迵乎其类的艰险旅途,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真实心路历程,当时荆州周围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但凡与诸葛亮交好的几个朋友最后都选择了依附强大的曹魏,如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和汝南孟公威,唯独诸葛亮选择了当时最不被人们看好的刘备,而且当时的刘备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被曹操打得狼狈不堪、流离失所,天下之大,几无容身之处。

诸葛亮对刘备感兴趣,绝不是刘备所谎称的那个伪中山靖王之后,汉室正统,而是诸葛亮的自负,绝对的自负。

人们不是戏称我为卧龙么,人中之龙所干的事就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投身曹魏和东吴,对于求贤若渴的曹操和孙权来说,也能获得坐上宾的待遇,只不过是谋士如云中的一分子而已,怎能施展卧龙先生的平生绝学,开创唯我独尊的万世功名。

诸葛先生知难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选择就注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巨大悬殊中小心谨慎,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临大事而不糊涂

临大事而不糊涂

临大事而不糊涂作者:晏建怀来源:《前线》2013年第06期夜读《宋史·吕端传》,见宰相吕端临大事而不糊涂,很以为是。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父名吕琦,曾任兵部侍郎。

父死后,朝廷抚恤,给吕端安排一个侍卫职务。

吕端从此走上仕途,直至当上宰相。

宋朝人崇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吕端非进士出身,一个没有“文凭”之大老粗,却成为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宰相,这在宋朝,除了开国功臣赵普之外,绝无仅有。

然其成功经验何在耶?宋太祖兄弟五人,两个早亡,剩下赵光义和赵廷美两个弟弟。

宋太祖去世后,赵光义坐上皇位,是为太宗。

赵廷美与太宗之关系陡然微妙起来。

按“金匮之盟”,赵廷美是下任接班人,可太宗不想让其接班,欲传位于子,便对赵廷美颇有猜忌。

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攻打北汉,拟让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一时糊涂,居然想接受,殊不知这只是太宗在试探他,看看他有没有异心。

当时,赵廷美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吕端在其手下当判官。

吕端赶紧劝齐王:“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

今主留务,非所宜也。

”建议齐王推辞留守之任,主动请求从征,实际上在奉劝他明白处境,好自为之。

赵廷美依计行事,请求出征,宋太宗果然同意,且十分高兴。

吕端此建议,既符合宋太宗真实想法,又让齐王免遭猜忌,足见其行大事之明智。

吕端因行事明智得宋太宗倚重,由一个名不见经传之庶僚小官,逐步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宰相赵普曾说:“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再往后,宋太宗想把宰相重担交给吕端,但有人指责吕端喜怒不形于色、为人糊涂,予以反对。

宋太宗却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公元995年,宋太宗终任吕端为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果然不负厚望,总能妥善处理一些大事。

西夏曾是宋朝藩国,李继迁任西夏王不久,反叛宋朝,骚扰边境,宋夏战火连绵。

一次战斗中,李继迁之母被捉。

宋太宗与负责军机之枢密副使寇准商量,决定对李母就地正法,以雪西夏反叛之恨。

吕端简介,吕端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简介,吕端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简介,吕端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沧州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

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

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后以太子太保罢职。

卒赠司空,谥号正惠。

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曾引用他的典故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生平简介吕端自幼好学上进,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财,好布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

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

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

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溪须部钓鱼人。

”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使太宗听到的奏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至道元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

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重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计。

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纭,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

”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宗三朝。他பைடு நூலகம்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 ,英明果敢 ,匡
正 祛 邪 ,得到 了后人 赞 颂 ,留下 “ 吕端 大事 不 糊 涂 ” 的
稿费交给 书 中的主人公 朱德。朱德得知后指 示有 关部 门: “ 用稿 费买些 自然冶金科学新 书、化学新书寄 回, 全部分给北京各大图 书馆和有关科 研单位 。 ”朱老总节 衣缩食 ,积攒 了近 两万元的存款 ,也 明确交代这笔存款
“ 糊涂 ” , 是 值 得 后 人 称 道 的
“ 糊涂 ” , 是值得后人学 习的 誓

里 只想 着 自己 ,利用手 中权 力 为子 女谋 利 益 ,大操 大 办红 白喜 事 ,借
“ 糊涂” 。从古到今,官员能否处理好国家大事与家庭小
事 ,是 检验 官 品高下 的标 尺 。官 员操 办 婚丧 嫁 娶 等 红 白
喜事都不是简单的小事 ,它反映 出不同的权力观。是从 简操办 。还是大操大办 ,持不同权力观的人会有不同的
答 案 。 但凡 把 权 力视 为肩 挑 天下 责任 的人 ,都 会 以清简 为务 ,克勤 克俭 ,从 不 利 用手 中的权 力 去 照顾 子孙 。从 三 国时 期 的诸 葛 亮 教 子 “ 淡 泊 明 志 ,宁静 致 远 ” 。到 唐 代 的诗 人 罗 隐 留 下 “ 国 计 已推 肝 胆 许 ,家 财 不 为 子 孙
后,夫人康克清又补上一点钱 ,凑够两万元 ,替朱老总
了 却 了遗 愿 。朱敏 深 情地 说 : “ 父亲 留给 我 们 的 财 富是 世界 上 最 富有 、最 丰 厚 的 ,它 让我 们 生 活充 实 。让 我 们
这个事情后 ,很受感动 ,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五百万钱 帮他们把房产赎 了回来 ,另外又赏 了不少金银和丝绸 。
通报的党员领导干部很有必要学一学吕端的清廉 ,坚决
做 到小 事也 不糊 涂 。 我 们提 倡 的 清廉 朴 素 ,与封 建 官吏 的 嘉行 懿 德 有着 本 质 区 别 ,它不 仅 是领 导 干部 的人 格 需要 ,更是 领 导干
谋” ,再到清朝的林则徐给子孙 “ 留钱做什 么” ,他们节 俭的行 为、纯朴的家风 ,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
曾对 女儿 朱 敏说 : “ 我 是 无 产者 。我所 用 的 东西 都 是 公 家 的 ,我 死 后一 律 上缴 。我没 有 什 么遗 物 遗 产 ,只 有读
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 以拿过去学习。 ”后来 ,
写 朱德 传记 的美 国记 者史 沫 特 莱 ,要 将 9 5 0 0 8 . 3 0 马 克 的
( 作者 系辽 宁省 纪 委机 关 党委 专 职 副书 记 J
娶等私事上带头移风易俗 ,力求简而又简,而且不给后 代 留下金钱与权位 ,而是 留下精神 、志向和美德 。朱德
四 ∥ z 更2 0 1 5 . 1 0  ̄
心地纯净 ,让我们拥有一颗贴近人 民的平常心。 ”直到 今天 ,当我们体会老一辈革命 家在权力面前清简于 己、
挚 爱 人 民的 崇高 品格 时 ,总会 感 到 心 灵 的震撼 ,总会 感 到那 是在 与伟 大 的 灵魂 交流 。从 他们 身 上 ,我 们 懂 得 了共产 党 的 干部 之所 以清廉 简 朴 ,正 是 因 为他 们 心 中只 装 着人 民 群 众 ,只装 着 天下 人 的忧 乐 。 然而 ,近些 年 来 ,有些 党 员 干 部 忘记 了艰苦 朴 素 的优 良传统 ,心
不 是 为 后 代 预 备 的 ,而 是 交 最 后 一 次 党 费 。朱 德 逝 世
美 名。但很少有人 知道 ,吕端还 是一个为官清廉 的典
范 。他 当宰 相 时 ,看 到一 些 大 臣置 田产 ,思 安 逸 ,不 理 国事 ,就 多次 劝谏 皇 帝要 在 大 臣中 力戒奢 靡 之 风 ,以正 朝 纲 。他 不仅 为 官清 廉 ,一 尘不 染 ,两袖 清 风 ,而 且 从 来 不置 产 业 ,就 是应 得 的那 份俸 禄 也 常 常拿 出 一些 ,周 济 照顾 别 人 , 以至 于 他 去 世 后 ,两 个 儿 子 竞 因生 活 困 难 ,没 钱 结婚 ,只 好把 房 产 抵押 给 别 人 。真 宗 皇帝 知 道
部的党性要求 ,是 自觉地站在 向党负责、向人 民负责的
立 场上 学 好 权 、用 好权 的 要 求 。全心 全 意 为 人 民服务 历 来 是 我 党 的 最 高 宗 旨 ,领 导 干部 历 来 就 是 人 民的 公 仆 。
为官以清简为务 ,就能够在权 力与金钱面前 ,始终保持
内在 的约 束 力 ,清 醒地 抵 制各 种 腐 朽思 想 的侵 蚀 ,安 于 平 淡和 清贫 ,兢 兢 业业 地 为党 工 作 。
吕端 小 事 也 不 糊 涂
文 /严 加 军
口口 代 思 想 家 李 贽 留 下 了一 副名 联 : “ 诸 葛 一 生 唯谨 ]慎 ,吕端 大事 不 糊涂 。 ”这 是一 副 名联 ,也 是 很好 的格 言 。 吕端 为 官称 相 4 O 年 ,经 历 了北 宋 太 祖 、太 宗 、
机敛财 ;有的公款消费,享受超标准 待遇 ,违反 中央八 项规定精神 ,在人 民群众 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 ,中 央纪委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 勇气 ,狠刹 “ 四风 ” ,并且
及 时在 网上 通报 查 处违 反 中央八 项 规定 精 神 的 案件 ,这 充 分证 明我 们共 产 党人 决 不 允许 奢 靡 之风 存 在 。这 些被
在 家 庭 小 事 上 不 糊 涂 ,做 到 “ 家财不 为子孙谋 ” , 是 我 们 共产 党 人 一贯 的 品格 和 作 风 ,更 是 一种 境 界 与追 求 。我 们 老 一 辈无 产 阶级 革 命 家 在处 理 个人 家 庭 问题 上 向 来是 谨 慎 行事 ,对 子女 严 格 要 求 ,不仅 在 操 办婚 丧 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