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晋崤之战》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

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

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晋崤之战文言文赏析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崤之战的写作艺术特色

崤之战的写作艺术特色

崤之战的写作艺术特色
《崤之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两国
在崤山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1.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文章以秦国远袭郑国开始,经过崤之战
的激烈战斗,最终以晋国获胜结束。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战争中主要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
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作战风格。

如秦穆公的贪婪和轻率,蹇叔的忠诚
和远见,晋襄公的果断和英勇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 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语言
简练明快,表现力强。

《崤之战》也不例外,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人物的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4. 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通过对秦晋两国军事力量、战略决策、
将领性格等方面的对比,展现了两国在战争中的优劣势,突出了战争
的胜负关键。

5.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崤之战》虽然是一篇历史著作,但作者
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
面的情况,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入的
认识。

《崤之战》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历史散文,它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谈谈《秦晋肴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

谈谈《秦晋肴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

谈谈《秦晋殽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秦晋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战争,其历史影响深远。

它发生于秦朝大一统后,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对抗中。

叙述《秦晋之战》的艺术涉及到人物刻画、景象描绘、故事叙述等多个方面。

一、人物刻画《秦晋之战》的人物刻画以楚庄王、秦惠文王为主要人物,把他们的性格及行动描绘得淋漓尽致。

楚庄王聪明机智、勇敢果决,他勇敢挑战秦国的统治,即使仅有的力量也不畏惧对抗,他在战斗中忠心耿耿,执著地追求他的理想,临危受命,执行死令,以彰显他的英雄气概。

秦惠文王在攻城中运用巧妙策略,到处下达命令,做出了精明的军事决策,他精明谨慎,果断而务实,杜绝拖延,为秦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景象描绘《秦晋之战》描绘了一幅古代战争景象。

文中将景象描绘得生动、真实。

比如“秦兵破城,尸横遍野”,“楚军拖宿,号令穿山”,“楚军在远处,秦军在近处”,“秦兵投石,楚军受挫”,“穆天怒号,有如秦兵的威吓”,“水漫千里,黄河浩淼”,“楚士胆薄,秦士骁勇”,“日月厉节,神灵觉醒”,等等。

这些形象的描写,把整个战场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凄美而又刺激的氛围。

三、故事叙述《秦晋之战》叙述简洁而生动,由宏观来到微观,构建了一个把灵活的活动和固定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故事结构。

故事从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人到社会,从秦国到楚国,从平民到君主,从表面到本质,从空间到时间,从现象到本质,实现了一场古老又热情的战争。

四、总结总之,《秦晋之战》告诉我们,在冲突中,只要有实力,就要主动出击,不要被吓倒;只要有勇气,就要向前攻击,不要被敌人威胁;有信心,就要持久而果断,不被拖延;有主见,就要把它付诸实施,不被动摇;有责任,就要做好责任,不被恐惧。

说到底,《秦晋之战》彰显出的英雄气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也能使社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谈《秦晋肴之战》的战争写法 梁宇佳

谈《秦晋肴之战》的战争写法 梁宇佳

谈《秦晋殽之战》的战争写法小教3班100121609 梁宇佳对于描写战争,许多作品往往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战场上的你追我打、人仰马翻、遍横尸野的震撼场面。

但是,《秦晋殽之战》中对于战争的描写方式却别开生面,十分特别。

不是写战争本身,而是通过描绘对敌我双方的分析,让人一目了然战争经过与结局。

通过侧面烘托,并给予读者极大地想象空间,这种写法可谓是胜过刀光剑影,妙哉妙哉!这场战争中,作者的笔墨更多是留在了几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上,而通过他们的形象,侧面描写出了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

首先,通过对秦国老臣蹇叔和秦穆公之间的对话,对比写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品质,从而暗示着这场战争中秦军的惨败。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这三个句子均出自蹇叔对秦穆公的言语,字里行间深深透露出其料事如神、深谋远虑的智慧。

同时,他对秦、晋、郑三国做了具体的分析,从而来劝谏秦穆公取消这场战争,避免更多人战亡。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老臣深深地爱国衷心。

等到秦穆公对他出言不逊时,蹇叔依然坚持着,对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们哭而送之,“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由此看出蹇叔的忠直刚烈,有着慈父般的悲切和智者的执着精神。

与他形成对比的便是秦穆公对其的劝谏态度,“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从此处可以看出秦穆公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却不考虑后果,这也看出他的狂妄贪婪。

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的言语进行对比,表面上刻画战争开始前的情况,实则已经向读者隐约透露出秦军的溃败。

接着,作者通过对其他几个人物的刻画,也侧面烘托出秦穆公的独断专行,进一步反映秦国必败。

当秦军过周北门时,秦军的轻率行为,引发了王孙满的一番言论,“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

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小小年纪,却有如此高明的远见,让人不得不感叹王孙满的聪敏才智。

也由此反衬出秦军的随性、无纪律,从而再一次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分析秦晋肴之战外交辞令的描写

分析秦晋肴之战外交辞令的描写

分析秦晋殽之战外交辞令的描写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刘知几《史通·言语》称之为“语委婉而多切”。

《秦晋殽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实在是非常出色。

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

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

皇武子是郑国的大夫,他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

皇武子的话,说得是那么抱歉客气,但又代表了国家,严峻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

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

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

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

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

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宫及郊,晋人不出,遂至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左传》鲁文公三年),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

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

可以说,构成人物形象的生命在于人物的个性。

如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物也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的关系问题。

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造成了个性。

这种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到文学与写作上,用到描绘人物形象上,则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所说:“最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描写出那人的个性。

”而后人的这些真知灼见,正是从包括《左传》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秦晋殽之战》所以能活灵活现地描绘众多人物,正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而且通过行为、语言和细节准确地表现了此人物区别于彼人物的特殊之点。

崤之战叙事手法

崤之战叙事手法

崤之战叙事手法
崤之战叙事手法:
1.顺叙法:顺叙是按事件发展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的一种写作
方法。

先叙述事件的起因,然后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最后叙述事件的结果。

这种叙述方法犹如登山观景,由远而近,自下而上,从点到面把整个事件生动地映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倒叙法: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生、发
展和经过。

倒叙往往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的情节提到最突出的位置上。

3.插叙法: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
时中断主线而插入一些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情节发展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丰富、更自然。

4.补叙法:补叙是在叙述到一定的阶段,为了使叙述更加完善和周
严所进行的叙述。

它与插叙不同,插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而补叙则是作者写作过程中顺笔偶带,不是刻意营构之功。

在“崤之战”中,作者采用了顺叙法,先叙述秦军的进攻和晋国的应对策略,然后叙述双方军队的交锋和晋国的胜利,最后叙述晋国对俘虏的处理和秦国的反应。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阶段的情况。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倒叙法和补叙法,
比如在描写秦军进攻时,先提到秦军的失败和晋国的应对策略,然后才详细描述秦军的进攻过程和晋国的抵抗情况。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细节和发展过程。

谈谈《秦晋肴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

谈谈《秦晋肴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

谈谈《秦晋殽之战》的节选及叙述艺术作者:李建生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10期《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受后人称道。

它一般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秦晋殽之战》一文,对战前双方的政治形式、将帅的谋略、战士的斗志及战后双方的矛盾转化,写得很详细、很生动,具有深刻的意义,耐人寻味。

但是由于开头的一段文字过去被认为带有“神魂不灭论”的思想,是《左传》中的糟粕,一直未被选入教材,而现在的大多数通行的语文教材与读本均入选此段,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的编者渐渐关注了此段文字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晋殽之战》开始的一段文字说: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其实,不论是从史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删去这43个字,这篇文章便有失神韵了。

最早为《左传》作注的晋人杜预,在这段话后注云:“卜偃闻秦密谋,故因柩声以正众心。

”此话已悟出其中三昧。

但还未道出这一细节的真正妙用。

笔者认为,要读懂这43个字,必须综合全文历史和艺术地来观照。

其一,这是晋国巩固霸主地位,寻找机会主动伐秦的需要。

晋文公历经重重磨难,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才使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冬,晋文公卒”,这对于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活来说,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晋能否继续高悬霸主的大旗,成为晋国大业继承人晋襄公治国首当其冲的问题。

就地理形势和军事实力而言,秦晋仅一河之隔,与晋人争霸抗衡的,是西边的秦国,而秦国作为当时的超级霸主,早已怀有越殽函东进之心,其中第一道难关便是晋国。

晋也在谋求自己的发展,若强于秦,秦人将无法越殽函一步。

秦晋的这种利害关系,早在殽之战的前两年就通过郑国大夫烛之武的一番话道明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内容摘要:《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秦晋殽之战》《左传》叙事艺术正文:《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它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开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1.情节设置的精妙1.主次清晰,并行不悖《左传》的精彩大多体现在对战争的叙述。

但不同于其他写战争的名篇,《左传》并不局限于叙述交战过程,而是往往设置一根主线,围绕这根主线介绍战争背景、战前各方准备情况、军事力量的对比、主将和士兵的活动、精妙的战略部署、和娴熟的战术运用等内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

以《秦晋殽之战》为例,全文中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只有“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两句,其余部分基本都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的过程及其后续发展。

而因为主线已设定为“秦晋之间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所以当一切事态发展顺着此线娓娓道来时,虽有诸多的国家与人物参与呈现,读者却不至于感觉混乱,反而会随着晋国“君命大事”的卜辞和秦国“蹇叔哭师”的预言而急于探求事态的发展及最终的结果,随着周国“王孙评师”和郑国“弦高犒师”的情节,再到“先轸论战”中“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的宣言,等最后看到秦师战败的结局时,自然会产生“果然如此,真该如此”的感慨,不会觉得战争过程被略去是此文的缺憾。

2.伏笔照应,构思严谨《左传》中战事之所以被叙述得引人入胜,离不开前后文之间的伏笔照应。

以“殽之战”中“秦师”最后的失败为例,为了这一结局作者在前文多次设下伏笔,第一处是晋文公殡葬出绛时“柩有声如牛”,卜偃给出的卜辞是“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伏笔二是来自秦国蹇叔对战局的分析和对战果的预断:“我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伏笔三来自周国王孙满的见微知著:“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伏笔四来自郑国弦高,以一介商人的身份,冒行使者犒师之举,并“遽使告于郑”,深明大义彰显出郑国气数未尽;伏笔五来自晋国原诊:“秦违蹇叔,为贪勤民,此天奉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

《秦晋肴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肴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看叙事方面的特点《左传》善于记事,它已经从《春秋》那种“断烂朝报”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是从简单的历史记事到光彩闪烁的历史文学的一个飞跃。

《左传》的善于记事,还尤其表现在善于记叙军事战争方面的事件。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群雄逐鹿,战争频繁,《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

《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在战争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斗争特别地错综复杂、尖锐激烈。

《左传》既能够简炼、清晰、严谨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又能够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通过具体描写使得重点突出;既能够表现出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能够反映出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完整地记述了许多战例,以至后人千百年来还将《左传》作为一部兵书来研读和运用。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

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

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

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

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展开的纵式结构。

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

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

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

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

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

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

再者,这一段神奇地预示了战事将起,渲染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浓烈的战斗气氛。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的是穆公拒谏,蹇叔哭师,第三部分写的是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

这两部分虽说写的是秦伐郑,主要是秦郑矛盾,但是从蹇叔的劝谏中,明确地指出了晋将借此机会攻秦,而秦必败于晋人手中,所以,秦郑矛盾不过是秦晋矛盾的引线,主线仍然是秦晋矛盾。

文章的第四部分,正面揭开了秦晋之间的矛盾,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先轸论战,晋败秦于肴,本来此次战争的记叙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即襄公释囚,穆公自责。

这个尾声决非“蛇足”之笔,它表明这次战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秦晋矛盾的完结,而是它们更加激烈的矛盾的开始,让人如闻天边隐隐滚动的雷声,预报了秦晋间一场新的战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二)情节错落,故事曲折主线单一的纵式结构,并不意味着文章僵硬刻板,平铺直叙。

恰恰相反,它是富有技巧性的。

这种技巧性集中表现在材料的选择截取和排列组合上。

《秦晋肴之战》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裁材料和组织结构的艺术。

如果说秦晋肴之战是一个大故事,那么这个大故事又是由哭师、观师、犒师、败师、释囚等几个小故事相套合而成的。

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事件本身所提供的波澜,将泰晋双方的矛盾,多角度地巧妙穿插,使情节错落,曲折多姿。

文章一开始,镜头对着晋国。

这是晋国的大丧之日,臣民哀痛。

但忽然文公显灵,风云突变,显示了一场战争的先兆。

然后,镜头转向了西边的秦国,杞子密报,穆公拒谏,秦师浩荡东征伐郑,照应了前文。

进军途中,秦师遇到郑商人弦高,镜头转而对着郑国。

郑穆公使视客馆,皇武子下逐客令,使孟明只好灭滑而还。

然后镜头一跳,又对着晋国,先轸论战,晋君发命,终于败秦于肴。

最后镜头又回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秦国,戏剧性地结束了故事。

这种时间、空间的转换、跳跃,不仅使故事省略了大量的一般过程的记叙,突出了矛盾主线,而且使文章正反、扬抑、张弛、开合变换自如,形成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获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重点鲜明,反复照应在全文的若干小故事中,作者不肯分散地平均地使用笔墨。

事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总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文章的布局上也要根据需要突出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事例,它是表现作者思想的核心材料、骨干材料。

突出重点的方法,一个是详写,一个是反复照应。

在《秦晋肴之战》中,重点材料显然是蹇叔哭师,作者集中笔墨,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精彩。

历代许多文选,如《古文观止》,就只选了这个片断。

蹇叔反对伐郑,这是秦国内部矛盾的主要之点。

他透彻地分析了秦师必败的原因,而这分析就成为后文的伏笔,秦师东出后处处回应上文。

如王孙满观师说的一番话,就从秦师“轻而无礼”的角度对蹇叔观点的补充和肯定。

又如弦高密报郑国,郑国下逐客令,就应验了蹇叔的“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分析;而晋先轸论战伐秦的第一句就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再如晋终于打败秦师,活捉三将,又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预见;最后秦穆公悔过的第一句话也是“孤违蹇叔”。

这样,对蹇叔哭师的反复照应,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劳师袭远”,“骄纵轻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再看写人方面的特点《左传》善于写人,如果说《左传》的叙事艺术较之它以前的史书有一个飞跃,那么,可以说它在写人方面又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左传》中所写的人物,不是叙述事件当中陪衬的、被动的角色,而是影响着事件进程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

《左传》的善于写人,还尤其表现在善于写处在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部位上的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划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

春秋时代,与频繁的军事斗争紧密配合的频繁的外交斗争,对于矛盾斗争中人物外交辞令的成功描写,是《左传》刻划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特色。

《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

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

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

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其奥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章通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的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拟特别地剖析一下文中对两个国君——秦穆公和晋襄公,两个大臣——蹇叔和先轸的对比鲜明的个性描写,以及对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外交辞令的描写。

(一)对两个国君的刻划秦作为西边的一个小国,是在秦穆公当政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的。

秦穆公广集人才,重用贤能,雄心勃勃地要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

因此,在当时的霸主晋文公刚死而又得到杞子从郑送来的密报时,他认为时机成熟,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他原以为会得到重臣的支持,所以他去询问蹇叔,但是蹇叔却劝阻他伐郑。

他当时称霸心切,拒不纳谏。

这边大军整装待发,那里蹇叔却在痛哭失败,穆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从牙缝中迸出刻毒的诅咒:“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固然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的刚愎自用、凶狠狰狞的面目,但却也表现出他争霸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后来,果然应了蹇叔的预言,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

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

虽然作者在文中对秦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但他仍能忠于历史,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秦穆公毕竟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杰出的国君,他终于成为霸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晋襄公则不然。

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之后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霸主,但他的儿子却不象父亲了。

对于是否伐秦他没有主见,后来同意了先轸伐秦的主张。

但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力俘获了秦的三员大将时,他却又听从了文嬴的请求,糊里糊涂地放虎归山,后来经不住先轸的责骂,又派阳处父去追赶,可是已经晚了,以至造成了“一日纵敌,数世为患”的恶果。

文章中仅用“公许之”,“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公使阳处父追之”三笔,就活画出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智无谋的窝囊国君的形象。

晋国就是在他手中开始衰弱下去的,三年之后终于被秦打败,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二)对两个大臣的刻划秦的蹇叔和晋的先轸,都是本国的元老重臣,他们都忠于各自的国家,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

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大相径庭。

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

而先轸在襄公放走秦囚时,却是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在朝廷上公然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而且“不顾而唾”,表达了对文嬴、襄公纵敌的鄙视和愤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