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差异分析与核心区域研究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拥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产业,特别是三大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导致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差异。
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各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浙江省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为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可以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三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深入分析其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城市在创新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差异性,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落脚点和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认识,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空间差异,通过量化评估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发展现状,指导未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人才安居政策与区域人才分布不平衡问题研究——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引言高标准人才作为重要的资源,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
随着经济总量飞速增长,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地政府也从单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转向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为响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各城市陆续出台相关人才安居政策,以期实现各地人才资源配置的均衡及城市高标准人才水平的发展。
然而有关研究表明,区域人才分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严峻。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尤其是高标准人才在区域内存在错配现象。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人才安居政策对单一城市内产业结构与创新发展的作用,缺乏针对政策有效性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作用的定量评价,并且较少研究关注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人才错配现象。
为此,本文基于人才发展所需地区资源禀赋,构建城市人才容纳指数,通过量化评价城市人才容纳能力,直观反映人才安居政策对城市人才环境的作用。
构建高标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人才安居政策实施后长三角城市群高标准人才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人才安居政策能否改善区域人才错配问题,以期改变长三角城市群高标准人才分配不平衡的现状。
本文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长三角各城市所实施的人才安居政策为着力点,利用2010—2020年41个长三角城市的连续十一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城市人才容纳能力与高标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从探究人才政策有效性出发,分析人才安居政策是否加剧了我国区域人才分布不平衡问题,以期为各地政府更好优化人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解决由于地区资源禀赋不同而导致的人才局部过剩和不足并存的问题,进而改善城市间高标准人才分布失衡的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现有人才安居政策并不是优化城市人才环境的有效策略,人才安居政策会加剧地区间人才错配进而强化区域发展两极分化问题。
1文献综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支持系统研究

在 市场机 制作 用下 。科 技 型人 才 由于追 求个 人
收益 最 大化会 在地 域空 间流 动 ,人 才 的流动 必然 引
起 科技 型人 才 的聚 集 ,形 成 科 技 型人 才 聚集 现 象 。 所谓 科技 型人 才聚集 现 象是 指在 一定 的时间 内 ,随 着人 才 的流动 .大量 同类 型 或相 关人 才按 照 一定 的
科 技 型人 才 聚 集效 应 是 一个 复 杂 系统 ,总是 处
于一 定 的环 境 中 ,与 环境 因素 密切 相关 。建设 人 才
才 聚集 效应 ,进 而推动 社会 经济 的和谐 发展 。科 技
型人才 聚集效 应 的实现 是一 个 复杂 的过 程 ,它受 诸
聚集 支 持 系统 是科 技 型 人才 聚 集效 应 系统 实 现 的重 要条 件 ,并 对科 技 型人 才 聚集 效应 的积 累和 提 升起 着 一 定 的支 配 和制 约 作用 。因 此 ,要加 快 科 技 型人 才 聚集 效应 的产 生 和 发展 ,加 强支 持 系统 建设 就 十
效 应 ,将不经 济效 应确 定 为科技 型人才 聚集 的负效
应 。科 技型人 才 聚集效 应 是指 在一 定 的时 间 和空 间
件 。经 济 健康 、持 续 、快 速 发展 ,能够 为科 技 型 人 才 提供 许 多机 会 ,并 由此 产 生对 人 才聚 集 的迫 切 需 求 ,同时 只有 具 备雄 厚 的经济 实 力 ,才 有 能力 增 加 教育 、科研 投 资 ,改善 科研 环 境 ,以 良好 的学 术 氛
制度 。完善健 全 知识 产权保 护 制度 就 能够保 护科 技 型人 才 的合 法权益 ,能够 激励 他们 专 注于知 识创 新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数字人才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的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尚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数字人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数字人才集聚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数字人才相对匮乏,这与当地的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这种地域性差异使得数字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
从流动格局来看,我国数字人才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的市场导向。
数字人才普遍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行业集聚,这有利于提高个人职业发展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部分数字人才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时选择跨地区、跨行业流动,这有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流动仍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这些因素限制了数字人才的自由流动。
研究我国数字人才的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对于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数字人才的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进行深入探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建议。
A.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24.03.18•【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解读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制定出台的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5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46.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对于激发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资源要素缺乏、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壮大。
专利产业化是运用专利技术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过程,也是企业运用专利制度增强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将“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列为重点任务,对促进中小企业的专利转化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落实《专项行动》部署,切实破解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转化难、广大的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这两难问题,培育更多依靠专利技术成长起来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于2024年2月27日正式印发。
经济地理题库1-4章节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BC )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B )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 D )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BC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BCD )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浅析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现状

浅析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型人才集聚现状【摘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我国还有一大部分的地区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欠缺人才,尤其是科技型人才。
人才的集聚特别是科技人才的集聚对推动我国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现状以及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制约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限制因素对策研究一、人才集聚及相关概念何为“人才”?人才这一概念是《诗经》中最早提出的,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前进,人才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而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人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总体而言,人才具有三种含义:首先,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一般人而言的;其次它是阶段性概念,不同时期标准不同;再次,让你猜是一个层次性概念。
目前我国对于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聚集是指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人才聚集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流动形式,具有空间性、聚类性和规模性的特征。
而科技人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并不定量化。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把“科技人才”定义为:“科技人才是指从事或者有潜力从事科技活动,有知识、有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在科技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人员”。
学界的学者也对科技人才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没用区别,大致都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技和技术工作;较高的创造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
科技人才聚集是指在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科技型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山西省地级市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研究

造 成 科 技 型人 才 分 布 区域 差 异 的 原 因很 多 , 大 体 上 可分 为两类 : 是 引致性 动 因[ 。一般来 说 , 一 1 ] 科
技 型人 才 为追 寻发 达地 区 的资源集 聚效 应 及其积 累 所 带来 的边 际收益 递增 , 会纷 纷 流入发 达地 区 ; 区 地
人 才就会 产 生“ 离开 ” 向 , 分布 状 况 就 有 可 能 发 倾 其
生 变化 。
《 山西省 统 计 年 鉴 2 0 —2 1 》 《 0 0 0 0 、 山西 省 科 技 统 计
年 鉴 2 0 — 2 1 》 00 0 0 。
本文 运 用 泰 尔 指 数 法 ( e n e ) 山西 省 Th i Id x 对 l l 1个地 级 市 的科 技 型 人 才 区域 分 布 与变 化 规 律 进
体 到 山西省 科技 型人 才分 布 差异 的研 究成 果并 不 多 见 。有 关 山西 省地级 市科 技 型人 才 的分布 状况 也 不 是 很 明确 , 有待 进一 步测 度 与分 析 。因此 , 本文 从 实
技 术 的创造 、 播 、 用 及 发展 中 , 够作 出一 定 贡 传 应 能 献 的人 力资 源群 体 。其有 序 流动 或迁移 会产 生 区域
集 聚现 象 , 进而 导 致 其 地 区分 布 形 成 差 异 。这 种 分
证 角度 分析 山西省地 级 市 的科 技 型人 才空 间分 布 差
异 , 探讨 其差 异原 因 。 并
( ) 据 选 取 与 研 究 方 法 - 数
布 差 异会在 局 部形 成 增 长 极 , 得 科 技 型人 才 对 集 使
本文研 究 的科技 型人才 主要 是指 各类 专业 技 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9年第1期2019No.1 doi:l0.3969/j.issn.l000-7695.2019.01.005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差异分析与核心区域研究刘春虎,曹薇(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600)摘要: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
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
基于此,提出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空间差异;核心区域中图分类号:F061.5;C96;G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9)01-0032-07Spatial Structure Difference and Core Reg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AggregationLiu Chunhu,Cao Wei(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0306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technological talents'aggregation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mbs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accumulation difierences in spatial structure,and verifi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gathering by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complex network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aggregation in China,meanwhile, the degree of talent aggregation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2)There are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China,but the externalities of talent gathering make the internal members of the hierarchy break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ical distance limit.(3)The distribution of core area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China tends to be stable year by year.Based on these resul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optimize the aggregatio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china.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aggregation efiect;spatial difierence;core area人才,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资源,同时也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自身心理预期差异等因素影响下不断流动,在一定区域或产业内形成聚集现象。
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着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调整和优化。
因此,如何以人才作为发展引擎,提升区域科技人才的存量和聚集水平,增加科技人才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优势,进而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文献追溯与评论科技型人才聚集是指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或者同行业内按照一定的联系形成的聚类现象⑴。
关于人才聚集效应的研究,国外尚未有明确概念,因此鲜有文献进行研究。
而国内对此进行研究较多,如:王锐兰等⑵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人才集聚的内在机制,认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态关系是构成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孵化器;牛冲槐等⑶指出人才聚集可能产生合理的经济效应和不经济效应。
科技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对我国创新发展、提升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科技型人才在不同区域间的扩散与聚集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收稿日期:2018-03-23,修回日期:2018-06-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7147317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推动山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模式研究”(2017041003-3)刘春虎等:科鯉空间结构差异分析与核心区域研究33鉴Anselin⑷的观点,空间效应包括空间的结构构成与空间关联效应。
其中,空间关联效应体现在空间依赖性上;而空间结构构成则体现在空间异质性上。
梳理已有文献可知,科技型人才聚集溢岀效应已经获得普遍认可,已有结果对人才聚集空间格局的调整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定性的方法或凭借经验事实给出合理性的政策建议,鲜有从定量角度对人才聚集的空间效应进行量化实证研究。
基于此,借鉴兰芳等人⑸的观点,本文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的空间差异。
此外,费里德曼提岀的“中心外围说”也是研究人才聚集的基础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会因为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人才的创新与“中心区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⑹。
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空间相互作用也不断增强,因而,从空间维度探析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研究视角更为广阔。
目前,众多文献主要对区域金融中心进行研究⑺麻,为人才聚集中心区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和地理经济学知识,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了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扩散需要借助于人才这一特殊要素的能动性,因此,如何辨析人才聚集核心城市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已有文献为科技型人才聚集空间差异、核心城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学者们在确定核心区域时,大多采用经验性事实、因子分析或引力模型进行确定(9-111,尚未有在科技型人才聚集空间效应基础上采用复杂网络的层级划分确定核心区域,少有基于空间计量与复杂网络结合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以科技型人才聚集为研究对象,考虑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特征,首先通过改进的区位爛系数测度我国科技型人才的聚集程度,同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借助GeoDa095i软件进行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观察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的空间格局与分布模式,估计省域之间的自相关程度;最后利用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从而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的溢岀效应及其时空演变态势。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创新性地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复杂网络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更为准确的实证结果;在研究内容上,将空间的异质性——核心区域与人才聚集空间溢岀效应动态结合,实现两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以期研究结果能为优化人才分布格局和制定合理的区域人才规划政策提供借鉴。
2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机理分析人才,尤其是科技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随着区域间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资源异质等因素影响下,科技型人才流动会产溢出效应,即从边际收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收益高的区域[⑵,使得科技型人才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呈现非均衡性。
此外,科技型人才聚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徐茜等指出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和人才政策的制定均会影响人才集聚。
根据我国国情,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而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人才集聚明显。
另一方面,人才聚集也会促进区域间人才溢出效应的发生。
正是由于人才的广泛流动,使得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一定的网络特征,而网络的层级结构也进一步决定了科技型人才分布的发展空间。
在人才网络中,其核心节点(城市)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关系群,通过资源在核心与外围区域不断进行扩散、流通,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3〕。
从这个角度讲,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不仅会随着网络的构建、资源的流通、人才的集聚产生极化效应,而且还会对周边区域产生溢出效应,影响人才的集聚,提升区域人才辐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构建3.1科技型人才聚集程度测度为衡量科技型人才在我国的聚集程度,借鉴兰芳等人⑸的研究结果,本文采用改进的区位爛系数来衡量科技型人才聚集指数(talent aggregation index),具体公式如下:TAI=Ln(1+(E”/EJ/(E w/E*))(1)式(1)中:代表区域/内高技术产业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E,代表区域f的行政面积;E kl 代表我国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爲代表我国行政面积。
人才聚集指数TAI越大,说明该地区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程度高。
3.2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这一要素在现实经济或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首先需要对经济实体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