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探索

合集下载

工业设计史名词解释

工业设计史名词解释

哥特式哥特式又称高直式,它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后来被人们用来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代名词。

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

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

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洛可可(Rococo)洛可可(Rococo)的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

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水晶宫博览会1851 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伦敦举办了19 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水晶宫博览会。

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击。

终于在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

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

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浅谈《设计素描》教学

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浅谈《设计素描》教学


随着我 国 改革 开放 的逐 步开 放和 经济 建设 的 突飞猛 进 ,艺术 设计 的教 学体 系也 在不 断 的改革 。 目前 , “ 计 素描 ”作 为艺 术 设 设计 的基础 学科 , 已在绝 大 多数 高校 中蓬 勃发 展起 来 ,它 为平面 设计 、环 境艺 术设计 、动漫 设计 、展 示设 计等 构筑 了坚 实 的发展 平台。 “ 描 ”是造 型 艺术 的基 础 之 一 , 也 是艺 术 设 计 的 基 础之 素 它体现 出一种 真正独 立 的思 考方 式 。就素 描 本身而 言 也是 一 种 独 立的 艺术 形式 。今 天 的素描 不只 是基 础 ,也 是基 因 ,不同 的 基 因 生长 成不 同的 生物 ;不 同 的素描 培养 出不 同的画 家、雕 塑 家 和 设 计 师 。 中 国 高等 教 育 中 的 素描 课 程 ,首 先 和 国画 、 油 画 不 同 ,其 次 ,产 品 、建筑 、室 内广 告不 一样 ,然 而 一千所 大 学一 千 个 样 ,再 然后 是十 万个 学 生十万 个样 ,从 前 的教 育模 式 已经不适 应 艺 术时 代发 展 的趋势 。 因此 ,对素 描教 学 的指 导思 想及 基础 训 练 ,都应该进 行 新的研 究和 分析 。 从某 种 意 义 上 来讲 ,素 描 就 是 画 形 体 。 学 习素 描 首 先 要 学 习造 型 ,造型 能力 是指 在 画面上 创造 图形 的能力 。造 型能 力不 是 普 通 的能 力 ,这里 指 的能 力是用 视觉 表现 的语 言 意识 ,是 对视 觉 空 间的领 悟和 把握 能力 。培 养造 型 能力 首先 要培 养学 生 的造型 意 识 ,有 时学生 往往 关注 造 型的表 面 效果 ,而 忽视 造型 上 的意义 , 因此 找们 必须 对造 型 的意 识进行 认 真研 究 。造 型 意识 是人 脑创 造

艺术设计广告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与创新思维探索

艺术设计广告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与创新思维探索

广告设计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界定,整体的学术理念秉承不针对任何具体专业,也不过多强调设计应用范围,用开放的心态,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上力求能够更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使学生从自己的构想最终实践为作品,并且要求学生从惯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发掘自身的创造力,形成自我审美风格。

素描课程在我国院校开展多年来,教学方式逐渐呈现缺少变化性、灵活性,主要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区分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学模式单一,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助性不强,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素描写实绘画法则的训练和应用,而对学生创造力,及对画面形式、物体形态的抽象化理解训练有一定欠缺,学生对构成形式本质问题的思考也有一定不足。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多数是对写实性绘画技术进行训练提高,而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抑制了学生自我审美喜好的发展。

“对一个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对形态的多角度分析提炼与发展能够产生新的造型能力,同样对形式要素的主动运用,对画面的构成秩序、骨架结构、节奏韵律的灵敏感觉也十分重要……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抛弃常规,脱离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表达偏爱的形态,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世界作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决断①。

”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应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自我审美趣味,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率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素描课程重新梳理和整合,以素描为手段联系形态及形式构成和材料等问题进行教学,形成《设计素描》教学课程及其理论体系。

在教学中,设计素描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课程而言,在教学思路、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都有明显的特殊规律。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1 课程改进(1)设计素描是一门对分别对形态表象、肌理、结构以及绘画图式元素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形式语言,并进行表现实验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形式规律应用能力的专业课程。

平面设计史试题库

平面设计史试题库

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_(威廉•莫里斯__倡导的。

)2.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__(南斯市)_。

3.哥特式罗可可式)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4.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__和荷兰。

(俄国)5.____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穆特修斯)6.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_____。

(“风格派”运动)7.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风行美国乃至世界的新设计风格——_____。

(“流线型风格”)8.装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对________、从传统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作灵感、舞台艺术的影响、汽车设计样式的影响。

(对埃及古代装饰风格的借鉴)9.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型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10、_______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罗伯特·文杜1.英国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工艺美术”运动由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和作家___作理论指导。

(罗斯金)2._____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最重要代表。

(安东尼·高蒂)3.______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

(亨利·凡得·威尔德)4.“新艺术”运动的线条表现手法分成曲线和直线两派。

直线风格主要存在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以___为代表。

(麦金托希)5._____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

(路易斯·沙利文)6.1907年10月6日,穆特修斯在贝伦斯、威尔德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_____。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浅议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浅议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淡 ,而是 以平易之 中的深厚韵 味博 得人们的欣赏 。多数 汝窑传世 作 品看 上去稳重大方 ,制作规整 ,无繁杂的附加装饰 , 仅 仅 以变 化 的弧 线构成柔和 、匀称 的形态 ,挺拔秀丽 ,反 映了宋人简约平 淡 、消逸典雅 的生活与审美 情趣 。这对后世影 响深 远 ,无论是 明 清仿 汝,还是 当代汝瓷 以往 常见的造型 中,都会看 到宋人审美观
蹦 譬 冒

删 |= 2 I m 圃
传统 观念 与现代 意识 的碰 撞 浅议 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一 文/ 胡 中成
・宋代文人崇 尚 自 然 、含蓄 、平淡 、质朴审美观 的背景下 , 传统汝瓷造型设计观念讲究 古朴 典雅 , “ 求正不求奇” , _ — J一 各种造 型以平实见 长 ,不追求 形式 的奇 特 ,但绝不 是平
所 以在有 限地创作条件下深入 了左 右为难 的境 地。 逐 步成 为主流的大众审美意识 ,作 为感性 审美 的现代性体现 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 倡 导快速消费 ,提升物质需求 , 精神 需求成为附加需求层 面较 为肤浅 。主要满 足大众的消遣娱乐需要 ,在精 神上弥补着人 的感 性消费的不足 ,有低俗化 的倾 向。 2 .实用化 、通俗化 、 日常化 。重 视造型 的实用 功能 ,对 艺 术表现要求不 高 , 使 大众更容易快速接受 ,形式表现 内容贴 近大 众 日常生活 。 3 .商业 意识浓厚 ,突出的市 场导 向,青 睐于工 业化规模 复
制廉价产 品。 现代大众 审美 意识在 资本金融 的逐利本性 的推动下 , 向来 以市场需 求为方向 ,以获取最大利 润为 目的,通过各 种营销 包装手段 ,如信息媒介的广泛传播 , 使 大量复制 的廉 价产 品 ,快 速渗透社会生 活的各 个角落。 4 .实用 大于审美 ,价格大 于价值 ,就是大众对 于 陶瓷工艺 品的一般要 求。大众审美对于实 用的需求大于精神需 求 ,所以实 用性是起 考虑的重点 ,而价格 因素在大众眼 中又 占主导地位 ,物 美价廉 和性 价比成为了大众审美意识 中 , 重要 的一个环节 。 5 .追逐 流行新 潮。大众 审美表现 为追逐 潮流 ,变化 无常 , 甚至对 于以往观念 中嗤之 以鼻 的造型设计风格都盲 目追逐 。由于 物质 基础和文化积 累,当代大众 大大降低 了对 审美 的诉求 ,而其 感 官的刺激 、游戏娱乐等 的诉 求却得到 了不 断地强化 ,在一定程 度上 消弭了审美的价值 。 而在代 表精 英意识的现代学 院派 与艺术 先锋派对于传统审 美 则呈 现出一种扭 曲而轻蔑 的态度 ,转而关注人 文精神与西方现代 文化的发展脉络 。他们希 望从 中寻找新 的道路 ,并以此解开或批 判当代迷茫与彷徨 的文化 现象 。而位于传统 工艺领域的汝瓷 ,他 们仍 带着怀疑 的眼光 审视 , 偶 然有 闯入这个 领域也是浅尝辄止 , 并未带来全新的面貌 ,也谈不 上影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哥特式建筑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形象地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造型挺拔的小尖塔,强化了升腾的感觉,同时也体现出了神的至高无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教会势力在封建社会中无比强大。

在装饰上设计上也十分讲究,其中玫瑰窗最具特色,闪烁着神秘的光,造成种种幻觉和虚渺的气氛,赋予了一种神性的浪漫。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大发展,13 世纪扩展到了全欧洲。

总的来说,哥特式是通过向垂直方向的推挤,而不是像罗马式那样向水平方向的伸展,来求得革新的,从而打破了罗马式的静态的体快,创造了哥特式的动感的旋律。

设计伦理观念由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提出。

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设计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

因此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于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

从当代设计伦理观看,还要考虑第三世界人民、以及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目的。

这种理论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日本山崎宾设计的“普鲁蒂—艾戈”被炸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结束后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也是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从文化现象比较仍然宗旨一致。

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娱乐性和装饰细节的含糊性。

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格里夫斯和斯特林展出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建筑,其风格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最早风格。

从意识形态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里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

七美术上第四单元《_美丽的校园》教案

七美术上第四单元《_美丽的校园》教案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单元综述本单元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取景、写生以及为校园环境创设雕塑、完成校园规划草图和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相关环境、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本单元由二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分别是《描绘我们的校园》、《设计我们的校园》。

从初中生新的学习阶段开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并乐于观察、表现自己的校园和校园生活。

本单元涉及的知识技能分别有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取景与构图、立体构成方法等。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共2课教学内容,可用5课时完成。

其中: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第2课《设计我们的校园》3课时。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写生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活动一“观察与探讨”:结合校园实景,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

教材呈现了视平线的高、低变化与取景构图范例。

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透视规律?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合的角度来表现校园的美感,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来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小学美术教材教法一、填空题1、《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7、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8、新的课程改革要增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着眼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9、课程往往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10、课程强调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主体。

11、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12、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13、地方课程具有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14、在教师角色转换中,应该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高高在上向平等融洽转变。

15,教师作为教学的“增进者”角色,具有三个特点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发明良好的研究气氛,c、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6、教师作为知识教授者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由重教授向重发展转变,b、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d、由重成效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高高在上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探索
作者:刘琨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探讨素描与设计素描在实践训练中造型能力与创意技巧的体现,拓展出现代艺术与设计的表现语言,实现素描造型意识向现代设计艺术观念转型的探索。

关键词:绘画素描;设计素描;思维观念
根据传统的观念,素描是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

设计素描顾名思义是指服务于设计领域的素描形式,它秉承了传统绘画素描的艺术精华,将造型基础训练有机地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它是传统素描在现代设计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的造型方法;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培养创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化,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程的素描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以服务于各种专业设计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专业的素描应进行改革与创新,突出其设计素描的特性,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注重个性的培养与提高。

1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
绘画是一般的单一记录与表达,它是“逼真”的描绘与细腻表现,强调的是表象性、客观性、直接性、简单性和广义性特征。

素描是指在绘画艺术中相对色彩而言的单色绘画;主要以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

同时,素描又是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

包豪斯的领军人物伊顿曾说:“除了对形态的形和明暗作正确写实描绘的传统外,那些能充分表现出作者意志的造型——不管它是抽象还是具象训练,都应归于素描的范围,凡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造型活动都可成为素描。

”于是素描便是画者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将美的意念经过观察、体验、想象、选择、重组等而做下的纪录。

它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心理的“视觉”,由单纯的线条造型到丰富的明暗塑造、光影规律、透视法则、构图原理等巧妙地演绎着素描表现的所有可能性。

素描并不是被动的描绘物象,而是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观察和体会所描绘的物象。

米开朗琪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

”但绘画素描摆脱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唯美主义思想及古代经典素描的影响,特别是我国一直所采用和照搬苏联的“全因素素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和表现欲,对待物象描写基本采用以再现为目的的表现方法。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将绘画的基础素描用于教学基础课,强调过硬的绘画基础,表现出所描绘物象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等,将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主观感受清晰地表现出来。

但在一整套的素描基础训练中,往往不经意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结构的观察力。

设计素描是素描概念的衍生,是艺术设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物,吸收了传统绘画素描的科学因素和现代素描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更强调突破造型的自然约束,从自然物中发现,寻找可以产生“新型”的元素,在对客观物象进行间接、概括和综合性的反映的同时做好美观、效能、工艺的平衡,更多地依靠理性及逻辑思维,要求独立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归纳、分解、转化、强化等视觉艺术的处理能力,在素描实践中融入设计理念,侧重理性思维和设计的实用性,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理解,并从某种感受中引发某种意象而形成某种创造理念,使素描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训练,为从事设计专业奠定坚实基础。

2 从绘画素描走向设计素描的重要性
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其造型思维过程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伸延,都遵循感觉、分析、理解、综合这一基本认识规律。

在绘画性素描中,通常是以如实描绘物象的本质特征,以研究性为目的。

与之相比较,设计素描往往强调的是对画面形式和形象的创造性探索,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不会过多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鼓励以全新的方式观察事物,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注重引导,使学生转变造型思维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这也是最符合艺术诸学科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3 设计素描中观念的探索
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对自然的认识、感受、发现、构想通过设计的创造理念表达出来,是具体造型融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构成形式等因素,来训练设计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取向,从而设计出新的造型。

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设计素描内容,我们必须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和训练设计者,在心理学中,思维按凭借对象分为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按思维结果的创新性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按思维探索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它能使设计者在观察某一事物时,通过分散方式把事物分解为具有本质特性的可变因素,从中确定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发现,创造新的形式。

在对客观刺激物的各种性质的观察分析中,引发不同性质的创造活动,发展想象和造型的动态思维,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实体、具有审美新意象的设计来。

其中课题训练的方式可采取距离扩大化,精微表现客观物体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地筛选写生题材,强调多样化、新奇化、特性化,把一些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普通物件,当作写生的对象,发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刻画其细节、质感、肌理所带来的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使之具体化、生动化。

可以让学生对物件局部进行扩大化描绘,从中发现形式因素的趣味点,体会其节奏。

或者选择突破常规习惯的比例秩序,在保持原来形象不变的前提下,使所表现的物体比例发生根本的变化,使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突破事物之间固有的比例关系,使自由创造变为可能。

通过这种超常规的比例变化训练,来刺激学生对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

通过锻炼学生对形体比例改变和重新组合的能力,寻找创造新事物、新形象的可能性。

也可以强化发散性思维训练,由母题引发创意联想是设计思维能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提倡合理性、实发性联想,使之巧妙结合,并使其不相关的相关,不相连的相连。

使学生要明确的是联想的概念、如何引发联想、联想的合理性、联想的多边性和不同物质的转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

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适当地增强我们的逆向思维的意识,不再拘泥于现实形态,而是从更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特别是表现性方面与表意方面。

4 结束语
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研究都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培养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灵敏、灵活的意识,避免死板无思想地“死画”或“画死”,使学生既具备较强的表现能力,又具备灵活多变的创意技巧,在素描与设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大强.综合造型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戴爱梅,肖永生.设计素描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