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起点课时一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 掌握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和原因。

教学重点1. 人类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 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

教学难点1. 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2. 早期人类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演化树,简单介绍人类起源的历程。

2. 讲解人类起源的证据和判断:通过PPT介绍人类化石、考古文物等证据,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判断。

3. 讲解早期人类的迁徙路线和原因:介绍人类迁徙的时间和路线,以及迁徙的原因。

4. 梳理知识点:通过练题对人类起源和早期人类迁徙进行简单梳理和巩固。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课时二古代文明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点;2. 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点1. 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时间和地点;2. 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2. 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古代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通过PPT介绍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3. 讲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介绍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

4. 比较不同文明:通过练题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并完成课后题。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课时一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掌握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1. 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2.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 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 奴隶社会的衰落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图片展现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和场景。

2. 讲解奴隶制度的形成历程:通过PPT介绍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奴隶社会的根源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教学难点:1. 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2.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知识,你们期待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

2. 重点介绍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思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及其社会制度对后世有何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掌握了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生试说。

教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谁能告诉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学生: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

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

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展示:美丽的传说。

教师: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展示:元谋人的资料卡片发现的地点:距今时间:发现的意义: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完整,在学生填写完整的基础上带他们看相关的资料图片,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学生:史料、文献、实物、口头传说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起源第一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 掌握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教学重点:- 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 分析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视频展示- 图片和文献分析教学资源:- 课本:《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设备- 图片和文献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3. 研究内容:通过课本的讲解和图文材料的展示,介绍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证据和争议。

5. 整理汇报: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讨论。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植物居住环境...。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结合教材内容展示北京人遗址,化石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等图片加强学生主观性
1、头部特征: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幻灯片,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突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打制石器: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指导阅读课本第5页的“自由阅读卡”,学生讨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阅读同页的“活动与探究”2,组织学生讨论(题目如书)。
3、用天然火:指导阅读课本第3页的“阅读文字”(介绍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堆),学织生讨论:“北京人遗址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灰烬堆?”(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得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的摩擦生火……
4、群居生活:指导阅读课本第2页的“文献资料栏:《韩非子》语句”,观察彩色插图1《北京人的生活》,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从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方面考虑
(生产工具、用火情况、社会组织)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教学方法
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所以这节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历史,通过本课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人类的起源,通过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相关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二、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

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2[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3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

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2.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教学环节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导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

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1分钟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15分钟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

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

10分钟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

7分钟社区之间的联系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5分钟小结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小结,上交今天的讨论报告。

1分钟课外调查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

1分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4【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四、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