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大纲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31101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Programming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武器与发射工程、信息对抗技术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0 上机:8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本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掌握C语言的各种运算符、变量、表达式及语句的表示和语法规则。
2.熟练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掌握C函数的调用关系和指针、结构体、共用体类型的使用方法;能很熟练地进行文件的操作。
3.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值和非数值计算的方法。
4.能很顺利地调试自编的程序。
(三)实施说明课程各章节内容在重点、深度和广度方面的说明:1.重点讲授分支和循环程序的流程、各类语句的流程及应用。
2.重点讲授数组数据的存放方法、数组元素和下标变量的使用。
3.重点讲授函数的定义及调用、函数变量的作用域、函数参数、变量的存储类别。
4.重点讲授指针的概念和指针的应用。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文化基础。
要求对微机的各个平台能熟练操作。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每部分内容均安排习题及思考题。
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真正了解掌握,使学生具有阅读及编写程序的能力。
2.开设上机实验课。
通过上机使学生具有调试程序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考试成绩构成:课程总成绩由设计任务、上机实验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设计设计任务布置4次占总成绩的40%,上机实验4次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包括由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
(七)参考书目:《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版《C语言程序设计》,高巍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版《程序设计基础》,李晓林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版二、中文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讲述程序设计中语句、函数、数组、指针等基础理论知识及C程序编写的规范性。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工程爆破-教学大纲

《工程爆破》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142302课程英文名称: Blasting and explosion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弹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本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弹药与爆破技术专业课程中发挥示范性、辐射性的引领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比较丰富的工程爆破的原理及其应用,而且让学生了解与把握爆破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爆破工程施工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要求1. 了解工程爆破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状;2. 掌握爆破工程施工设计的基本理论;3. 掌握不同类型工程爆破的施工操作设计;4. 对简单的工程能够设计爆破施工方案。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本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类别,所涉及的技术门类和问题十分广泛和复杂,不同类型的爆破技术,在实际爆破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大不相同。
同时,爆破技术是在不断飞速发展,且工程性很强的技术。
为了适应爆破工程的这些特点,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探索新颖授课方式;丰富课外作业形式,延伸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2.教学手段:课程采取了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工程爆破操作教学录像、多媒体教学,将来可增加实验环节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工程力学、岩体力学等。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习题的要求:通过适量的复习题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得到对爆破作业机理的深入理解,特别使学生对爆破工程设计基本原理、爆破参数的计算和选择、装药量计算、爆破网路设计等得到训练。
炮弹设计理论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59式130mm杀爆弹弹药系统分析设计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班级:13600102学号:1360010217学生姓名:高天宇指导教师姓名:焦志刚崔瀚能源与水利学院2016.06.0511指导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年月日摘要炮弹设计理论课设所涉及的相主要内容是,弹丸发射安全性及堂内运动真确性分析、弹丸的飞行稳定性能设计、威力的设计。
从以上三方面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计算,对76mm弹的各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规范的设计。
从而把自己专业课和其他有关的内容书籍,都进行了复习,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全面的梳理。
炮弹设计理论课设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计算弹体应力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数学知识,力学知识,计算飞行稳定性时,还要有外弹道的基础知识。
分析弹丸在外弹道飞行时所受空气动力和力矩。
根据有关强度理论对弹体进行校核,采用布林克法,将弹体简化成为无限长壁厚圆筒,并将弹体分成若干断面,计算每个断面内表面的三向主应力,用第二强度理论校核弹体内表面的强度。
对弹丸头螺进行分析和计算,用差值法对外弹道的五个参量进行计算,接着是对弹丸飞行稳定性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急螺稳定性和追随稳定性。
最后我对弹丸的杀伤威力和杀伤面积进行了计算。
我们始终本着,任何性能良好地弹丸满足的三要素,在膛内运动的正确性,安全可靠;在飞行中阻力小,稳定性好;在目标区域作用可靠,威力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稳、准、狠。
)目录摘要 (Ⅰ)1 弹丸结构总体设计分析 (1)2 弹丸发射强度计算与分析 (2)2.1 膛内发射过程分析 (2)2.2 弹丸载荷分析与计算 (2)2.2.1 火药气体压力 (2)2.2.2 惯性力 (2)2.2.3 装填物压力 (3)2.2.4 弹带压力 (3)2.2.5 不均衡力 (3)2.2.6 导转侧力 (3)2.2.7 摩擦力 (3)2.3 计算弹体及其零件在最大膛压时的强度 (4)2.3.1 发射时弹体强度计算 (4)2.3.2 弹底强度计算 (6)2.4 进行弹丸装填物的发射安全性计算 (8)3 弹丸弹道计算和飞行稳定性分析 (10)3.1 分析弹丸在外弹道飞行时所受空气动力和力矩 (10)3.2 计算弹丸在外弹道上攻角为零时的空气阻力系数 (10)3.3 计算弹丸的外弹道参量 (12)3.4 弹丸飞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 (13)3.4.1 急螺稳定性 (14)3.4.2 追随稳定性 (15)4 弹丸威力计算 (18)4.1 弹丸杀伤威力计算过程 (18)4.1.1 球形靶杀伤面积 (18)4.1.2 杀伤面积计算 (18)5 总结 (24)6 参考文献 (25)7 附录 (26)1 弹丸结构总体设计分析弹丸设计的第一步即总体方案设计。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新概念武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概念武器信息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32135课程英文名称: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ew-concept weapons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信息对抗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新概念武器的信息化技术是武器类专业的选修课,主要讲授新概念武器的信息化技术及各种类型的新概念武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武器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新概念武器与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了解掌握各种类型的新概念武器的作用原理、主要特点、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能对各种类型的新概念武器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分析和创新性的设计;同时,也使学生对作战样式异彩纷呈的未来信息化战场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掌握新概念武器与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2.了解掌握各种类型的新概念武器的作用原理、主要特点、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3.具有新概念武器信息化技术的分析和创新性设计的能力;4.了解作战样式异彩纷呈的未来信息化战场。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新概念武器与信息化技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各种类型的新概念武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知识、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及其发展趋势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新概念武器的作用原理、主要特点、设计思路和方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工具对新概念武器及其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性的分析和设计。
3.基本技能: 重点掌握新概念武器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应用过程以及发展前景的讲解;采用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自学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新概念武器的习惯和对新概念武器的进行设计的能力。
《爆破器材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

《爆破器材性能测试实验》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课程编号:37370208课程类型:指选课内学时:48 开课学期:7一.教学大纲说明㈠课程性质与目的爆破器材性能测试实验是以民用爆破器为研究对象,测试试验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总结为目的的综合性本科生实验课。
它是以炸药爆炸理论、工业炸药学、工业起爆器材及爆炸测试技术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试验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㈡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爆破器材性能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起爆、传爆、爆炸作功过程进行测试分析的理解。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爆破器材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会掌握爆破器材性能的基本实验测试方法和爆炸动态效应的测量技能,从而能够根据所学理论验证、设计实验。
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锻炼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求实的实验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撰写专业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使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㈢本课程的重点1、各类爆破器材安全使用规定;2、工业炸药和爆破器材感度和爆炸性能测试方法和条件;3、测试系统组成和应用范围、4、实验数据处理。
㈣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与其他相关的课程有:《电工电子学》、《普通物理,光学部分》、《爆炸理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爆炸测试技术》、《爆炸安全与管理》。
二.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㈠实验内容实验1 爆炸试验安全基本规则介绍起爆器材加工、起爆网路检查、装药及填塞、爆炸试验警戒及信号、起爆等过程的安全规定。
防止感应电流和射频电使电爆网路误爆的措施、爆炸试验的环境安全、爆破器材安全销毁、防火与灭火。
实验2 炸药热感度测定介绍炸药热感度测定的几种方法,使用爆发点法测定炸药的5秒钟爆发点,并正确完成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3 炸药撞击感度测试介绍国内外炸药撞击感度的测定方法,理解“热点形成”机理,使用卡斯特落锤仪和爆炸百分数法测试单质或工业炸药撞击感度,并正确完成实验数据处理。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机械设计B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B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0151310 学时/学分:2周/4学分一、大纲说明(一)适用专业武器类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必修。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及技术测量、金工实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2、后续课程: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毕业设计。
(四)适用教学计划版本2017年版教学计划。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B》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武器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
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1.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3.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1计算、绘制草图(10学时)1)齿轮传动的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2)轴(低速轴)的设计(初估轴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3)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4)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5)联轴器的选择;6)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2绘制装配图和零件的工作图(16学时)1)绘制装配图2)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尺寸的标注、公差、精度、技术要求。
3编写设计说明书、答辩(6学时)1. 编写设计说明书1)目录(标题、页次);2)设计题目: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传动装置简图;3) 设计计算:(a)要有详细的设计步骤,最后应有简短的结论;(b)对所引用的计算公式和数据要标有来源-即参考书的编号和页次;(c)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内容,应附必要的插图。
4) 参考文献资料(资料的编号、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四、指导方式结合机械设计理论课程所学内容,课程设计实现每人一题,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安排集中上课,指导老师随时辅导。
弹药工程及爆炸技术靶场实习-教学大纲

《靶场实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0151305 学时/学分:1周/2学分一、大纲说明(一)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二)适用教学计划版本:2017版二、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1、实习的性质:必修2、实习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弹药研发的基本实验理论与测试技术方法,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并有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中萌生探索的欲望。
3、实习的任务:重点了解弹药产品内、外弹道性能试验和终点效应的威力试验。
了解掌握试验方法、试验步骤和试验设备及仪器,对弹药产品的靶场试验具备感性认识,掌握一定的试验结果处理分析的方法。
考核学生对弹药产品靶场试验的试验方法、试验规程的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
要求学生对每个实习环节认真学习观察和记录,以巩固所学内容。
三、实习的组织实施以试验靶场(基地)现场射击试验参观和技术人员讲解实验方法、试验规程等手段相结合,使学生能直观了解弹药产品试验的方法、设备。
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验证。
四、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先修完内弹道学、外弹道学、弹箭制造工艺学、弹药工程技术基础、动态测试技术等相关课程。
2、要求学生对每个实习环节认真学习观察和记录,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实习内容第1部分保密与安全教育强调保密意识,学习保密知识,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靶场试验的技术安全规定。
第2部分弹丸常用参数测定设备和方法介绍1、介绍弹丸质心仪;2、介绍测力传感器测量质心测量装置;3、介绍偏心距测量仪;4、介绍动平衡机等。
第3部分现场参观了解弹丸常用参数测定设备与测定气象参数的设备仪器,具体参观了解仪器设备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第4部分现场参观了解各种火炮的结构及作用具体参观了解火炮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第5部分炮弹初速测定的方法及设备介绍1、靶场测速的常用方法;2、介绍靶场测速的设备。
第6部分现场参观了解测速的设备及操作方法具体参观了解测速雷达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141302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mmunition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2 实验:6 上机:0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门课程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指导弹药系统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从事弹药设计及相关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对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及未来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弹丸设计的原理,能够进行弹丸结构设计,强度分析、稳定性和威力计算等技术设计。
2)了解现代弹药的发展趋势和先进的设计手段。
3)具有实际动手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战术技术指标的要求提出弹药的改进及设计方案,并能完成相关计算工作,评价设计方案。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掌握弹药设计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产品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依据技术指标完成弹药的设计过程。
1.掌握弹药系统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方案设计的内容和基本原则,技术设计的过程和理论基础。
2.掌握各种弹药的基本组成、作用原理,包括各零部件的设计原则、选材依据和计算模型。
3.掌握旋转稳定弹、尾翼稳定弹的结构设计方法,相关的结构强度、气动力特性、飞行稳定性及威力设计计算过程。
4.了解弹药的发展动态和新的设计手段。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弹药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计算模型进行讲解。
结合实际产品的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电子教案、CAI 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药工程技术基础、弹道学、计算方法、优化设计、有限元法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习题的要求:对弹药总体方案设计、发射安全性、膛内运动正确性、飞行稳定性及威力设计等部分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计算模型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编码:110141302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适用教学计划版本:2017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6
开课单位:装备工程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实验是《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是课程理论教学部分的必要补充和支承。
实验完成弹丸主要结构参量的测量,而结构参量是进行弹药设计计算的必要数据,通过这些参量的测量过程,能够增加学生对各弹药结构特征量的理解,掌握弹丸结构参量对弹药的发射安全性、膛内运动正确性以及飞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实验的测量原理涉及《动态测试技术》、和《理论力学》等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
三、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
加深对弹丸结构特征数概念和内容的认识;了解测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过程;掌握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原理。
实验将完成典型弹丸的质量和质心位置、极转动惯量以及赤道转动惯量的测量。
要求学生了解测量原理,正确操作设备,获得正确测量结果,并能对设备产生的测量误差进行合理分析。
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特色
实验室目前共有三台测量设备,分别能完成质量质心的测定、极转动惯量的测定和赤道转动惯量的测定。
实验教学将集中讲解测量原理,介绍设备操作方法,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以15人为一组,由实验教师讲解测量操作过程,之后再将15名学生分为每3小组,每台设备5人,分别负责计算操作、设备操作、弹丸装卸、测量和数据记录。
随着学校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测量将能够进行虚拟测量,可以使学生对弹药的实体建模、设备的测量原理和测量过程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随意增减零件,更全面掌握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使实验由验证性转变为设计性。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弹丸质量和质心位置的测量
1、实验目的:加深弹丸结构特征数的认识;了解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测量方法和原理。
2、实验要求:每5人为一组,相互配合,每个人负责一项工作,完成弹丸质量和质心位置的测量。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讨论测量精度和误差产生的原因。
3、实验内容:对PEG30型质量质心质偏综合测试仪进行定标;用PEG30型质量质心质偏综合测试仪测量待测弹丸的质量和质心位置。
4、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PEG30型质量质心质偏综合测试仪。
2)工控机及质量质心质偏综合测试专用软件。
3)待测弹丸:
1#弹丸——122毫米榴弹炮杀爆弹。
2#弹丸——130毫米加农炮远程杀爆弹。
实验二弹丸极转动惯量测量
1、实验目的:加深弹丸结构特征数的认识;了解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测量方法和原理。
2、实验要求:每5人为一组,相互配合,每个人负责一项工作,完成弹丸极转动惯量的测量。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讨论测量精度和误差产生的原因。
3、实验内容:对扭摆式极转动惯量测试仪进行定标;用扭摆式极转动惯量测试仪测量待测弹丸的极转动惯量。
4、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扭摆式极转动惯量测试仪。
2)工控机及极转动惯量测试专用软件。
3)待测弹丸:
1#弹丸——122毫米榴弹炮杀爆弹。
2#弹丸——130毫米加农炮远程杀爆弹。
实验三弹丸赤道转动惯量测量
1、实验目的:加深弹丸结构特征数的认识;了解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弹丸结构特征数的测量方法和原理。
2、实验要求:每5人为一组,相互配合,每个人负责一项工作,完成弹丸赤道转动惯量的测量。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讨论测量精度和误差产生的原因。
3、实验内容:对扭摆式赤道转动惯量测试仪进行定标;用扭摆式赤道转动惯量测试仪测量待测弹丸的极转动惯量。
4、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扭摆式赤道转动惯量测试仪。
2)工控机及质量质心质偏综合测试专用软件。
3)待测弹丸:
1#弹丸——122毫米榴弹炮杀爆弹。
2#弹丸——130毫米加农炮远程杀爆弹。
六、教材(讲义、指导书)
《弹丸质量、质心测量实验指导书》,《弹丸极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指导书》,
《弹丸赤道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指导书》焦志刚编,沈阳理工大学内部使用。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和对实验思考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其中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占实验成绩的30%,实验报告占50%,回答问题占20%。
八、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