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设计计算
《地暖设计计算》word文档

地暖设计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散热量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第5.3计算的房间供暖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散热量。
当垂直相邻各房间均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除顶层以外的各地面辐射供暖房间,向下层的散热量,可视作与来自上层的得热量相互抵消。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尚应计算其传热量。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 q f + q d (5.4.2-1) qf = 5×10-8[(tpj +273) 4-(tfj+273) 4] (5.4.2-2-1) 或qf=4.98[(tpj+273)4/100-(tn+273)4/100] (5.4.2-2-2)根据现代住宅暖通空调设计qd =2.13(t pj- t n) 1.31 (5.4.2.3-1)式中 q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q f--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q d--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t pj--地表面平均温度(℃);t f 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t n --室内计算温度(℃)。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PE-X 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规程附录A确定。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将本章第5.3节计算的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传热损失。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x=Q/F (5.4.5)式中: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 F--敷设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地面面积(㎡)。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5.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地暖工程计量规则

地暖工程计量规则
地暖工程计量规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供热面积:地暖费用通常是根据供热面积来计算的,即根据所使用的地暖系统所覆盖的房间面积来确定费用。
费用计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比如按照单价乘以面积,或者按照每平方米收取固定费用等。
2. 管道长度:地暖管道的长度是影响工程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计算管道长度时,应考虑施工图所示的中心线长度,包括弯头、三通、变径管、天圆地方管件长度。
3. 管道材料:不同的管道材料会影响工程量,因为不同材料的管道有不同的特性,如耐压、耐腐蚀等。
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管道的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
4. 辅助设备:地暖系统还包括各种辅助设备,如分水器、阀门、温控器等。
这些设备的数量和规格也会影响工程量,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设备布置图进行计算。
5.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施工难度、工期要求、人工成本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地暖工程的计量规则。
总之,地暖工程计量规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供热面积、管道长度和材料、辅助设备以及其他因素等。
在确定计量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以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地暖设计方法与计算

地暖设计方法与计算地暖(Floor Heating)是一种通过将热水或电热器放置在地板下,利用地板作为辐射热源来加热室内空间的一种暖气系统。
地暖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供暖面积:首先需要确定要供暖的区域的面积,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根据不同的房间使用情况和热负荷要求来确定供热的面积。
2.计算热负荷:热负荷是指地暖系统需要提供的热量,主要与房屋的保温性能、气候条件、室内外温差、人员数量等相关。
根据热负荷计算公式可以得到所需供暖的能量。
3.供暖介质选择:地暖系统的供暖介质可以是热水或电热器。
热水地暖系统通过热水循环来传递热量,需要考虑水的温度、流速等参数;电热地暖系统则通过电热器发热,需要考虑功率、电流等参数。
4.管道敷设设计:对于热水地暖系统,需要设计合理的管道敷设方案,包括管道长度、管径、管道布置等。
一般地暖系统的供暖管道采用椭圆形或圆形,为了实现更均匀的供暖效果可以采用螺旋管布置。
5.供暖系统循环设计:地暖系统循环设计包括循环泵的选型和管道布置,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循环阻力,以保证热水的均匀供应。
6.温控设计:地暖系统一般需要设置温控设备,如室内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等,以实现自动调节供暖温度的功能。
温控设计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要求和系统联动设计。
7.安全设计:地暖系统的安全设计包括防火、漏水、过热保护等,需要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供暖过程的安全性。
地暖系统的计算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保温性能、使用需求等因素,可参考国家暖通标准和地暖系统设计手册进行计算和设计,以确保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和安全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专业的暖通设计软件来进行具体的设计和计算工作。
地暖主管道设计的两种计算方法

地暖主管道设计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由采暖热负荷、供回水温差决定;另一种应满足地暖盘管最小水流速要求。
应取二者中大值。
以建筑面积100㎡的住宅为例:采暖热指标取60W/㎡,
采暖负荷:100*60=6000W=6kW
水流量:(6*0.86)/10=0.516m3/h
单路地暖盘管要求最小水流量:
管材PERT De20*2.0
水流速:取0.26m/s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中要求不小于0.25 m/s。
)
G最小=3.14*[(0.02-0.004)/2]2*0.26*3600=0.19m3/h
即单路地暖盘管要求最小水流量为0.19m3/h。
地暖的主要参数:
(1)、供水温度:50-60度,最高温度不应超过60度。
(2)、供水压力:0.3-0.5Mpa,最高不应大于0.8 Mpa。
(3)、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度。
(4)、加热管内热水流速:宜控制在 0.25-0.5m/s。
(5)、地热辐射采暖结构厚度:50-80mm(不包括找平层和地面装饰层厚度),其中隔热层30-50 mm,填充层25-30 mm。
(6)、地热辐射采暖层结构重量:70-120kg/m2。
(7)、每环路加热管长度宜控制在60-80米,最长不应超过100米,每套分集水器不宜超过6个回路。
(8)、地面温度控制:人员长期停留的地面温度宜控制在24-26度,人员长短期停留的地面温度宜控制在28-30度,无人员停留的区域地面温度宜控制在35-40度。
地暖设计计算

地暖设计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散热量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第5.3计算的房间供暖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散热量。
当垂直相邻各房间均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除顶层以外的各地面辐射供暖房间,向下层的散热量,可视作与来自上层的得热量相互抵消。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尚应计算其传热量。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 = q f + q d (5.4.2-1)qf = 5×10-8[(t pj +273) 4-(t fj+273) 4] (5.4.2-2-1)或qf=4.98[(tpj+273)4/100-(tn+273)4/100] (5.4.2-2-2) 根据现代住宅暖通空调设计qd =2.13(t pj - t n) 1.31 (5.4.2.3-1)式中q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q f--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q d--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t pj--地表面平均温度(℃);t f 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t n --室内计算温度(℃)。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PE-X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规程附录A确定。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将本章第5.3节计算的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传热损失。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x=Q/F (5.4.5)式中: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F--敷设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地面面积(㎡)。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5.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地暖设计相关计算

地暖设计相关计算一.负荷计算相关知识。
做设计的第一部就是进行负荷计算,只有知道了房间的负荷,我们才能进一步确定房间盘管的间距。
我们先不管规范是否要求进行负荷计算,如果我们不知道负荷,怎么知道盘多少管子呢?当然,有类似的工程我们可以借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要“从头做起”。
1.1室内计算温度:进行采暖设计时,我们先要确定室内计算温度。
就是说我们的设计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是16度,还是20度?这些参数在暖通的规范都是有规定的。
一般可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
比如住宅,居室一般是18度,厨房16度,有淋浴的卫生间25度;办公楼办公室一般20度,门厅16度;工业建筑根据作业的轻重温度有所不同,轻作业18~21度,重作业14~16度。
室内计算温度可以在以下资料查阅到《住宅建筑规范》8.3.2条,《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0.1条,《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3.1.1条。
从暖通相关的设计手册也可以查到,比如《供暖通风设计手册》182页等等。
1.2室外计算温度《居住建筑节能标准》3.0.3条,邯郸的室外计算温度是-3.9度,沽源-22.5度。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一个省内室外也可能相差很大,这个要一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同样的建筑,同样的地暖图纸,在北京可以达到20度,到沽源估计也就10度了……现行的规范采用的是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就是说按照这个温度设计,可能平均每年有5天不能达到设计温度。
冬天的极端温度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一遇,如果用极端温度,对于大多数不出现极端温度的年度,室外计算温度定的过低必然导致采暖设施加大,造成浪费。
室外计算温度可以查阅《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气象资料集》暖通设计规范,或暖通设计手册。
如果资料无法查到,应参考临近地区的气象参数(临近地区也存在差异),并向当地气象部门咨询。
1.3热负荷由失热量和得热量组成,取代数和:失热量有:;1、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Q1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Q,称冷风渗透耗热量;2,称冷风侵入耗热量;3、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Q3;4、水分蒸发的耗热量Q4;5、加热由外部运入的冷物料和运输工具的耗热量Q56、通风耗热量Q。
地暖设计计算范文

地暖设计计算范文一、引言地暖是一种以地面为散热器的供暖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中。
地暖设计计算是地暖系统设计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地暖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性。
本文将以住宅地暖系统的设计为例,详细介绍地暖设计计算的过程及相关要点。
二、地暖设计计算过程(一)采暖负荷计算地暖设计的第一步是计算采暖负荷,即确定所需供热功率。
采暖负荷的计算涉及到建筑的热传导、传热系数、室内外温差等参数。
根据住宅的建筑面积、墙体材料、窗户面积、屋顶保温情况等因素,我们可以计算出该住宅的采暖负荷为XXkW。
(二)供热介质温度计算供热介质温度是地暖系统供热温度的基础。
一般来说,地暖的供热温度应该比传统水暖系统低,以减少热损失。
根据室内设计温度、地暖散热面积和外墙保温层的热传导系数,可以计算出地暖系统需要的供热介质温度为XX℃。
(三)地暖散热片安装计算地暖散热片的安装是地暖设计的重要环节。
散热片的安装密度、排列方式和散热片材料都会影响到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
根据地暖散热片的尺寸、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和散热片的散热功率,可以计算出地暖散热片的安装数量和布置方式。
(四)管道布置计算地暖管道的布置对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暖管道的布置应该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
根据住宅的平面结构、房间的形状和用途,可以计算出地暖管道的布置方式和长度。
(五)水泵和循环系统计算地暖系统中的水泵和循环系统是地暖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
水泵的功率和循环系统的设计影响到地暖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能耗。
根据地暖系统的管道长度、管道直径、水力损失和水泵的效率,可以计算出地暖系统所需的水泵功率和循环系统的设计参数。
(六)辅助设备计算除了水泵和循环系统,地暖系统还需要配备一些辅助设备,如水箱、自动控制系统等。
根据住宅的供暖需求、系统的功率和承载能力,可以计算出地暖系统所需的水箱容量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
三、结论地暖设计计算是地暖系统设计的基础,关系到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和经济性。
地暖面积计算方法

地暖面积计算方法哎呀,说到地暖,这玩意儿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啊,暖和得让人都不想出门。
不过,要安装地暖,首先得知道怎么计算面积,对吧?不然,装多了浪费钱,装少了又不够暖。
先说说地暖的面积计算,这个事儿其实挺简单的,但细节上得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算错。
首先,你得知道地暖的面积不是随便一拍脑袋就能算出来的,得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来。
举个例子,比如你家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那地暖的面积就是客厅、卧室、餐厅和书房的面积加起来。
咱们先从客厅开始说。
客厅嘛,一般比较大,得好好算算。
你先得量一下客厅的长和宽,然后拿个计算器,长乘以宽,得出的结果就是客厅的面积了。
记得,单位得统一,别一会儿米,一会儿厘米的,那可就乱套了。
然后是卧室,卧室一般比客厅小,但也有大有小。
同样的,你得量一下卧室的长和宽,再拿计算器一算,卧室的面积就出来了。
餐厅和书房也是这么算的。
不过,书房可能有点小,你得仔细量,别量错了。
最后,你得把客厅、卧室、餐厅和书房的面积加起来,这就是你家需要安装地暖的总面积了。
但是,等等,别急着高兴,还有细节呢。
比如说,你家里有没有落地窗?落地窗下面是不是得装地暖?如果有,那你得把落地窗的面积也算进去。
还有,你家的家具是不是特别多?如果家具特别多,那地暖的面积可能就得稍微少算一点,因为家具下面装地暖也没什么用。
还有,别忘记检查一下,你家的地暖是不是需要绕过一些管道或者柱子之类的,这些地方也是不需要装地暖的。
好了,算完了面积,你就可以根据这个面积去买地暖了。
记得,买地暖的时候,别光看价格,还得看看质量,毕竟这东西一装上,可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最后,安装地暖的时候,记得找个靠谱的安装师傅,别图便宜找个不靠谱的,不然地暖装得不好,冬天可就遭罪了。
所以,你看,地暖面积的计算,其实就这么简单,但细节上得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算错。
希望我的这些小建议能帮到你,让你家的地暖暖暖的,过一个舒服的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暖设计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散热量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第5.3计算的房间供暖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散热量。
当垂直相邻各房间均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除顶层以外的各地面辐射供暖房间,向下层的散热量,可视作与来自上层的得热量相互抵消。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 ℃时,应计算通过隔墙或楼板等的传热量;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小于5℃,且通过隔墙和楼板等的传热量大于该房间热负荷的10%时,尚应计算其传热量。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 q f + q d (5.4.2-1) qf = 5×10-8[(tpj +273) 4-(tfj+273) 4] (5.4.2-2-1)或qf=4.98[(tpj+273)4/100-(tn+273)4/100] (5.4.2-2-2)根据现代住宅暖通空调设计qd =2.13(t pj- t n) 1.31 (5.4.2.3-1)式中q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q f--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q d--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t pj--地表面平均温度(℃);t f 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t n --室内计算温度(℃)。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PE-X 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规程附录A确定。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将本章第5.3节计算的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面向下的传热损失。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x=Q/F (5.4.5)式中: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F--敷设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地面面积(㎡)。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5.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地表面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tpj=tn+9.82 ×(qx /100)0.969 (5.4.6)式中tpj--地表面平均温度(℃);tn--室内计算温度(℃);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
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他地面覆盖物的影响。
在参照欧洲标准EN442要求,在至少30分钟内测试不少于12次连续等时间间隔的读值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工况内。
利用5.4.2中式5.4.2-2;5.4.2-3计算地板表面的散热量并与热源供热量比较,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用热计量取热费代替按面积收费的方法可以节约20-30%,同样的户型,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社记参数,边户的耗热量是中间住户的1.5倍,顶层用户所交的采暖费将是中间住户的1.7倍。
要求设计时特别注意。
目前热计量表价格还偏高,寿命才几年,所以用热计量收费单户成本高,代替按面积收费尚需时日。
在不同供水温度下房间各表面温度的测量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在住宅建筑中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制分集水器,可以方便实现按户热计量;户内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这样便于实现分室控制温度。
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各分环路的加热管长度宜尽量一致,这样有利于各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
环路长度一般不超过100 m,最长不能超过120米,一般以80m/路左右为宜,长度差别在15%以内。
以减少阻力损失。
如果所用的分集水器为各环路带流量自动控制型的,则以用户各主要房间分环布置加热管为原则。
对于壁挂炉系统,以户内各主要房间分环布置加热管。
加热管长度应根据壁挂炉循环水泵的扬程经计算确定,一般管长40~70 m为好。
加热管的布置,应根据房间的热工特性和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选择采用回折型(旋转型)、平行型(直列型)。
不同房间和住宅的各主要房间,宜合理划分环路区域,尽量做到各房间分别控制。
选择时,应本着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进行。
布管时,尤其是热损失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外窗、外墙侧,使室内温度分布尽可能均匀,并避免与其他加热管线交叉。
对于非采暖用的其它冷水管等管线,宜布置在地面供暖结构层中,同样要避免管线交叉。
加热管的敷设的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加热管的选择。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地面辐射供暖加热管的选择主要在PE-X、PE-RT、PB、PP-R和PP-B等塑料管材中选择。
在地暖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地面构造,包括保温层,垫层、找平层,装饰层种类与厚度,塑料管的管径等,然后确定管间距,每根盘管出入口水温即热媒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相关的地面温度等。
经实验当效果温度20℃和地表面平均温度为28℃时,即平均温差8℃,热地面放热量约82W/㎡。
人员经常停留区,最高限制28℃,地面散热量也应该限制。
选择较稀较短,有适度通过能力的盘管较好。
热媒平均温度40℃左右,管间距宜选200-300mm。
不仅可以减少管材用量和费用,施工费用也可以减少;管间距大,管长可减少沿程阻力,循环泵的容量也可以减少。
为了保证地面温度均匀,不致引起开裂等问题,加热管的间距宜在150-300mm之间选择,如局部过于稠密;可采用加热管上方10mm处加钢丝网紧固。
在工业厂房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动荷载大,使用焊接钢筋,加固保护加热管。
钢筋和盘管不接触,间距不小于15mm。
浴室要求地表面温度高一些,可以减小管间距,使地面不超过35℃为宜。
材质的选择各种管材的许用应力值σD从小至大,依次为PB(σD =5.46MPa)、PE-X(σD =4.00 MPa)、PE-RT(σD =3.34 MPa)、PP-R(σD =3.30 MPa)、PP-B(σD =1.95 MPa),其中PE-RT和PP-R的应力值基本相同,应根据系统使用情况选择适宜的管材。
管材PB、PP-R和PE-RT通常采用热熔连接,PE-X只能采用专用管件连接。
管材使用条件等级和管系列S的选择可按规程附录B的规定选择。
壁厚的确定考虑施工及使用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为安全起见,塑料管材壁厚应适当加厚,对于管径大于等于15mm的管材壁厚不应小于2.0mm,对于管径小于等于15mm的管材壁厚不应小于1.8mm;需进行热熔焊接的管材,其壁厚不得小于1.9mm。
管材直径的选择要考虑加热管内水的流速宜大于0.25 m/s,不致产生气塞现象。
但也不宜过大,流速过大会使管道产生噪声。
在设计地暖时,为了给客户室温宁高勿低,保险系数大,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温度太高不仅会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下肢血液循环过快影响健康。
地表面温度越高辐射换热造成的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就越高,向外损失的热量就越多,虽然地面辐射供暖时,空气与墙面对流换热减弱,总的讲耗热量反而增大。
由于塑料类管材有纵向膨胀特性,应在敷设方式上有所考虑。
塑料类管材在地面内埋设时纵向膨胀受限,会转化为内应力,在管道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中可以消纳,而明装时则会发生较大的弯曲变形,且易受划伤而影响使用寿命。
根据实际工程的问题和经验,目前只推荐在直埋(包括地面内或嵌墙敷设)时采用塑料类管道,非直埋的所有管道(包括明装或管道井内安装),仍推荐采用热镀锌钢管和螺纹连接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分集水器及附件的设计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集水器相连接。
分集水器内径应不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
每个分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 路,环路过多,将导致分集水器处的管道过于密集,不利于安装。
如果热源为市政热力管网,分集水器超过8路,则管内水的流速会小于0.25m/s,供暖效果难以保证。
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铜制球阀等可关断阀门。
球阀作为切断阀在管路上只应全关或全开,则不应做为调节流量用,不宜把球阀半开启使用。
目前将塑料球阀用在分水器上是不合适的,因为塑料球阀只能使用在冷水管线上,而用在热水管线上,球体会受热膨胀,致使操作失灵。
在水平安装的采暖管线上,选用闸阀是不可取的,因为采暖管路中的水不可避免含有杂质,由于水流运行方向的原因,容易在闸槽内沉积杂质,使阀门关闭不严,所以,在地暖工程中,无论是主管路系统还是分集水器都不应该水平安装闸阀。
用普通分集水器上的阀门,调节室温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普通分集水器上的球阀开启到半开位置,水流容易冲刷密封球体,致使阀门关不严。
调节室内温度应选用各路流量调节型分集水器、换热器和混水装置等。
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流方向应安装阀门、过滤器、热计量装置(有热计量要求的系统)和阀门、泄水管。
设置两个阀门主要是供清洗过滤器和更换或维修热计量装置时关闭用;设过滤器是为了防止杂质堵塞流量计和加热管。
热计量装置前的阀门和过滤器,也可采用过滤器球阀(过滤器与球阀组合与一体)替代。
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安装泄水管并加装关断阀(试验阀)和平衡阀或其它可关断调节阀。
系统配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安装泄水装置,用于验收前以及以后维修时冲刷管道和泄水用,最好泄水装置就近有地漏排水装置。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
旁通管的连接位置,应在总进水管的始端(阀门之前)和总出水管的末端(阀门之后)之间,保证对供暖管路系统冲洗时水不流进加热管。
分集水器上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尽量安装自动放气阀,以便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方便,避免了冷热压差以及补水等因素造成的集气,而使系统运行受阻。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加热管水力计算:加热管计算管段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Pm+△Pj (5.7.1) △Pm=λ×L/d×ρ×υ2/2 (5.7.2) △Pj=ζ×(ρ×υ2)/2 (5.7.3)式中△P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Pm--摩擦压力损失(Pa );△Pj- -局部压力损失(Pa);λ- 摩擦阻力系数; d -管道内径(m);L - 管道长度(m);ρ--水的密度(kg/m3);υ--水在管道内的流速(m/s)ζ--局部阻力系数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近似统一按下列公式计算:λ={0.5•[b/2+〈1.312•(2-b)•(lg3.7)•dn/kd〉]/lgReS-1]/lg(3.7dn/k d)}2 b=1+ lgReS /lgRez ReS=dnυ/μtRez=500dn/kd dn=0.5(2dw+ △dw-4δ-2△δ) 式中λ--摩擦阻力系数;b --水的流动相似系数;Res --实际雷诺数;υ--水的流速(m/s);μt -- 与温度有关的运动黏度(㎡/s)Rez -- 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kd--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kd=1×10-5(m);dn--管子的计算内径(m);dw--管外径(m);△dw--管外径允许误差(m);δ--管壁厚(m);△δ--管壁厚允许误差(m);查找对应管径的比摩阻时,需要先计算出相应管径水的流量来。